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质量检测答案-高一语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2552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中质量检测答案-高一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质量检测答案-高一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年高中质量检测答案-高一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庄浪县2014年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第I卷(70)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 (3分) 【解析】题干是探究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祖先”的原因,而C项是考古发现,不属于原因,不合题意。2.D(3分)【解析】文中说“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此项以偏概全。3.C(3分)【解析】“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无中生有。原文只表示有“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但并未说明“传说”不是证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3分)【解析】治:营造,修建5A(3分)【解析】是张浩官职升迁,是海陵王对张浩建议的态度,是张浩讲究说话技巧。6D(3分)【解析】“皇帝想废除科举制”有误,原文是“近侍有欲罢科举者”,是皇帝身边的侍者想废除科举制度,7(1) (5分)译文:张浩拆除祠堂,把里面的塑像扔到水中。豪门大族、狡黠的官吏都隐藏踪迹,没有敢于违犯的。( “撤”, “投其像水中”省略句,“屏”, “莫”各一分,句意一分)(2) (5分)译文:赵构没有儿子,把疏远亲属(旁系亲属)中的人立为继承人,那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烦劳军队而让他服从于我们。( “树立”, “势”,“烦”, “服” 各一分,句意一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绕”字写了出涧水在竹林间回环往复、静静流淌的情态;“弄”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竹林西边草地上,花草随春风频频舞动、款款弄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钟山美景流连喜爱之情。9.(6分)观点一:同意。我觉得王安石的话有道理。本诗写于他隐居钟山时候,虽然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内心并不平静,过去的成败利钝,当今的朝政得失,还时时萦绕于心怀,这种心态就必然在诗中有所表现。所以“一鸟不鸣山更幽”就不单纯是描写山中的幽静,更重要的是表达诗人内心岑寂和对寂寞的不满足,以及对喧闹春天的期待。一个“山更幽”的“更”字,便把作者的心境集中的表现出来。观点二:不同意。我认为“鸟鸣山更幽”更好,因为这句诗以动衬静,和无声的静寂相比较而言,用鸟鸣衬托山涧的幽静,一个“更”字使人感受到静的情趣和生命力。(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1)(5分)B 、D。(解析:B“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D。“更为儿子今后的生活充满期望”无中生有。)(2)(6分)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2分)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2分)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2分)(3)(6分)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答对一点3分,其中性格特征1分,举例2分,共6分)(4)(8分)解析:本题具有探究性,是开放性题目,侧重考察学生对亲情的态度,懂得感恩。答案要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真挚的表达令读者感动。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对身边的爱习以为常,接受得坦然。为了学业、工作,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我们也应停下脚步去好好侍奉一下他们,不要让遗憾再次重演。成长是一件不容易一的事,幸好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毫无私心的做外贸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意思接近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5分)D 、 E (E项3分,D项2分, A项1分)。(2)(6分)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每点2分,答3点给满分)(3)(6分)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观点2分)具体表现在: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阐发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4)(8分)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鲁迅。(2分)理由如下: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他的阿Q正传揶揄了“精神胜利法”,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 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结合文本阐述1分;联系实际2分,举一例即可)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结合文本阐述1分,和梁实秋先生进行比较2分)答案示例二:我更喜欢梁实秋。(2分)理由如下: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结合文本阐发1分;联系实际2分,举一例即可)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以上一条3分,有理有据即可) 第II卷(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3分) B. (B. 纷至沓来,指接连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 A.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望文生义;C. 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望文生义; D.如汤沃雪,指像热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形容事情极容易解决。不合语境。)14. (3分)C(A,杂糅,“原因是所导致的”不当;B,有歧义,他是和班长一起去网吧还是单独去网吧;D,“汇报”宾语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情况”。)15. (3分) B.16.(5分)人物穿着特征;生活习俗;新酒酿成季节。(答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17.(6分)示例: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河蚌痛苦的代价,也是河蚌的荣耀。承诺如同金子,它的光耀是淘金者辛劳的价值,也是淘金者的喜悦。承诺如同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付出,也是陨石的辉煌。六、写作(60分)(略)附参考译文: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天辅中期,辽东被金朝平定,张浩用献计的方式求见金太祖,金大祖任张浩为承应御前文字。金太宗将到东京,张浩任提点官修缮皇宫,被破格升为卫尉卿。平阳多盗贼,临汾一男子夜里掠走人家的妻子,张浩捕住他,将他鞭笞致死,强盗于是得以减少平息。平阳近郊有滥建的祠庙,当地人都很敬奉它。庙祝、田主争夺香火的财利,多年得不到解决。张浩拆除祠堂,把里面的塑像扔到水中。为此豪门大族、狡黠的官吏都隐藏踪迹,没有敢于违犯的。郡中得到很好的治理,于是张浩修缮尧帝祠堂,建造击壤遗风亭。贞元元年,张浩晋升为平章政事。张浩请求凡是周围的百姓想到中都居住的人,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以充实京城,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没过多久,张浩被改封为蜀王,晋升为左丞相。正隆二年,张浩改封为鲁国公。张浩上奏章请求退休。金皇帝海陵王问他说:“如果皇帝不明智,劝谏没有被实行,良言听不进去,那么宰相就乞求离开;宰相年老或有病残不能胜任其职也乞求离职。你属于哪一种?”张浩回答说:“我体弱有病不能胜任职务。宰相府不是养病的地方,所以乞求离职。”皇帝没有批准他的退休请求。金朝皇帝海陵王想攻打宋朝,准备前往汴京,然而汴京大内宫廷失火,于是命令张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张浩从容上奏说:“以前营建中都,天下人都很高兴地前来干活。现在民力没有恢复,而重新劳累他们,恐怕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完成。”金朝皇帝海陵王不听张浩劝谏。张浩到朝堂上辞行,金朝皇帝海陵王问他攻打宋朝的利弊。张浩不敢正面劝谏,于是用委婉的话回答,想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张浩上奏说:“我观察上天的旨意,很久就想灭绝赵氏了。”海陵王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张浩回答说:“赵构没有儿子,把远亲(旁系亲属)中的人立为继承人,那形势一定会发生变化,可以不用军队而让他服从于我们”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却不听从。海陵王到达汴京后,几个月不上早朝,天天训练军队(准备)南征,部署各路大将。张浩想上奏事情,又得不到接见。适逢海陵王派周福儿到张浩家中,张浩让他捎去奏疏说:“各路大军军官都是新提拔的少年,恐怕耽误了国家大事,最好是寻找熟悉军事的旧人来训练军队,任命为千户谋克。”然而海陵王部署已定,很讨厌张浩说这种话,于是对张浩处以杖刑。当初,皇帝身边的侍者有的想废除科举制,皇帝说:“我接见太师商议这件事。”张浩进殿拜见,皇帝说:“自古以来帝王有不用儒生的吗?”张浩回答说:“有。”皇帝问:“他是谁?”张浩说:“秦始皇。”皇帝看看左右的人说:“难道让我做秦始皇那样的人?”废科举之事从此不再提了。这一年,张浩去世。为此皇帝停朝一日。张浩谥号文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