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南推动国家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海南大学2015-8-20II目录1、必经之路11.1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11.2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符合国家建立自贸试验区的根本目的11.3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深度嵌入国家海丝战略11.4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构建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1.5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开放政策的评估创新21.6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产业多元化扩张,推动传统产业链向高级化、国际化方向升级21.7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南海“共同开发”的制度试验22.海南优势32.1 海丝前沿32.2 公共基础32.3 产业特色32.4 国际合作32.5 开放经验32.6 风险管控42.7 发展潜力43.他山之石43.1 自贸试验区理念:改变“开发区”思维,创新开放制度43.2 自贸试验区目标:对标新规则,引领新趋势43.3 自贸试验区政策指向: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更大市场空间53.4 自贸试验区的区域特色:错位发展,复制推广53.5 自贸区基本原则:国际合作、风险可控63.6 自贸区标配项目:金融创新、服务实业64.海南定位64.1目标定位64.1.1 探索海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74.1.2 探索群岛分工协作的新模式74.1.3 探索海丝路上海岛链接的新方式74.1.4 探索岛陆融合统筹的新措施74.1.5 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产业74.2 功能定位74.3 产业定位84.3.1海岛农产品跨国贸易84.3.2国际海岛旅游业84.3.3海洋贸易结算与离岸金融94.3.4总部经济与会展业94.3.5临海临空物流及航运服务业94.3.6海岛建设材料供给与海洋设备维修保养服务104.3.7海洋文化、科研、教育与信息交流服务104.3.8奢侈品交易与国际商贸服务业105.海南路径105.1 尽快启动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相关工作105.2 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扩张和升级105.3 务实推进南海产业开发,提升海岛经济国际合作能力115.3.1 加强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国际合作115.3.2 加强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国际合作115.3.3 加强远洋渔业和热带海洋生物业开发国际合作115.3.4 加强与东南亚海洋贸易和相关产业链合作115.4 构筑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提高海南信息化管理能力125.5 以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南海开发综合服务基地建设126、对策建议126.1全省上下努力形成“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自贸区战略责任担当126.2规划为先,通过开放性体制和政策推进陆岛、陆海统筹融合136.3加快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136.4把“离岸”作为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的灵魂136.5实施启运港退税,建设国际海洋航运中转基地136.6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深化区域大合作146.7以更加开阔的思路,着力构建海洋物流大格局146.8加快海岛型自贸试验区政策体系的研究14III海南推动国家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策研究自贸区战略是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基于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国内改革开放升级要求而做出的关乎中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选择,建设自贸试验区便是实施自贸区战略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节点和中国第二大海岛,海南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建设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独特优势,也是国家探索海洋经济合作的必然选择。海岛是海洋开发的支点,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纽带,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第二海洋经济带(海岸线为第一海洋经济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和天然驿站。海南在中国最大的特色不是热带,也不是特区,甚至不是海洋,而是海岛。海南在总结借鉴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以海南岛为依托的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探索海岛开放开发、海岛链接合作和陆海统筹的新模式,进而实现开放制度的国际接轨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这无论是对海南本岛的发展,还是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南海区域合作和海洋丝绸之路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试验价值。海南务必要抓住历史机遇,以海岛为锚、以陆地为基、以南海为平台,积极推动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海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可以将海口综合保税区、洋浦港区、三亚国际旅游试验区和木兰湾新区“四区合一”,通过发展“八大主导产业”,形成“六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个论坛”的功能试验平台,探索海洋经济合作新模式。 1、必经之路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进行的区域差异化开放试验,作为具有海洋经济特性的海南开展海岛型自贸区试验既是构建开放型海岛经济新体制的需要,也是一种国家担当,试验成果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 1.1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海岛是海洋的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依托和前哨,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立足点,发展海洋经济务必要推动海岛开放、海岛链接和陆岛融合。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探索海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群岛分工协作的新模式、海丝路上海岛链接的新方式和岛陆融合统筹的新措施,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目标提供战略支点。 1.2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符合国家建立自贸试验区的根本目的。国家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目的是通过贸易开放和制度创新实现区域合作和产业链升级,如上海瞄准长江经济带、天津瞄准京津冀合作、福建瞄准两岸合作、广东瞄准港澳合作。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则是瞄准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的海岛,推动以海岛为基础的产业链升级、海洋区域开放合作和陆海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为实施自贸区战略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海岛开放经验。