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1200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两汉文学史讲稿第一编 先秦文学史3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3第二章 上古神话4第三章 诗 经4第一节 诗经的体制和性质4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4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及对后世的影响4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4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4第二节 左传4第三节 国语4第四节 战国策4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4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4第一节 论语墨子老子4第二节 孟子4第三节 庄子4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4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4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及其特色4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4第三节 离骚4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4第五节 楚辞的后劲4第二编 秦汉文学史4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说4第二章 两汉散文4第一节 西汉的政论文4第二节 东汉的散文4第三章 两汉辞赋4第一节 赋的来源和特征4第二节 汉赋的发生4第三节 汉初赋家4第五节 东汉辞赋4第四章 史记与两汉史传文学4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4第二节 史记的修撰4第三节 史记的叙事4第四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4第五节 汉书与杂传的萌芽4第五章 汉代诗歌4第一节 汉乐府4第二节 五言诗的兴起4第一编 先秦文学史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本段之上下限1、无法确定上限,一般以有文字之初开始(甲骨文、金文)。2、下限一般定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一、文学的发生 口头文字 从传说到写定(短歌和故事;荷马神话)韵文散文 出于天然,便于传播实用审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娱宾遣兴纪实虚构二、先秦文学的特征1、学科属性不独立 无所谓“纯文学”。 “文史哲合一”,除楚辞外,后世多以入经、史、子三部。以汉代标准即汉书艺文志之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 今日之“文学”,旧语谓为“辞章之学”;先秦所谓“文学”,乃文献之意,如论语先进所谓“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2、综合的艺术形态 诗、乐、舞合一。乐经即诗经,风乃乐调,颂舞容也。 朱光潜诗论: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又云诗歌保留之乐、舞痕迹有:重叠、迭句、衬字、格律3、文体由浑融走向分别 体制:初期只分韵、散;战国后期乃有赋体。初步分别不同文体的功能与手法:史以叙事,诗以抒情言志,著述以论说。4、文献阙疑之点极多A、伪作特多(参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B、撰年无考(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C、作者多难以考实。作者之类型: 1)佚名 周易、诗经2)集体述作 墨子、庄子、吕氏春秋3)托名 管子、商君书、国语4)后人编辑 尚书、战国策5)存疑 老子、左传6)较明确者 荀子、韩非子、屈赋 然其中亦夹杂伪作。总结: 先秦为中国文学之萌芽期,后代文学的许多变化发展孕育于兹。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三、先秦知识阶层的演变与文学的关系 巫史合一(宗教、祭祀/卜辞、金文、音乐)学在王官(礼乐文化)士人(礼乐下行,百家争鸣)四、学习难点三道屏障(可谓中古以前文学之通则) 1、文字生僻,晦涩难读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当时口语去今亦遥远。 2、观念隔膜,趣味难得 思想:诸子百家之说纷纭,难以晓解(此为不知己亦不知彼)古云“文以载道”,道不明则不能知其所以然; 审美:朴素自然,错落参差/精工秀丽,明朗严整(此为知己不知彼)今人趣味去古悬远,读之如富家子茹野菜,不合胃口。 3、文献缺略,史实难明 当时:删诗说 /后世:汉志记载而存于今者无几。