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2335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计划与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材分析:(一)、全册内容情况: 苏教版国标本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 各单元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 1课时 2,怎样移动重物 1课时 3,斜坡的启示 1课时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课时 5,国旗怎样升上去 1课时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课时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1课时 2,搭支架 1课时 3,建桥梁 1课时 4,造房子 2课时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1课时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课时 3,我是怎样出生的 1课时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2课时 2,认识矿物的性质 2课时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1课时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1课时 2,神经 1课时 3,感觉 1课时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一、什么叫机械: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2、愿意合作与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二)学习新课1、认识机械(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四、介绍古代机械(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二怎样移动重物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科学知识: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教学重难点: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2、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做测试,并记录结果。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5、讨论:杠杆是否都省力?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四、课后小结:三.斜坡的启示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 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板书:斜坡的启示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斜面省力四拧螺丝钉的学问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 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自己是怎么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4、交流观察收获。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轮轴的作用:1、省力。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五、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有谁做过升旗手。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4、讲解滑轮的概念。二、探索和调查: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7、讨论实验。8、交流、改善实验。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11、讨论。12、实验验证。三、回顾和解释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六、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教学目标: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2、交流。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二、探索和调查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2、展示、交流示意图。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4、展示制作的模型。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三、回顾和解释: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一折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科学知识: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教学过程: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2学生分组讨论。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5学生讲述方法。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四、拓展: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二、搭支架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三、建桥梁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教学准备: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桥梁分类: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2、分发桥梁的卡片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三)搭建桥梁并研究: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讨论、预测、填写关于桥梁的强度: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分组活动过程:1、学生活动(约15分钟)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3、汇报结果(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五)总结研究过程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六)拓展: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四、造房子教学目标: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教学重点:设计并建造房子教学准备: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有各种房子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二)学习新课: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学生谈论,汇报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3、造房子活动。学生讨论,汇报。4、动手操作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5、评比,总结。(三)总结:总结全篇活动欣赏各种建筑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么延续后代的一、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一、导入新课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2、学生小组内交流。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2、学生讨论回答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2、学生辨认圈画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5、播放多媒体资料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7、学生讨论、汇报。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3、小结四、科学交流会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五、拓展: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三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目标: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二)进行新课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四)板书设计: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一、认识常见岩石教学目的: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教学过程:一、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3、板书课题:略(二)认识岩石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1)我对岩石的了解:(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1)岩石的作用(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一)观察岩石并分类: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标本名称我的发现(1)(2) (3)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二)全课总结和拓展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二、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目的:1、认识常见的矿物。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科学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矿物。教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教学过程:(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二)认识常见的矿物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二)交流矿物的性质。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3、教师评价和小结。(三)了解矿物的用途。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四)总结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三、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教学目标: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7、教师归纳小结。(四)拓展延伸: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一、大脑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难点: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教学准备: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一、导入新课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二、引入新课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生:学生猜测并汇报。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生:学生猜测并汇报。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2、认识大脑的大小。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3、认识大脑的形状。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一)记忆力测试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1、游戏1猜数字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学生汇报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2、游戏2拼图案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二)创造力测试七巧板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学生进行汇报。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师小结: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三、总结拓展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四、课外延伸: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五、课后反思:二、神经和感觉教学目标: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3、开始测试。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1、谈话引入: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2、学生讨论、汇报。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5、小结: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7、学生实验: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2、学生活动3、讨论: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大脑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大脑:上传信号作出反应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教学目标: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向科学家学习。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教学过程:一、交流集中话题: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二、探索和调查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目进行辩论。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5、小组完成辩论稿。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8、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三、回顾和解释: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二、质疑教学目标: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质疑。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我们在以前的课中,当我们同学在进行实验计划的汇报时,和实验结论的汇报时,都有很多同学能够对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质疑。二、探索和调查1、质疑是一种和重要的科学素质,那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2、教师逐条讲解,有哪些值得质疑。3、如果要调查我们学校6个年级一个星期能喝多少水,应该怎样做?4、请同学设计方案。5、汇报方案。6、在同学们互相质疑的基础上,完善调查方案。三、回顾和解释: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