1.3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深度嵌入国家海丝战略。海丝之路宏观而言是沿路国家合作链接之路,中观上是沿路海岛及半岛间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微观上则是沿路贸易投资的自由、便利、高效和安全化运作,海丝之路实质上是沿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共赢通道。作为这条海岛链通道上的海南岛理应当仁不让,主动作为,通过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深度嵌入并聚力推动海丝路上的海岛经济合作,助力国家海丝战略的有效推进。1.4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构建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国家在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和面临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前阶段以出口贸易和招商引资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战略具有显著差异,设立国家自贸试验区正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措施。虽然地处沿海开放前沿,由于各方面原因,海南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还很低,适应海南发展新阶段和新形势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还远未建成。海南理应抓住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新趋势下国家实施自贸区战略这一重要机遇,突出作为中国第二大海岛的海南的独有特色,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1.5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开放政策的评估创新。从建省办特区以来,中央赋予海南诸如开放航权、入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境外游艇临时进出等一系列开放和优惠政策,批准设立了洋浦保税港区、海口保税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岛试验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一定要对这些特殊政策和园区试验的成效进行评估,总结好的经验,发现哪些政策措施还没有用或者没用好,以此来推动政策的不断创新,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给予的各类开放政策。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检验政策落实的有效方式,如果是海南自己的问题,就要坚决破除政策落地的阻碍;如果涉及到上级部门的管理,也要积极争取,带动有关部门解放思想。比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能仅以吸引国际国内游客为目的,而应以搭建国际旅游信息交流平台、改善国际旅游企业营商环境、促进海南国际旅游产业链升级为目的。1.6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利于海南产业多元化扩张,推动传统产业链向高级化、国际化方向升级。海南通过实施“一省两地”战略和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旅游业、热带农业等特色产业取得了规模上的长足发展,但并未形成产业链整合效果和产业引领优势,比如热带农业主要以本岛农业资源为基础,无法形成对东盟甚至国际热带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影响;而作为享有海洋管辖权且管辖海域面积全国最大的省份,海南的传统海洋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海南必须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立足海南岛、背靠大陆、面朝大海,通过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促进产业多元化,推进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快传统特色产业链升级,培育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航运物流、海洋能源、海洋信息、海洋贸易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南产业国际化程度。1.7 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实现南海“共同开发”的制度试验。南海岛礁开发和南海海洋经济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海南本岛甚至大陆的协同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实现共同开发、和平共赢。比如海南本岛作为三沙开发的腹地,要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搭建优质的对接平台,而目前国内并没有岛与岛之间协同支撑的先例,需要以开放态度探索总结,形成协作模式后推广,实现南海其它岛礁的务实开发。另外,我国在继承“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自贸试验区平台建设可以增加南海资源开发的开放度、透明度和周边国家的跨国海洋协作能力,重新整合周边各方利益关系,发挥好我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主导性作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2.海南优势2.1 海丝前沿。南海周边有9个国家,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南海有四个群岛,其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海岛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海岛经济的发展空间令人憧憬。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将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起来,是国际上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之一。南海蕴藏油气资源总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油当量,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可燃冰地质储量约为500亿-700亿吨油当量,堪称第二个波斯湾。随着世界经济对油气的需求日益加大,南海的交通中心地位及资源聚宝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南海之中第二大岛的海南岛地理位置大致处于东亚和东南亚的地理中心,是中国离东南亚最近的地区,最有机会连接起中国、东南亚两个市场,是全国唯一享有海洋管辖权的省份,是中国与海丝合作的前沿,是南海资源开发保障基地。2.2 公共基础。海南已在交通、电力、制造及产业园等多方面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为建设自贸试验区、大规模吸引外资奠定了基础。美兰国际机场、凤凰国际机场和正在筹建的博鳌机场、西沙机场,足够形成覆盖南海局部区域的航空网络;货运港、客运港、游艇码头和渔用码头在数量安排和区域划分上也趋于合理;马村、清澜、东方等电厂已经运营,昌江核电站也正在建设,电力建设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通信网络已覆盖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已成为海南第一大支柱产业,完全具备大规模接收南海油气产品的能力;在洋浦综合保税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基础上,海口美兰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在积极筹备,保税区将逐步扩展到南海岛屿、三亚机场、西沙机场、博鳌机场和大型码头周边地区。2.3 产业特色。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服务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家在产业环境、公共事业、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海南许多政策支持,使得海南服务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在地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初步显现。