五、治学之方法章太炎国学概论第一章概论乙治国学的方法尝标举五法:一、辨书籍的真伪二、通小学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辨文学应用第二章 上古神话本土材料与外来学科概念一、神话的产生 万物有灵(观念:对世界的解释需要) 原始宗教(载体:仪式;沟通与依附的需要图腾) 夸张与变形(修辞) 隐喻和象征(思维)列维-布留尔(Lucien Lvy-Bruhl)原始思维提出原始思维中之集体表象与互渗律。一般来说,职掌越细的神越原始;文化神多后起。二、中国上古神话之载籍 原著:山海经(四库提要:山海经,十八卷。是书或称夏禹撰,或称伯益撰,其中乃有帝启、周文王及秦汉地名,则妄不待辩。然司马迁已称之,则亦周秦以来古书也。其注为晋郭璞作。隋志以还,皆列地理之首。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 片断:诗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庄子;左传、国语、逸周书、穆天子传复原: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工具书: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1985年 总体而言,写定太晚,散失太多,不能如希腊神话编写神谱(道教之神谱已非神话类)/ 顾颉刚“层累说”三、神话的类型及其代表1、自然神话 包括创世神话物灵神话 诞生较早,写定较晚,亦较多地方色彩 盘古女娲夸父巫山神女河伯2、历史神话或混同于传说 包括英雄神话、始祖神话、以及历史化的自然神话 后羿神农、后稷鲧、禹附说:中国上古神话无司心灵欲念之神,如爱神、美神等。四、神话故事的流变与影响 1、神话的历史化 史学意识的成熟儒家观念的抑制 黄帝四面;夔一足 2、神话的仙话化 道教之改造利用 西王母;黄帝 3、神话题材的后世回响 庄屈楚产,取材较多。通观全史,则远逊西方。鲁迅故事新编以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非常者也。 原因推测: A、诗文不以叙事为主; B、史传虽主叙事,然实乃神话之敌对; C、小说兴起甚晚,上古神话馀材无多,不足以敷衍成章。 附:原型说4、神话的思维与技法的影响仙话/小说的远祖仅因承其虚构(志怪/记异)的本领,而抽掉其神灵崇拜的本质。 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取像造型仿佛神话,其实已掺杂许多史传叙事的手法,是为传奇小说(romance/legend/story),远于神话(myth)。第三章 诗 经第一节 诗经的体制和性质一、基本介绍名称与篇目 诗,诗三百;战国末期以后有“经”之名,然非“经典”之义。 305篇。另“有目无辞”之小雅笙诗六篇。诗经的时代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早:周公制礼作乐 / 西周初年(周颂大雅文王等) / 商颂盖宋人所作。晚:礼崩乐坏/“诗亡而春秋作”春秋中叶(依毛诗则陈风株林约前599,事见左宣十年)地域 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涵盖今晋、冀、鲁、豫、鄂、陕之全部或一部。作者 贵族、卿士(许穆夫人赋载驰、尹吉甫、寺人孟子、家父) 按,“赋”有引用、创作二义 平民 多数无从确认二、诗经的编定与整理研究1、采诗献诗删诗 乐官 周礼春官:“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郑注:“凡乐之歌,必使瞽蒙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 孔子与诗经 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三家诗 齐辕固、鲁申培、燕韩婴 今文古文;师法家法;通经致用 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皇清经解续编本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6年3、毛诗系统标准版本 A、鲁毛亨、赵毛苌注郑玄笺孔颖达正义 B、诗本义朱集传 C、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陈子展诗经直解三、诗经的分类与编排 六义 / 六诗 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郑注:所教诗必有知、仁、圣、义、忠、和之道,乃后可教以乐歌),以六律为之音(郑注:以律视其人为之音知其宜何歌)。 诗大序孔疏: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风、雅、颂的划分标准A、以音乐为划分标准,诗即歌词。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首倡B、以内容分,用政治标准。 大序C、以作者身份分。 朱熹诗集传序诗、乐合一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从乐谱的复奏、歌词的铺张、乐曲的采集、文本的保存四方面论证其必非徒歌。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从歌辞总结出诗经包含十种曲式,推测有多人同唱的复杂形式。1、国风十五国风 /上博楚简诗论称为“邦风”地方乐调(顾颉刚谓即土乐)贵族、士、平民朱熹谓为“里巷歌谣”者,似是而非(礼制、器用等。参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南与风之别马银琴毛诗首序产生的时代据郑谱谓二南本“女史歌之”,不与雅颂同编。