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003503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篇: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一篇: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一篇:学而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第一篇 学而篇 第1讲。各位研究儒学的学友,我们现在开始研读论语,论语这部书,是孔夫子与他的弟子,讲学的一种言语,然后把孔子的言语纪录下来,成为这一部书。我们研究儒学,孔夫子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凡是求学的人,都尊重孔夫子为老师,一般都称呼孔夫子为至圣先师,他是圣人之中是至圣,没有那位圣人比他的地位更高,所以叫至圣。为什么呢?孔夫子把我们中华文化,从五帝三王,历代的那些在位的圣人,所传授的道,由孔夫子把它整理整理,集为大成,所以他在中国的古代圣人之中,他是至圣。这部论语就是他跟他的学生们,谈论求学之道,以及当时候各国的君臣,来向孔子问政、问道,这些都由孔夫子的弟子,有的说是孔夫子的再传的弟子,把它纪录下来的,就成为现在一部论语。孔子把中国五帝以来,历代圣人所讲的道,经过他老人家整理,成为诗经、书经、易经、礼经,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一部春秋,另外还有一部乐经,现在乐经找不到了。一般称为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他跟弟子们谈论学问的时候,往往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谈到五经里面的学术,孔子就在谈论之中,非常扼要的把五经,谈到那一部经,就把那一部经重要的意义,就解释的非常透彻。这些都是记载在论语里面,所以我们学儒,尊孔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就先研读论语。在过去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学校的时候,一般读书人都是上私塾,上私塾的学生,先读那些儿童的读本,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一类的。读了以后,接着就读论语。而且从宋朝以后,论语读了以后,就读大学、中庸、孟子这叫四书,读四书的时候,先开始就读论语。我们今天大家都有兴趣来学,儒家的学术,也就是学孔子所讲的学术。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论语这部书在古时候没有注解,到了汉朝,原来论语是什么呢?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孔子的再传的弟子,纪录之后,一般人读经文,论语的文字,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焚书,把儒家的经书都烧了论语也被烧了,烧是烧了,但是古时候读书人都是注重背诵,秦始皇可以把论语书本子烧掉,但是一般读书人背熟了,记在心里面,这个烧不掉的,所以到汉朝,论语又由那些读书人,把它背诵出来,再用汉朝当时的文字,又把它写出来成为一本书。所以到汉朝论语本子,有古本子,有鲁论语,有很多人传下来,在前汉的时候还没有注解,在前汉的时候还没有注解,到了后汉才有注解。像马融、郑康成,就是郑玄,郑玄的注解到后来,完整的注解已经找不到了,到后来有何晏集解,把汉儒以至于到三国的时候,一本汉注把它搜集起来。从那以后历代都有,现在十三经注疏本子里面,有何晏集解、有邢昺疏,在邢昺疏以前又有皇侃的注解,叫皇疏。再到后来,到了南宋,宋朝有北宋,南宋,南宋的时候有朱子的论语集注,除了这几部重要的大家所了解的,这些著作以外,其余的从后汉到唐、宋、元、明、清,注解多得很。一直到现代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他是山东济南人,在一九四九年由大陆到了台湾来,一到台湾就到了台中,就在台中几十年弘扬儒家的学术,把儒家的这些经书,尤其是论语教授得很多。到了晚年,雪庐老人又在台中,创办了论语讲习班。论语讲习班,他老人家在讲论语的时候,把历代的注解,凡是能搜集到的,他老人家都看过了。看了之后,那些注解把论语的本义,能够注解出来的话,雪庐老人就按照那种古人注解,用那注解讲,还有很多的注解,不能够把论语的原意讲得出来的话,雪庐老人就自己在五经之中找,找到根据,找到根据,然后用别的经里面所讲的,拿来注解论语。这个就是用古人的办法,以经注经,以经,他注的经,拿来注解此处的经,这是非常可靠。因此雪庐老人,我们一般作他学生的人,都不敢称呼他老人家的名字。现在在讲到有关他老人家,讲论语的时候,不能不先做个介绍,雪庐老人在家里的名字,一个字,叫作艳字,艳就是很艳丽的艳,颜色很美,很华丽的那个艳。我们作学生都不敢称呼老师的名,另外老师有个字,字有两个字,一个是炳字,炳是火字边,甲乙丙丁的丙字,再呢是南,南方的南,合起来炳南两个字,这是他老人家的字不是名。