海南已具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要进一步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业发展格局深刻变化的机遇,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突破自身地域空间的阻隔和发展瓶颈的制约,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服务业发展要素,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就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取得国家服务业开放创新的试验成果。2.4 国际合作。博鳌亚洲论坛成为中国定期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地区经贸交流往来的重要平台,提升了海南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海南有数百万的侨民分布在东盟各国,活跃于各国的政界、商界和学界中,对东南亚有较大影响,这不仅便于海南与东盟各国开展经贸合作,而且有众多华人的地方,必定保留着中国的传统习惯,海南的商品和服务更容易融入他们的生活,是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2.5 开放经验。1988年海南设省建立经济特区,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试验经验。首先,海南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方面有一定积累,2007年和2008年分别设立了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其次,海南在政策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它是国内唯一实行全球游客落地签证制度的省份,并对外已开放了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具备了目的地下客权、上客权和延运权等经营权力;同时,海南还享有离境退税政策和离岛免税政策优惠,在博螯乐城设立了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也被列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2.6 风险管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最大特色就是实施“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要放开货物进出限制,而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则要严格管制,征收相应的税收。因此,如果“一线”的开放程度和“二线”的控制力度没有协调好,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开放风险的溢出,增加两大区域之间的隔离成本。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海岛,琼州海峡就是天然的地理隔离带,无需物理围网的巨大投入,具有在境内自主设立的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便利条件。2.7 发展潜力。海洋面积大,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洋产值已占全省的1/4,海南海洋经济尚有巨大发展空间。未来若能开通亚洲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克拉运河贯通印度洋和泰国湾,南海海岛就可能成为中国、东盟和世界各国之间贸易航线的新支点,南海最大岛海南岛的国际物流和集散地位将显著提升。另外,琼州海峡的跨海工程早已纳入十二五规划,届时海南将从离岛变为半岛,也将放大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试验价值。 3.他山之石随着天津、广东和福建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运行,中国自贸区建设进入了2.0时代,标志着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部署已全面展开。总体而言,各地积极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有以下四点。3.1 自贸试验区理念:改变“开发区”思维,创新开放制度虽然在十三世纪初欧洲就产生了自贸区的初级形态,从中世纪到殖民主义时期,从30年代的大萧条到战后重建,从欧洲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到亚洲“四小龙”外向型经济的成功,自贸区都作为一种贸易促进机制而备受欧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青睐。然而,把自贸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改变其“政策飞地”特性,创造性地利用其高度开放的形式,带来全局性的改革开放制度试验与创新,进而复制、推广,则只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最大亮点,它承载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仅从开发区算起,我国陆续创办了各种形式的特殊开发区域,如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其间虽然对外商实施了“减二免三”的税收优惠,但在观念和做法上,均未彻底摆脱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特殊优惠政策的观念束缚。比如特殊开放区域要独享“特殊”政策红利,要依靠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要靠拼GDP来扩大利税空间等。自贸试验区就是要彻底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理念,以开放经济的自由贸易思维去进行制度试验,着力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因此,自贸区2.0时代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制度试验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显然,没有企业的纷至沓来,没有产业的高度集聚,没有园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制度试验的优质载体。以自贸试验区的巨大发展效应来创造制度试验的广阔空间,是摆在自贸区建设者面前的首要任务。3.2 自贸试验区目标:对标新规则,引领新趋势建设国际一流自贸试验区,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基本的目标定位,因此要与国际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规则对标,在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保持领先。世界上典型自贸区(FTZ)成功的基石在于形成了以开放、便利和法制为特征的一流的营商环境。我国自贸区建设,要与世界先进自贸区在功能与产业定位、投资贸易政策、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准不足与差距,进行借鉴与学习。一句话,自贸区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目前国际领先的几类贸易规则都是我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自贸试验区的参照系。首先,与国际主要自由贸易协定对标,包括与FTA(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贸易协定,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国际上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议进行对标,使自贸试验区做到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上先行一步。其次,与多边规则对标,包括与已经纳入WTO多边规则体系的贸易便利化协议对标,与世界海关组织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认证的合格经营者(AEO)对标,让广大贸易投资者在自贸试验区内感受到国际水平的、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最后,与国外的自由贸易港区(FTZ)对标。如美国的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等,都有很多自由、灵活、便利的政策及措施,尤其是与上海自贸区同步建立的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在打造自由经济环境方面,着力进行了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创新,这些都值得我们复制、借鉴。