东迁后地位上升,成为王室“正歌”。2、大、小雅: 夏声正声秦声墨子天志(下):“非独子墨子以天之为仪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上博楚简诗论中名之大夏、小夏 作者以贵族、官吏为主 多数产生于西周,小雅之少部分作于春秋。二雅的区别: A、政治。大序 B、内容。正义 C、作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九 D、时代。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诗大小雅说臆 E、音乐。惠周惕诗说卷上3、颂 上博楚简作“讼”。 专人创作专祭祀之用四、诗经在先秦时代的功用礼乐文化的核心载体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1、作为仪式工具 祭祀朝会宴飨仪礼记载甚多。左传襄二十九年季札观乐。2、作为社交文本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伯鱼曰:)“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关键词:赋诗言志;断章取义;歌诗必类外交引诗之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3、作为知识文本 教化教育引证 A、教化 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按:“教化说”盖汉儒之说,诗教流行之代,诗固无与于庶民。B、教育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C、引证 著述引诗百家争鸣,各取所需按:以上诸般应用以历时性眼光观之,可见诗与日常生活渐远之迹。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扬之水诗经别裁:“比较起来,风更多的是追求理想的人生,雅颂则重在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一、祭祀诗和所谓“史诗” 周人“史诗”: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以生民为例 史诗诗史二、农事诗 豳风七月 此诗盖西周家族生产、生活之缩影。 读诗法:涵泳自造与先入为主三、燕享诗小雅鹿鸣;宾之初筵燕礼乃礼乐重要环节,故此类作品,非后世公宴、侑酒者比。四、征役诗怀人诗大雅写王师赫赫,多威武豪迈之章;小雅及风诗则多从个人落墨,多悲苦眷恋之声。豳风东山、秦风无衣、周南卷耳、卫风伯兮、 小雅采薇按,后世军戎、行役、闺怨之体昉此。五、怨刺诗变风变雅;美刺说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汉书艺文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风、雅怨刺之别 二雅之怨刺诗多为西周末刺厉、幽无道者,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者也。作品多出贵族之手,忧世伤时,躬自悼也。风格沉痛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瞻卬,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是为“载道文学”之先驱。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下层,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王风黍离 例外。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今言靡靡之音)诗集传卷四溱洧注: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六、婚恋诗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诗集传卷四郑风末注: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恋爱:相思:郑风野有蔓草秦风蒹葭陈风月出郑风褰裳约会:郑风溱洧郑风子衿邶风静女郑风将仲子召南野有死麕唐风绸缪执著坚贞:鄘风柏舟、郑风出其东门 婚姻:郑风女曰鸡鸣、齐风鸡鸣 弃妇诗:卫风氓、邶风谷风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及对后世的影响一、赋、比、兴艺术技巧释义举例赋:豳风七月(全首用赋)比:豳风鸱鴞(禽言诗之祖)、魏风硕鼠兴:秦风蒹葭(毛传谓为全首用兴)按,兴之发生,盖一以寻求节奏,二以寻求诗像后代所谓兴象、意境皆由此萌芽二、重章叠句盖乐章之形式使然,有回环往复之妙 周南芣苡 (为演唱) 王风黍离 (助抒情)三、字词与句式体式由杂言趋向以四言为主双声、叠韵此汉语自具之音乐美,有悠扬婉转之妙叠字:文心雕龙物色: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四、开创抒情诗的传统,奠定中国诗歌的文体功能“言志”与“缘情” 五、关切现实的风雅传统文学观念历代士人淑世情怀的文学表现现实精神/政治情结/社会关怀集体抒情个体抒情“风雅”为文学作品之最高标准之一。为人生的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一、散文的萌芽卜辞金文 应用文体之萌渐格式化 叙事错综以议论 举例:毛公鼎先秦史官与历史散文的兴起史职由宗教转向人文,所记录之内容由宗教对象转为政治活动。