洪泽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90113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泽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洪泽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洪泽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虚词“而、为、之”实词“穷”。2、学习文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重难点】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2、学习本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一 文章内容探讨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二 课堂巩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选用文中语句,填空。1、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2、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 3、表现西山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4、表现西山气象阔大(西山神韵/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5、表现宴游之乐的句子是: 6、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 7、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一句是: 三 课后练习整理重要字词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 ) (2)梦亦同趣 ( )2 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 ) (2)穷回溪( )(3)卧而梦( )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缭白( )(8)自远而至( )3 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 ;今义: (2)无远不到(古义: ;今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 ;今义: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 ;今义: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 ;今义: (6)颓然就醉(古义: ;今义: (7)游于是乎始(古义: ;今义: (8)攒蹙累积( 古义 : ;今义: (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今义 : (10)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 ;今义: (11)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 ;今义: (12)颓然就醉 (古义 : ;今义 : (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今义: (14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 ;今义: (15)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 ;今义: 4 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梦卧而梦( )梦亦同趣(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始指异之(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日之入(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6)为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塿为类( )故为之文以志( )5 特殊句式(1)居是州 (2)因坐法华西亭(3)始指异之 (4)引觞满酌(5)故为之文以志 (6)是岁元和四年也(7)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这些山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然而当作者游西山时,方发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迹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的景物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魃街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阅读巩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选用文中语句,填空。1、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2、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3、表现西山山势高峻的句子是:其高下之势 .四望如一。从高处远望: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俯视所见:地势高低起伏,有深邃,有低洼,像蚁窝,像虫穴。环视四周:青烟白云缠绕西山,与天相接。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4、表现西山气象阔大(西山神韵/独特感受)的句子是:悠悠乎而不知其所穷与造物者游:自己的精神(真我)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两忘不欲归去 (不知日之入):不愿重返痛苦的现实世界5、表现宴游之乐的句子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6、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7、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一句是: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遍)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遍)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卧而梦(连词,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顺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6)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不与培塿为类(动词,作为)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语句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译文: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被我所拥有、欣赏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尽收眼底。(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译文:(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8)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今义: 积累)(9)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10)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11)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拨开;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12)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1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14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15)是岁元和四年也 ( 古义: 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