3.3 自贸试验区政策指向: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更大市场空间自贸区制度试验的维度涉及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改革和服务业开放等,其政策改革的核心是投资贸易便利化,即简化、协调、透明。可见,中国式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特色就是通过实施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当前国内自贸试验区已经实现了从外资开放的“负面清单”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改革试验。在上海自贸区,浦东首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已经推出,“权力清单”共6460项,分行政审批、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备案等;“责任清单”共513项,分事中事后监管、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监管、公共服务导航等。在天津自贸区,行政许可“一份清单”,最大限度授权给自贸试验区,围绕提高行政效能,将22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21项行政服务事项授权自贸试验区实施,并进一步授权给三个片区管委会,权力清单实现了自贸区的事自己办。自贸试验区实施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导航系统,使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真正有了可操作的形式,它为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开了一个好头,是自贸区保持对投资者的持久吸引力的关键所在。3.4 自贸试验区的区域特色:错位发展,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要为国家进行制度试验,要针对高水平的国际贸易规则进行风险、压力测试,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必须具备试验的基础和条件,即要有较大的经济体量、丰富的经济形态、完整的产业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较强的辐射能力。因此,中国式的自贸试验区又必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贸区,为地方谋发展、为区域合作搭平台。自贸区2.0时代是实现自贸试验区创新驱动、拓展升级的关键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攻坚期,是区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演化期,是贯彻国家多重战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在“四期”叠加的重要时点上,我们期待着通过自贸区的建设,透过全新思维的改革创新,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提振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助力中国经济的新腾飞。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四个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明确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担当“领头羊”。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通过产业有序转移来推动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也将会为长三角尤其是上海港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腹地。天津自贸试验区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定位,即“一个基地三个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发挥自贸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构筑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广东自贸试验区立足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建设投资贸易便利、服务贸易自由、金融创新功能突出、监管高效的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立足于探索闽台经济合作新模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作用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最终,所有自贸试验区将整体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随着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打通贸易和投资通道,引导资源进入“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3.5 自贸区基本原则:国际合作、风险可控自贸试验区试点必须是国内要素和国外要素的叠加点,实现各国先进生产要素在试验区的跨国配置。在“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下,一国一般只会将其能够经受住国际化竞争的产业部门纳入到清单之中,只要原来没有纳入准许开放的目录,东道国就掌握着决定是否准许开放、开放时机的主动权;但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如果新产业、新技术部门在当初没有纳入负面清单,日后一旦发现不宜对外资开放,要想将其纳入负面清单,必然与外资及其母国发生利益矛盾。自贸试验区既是国家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平台。自贸试验区不仅有可能因为功能定位不当而扭曲市场运行,而且导致额外的特殊监管体系。因此,即使是符合产业导向的改革措施,也必须看到其中蕴藏的潜在风险并时刻注意防范。3.6 自贸区标配项目:金融创新、服务实业经济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而金融则是服务业的重中之重。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有利于汇聚金融创新资源,在金融开放发展中总结金融监管模式,带动区域服务业升级。因此,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的自贸试验均与本地优势条件结合,承担金融创新试验这一“标配”任务。如上海与其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相结合来推进国际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广东与外贸大省和比邻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相结合探索人民币跨境财富管理,天津服务京津冀金融创新协同发展,福建瞄准两岸金融合作示范性基地的打造。 4.海南定位 4.1目标定位在国家自贸区战略实施框架中,海南热带农业的自贸试验不可能成为当前的开放试验选择,因为不具复制推广性;国际旅游不可能成为当前的自贸区试验选择,因为已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南海当前也不可能成为国家自贸试验选择,因为试验风险不可控。如果将海南海岛作为国家自贸试验选择,探索形成的海岛开发、海岛合作和海陆统筹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不仅在国家自贸区试验版图中具有差异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性和风险可控制性。海南必须站在国家自贸区战略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高度,将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目标定位于海岛经济开放开发、海岛分工协作、陆海统筹融合和海岛产业链升级等模式探索,加强国际海岛开放合作。通过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金融、航运、贸易等多个层面的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岛经济合作制度创新成果,带动投资、金融、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培育面向全球的海岛及海洋经济竞争新优势,构建与沿海丝路上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自我开放、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贸易自由、投资便利和产业链升级是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和中心也是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放开投资领域的审批,使投资贸易便利化,特别要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准入和金融改革方面进行试点。 