(参徐复观原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二、尚书1、基本介绍 名义上古之书。汉人所命名。 性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言者也。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编订旧传孔子所编,非。传足本为一百篇。2、尚书今古文问题汉文时伏生传今文28篇,用隶体,可信。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壁,得古文尚书,皆蝌蚪书。较今文多16篇,西晋末皆亡。今存古文尚书(伪孔传),东晋梅赜赝作也。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3、风格与影响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当时记言之文,然皆作书面语;文词古奥,然语意平易。诚挚敦厚,情深意切;文风质朴,少雕饰。举例:秦誓对后世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远影响。文心雕龙宗经: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三、春秋1、名义 当时一年只分春、秋两季,遂以季节名为按年记事之著作名。 诸侯各有国史,“春秋”为周代史书通名。 墨子明鬼下列举:周、燕、宋、齐皆有春秋。 诸侯国史又名梼杌、乘。 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今之春秋,鲁春秋也。起隐公元年(前722),尽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2、体例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鲁十二公顺序分年记事。记事以鲁国为主,兼顾各国。 春秋经传集解序: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3、作者和时代“不修春秋”(公羊传庄公七年语)旧说:孔子晚年据鲁国史官底本加以笔削,用为历史教材是为中国私家著述之始。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新说:孔子不曾修春秋,仅用为近现代史教材耳。其中有关孔子生卒之文字皆后人所加。(杨伯峻)4、观念和价值A、维护周礼,拨乱反正重评判,不重记录庄子天下:春秋以道名分。太史公自序:春秋以道义。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B、春秋笔法开创史书褒贬劝戒之传统 一字寓褒贬作者之书法义例 诛、杀、弑 / 败、大崩 / 征、伐、侵、袭 范宁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文心雕龙史传:(春秋)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微言大义读者对春秋隐微含义的阐发 举例:左传解“郑伯克段于鄢” C、叙事简严此盖当时国史记事之通例“电报体”。钱钟书谓如今日之新闻标题。此或当时各国史官记事之通例;亦受书写材料限制。桓谭新论: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荀子谓“春秋约而不速”,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5、春秋三传A、公羊传B、穀梁传C、左传今文、古文之大较通经致用/通经知古;阐发微言大义/训诂名物制度(以义传经/以史传经)公、穀皆今文,阐发经义之作,在政治史、思想史影响较著。文学则公、穀乃经师讲辞,木讷呆滞,无与翰藻。第二节 左传一、左传的成书A、作者及书名左丘明旧说为孔子学生。按论语公冶长提及之,引以自重,左传作者必非此人。或托其名以行而已。其人或为儒家后学,姓名不可知。原名应为左氏春秋,今名乃春秋左氏传之简称。刘知几史通申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B、写定之时代异说甚多,兹采杨伯峻说:据其中预言之验否,可推知作于魏斯为(文)侯之后(前403),周安王十三年(前389)之前。当时即有写本,与公、穀口耳相传,入西汉始有定本者异。C、传本 西汉:民间传本及孔壁藏本刘歆合二本写定,请立于学官。 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始合经传为一唐孔颖达正义此为左传之标准本。注本: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研究著作: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改本:马骕左传事纬、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选本: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朱东润左传选 全译:沈玉成左传译文参考读物二、左传的史观1、人本思想重人事,远鬼神“民,神之主也。”见桓公六年季梁语;僖公十九年司马子鱼语。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虢君自谓“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宫之奇则曰: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神所凭依,将在德矣。