我们作学生的,连老师的字,我们也不敢称呼,老人家有一个号,叫雪庐,雪就天上下雪的雪,庐就是江西有个庐山,就是庐山那个庐,我们只敢称呼他老人家雪庐,加上一个老人,雪庐老人。在此在讲论语之前,对他老人家做一个简短的介绍。雪公在开办论语讲习班的时候,是招收了各级学校的老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参加这个讲习班,两年一期,把论语上下论,两年的时间讲完。他老人家在论语讲习班里面,解释论语,当时只是解释,后来我们作学生的,在听雪公讲的时候,我们作了笔记,然后我们按照笔记记载下来,整理成为一本书,整理成为一本书,叫作论语讲要。这部论语讲要是他老人家,教授论语,很多地方古人没有讲得出来的,雪公都把经文原意彻底的讲出来,所以我们研究论语,将来看看条件许可不许可,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想这部论语讲要可以把它印出来,现在事实上,在台中由台中莲社已经印出来,而且收在他老人家的全集里面,将来看看条件许可,就把这一部论语讲要,大量的增加印出来,可以供给研究论语的人,作一个重要的研究的参考。现在我们就开始看论语了,我学人在讲论语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过去听雪公在论语讲习班里面,讲解论语后来整理成为论语讲要,这是一种,另外,再根据我学人过去自己作的笔记,等于跟各位介绍,把雪公过去讲的意思,转介绍出来。在讲论语之前,我特别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现在我们就看论语,论语一共有二十篇,二十篇里面,每一篇,一篇有一篇的名称,总的名称就是论语,每一篇的名称,就是按照每一篇开头的那一章,那一章经文开头的前面两个字,作为这一篇的名称,比如说第一篇,比如说第一篇,第一篇什么名字,学而是什么呢,学而就是开头第一章,第一章的经文开头两个字就是学而,就拿这两个字,当作论语第一篇的名称,现在我们就把第一篇,第一章的经文背诵,第一章的经文背诵,诵出来以后,再一句一句的跟各位介绍。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章经开头子曰这两个字,子在古时候,尊称人家,尊称人家原来是对于男子,尊称男子叫作子,到后来不问是男子女子,凡是尊称人家的,都叫作子。为什么呢?子这个字,现在楷书是这个子,在篆文,篆文这个象形字,上面开头一笔那个一横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小孩子,是个头,中间那个一横,在篆字是两头向上一个半圆形,两头向上表示小孩子两只手往上,往上撑上面来,那个一直代表小孩子的身体,这小孩子撑出两个手出来,希望他的父母来抱他。这个字在儿童年纪甚至在婴孩的时候,不分男性女性,都叫这个子,这个子很天真,代表他是一团天真之气。所以到后来男子尊称叫作子,后来女子尊称她也是叫子,在论语开头子曰这个子。就称呼孔夫子,孔夫子,为什么不要孔子呢,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的弟子,比如说曾子的弟子,有子的弟子,他们的弟子就是孔子再传的弟子。由他们记载出来,不论是孔子弟子也好,再传弟子也好,记载论语称呼孔夫子,不能加上一个姓字,加上姓字比较没有那么亲切感,这就疏远了。因此学生称呼老师,或是再传的学生称呼老师,只能够称呼他子。因此在这里子曰就是孔子,往下凡是子曰,我们知道都是指的孔子。子曰就是孔子曰,曰字是什么呢?曰字是象形字的话,外面画成像人的一个口,里面那一横如果照象形字,照篆文写出来的话,里面是人的一个舌,人的口加上一个舌,而且这个曰字,在左上方缺一个口,为什么呢?,一个人张口开来说话的时候,口气就出来了,曰字就是这个意思。曰字就是表示一个人,要来开口说话了,是表示那个意思。因此子曰,就是孔子在说了,孔子说什么呢?这一章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二句是一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一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第三段,这一章经就有三段,先把经文解释出来,然后再讲章法,分段就是讲章法,古人作文章,都要讲究章法,先解释经文。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呢?学这个字,中国古时候有一本字典,是汉朝许慎作的,叫作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这个学字,当什么字讲呢?学就是觉悟,觉悟这个意思。觉,比如说我们睡觉,睡觉什么都不知,睡觉醒了,就觉了。必须人在清醒的时候,看世间任何事情才看得明白。没有清醒,在那睡眠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学是叫觉觉还不算要悟,这个觉就是把事情看明白了,看明白是不错,世间万事万物,你看它,那个事件它又代表很多含义在那里,只看清楚那个事物,比如说看清这个人,认识他是这个人,看见这一棵树,你知道这是一棵树,看见河流里面流着水,你看明白了。但是人,个人有个人的心理,个人有个人的品德修养,个人有个人的学问,树木花草它有它的本义。同样的流水,流水有流水的含义。悟,就是把一切人事万物,借着它现出来的状况,能够悟到他本有的含义。