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一中2012年春季期中考试高二年级.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02508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浠水一中2012年春季期中考试高二年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浠水一中2012年春季期中考试高二年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浠水一中2012年春季期中考试高二年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浠水一中2012年春季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 文 试 卷命题人 蔡火坤 审题人 叶海珍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一、语文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央浼(mi) 怂恿(sng) 歇憩(q) 流水淙淙(cng)B、轻飏(yng) 出岫(xi) 睇眄(min) 叨陪鲤对(do)C、岑寂(cn) 尺牍(d) 褐色(h) 轻鸢剪掠(yun)D、穹宇(qing) 海滨(bng) 贮存(zh) 臭名昭著(zh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盘缠 玷辱 心神不宁 战战兢兢B、促狭 胸脯 性情孤癖 不加检点C、流弊 干燥 套语滥调 自名得意D、庭院 贯例 坍缩膨胀 得鱼忘筌3、下列加点熟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当你进入偌大的世博园区,面对诸多场馆和如潮的排队客流,即便做过再精心的准备,也会感到有点无所适从。B、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被盗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是,我们仍需加强防盗意识。C、基础知识的学习最需要扎扎实实、循序渐进,而想不下苦功夫去投机取巧、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B、里约热内卢成功获得2016年第31届奥运会主办权,是由于它有灵魂、有心胸、有热情和有真诚所决定的。C、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令世界瞩目;灾难撼不动人民的意志,摧不跨民族的脊梁。D、清明上河园成为开封旅游的新名片,它的门票上印着古色古香的汴京市井风俗图,因而人们一拿到手中,就喜欢上了它。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先走一步!”柯瓦连科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B、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C、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着两部书:一部是庄子,一部是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D、中央气象台可以对三、五天之内的天气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暂有不可逾越的困难。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我国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的水浒,文中刻画了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形象,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B、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他喜爱田园,弃官归隐,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不朽作品。C、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一部有趣味的小说,主人公的游侠冒险非常曲折滑稽,主仆二人演出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闹剧。D、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其部分情节发展依次是:刘玄德三顾草庐,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蒋干中计,用奇谋孔明借箭。二、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部分的文字,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7、下列关于文字与情感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更改文中的一两个字不是要文字顺畅或是漂亮,而是更动了思想感情,为了更准确的表情达意。B、韩愈劝贾岛改“推”为“敲”,不一定就符合贾岛内心真实的想法,那段传为美谈的故事也值得推敲。C、“推”和“敲”各有特定意境,朱光潜认为“僧推月下门”与当时的诗境更为调和些,冷寂的氛围得到了表现。D、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如果贾岛想到用“推”字就不可能写成“敲”字。8、下列有关字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字的联想意义难以控制,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B、字的直指意义明显而确实,它载在字典上,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有如月轮,譬如“烟”字的直指意义就是燃烧体上散发出的烟雾。C、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精确,联想的意义丰富,因此科学上的文字采用直指的意义,文学上的文字采用联想的意义。D、苏轼诗中的“小团月”是联想的意义,有月照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沁人心脾的意境,含混、蕴藉又丰富。(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912题。