2、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根于春秋之政治格局变化而然。国家(社稷)与政权(国君)概念开始分离,作为主体之“民”之地位始被重视。有以启战国时士人之崛起。附说:中西“民主”之异democracy源自希腊语,字根demos+kratia,即“由人民进行统治”也。而汉语乃“民之主”之简称。三、左传的叙事“史之称美,以叙事为先”。左传叙事,向以言简事博为后世楷模。其叙事技法百出,前人多有总结。(冯李骅读左卮言、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其中战争描写最为人称道,前人或将左传作兵书读。手段与技巧A、以预言绾合情节一人之休戚、一家之荣枯、一战之胜负、一国之盛衰,在在有预言如影随形。以理性分析之因果,取代宗教神启之宿命。既见史筮一体之孑遗,复总悠悠万事于一脉。史家之慧眼,文士之慧心,宛然归一。如崤之战前蹇叔、王孙满之言B、妙于剪裁,精于照应举例:鄢陵之战C、注重细节点染,充实情境,平添趣味如城濮之战战前文公占梦又如邲之战,“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又如哀十六年楚白公之乱,叶公胄否之议论。 D、文字洗练,富于张力 效果:文约事丰 方法:省字与省句宣十四年楚子闻申舟被杀: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又,庄二十八年楚子元伐郑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E、涉笔奇趣,为小说之先声举例:魏颗不从乱命 / 邾庄公之死四、左传的志人1、以人物串联历史,穿针引线,承先启后,鉴往知来显著如季札,隐晦如夏姬有如历史之“报幕员”。后世小说颇有此等角色。2、遗貌写神轻外表、心理,重言语、行动长篇如重耳、子产,短章如曹沫。举例:宋南宫长万之勇3、擅为代言 记言本古史官职守,左传遂变本加厉,为角色设身处地,创作台词。 人物或因言而存,如鉏麑。 实启后世小说、戏曲对话之权舆。(管锥编PP164166)五、左传的行人辞令 需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关乎国家利益 文风:典雅奥博,含蓄委婉。身份、教养使然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又吕饴甥对秦穆公第三节 国语一、概说1、作者与成书 旧传左丘明作,后人从文风、体例等不谐之处多非之。要为史官之记,战国初人汇集成篇,而左氏或为传者之一。因史料来源相近,时代相当,故所记事可与左传相参。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2、名称与体例 分国记载,以记言为主,故名。汉书律历志始称为春秋外传,非。韦昭国语解序: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 起周穆王,讫鲁悼公(前453)。21卷,分8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篇幅不一,晋语九卷,郑语仅一章。较左传多记吴、越事。 3、注本西晋发魏墓,其中有国语三篇,可见战国时此书已流传。 孙吴韦昭国语解;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民国徐元诰国语集解二、内容与风格1、多记教诲之语比较:尚书多训诫文,春秋多褒贬言。发展民本思想 2、用故事说教 叙事、记言好用繁笔,平铺直叙,涂抹太尽,常觉枝蔓,然不乏生动人物、情节。比较:左国所记晋文公去齐。 晋语不乏幽默之笔。举例:晋语九“董叔将娶于范氏” 吴语越语文笔恣纵,描写接战与备战之谋颇可观。 3、造语为文,晓畅平易卫聚贤国语之研究乃谓书中多用方言。第四节 战国策一、成书与性质1、成书 刘向编,33篇,分东、西周、七雄、宋、卫、中山十二国策。 刘向撰战国策书录今存,可知其编辑经过。(罗根泽谓为蒯通所作) 后有散佚,北宋曾巩又加整理,仍分33篇,已非刘向之旧。注本:南宋姚宏、鲍彪各有注。鲍更动原作次序,不佳。近人有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何建章战国策注释。2、性质纵横家言论集战国策书录: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文心雕龙史传: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秦并七王,而战国有策。盖录而弗叙,故即简为名也。子之将史多虚构,不必尽如事实。史记苏秦列传: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史记索隐谓史公刊落豫让行刺“衣尽出血”数句。谭献复堂日记五:予谓策纪多设辞,如诸子之寓言,非可以实事求之。1973年,马王堆出土类似战国策之帛书27章,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可见其时此种学说之流行。二、时势与思想 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孟子滕文公)“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书录)“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韩非)“游说权谋之士”鼓吹其说,折冲樽俎,舌端取富贵文心雕龙论说:暨战国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飞钳:察其言语是非而钳制之。