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08175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摘要: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事实上,新教材明显地偏重人文性。将工具性渗透到人文性中。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说,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化;问题教学法;主体教学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意味着,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魅力,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可以在诗歌中感悟诗人对命运、对灵魂的探讨或告白,在散文中领会语言中所浸润的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可以在戏剧中体验世界真善美的存在,在小说中感受那些逝去现实的残酷与美好。他们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激发起了青春的激情。可以说,人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1.运用“问题教学法”1.1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系列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明了在本节课的自学中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语文。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1.2问题能让师生对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 问顺序。 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 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解决措施。在课堂上学生的想与回答会让他们对知识记忆深远。2.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呆板的作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工具。这样就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我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3.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事实上,新教材明显地偏重人文性。将工具性渗透到人文性中。但是,如果忽略了对散文语言的把握,表现手法的把握,读者是无法深入理解散文所表达出的思想内容和审美境界的。在课后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性,感悟性的题目比比皆是,基础训练少之又少。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教育,淡化语法教学。新课标本要求新教材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应是统一而又不可替代的。毋庸置疑,重视人文性,在发挥文学作品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言语能力等方面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忽视工具性教学,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科学语文组织能力的养成。4.培养学生思维方法4.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4.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4.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5.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参考文献:1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2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3陈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学问(下半月)2009(05).4张敦水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