4.1.1 探索海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海岛是海洋和陆地的连接点,海岛链是海陆统筹的纽带,是实现国家海洋战略的支点。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由传统的海岸经济带延伸至海岛经济带上来,走向海洋、走向远海,发挥好海岛在经济连通中的重要作用。 4.1.2 探索群岛分工协作的新模式。设立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区是实现南海岛礁与海南本岛开放性协同发展的重大安排。南海有254个海岛,78个低潮高地,14个暗礁暗沙,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确定了第一批开发利用海岛名录,包括三亚市蜈支洲岛、东锣岛、西鼓岛、小青洲岛、万宁市加井岛、洲仔岛共6个海岛,开发方式主要包括发展旅游业、仓储中转业、养殖业、船舶修造业等四种模式。 4.1.3 探索海丝路上海岛链接的新方式。海丝路上海岛链经济合作是实现国家路带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开展国际海洋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岛链经济合作的实质手段是构建开放型合作平台,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和产业链链接。 4.1.4 探索岛陆融合统筹的新措施。设立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区有利于发展高水平的海洋旅游业。南海、西沙海岛的自然条件不比马尔代夫差,但由于没有高端海洋旅游业态,也没有大型国际邮轮停靠,难以留住游客。 4.1.5 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海洋经济应当走向海洋、走向远海,海岛则应是一个重要的支点,海岛经济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极,海岛开发是将经济发展触角伸向海洋的重大举措。在沿海地区渐趋饱和的发展空间制约下,海岛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海岸线为第一海洋经济带)正在为沿海经济乃至中国开放性经济发展打开机遇之门。4.2 功能定位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海南货物自由贸易,这是所有传统自贸区的基本功能;二是推动海南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这是新一轮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调节最主要力量,也是实现海南开放发展的根本手段;三是通过离岸市场和离岸经济的发展推进与海丝经济合作能力;四是理顺政府和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以适应国际经济新环境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开放要求。为了实现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力促“六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个论坛”建设。要在全面开展国际海洋和海岛经济合作方面科学规划,认真对待、广泛接触、慎重选择,努力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中心、国际区域临海临空物流中心、跨国海洋信息服务和交流中心、国际海岛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国际区域海洋产业开发配给中心、国际区域海洋贸易财务结算中心;国际区域能源储备与供应基地、国际航运中转基地、海洋设备装配维修基地、海岛开发供给保障基地;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岛开放与发展论坛。通过与东盟南亚建立自贸平台,打通热带农产品贸易自贸通道;通过与海湾国家建立自贸平台,打通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自贸通道;通过与海岛旅游区建立自贸平台,打通海洋旅游、海洋运输和海洋贸易自贸通道;通过与马恩岛、新加坡等开放地区建立自贸平台,打通离岸金融自贸通道。海岛自贸区的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要在全面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科学规划,认真对待、广泛接触、慎重选择,努力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中心、国际区域临海临空物流中心、国际海洋信息交流中心、国际海岛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国际区域海洋产业开发配给中心、国际区域海洋贸易财务结算中心、国际区域能源中心、国际航运中转基地和海洋设备装配维修基地。4.3 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是根据海南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合理安排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产业定位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链升级的目标要求。建设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比较优势驱动和目标需求拉动实现海岛产业多元化开放、产业外延链接和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在海洋战略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海南省应该抓住全国关注海南、开发南海的历史契机,依托南海地区广阔海域和丰富资源,对全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协调,制定有远见、有前景的战略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发展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链带动力强、产业纵深可延展的若干关键行业,培育或引进一批与海洋产业关联度高、核心竞争优势明显、有产业影响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进驻,逐渐构建起拥有主导产业与核心企业的海洋经济体系,形成立足海岛、沟通内陆、依托南海、辐射东南亚的海洋经济圈。 具体而言,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发展应着眼于八大支柱性产业。 4.3.1海岛农产品跨国贸易。海岛是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融合体,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地,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和自然气候条件赋予了海岛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和生物、森林资源,具有发展海岛大农业的比较优势。我国海岛众多,且整体上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初级开发阶段,渔业、水产养殖、滩涂种植和海洋捕捞类农产品供给量大,瓜果蔬菜、药材、用材林、经济林、绿化林、景观花卉等方面也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以海南本岛为例,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热带水果、植物、橡胶、南药资源充裕,海洋捕捞和养殖资源也颇具特色。因此现阶段,海南有义务发挥自身的农产品生产优势,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来推动海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农产品贸易优惠条件和贸易空间,根据区域国际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合作,通过产品的自由进出来提升本岛农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从而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供需信息处理的产业链建设,创造海岛农产品效率、品质和品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还要将南海海域和国内其他海域岛屿的优势农产品积极引导进入本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在与国际接轨的便利化贸易规则指导下,深化国内、国际海岛农业产业合作,积极创建海岛农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先行示范区。