又与“转丸”皆传为鬼谷子篇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史通言语: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1、尚计重权谋2、尚说/尚辞3、尚利4、尚时权变三、文学成就“从文学的一面来说,与此前的作品相比,它便特别显示了一种世俗的趣味。大致可以说,左传是贵族的文学,战国策是平民的文学。前者多贵族气,后者多游士气。” 扬之水先秦诗文史1、为士人立传主角:策士与侠士要素:智谋与气概举例:苏秦;鲁仲连;颜斶;聂政2、以寓言、故事说理与春秋辞令之言称诗书迥异。从赋诗言志转变而来。含蓄蕴藉则寡,浅易生动过之。文史通义诗教上: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 原因:风气转变;求其易入3、戏剧化的叙事风格 气氛渲染如:易水送别;唐且不辱使命 情节设置如:苏秦之嫂前倨后恭;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有以启迪小说4、文辞辩丽恣肆,铺张扬厉修辞:多夸张、排比,务以气势胜人。 举例:齐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国富民强之套语)记事:绘声绘色,耸人听闻。比较:“专诸刺王僚”与“聂政刺韩傀”(尽与不尽)刘熙载艺概文概:文之快者每不沉,沉者每不快,国策乃沉而快;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 5、不避粗鄙举例:“而母婢也”;韩二楚圍雍氏五月第五章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轴心时代”1、诞生 贵族没落王官之学下行私学 起衰救弊百家争鸣,处士横议2、学派及生灭 九流十家。各引一端,相灭相生 显学/一柔一刚,一文儒一侠客 养士/稷下学宫注意:子为一家之学,论诸子之学,当分家不分人。3、论说文体演变大势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第一节 论语墨子老子论语一、语录体的特色1、口语化,生活化子张书绅朴素明畅语气词多朱熹戏言2、章节独立,各不连属;文意跳跃,难以索解文体影响:笔记、语录二、论语的风格 平和诚挚,温厚从容 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先进之“侍坐”章 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偶见激烈之辞 简约精当,凝练隽永三、论语的文学思想诗之于孔子,乃是通向其社会理想、人格理想的津梁,故特重“诗之用”。A、实践性。“诵诗三百”B、知识性。“兴观群怨” C、启迪性。“绘事后素”其他:思无邪 / 辞达 / 文质彬彬注本: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正义,程树德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墨子学儒,后以其繁文缛节为非,遂独立成家(参淮南子要略)。思想核心:兼爱,故非攻。文学:非乐,节用,反对铺张,讲究实用,故为文亦严谨枯淡,殊乏文采。对后代散文影响甚微。兼爱、非攻等“十论”,乃墨子对同一论题之讲辞记录,为专题论文之渐。墨辩或称墨经六篇,乃后期墨家著作,为中国逻辑理论之名篇。注本:孙诒让墨子间诂;吴毓江墨子校注老子一、渊源及作者道家出于史官,老子尝为周守藏史(管理图书档案之官)其人行事可征者鲜,其书则可信吕思勉谓系老子著古籍于竹帛,非自著也。二、思想 核心:“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志) 行政:“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48) 处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夫惟不争,天下”(66)/“吾有三宝,持而保之: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67) 国家:“小国寡民”(80)三、文风1、韵文为主,间以散文朱谦之老子校释附有老子韵例作专门研究。文体之争 2、善以诗意语言表达哲理,注重形象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立象以尽意”3、辞意洗练,类多格言“道生一”(4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 “治大国若烹小鲜。”(60) “夫隹兵者,不祥之器。”(31)注本: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马叙伦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第二节 孟子一、其人其书1、生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思想与个性 思想私淑孔子(离娄下)/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思孟学派。首画“道统”源流(尽心下末章)。A、仁义B、性善C、反战/民贵君轻个性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3、其书 七篇,篇分上下。