(20分)影 子(波兰)波列斯瓦夫普鲁斯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濠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褶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 “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 “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当然,他一定是葬在穷人墓地的。” “穷人也来了二十五个。” “不过,他睡的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9、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几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抽象的“薄暮”十分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隐喻着现实环境的冷漠。B、文中的点灯人“一晃就不见了”后,作者连用多个问句不仅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激发读者的思考。C、“我”对点灯人的三次寻找,无果而终,“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但这样安排使行文的节奏发生变化,也展示出了点灯人的生活环境。D、文中正面描写点灯人的文字少,侧面描写点灯人的文字多,这是为了增加点灯人的神秘感,凸显点灯人的影响力。E、全文巧妙构思,层层铺垫,为普通劳动者唱了一曲赞歌,并在记人叙事中深蕴哲理,饱含批判力。10、请结合文章开头四段,简要概括黑夜来袭的过程。并说说开头四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11、“点灯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12、“影子”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6分)三、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上杀之,辽地悉平。(选自百战奇谋必战)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 诣:到去B、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 耻:羞耻C、攻具不设,促之何为 促:仓促进攻D、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 面:当面14、下列课本文言句子中,与“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句式特点较一致的一项是(3分)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讨伐辽东。对司马懿率军进讨,公孙渊使用了固守城池、坚壁不战来消耗魏军的战略。B、司马懿识破公孙渊的计谋后,虚张声势,偷偷率军直扑公孙渊的巢穴,将襄平团团围住,又围而不攻。C、在平定孟达和消灭公孙渊的两次战斗中,司马懿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作战原则和战法,体现了“兵者诡道,善因事变”的用兵特点。D、本篇所阐述“攻其不备”用兵之道的要旨为,在深入敌境作战的条件下,只有攻敌所必救之处,才能调动坚壁不战之敌脱离固垒。16、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3分)(2)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4分)(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陈情表,3分)1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1)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这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9、依据课文填写句子。(4分)(1)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周逍遥游)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20、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请仿照示例,补充下面两个句子。要求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个字。(4分)边城中的翠翠说,我的愿望就是爷爷幸福安康,有了爷爷幸福安康,我的爱情就会快乐的生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说,我的愿望就是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说,我的愿望就是 21、下面是藤野先生一文定稿和初稿中的几处不同。请根据这几处修改,总结出锤炼语言的几条原则。要求语言准确、连贯。初稿: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定稿: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初稿: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定稿: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初稿:“你看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正它。”定稿:“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22、下面是有关“访谈”的材料。请将序号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4分)确定的访谈话题应紧扣访谈目的,具有针对性访谈是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成功的访谈离不开充分的准备访谈者必须全神贯注,认真倾听,给受访者以真诚的关注访谈中,访谈者必须营造和维持友好合作信任的谈话氛围同时,应积极捕捉受访者提供的信息,理解其话语的含义 五、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黑人计程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和我们不同?”母亲答:“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了不同肤色的人,让世界缤纷,让大家相爱。”到了目的地,计程车司机坚持不收车费。他说:“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天生注定比别人低一等。若当时母亲像你一样说出爱的话语,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我不收你的钱,希望你能时时告诉别人,不同, 是为了相爱。”接受一个人,便学会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接受一件事,便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试着接受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在教我们如何相爱。