4.3.2国际海岛旅游业。海岛是海洋旅游开发的前沿,海岛旅游是区别于传统山水游、古迹游、风光民俗游等旅游项目的旅游发展新趋势。我国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总面积7.5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8%,近几年,海岛地区接待游客人数每年以高达20%30%的速度递增,海岛旅游已成为许多国内海岛的支柱产业。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应该围绕海洋观光旅游、滨海度假旅游、海岛民俗文化旅游、疗养健身、邮轮游艇、免税购物、文体赛事、房车露营、旅游金融等重点业务,打造海岛旅游独特品牌,通过简化入境手续和扩大免签证范围,以及实行更加优惠的离岛免税政策等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资源。通过放宽外资进入海南旅游市场的准入限制,推出投资优惠政策,引导各类型旅游项目的精细化设计和保障其及时投入使用。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综合休闲度假性的高端海岛旅游市场,搭建国际优质海岛旅游开发要素的进入、整合平台,强化对外旅游产业衔接。4.3.3海洋贸易结算与离岸金融。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面向东盟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投资、技术、人才跨区域流动的聚集区,其金融配套制度的完善与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离岸金融业务作为克服在岸金融在资本控制、汇兑监管和外汇管制等方面的严格措施,必须实行更为开放和优惠的政策,拓展人民币汇兑自由和汇率形成机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形成人民币为主导的离岸金融市场,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引导南海周边国家参与离岸金融交易并逐步向国际范围延伸。另外,便利的海上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油气资源使海南具有建立国际航运离岸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开展针对船舶的离岸融资租赁业务、针对航运过程的离岸保险业务、针对航运主体的股权及债权离岸融资业务、针对航运运费的离岸资产证券化操作和针对航运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引进国际商业公司法改变海洋贸易环境和法规,为贸易公司外汇结算提供便利,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高效便利融资,以此吸引更多企业来海南投资,推动海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4.3.4总部经济与会展业。一方面,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贸易、金融、投资准入等方面的改革会吸引高端要素的集聚,有利于海南总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总部经济具有集聚、高端、创新、合作的特点,其发展也正是海南产业转型的内在要求。因此,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要通过扩大区域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总部企业和船舶到海南离岸注册,同时也要放松管制,通过创新合作机制使这些总部企业能够扎根海南。目前海南已大体形成了以海口、博鳌和三亚为中心的会展城市圈,带动着全省会展业务的发展,但会展经济仍然处于有待开发的初级阶段,功能目标定位和区域特色不明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充分利用国际会展优势资源,与国际权威会展机构交流合作,并从本省的产业优势、行业资源、特色市场基础、消费需求、区域国际供需情况等方面来形成海南面向东盟,并逐步延伸至全球的特色会展新业态。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还应该利用好本省的海洋优势,开发“游艇+海岛+会议”的会展模式,筹划西沙海岛会议旅游中心等新项目。4.3.5临海临空物流及航运服务业。海南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不过全省物流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紧紧抓住海南“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和“多规合一”发展的契机,加快建设以港口为主枢纽、以公路为主通道、以铁路为主骨架、以航空为主辐射、以管道为重要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借“信息智能岛”契机,以信息化促进港口物流现代化,重点投资“深水港”物流中转站,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扶持省内骨干企业的同时引进国际化大型物流企业投资海南,发挥“标杆效应”,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开放发展。以东盟为起点,建立海南与东盟物流合作机制,进而发展为全球合作。构筑以海南与东盟邻近国家为中心的贯通东西、北进南下的海空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实施第二船籍登记制度,在“贸易便利化”的原则推动下解决中国与东盟间的边贸、海关、检疫、口岸、税务、银行等部门对商贸活动的管理协调问题,消除货物通关、人员进出、资金结算等障碍,使海南与东盟可以打通物流的关节点,双方实现“通关便利化”。4.3.6海岛建设材料供给与海洋设备维修保养服务。海洋设备主要包括客运船舶、货运船舶、渔用船舶和石油钻井设备等,设备的使用性能对港口和深海生产作业效率有直接的影响。这些海洋设备因为人为使用的不合理、使用过程中需要磨合以及海洋气候导致锈蚀等各种原因,所以无法避免经常性的维修和保养业务;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业务经营效率要求不断提升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海洋设备的修造时间和资金投入都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营运管理水平,合理设置维修地点和安排维修服务,是关系到海洋产业各参与主体盈利空间的重要选择。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立足于南海区域经济发展,充分把握好靠近南海油气勘探平台和国际主航道的优势地理区位条件,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海洋设备维修产业对接,设立区域性国际海洋设备维修保养基地,降低各国企业从事海洋产业作业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通过主要提供面向海上丝路各国来往船只的及时检修服务,打造海洋产业新优势。4.3.7海洋文化、科研、教育与信息交流服务。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科技、高产业关联度、长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对其科学选择是实现海洋产业哟转型升级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先导产业。从海洋技术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强化海洋生物提取技术的突破力度、海洋能源产业技术突破力度、海洋油气业技术突破力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技术的突破力度,发展海洋科研、教育产业及配套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才能更好的将海洋资源开发成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4.3.8奢侈品交易与国际商贸服务业。巨大的个人消费能力、超前消费观念和炫耀消费激增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奢侈品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高端化趋势已经形成,然而较高的价格和高税率却成为我国奢侈品消费外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区位优势和深化休闲购物品牌推广,建设以品牌和功能提升为导向的奢侈品展销服务平台是解决我国奢侈品消费外流严重、满足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培育高端消费市场的客观需求。设立奢侈品免税店、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奢侈品直销中心和奢侈品保税展示展示交易平台等,把握好各个平台的主体设置、服务体验和战略定位。