乃孟子晚年与弟子合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注本: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杨伯峻孟子译注 二、文学1、气势浩荡,雄快奔放其辞明朗刚健,锋芒锐利,咄咄逼人。如公下天时地利人和章/告上鱼我所欲章/滕下大丈夫章亦有刻薄风趣者。2、善辩与诡辩A、动机排异端,拒邪说。 B、根柢“知言养气”C、态度/策略“说大人则藐之” D、论辩技巧举例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归谬法不正面回答,而是层层设问,诱敌深入,揭出对方言论的矛盾和失误。(“助产术”)正例:王顾左右(梁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滕上)负例:白雪之辩(告子上)论辩上违反同一律 3、长于譬喻赵岐孟子题辞: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不粘于事也),而意已独到。此法盖战国辩士惯技,务使论述富于形象性,贴切生动。 如:牛山之木/揠苗助长/攘鸡/五十步笑一百步举例:滕下“古之君子仕乎”章4、文学理论以意逆志万章上知人论世万章下附:充实之谓美(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然已自陷其说第三节 庄子 一、生平及著作 生平宋国蒙人。略与孟子同时,然互不相知,而学说敌对。尝为漆园吏。然终身不为诸侯用,若隐士然。其言乃多愤世嫉俗语。史记本传: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著作 汉志著录52篇,今存33篇,乃郭象注本(世说文学称其窃向秀注。非定谳也。) 内、外、杂篇,一般认为内篇庄子自著,外、杂为门人后学及道家别派所作。(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苏轼指为赝作,是也。) 魏晋时为三玄之一,始受重视。注本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二、庄子之言意观 不可知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疲困也)已!已(已然)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秋水:计人之所知,不如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天道: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贵其非所贵也。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道也)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不言/得意忘言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寓言: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比较儒家:“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是以其文重意念勾连,形散而神凝,故特出诸子之上,为古今文苑之奇葩。三、庄子的文学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衍字)傥(不拘束也),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瓌玮,而连犿(随顺也)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奇异也)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三言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汪洋恣肆,笔法飘忽宣颖南华经解内外杂说:“盖庄子参透道体,欲以一两言晓畅之而不得也。岂惟一两言晓畅之而不得,虽千万言亦只是说不出。所以多方荡漾,婉转披剥,有时罕譬之,有时旁衬之,有时反跌之,有时白描之,有时紧刺之,有时宽泛之,无非欲人于言外忽地相遇。”举例:逍遥游之夭矫变化,梦蝶之洒落空灵,鱼乐之机趣辩慧想象诡诞,造语奇崛刘熙载艺概文概:“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举例:浑沌/支离疏/触、蛮蜗角之争深情与愤激外、杂篇多此类文字,与内篇异趣。林云铭庄子因庄子杂说:“庄子似个绝不近情的人,任它贤圣帝王,矢口便骂,眼大如许;又似个最近情的人,世间闾巷,家室之常,工技屠宰之末,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举例:徐无鬼之“运斤成风”;外物之“诗礼发冢”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 一、荀子1、生平和著作生平见史记孟荀列传。赵人,生年约与孟子首尾相接。齐襄王时曾到稷下讲学,“最为老师”,而“三为祭酒”。后罹谗之楚,依春申君。又游赵、秦,终老楚之兰陵。其时去秦统一中国不足20年。(游国恩、罗根泽等疑其卒于秦一统后。)著作今存荀子32篇,前26篇基本为荀况手笔;部分提及“孙卿子”,当为后学掺入;后6篇为后学辑录。注本:唐杨倞注最早,编定今本篇章;王先谦集解最通行,梁启雄简释通校各家,较简明,北大哲学系有新注。 2、文学 内容渊综广博 涉及政治(王制、王霸、非相)、经济(富国)、军事(议兵)、哲学(天论、解蔽)、教育(劝学)、逻辑(正名)、学术(非十二子)、音乐(乐论)、纯文学(成相、赋篇)诸多门类。 