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年度期中高二语文试卷(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26428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年度期中高二语文试卷(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年度期中高二语文试卷(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年度期中高二语文试卷(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三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宫绦(tio) 商埠(b) 纨绔(ku) 敛声屏(bng)气 B. 忖度(du) 瞋(zhn)视 谬(mi)种 少不更(gng)事C. 窈(yo)陷 江渚(zh) 千载(zi) 咬文嚼(jio)字D. 砧(zhn)板 商贾(ji) 残骸(hi) 力能扛(kng)鼎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笑魇 缜密 蘖根祸胎 甜言蜜语B. 寒暄 绸缪 娇生惯养 百无聊赖C. 鬼秘 执拗 挺而走险 杯盘狼藉D. 杀戮 溯源 各行其事 过尤不及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军和其他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绿色选择”倡议,让消费者对污染企业说“不”,同时呼吁大型零售商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照环境不达标企业名单,对供货商进行筛选。B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一个有益补充,也为一些有创新潜质与学科特长的考生创设一个绿色通道,通过让他们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心仪的大学。C最近,伦敦经济学院发布的全球城市经济监测报告显示,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加速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D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囤地炒地等违法现象,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当, 。 , , , 。 ,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 B C D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5-8题,每小题3分;9题4分,)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 任 B诏书切让。 让:责 备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 自D征拜议郎,辞疾不到 辞:告 辞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躬率子孙耕农为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妻子物余一无所请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A B C D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迎路谒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第卷(非选择题)8 、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9、把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2分) (2)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6分)东岗晚步 李弥逊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注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3分)(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11、名句默写(任选两小题,4分)。(1)、 ,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_,_。(陈情表)(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三、文本阅读(共5题,18分)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孔 孟黄仁宇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B文章第2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C文章第3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D文章第4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E. 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13、课文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2分)答: 14、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4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6题(8分)。儿行千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15、文章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16、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4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4分)17、把下面长句子改换成几个短句,要求层次清楚,语意连贯明白,原意不变,可以适当更换词语。在30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的一场毁灭了一座城市,夺去了24万多人的生命,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残缺的生活的地震,使唐山成为一个不幸的名字,成为人类永远的创伤。 五、本大题1小题,4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孟子曾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而现代人却说要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现实生活中,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 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班级 姓名 坐号_ 第 试室 试室坐号 uuuuuuuuuuuuuuu密uuuuuuuuuuuuuuu封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期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答案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以下为学生答题区)一、选择题。(1-7题,每小题3分,12题4分,共25分)题号1234567答案二、古诗文。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9、翻译下列的句子。(每小题2分,共分)(1) (2)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6分)答:(1) (2) 11、名句默写(任选两小题,4分)。(1) (2) (3) 三、文本阅读(共4小题,14分)13、(2分) 14、(4分) 15、(4分) 16、(4分) 四、本大题1小题,共4分。17、(4分) 五、本大题1小题,40分。18、作文(40分)潮州市松昌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1、C 宫绦(to) 纨绔(k) 瞋(chn)视 商贾(g) 力能扛(gng)鼎2、B “魇”应为“靥” “蘖”应为“孽” “鬼”应为“诡 ” “挺”应为“铤 “事”应为“是” “尤”应为“犹”3、B 语序不当,应是“让他们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C成分残缺,在“转移”后加“的进程”. D.搭配不当,“打击”和“违法现象”搭配不当,改为“违法行为”。 4、D 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C项;“应有”与“不应”相对,故句放前,排除A项:分别与照应,前的“故”,可断定“”放“”后,排除B项。5、D(辞:推辞) 6、B(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表现赵咨的孝行。)7、C(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的崇高威望)8、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9、 (1)(赵咨)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2)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10、(1)答: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2)答: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意思答对即可。) 11、(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2、C、 E。A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正反对比法,D项选文第4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13、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14、(1)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2)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3)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每小点一分;有分三点做答给一分,否则不给分)15、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6、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7、示例:在30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一场地震毁灭了一座城市,夺去了24万多人的生命,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残缺的生活。唐山,一个不幸的名字,人类永远的创伤。18、作文(略)【参考译文】:赵咨字文楚,东邵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 。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之后,辞职回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