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在充分考虑海南地理区位条件、华侨文脉资源、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的条件下打造南海区域商业氛围浓厚、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环境优越的国际商贸中心,积极开展商贸服务的外向型交流合作,规避传统的依赖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商贸体系,紧跟国际发展步伐,转换到依靠国际资本运营和品牌运作,包含集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医疗保健、海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于一体商贸经济体系。 5.海南路径5.1 尽快启动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相关工作由海南省人民政府牵头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三沙市、文昌市、各研究机构和中海油、港航、海航等相关重点企业抽调专人组成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专门课题组,从国家层面抓紧研究制定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实施方案等;着手对自由贸策、金融、自由投资、旅游、油气和渔业共同开发产业等一系列政策进行专门论证,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条件成熟时应尽早后上报中央。 5.2 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扩张和升级国际旅游岛战略与建立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有着内在紧密、直接的联系。国际旅游岛是推进海南大开放进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建立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国际旅游岛的自然扩张和升级。以国际旅游岛为重点推进海南自由贸易区进程,大致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建立国际旅游岛为直接推动力,加快实行旅游产业的全面开放,这应当是最近一、两年可以实现的目标;第二步,在旅游产业全面开放的同时,加快推进与国际旅游岛直接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全面开放,例如,金融、电信、服务业等;第三步,在旅游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基础上,以自由贸易岛建设为重点,在多方面实施投资、贸易、服务自由化政策,真正使海南成为开放之岛,海丝路上的枢纽岛。在这一进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对国际旅游岛做出总体和具体行动规划,推进海南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 5.3 务实推进南海产业开发,提升海岛经济国际合作能力5.3.1 加强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国际合作全面对外开放,广泛合作,开发海上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石油开采与陆地石油开采有较大的区别,资源难以储备,先开发先受益,后开发可能彻底丧失利益。深海石油开采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大,我国仍处于深海石油开发技术实验的初级阶段,虽然近期在3000米范围的深海油气勘探开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国际上老牌海上石油公司相比在技术成熟度、开发能力、应对事故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只有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道路,才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消化吸收相关技术,进而创新发展。南海石油开采短期内不能指望着我国的石油公司独自完成,要广泛与国际石油开发巨头合作,把南海特区建设成第二个波斯湾。5.3.2 加强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国际合作 南海具有中国最好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有类似于大堡礁、普吉岛、塞班岛等知名海岛的旅游资源,对中国现有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大,开发建设前景广阔。海南应广泛的参与国际合作,开发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和配套的中小城市,打造国际著名旅游胜地,使南海特区作为经济开发的亮点,也成为中国海岛旅游的示范区。由于热带海洋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海岛面积小,防治工业污染能力弱,发展第三产业也是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5.3.3 加强远洋渔业和热带海洋生物业开发国际合作南海的热带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其他海域所没有的,是我国物产的必要补充。大力发展南海热带海洋渔业和热带海洋生物业,对于丰富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前受领海主权争议、路途、设备、技术等的制约,我国的远洋渔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南海是我国远洋渔业和热带海洋生物业走向全球的跳板,南海特区的开发建设为远洋渔业的发展在硬件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将有能力冲出东南亚进入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开发远洋渔业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 5.3.4 加强与东南亚海洋贸易和相关产业链合作过去由于水路的阻隔,我国与隔海相望的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合作远没有陆域相连的国家进展得顺利。受航运班轮密度限制,小宗商品运输和交易存在着空间距离的阻碍。我国绝大部分的海运都要通过南海海域,在南沙未来的中心城市美济礁市将建设东南亚区域商品交易中心市场、国际会展中心和保税港,这会极大的促进我国贸易发展,弱化1500多公里的海运交易障碍。海南向新加坡看齐,集约化经营国际集装箱班轮及转运中心事业,更可以南海为“桥头堡”,进军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经济区域5.4 构筑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提高海南信息化管理能力构筑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以海港为基础大力推进海洋信息服务、提高海洋贸易和海洋物流的信息化服务水平,确保到港船舶的无缝衔接、以及货物和集装箱装卸的灵活调度。具体包括贸易网Trade Net、港口网Port Net和码头作业系统。贸易网Trade Net连接海关、税务等政府部门,形成面向企业服务的单一窗口,与进口、出口(包括转口)贸易有关的申请、申报、审核、许可、管制等全部手续均通过贸易网进行。企业和贸易商只需要递交一份完整的电子文件,就可以完成通关的所有程序。港口网Port Net连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船舶公司或其代理行、货主集装箱中转站和卡车运输业等,使港口用户获得船只进出港信息、舱位安排、货物在港所处的状态、预订舱位、指定泊位、起重机布置、集装箱实时跟踪等信息。码头作业系统则是整合、规划和管理货柜码头所有的货柜作业,在此系统下,通过全程自动化无纸作业,缩短集装箱通过港区大门通道时间。5.5 以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南海开发综合服务基地建设2014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设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为这一目标和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今后海南要努力建设成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搭建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执法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一进程中,海南必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抓紧建造能够覆盖南海的海洋环境监测船队,建设覆盖海南岛本岛的海洋防灾减灾示范区,加快建成昌江海尾、万宁港北、乐东岭头、文昌清澜等一批海港,改善基础设施。