风格浑厚工整,时病板滞 论证周密,说理条畅,气度从容,堂庑博大;病在堆垛。例:劝学文体专题论文之精纯化赋体之原始(或谓以民歌形式传播哲学思想) 二、韩非子 1、生平和著作韩公子,荀子学生。口吃,善著书。秦王读其书愿与同代,攻韩得之。入秦遭忌,卒赐死。55篇基本为手著,至汉始由刘向编成,不免掺入他人文字,如初见秦,倡吞韩,不合其意。注本及研究著作:王先慎集解,陈奇猷新校注;周勋初等校注及札记2、文学 A、实用主义文学观功利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学者非其所用,用之则乱法。”又:“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故有“燔诗书”之说。(和氏) B、冷峻犀利,鞭辟入里;理胜其情。此与孟、庄迥异。以洞察人情之伪恶而然。例:五蠹说难孤愤C、寓言有意识搜集整理寓言以备论说,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十过喻老皆为此而作。据统计共340则,为诸子冠。其中多为历史故事,少动物寓言,无神话传说。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文心雕龙辩骚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及其特色一、“楚辞”之名称 楚地文体之名 汉武帝时,朱买臣说“楚辞”,并因此得幸;宣帝时,征九江被公诵读楚辞。皆是楚地特殊文体之称谓。诗歌总集之名西汉刘向汇总屈原、宋玉、景差、贾谊等作品16篇为一书,题曰楚辞,遂为文集之名。东汉王逸增入己作九思,遂为后世楚辞定本。附论:楚辞、骚、赋三名异同 本名/以偏盖全/以后例前二、楚文化与楚辞的产生1、楚地巫风 沿袭殷人“尊神先鬼”传统,巫之地位甚崇高。汉书地理志谓之“信巫鬼,重淫祀”。 “非所当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白虎通五祀篇)2、巫风浸染下的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二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朱熹楚辞集注二九歌序: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屈原放逐,见而惑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楚辞由娱神而娱人,因此特具:A、表演性。王国维、闻一多等考为中国戏曲最古之雏形。B、神话色彩,主要在形象和故事(九歌诸神、离骚上天入地的历程、高唐神女)。然屈赋非专为祭祀之章,乃借尸还魂,以旧曲翻新词也。3、乐调渊源南音接舆歌沧浪歌越人歌句式长短参差,多以兮结尾,是楚辞之雏形。或将越人歌划出楚民歌外;九歌亦云越调之制也。(张正明楚文化史)三、南北文化的交融1、以诗书礼乐为教,历史、政治、伦理等方面皆受中原影响。是为精神烙印。后人或谓楚辞乃“风雅之遗”。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原出刘安离骚传;王念孙谓“傳”为“傅”之讹,通“赋” )途径:战争、外交、流亡贵族2、屈原两度使齐,或与稷下先生交往。引入中土神祗,如河伯。是为意象借用。四、楚辞的地方特色黄伯思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差、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不歌而诵,其音调特殊,有专门传授。隋志载释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唐初传习者皆祖之。敦煌出土所撰楚辞音残卷284字。五、楚辞的注释及研究刘安、史公定调。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朱熹集注,王夫之集释,戴震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南姜北游,闻一多、萧兵。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生平史记屈原列传最早,然记载颇有疑问,又或有错简。在世约前340前278。贵胄仕途左徒,三闾大夫;变法,合纵抗秦流放汉北、江南自沉身后:人格精神(文化英雄)文学之祖二、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王逸为之章句。今一般认为远游卜居大招渔父非屈作,另补招魂,共23篇为真作。第三节 离骚一、题意及作年1、遭遇忧愁司马迁、班固;2、离别之忧愁王逸;3、牢骚扬雄;4、楚曲游国恩5、告别忧愁钱钟书以诗中事迹、措辞及决死之志推之,当作于顷襄王时。二、主题 忠君爱国 家族血缘与“成言”首二章见志 不遇 离间与弃逐二至三章 求索 七问与远游第三章至末章 抗争 贯串始终多重主题一再复现,将国家与个人命运交织,构成磅礴沉郁之气象。后世文人心灵一切郁结,理想主义之种种痛苦,大体可从此求解。刘熙载艺概文概:就离骚而论,屈原略与庄生相似,惟原以激楚之韵文,而庄以隽逸之散文耳。然缥渺虽同,而意趣不一。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如屈子所谓“登高吾不说,入下吾不能”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生所谓“今子有五百石之瓠,何不虑以大樽,而浮于江湖”,“今子有大树,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