请以“接受不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浠水一中2012年春季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 2、A(B癖-僻C名-鸣、D贯-惯) 3、B (每况愈下形容情况越来越坏 。不合语境) 4、D (A主语中途易辙。B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 5、B (A冒号改为逗号C第二个逗号改为句号D 去掉顿号)6、D(三顾草庐是三十七回,战吕布是第五回,蒋干中计是四十五回,孔明借箭是四十六回) 7、A(不是而是后面表述内容跟原文不符。) 8、C(过于绝对。)9、DE10、过程:待机出动悄悄袭击全面进攻。作用:充分展示黑夜的狡诈和威势;渲染气氛;为点灯人的出场做铺垫。(过程及作用各2分,共4分)11、工作辛勤。无论阳春炎夏,还是深秋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为人们点亮灯光。心灵美好。为人们带来光明,确如影子一样一晃不见了。处境悲惨。为人们无私奉献却无人肯定,连生死都不为人注意。(一点2分,共6分)12、“影子”象征(或比喻)“点灯人”。(1分)作者描写他无私奉献,却处境悲惨。(1分)作者通过对点灯人生死命运的展示,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2分)寄寓了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2分)13、B(以为耻辱)14、A(倒装句)15、B(不是“围而不攻”,而是等待时机)16、(1)这是企图拖垮我军,进攻它正好落入敌人的圈套。(“老”“堕”各1分,大意1分)(2)我军将士数相当于孟达的四倍,但粮食不够一个月食用,凭借仅有一个月存粮的部队去与有一年存粮的敌人较量,怎么可以不速战速决呢?(“淹”“较”各1分,反问句1分,大意1分)(3)成全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或许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享尽天年。(“听”“庶”各1分,大意1分)17、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每处1分)18、(1)“黯黯”首先指天色的黯淡,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黯黯”也指征人心情的黯淡,表达了厌战的情绪。(2分,每个方面1分)(2)第一问: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分,只要表述出了厌恶战争的意思即可)第二问:这首诗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战争的态度。(2分,得分点:环境描写、渲染气氛)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残象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2分,得分点:对比1分,分析1分)19、(1)实迷途其未远 (2)声断衡阳之浦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0、(林冲)我的愿望就是过平安的日子,有了平安的日子,我的妻子就能与我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别里科夫)我的愿望就是千万别处什么乱子,没有乱子,我们的生活就会一如往昔,平静妥当。(各2分,大意合乎文意1分,条件关系的句式1分)21、改:将空泛、笼统的词改成准确、贴切的词;添:添加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删:将重复累赘多余的表述删改成简明的表述。(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22、(访谈的功用访谈前的准备访谈中注意事项)23、(略)附文言译文凡兴兵深入敌人境内,敌军如果坚守不与我交战,想拖垮我军,就应当 分兵进攻敌军,捣毁他的巢穴,切断他的退路,断绝他的粮草。这样,敌军 就不得不与我交战。这时,我用精锐兵士进攻,就可以打败敌军。兵法说: 如果我军想战,敌人虽然深沟高垒,但攻击他必须救授的地方。敌人就不得不离开阵地与我交战。 三国时期,魏景初三年(239 年),明帝召司马懿到长安,派他率兵往辽东(今辽宁沈阳以南地区)讨伐公孙渊。明帝说:“遥遥4000 里路程的征 战,虽说是用骑兵,也要费很大力气,也需妥当的计谋和后方的费用。你看公孙渊对此使用什么计策才比较得当呢?”司马懿回答:“公孙渊如果弃城先逃,这是上策;拒守辽东,抗拒我大军,这是中策;坐着不动防守襄平城 (今辽阳市),这就会被我擒获。”明帝问:“三种计策中,公孙渊会使用 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明晓事理的人,才能正确估量敌人和自 己,事先有所放弃,而这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问:“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呢?”司马懿回答说:“去用100 天,回用100 天,攻战用100 天, 用60 天休息,一年足够了。”司马懿遂进军辽东。公孙渊派大将率步兵和骑兵几万人,驻扎在辽隧(今鞍山市西辽河上),开挖堑壕二十多里长。魏军 将领都想进攻,司马懿说:“这时想拖垮我军。攻他,就正好中了他的计, 像王邑耻于放过昆阳一样。敌军大部分在这里,巢穴里必然空虚,我现在直 接奔襄平,出其不意,必然能攻破城池。”于是,魏军广张旗帜,做出要进 攻辽隧以南的样子,敌精锐部队全部奔往那里去了。司马懿偷偷避开了敌人, 径直奔向襄平。城外敌将被打败后,司马懿便包围了襄平。各将领请求攻城, 司马懿不听。陈珪说:“过去您进攻上庸(今湖北竹山西)时,10 天之内打 破城池,斩杀孟达;现在从这么远地方来,反而却安安稳稳的,在下智愚, 确实疑惑呢!”司马懿说:“孟达兵少,而粮食可以支持一年;公孙渊兵力是孟达的四倍,但粮食支持不了一个月。用一个月的时间进攻能支持一年的 敌人,怎么能不速战呢?如果是以四击一,即使现在损失一半而能战胜,我 也会进攻的。因此不是计算死伤,而是在计算粮食。现在,敌众我寡,敌饥 我饱,雨水这么大,我如进攻他不设防的地方,会促使他增加防备,这有什 么好处呢?自打京城出发,我就不担心敌人防守,只担心敌人逃走,现在敌 人粮食已尽,但我们的包围圈还未合上,如果抢夺他的牛马,拦截他砍柴的 樵夫,这就是故意驱使他逃走。用兵,是一种诡诈的道理,全凭具体事情的 变化而变化。敌凭着兵卒众多,依赖着雨水,虽然饥饿困倦,但仍不会束手投降。所以,我应该显示出不能攻克的样子,这样暂时稳住他。如果为了小 利而惊动他,这不是好计谋。”不久,雨停了,魏军赶快打造攻城战具。攻城时,箭和石头像雨一样飞向城里。公孙渊粮食己尽,陷入窘境,危急中恨不得人吃人,便派将军王建和柳甫去魏营请求投降。司马懿杀了这两人。公孙渊突围而逃。司马懿又追到大梁水(今太子河)上,斩了公孙渊,终于平 定了辽东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