要以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为契机,加快开放试验,积极引进石油化工(化肥、甲醇等)、管道燃气(LNG)、天然气发电、燃料油生产等中下游产业落户,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设、船舶修造、海洋运输等领域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参与投资和建设,形成以油品、灰浆、装卸、淡水供应、人员输送、应急救助和船舶维修等后勤保障功能为主的服务基地。 6、对策建议构建海南海岛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新一轮开放新常态下,海南岛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和职责,必须发挥好深化海陆联动和扩大向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开放的试验功能,加快推进角色定位和战略功能提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国际海岛枢纽。自贸试验区政策并不是福利,而是为了主动构建开放、高效、安全和低成本的营商环境,这些政策大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自由贸易政策,对亚洲国家实行进出口零关税政策;第二,自由投资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在海南岛的环境友好型投资企业,实行免交企业所得税政策;第三,自由旅游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公民赴海南岛旅游,实行信息化落地签证政策;第四,自由购物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公民在海南岛的购物,实行免交消费税政策;第五,自由留学政策,对于亚洲国家公民在海南岛的学校学习,实行国民待遇政策。为顺利推进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6.1全省上下努力形成“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自贸区战略责任担当。开放合作应成为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制定所有政策的基石。海南的发展既要国家在自贸区战略顶层设计上有所创新,也需要地方各级部门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主动进行制度创新,推动海南特色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链升级,使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成为海岛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新高地、海岛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海岛经济开放新动力、陆海区域协同新平台,“海丝之路”新支点。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学习香港和新加坡,坚持实施开放政策且不断提升开放力度,坚持实行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金融运作自由、人员进出自由、信息开发自由和航运自由。6.2规划为先,通过开放性体制和政策推进陆岛、陆海统筹融合。通过“多规合一” 构建统一衔接的陆海规划体系,支持发展海洋旅游业、发展临港工业服务(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修造基地、区域性船舶修造基地、游艇修造基地)和国际航运物流,努力将海南建设成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服务基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海洋科研基地和离岛产业支撑基地。在政策设计上,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开放政策支持,获得建立更多海岛型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出口加工区的机会,获得多元化的海岛资金和科研投入机会;另一方面要成立由发改委、海关、政研室、综保区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或自贸试验区研究中心,制定促进海岛开发开放、科技创新、综合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政策,对财政、税收、金融、用地(海)、科技、人才、生态环境保护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6.3加快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一方面,要只争朝夕承接国家赋予自由贸易园区的各项政策,推进功能落地;另一方面,要提前谋划,进行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海南有条件承接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政策和功能的企业和地方,都要积极进行功能设置和空间布局,尽快把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基因植入海南体内,这种基因包括一切自贸区的元素和要素的排列组合、价值观念的重塑升华以及功能政策的创新驱动等。 6.4把“离岸”作为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的灵魂。“离岸”相对于“在岸”而存在,核心体现在两个“相对独立”:一是在经济社会范领域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内的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和法律体系,二是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于企业生产总部的利于贸易、金融、物流运作的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李克强总理强调:“行政力量很难替代市场,我们倒不如专心创造好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要加快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离岸外包等业务的发展。这种离岸发展模式不仅要比国内其他地方优越,而且与一些发达的国家(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相比也能毫不逊色,要将海南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运作,离世界最近的地方。6.5实施启运港退税,建设国际海洋航运中转基地。实施启运港退税是推动国际航运中心或中转基地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建设国际海洋航运中转基地是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功能项目。国家应该从“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减免航运相关企业营业税”和“离岸金融”等三方面政策支持洋浦发展。这3项政策同步启动,将大大促进洋浦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促进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国际航运中转中心和国际航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海运之外,海南还应从空运、炼油、船舶修造等方面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力促海南成为重要的区域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国际箱管和租赁中心、国际船舶换装修造中心和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提升国际航运中转基地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服务功能。6.6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深化区域大合作。区域合作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建设海南海岛型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更是离不开区域合作。海南岛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友好交往,重点推动与海上丝绸之路上国家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争取相关国家在海南设立办事处和商务机构。通过精心筹办航运和海岛开放合作交流论坛,集中探讨海岛合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