所以学,就是觉悟这两个字的意思,学而时习之,而这个字是连系字,它没有别的意思,学用而字,就联系下面这个意思,时习之,我们求学,这个学是什么呢?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那么,本来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就拿我们人来讲,我们人不管是中国人是、外国人,都是人的形状,长的有头,有面目,有手、有脚、有身体。都是一样的,颜色虽然有不同,人的身体形状是一样的,但是除了认识人的身体形状不够,还要觉悟,觉悟人人都有共同的一个性质,人有人的性质,这个性质是本有的。这个本有的叫做天性,四书里面其中之一叫作中庸,中庸里面有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天性,这个天性就是本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性。这个本性它是没有改变的,不能够因为人的面貌不同,人的命运不同,寿命不同,甚至于人的有生有死,有的身体有病,没有病。这些人人都有,有生有死有病,有其它种种的问题,人与人间的来往,这些种种,这个都是现象,这是人人不同的,我们处在人类社会环境,也各不相同。但是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本性没有生没有死,没有生病,没有一切在人世间遇到,种种的苦恼的问题,这个本性上都没有。我们讲这学,学觉悟,悟最重要的就是要悟到,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性,本性,悟到了本性,下面就要习了。学习,学就是觉悟,悟了之后,就是要把我们的本性,把它显示出来,开发出来,开发出来怎么开发呢?就在习,习是练习,怎么个练习呢?我们每一个人,不问那一个国家的人,就是拿我们中国自己来讲,你是南方人也好,北方人也好,海内海外的人也好,都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人人都有自私心。有这个自私心,我们本性就被这个自私,把它遮盖起来,本性被自私心遮盖了以后,我们在人世间,才有生老病死。在社会人羣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遇到人事上很多麻烦的问题,互相防范对方是不是陷害我自己,我时时刻刻的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防范人家害我自,同时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也陷害了别人,自己往往不知不觉,有这些个自私心理,那好了,我们的本性就被遮盖起来。习这个字,就是练习,练习什么呢?就是把我们人人都有的自私心,时时刻刻的要自己提醒自己,把这个自私自利的心,逐渐逐渐的减少,减少减少到后来,完全没有了,本性就开发出来。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我们学论语的目的在那里?孔夫子教我们求学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学成为圣人,我们把自私心完全破除干干净净的,让自己本有的本性,开发出来。我们成为圣人了,成为圣人,我们就跟孔夫子一样,是个圣人了。所以这是学论语,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因此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习就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把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一分自私心,就是显示一分自己的本性,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这个不是说学就学成功的,必须时时在练习,这个时字,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练习,时时刻刻都要想到,我们在人世间没有安全感,本身有时候有生病,本身在人世间有时候有天灾,有时候有人祸,有战争。这个时候人的生命不安全的,所以人在世间没有安全感,因此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开头第一章第一句,是要觉悟,觉悟自己有本性的时候我们要练习,怎么样练习呢?时时刻刻就想到,我们在人世间,所遭遇的种种的困难问题,这些困难问题,世间的一切学术,比如说,今日之下学科学的,学艺术的,学哲学的,文学的等等,都可以解决一部份问题。但是不彻底,必须学论语,讲到这个觉悟,这才能够彻底,因此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要开发自己本性,不要忘记自己,没有生老病死的这个本性,要它发生作用。这叫时,而时习之,之,是指的练习要开发自己的本性。时间到了,下次讲。第2讲。各位学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论语,前面学而时习之,我们也研究过了。后面这一句不亦说(月)乎,说(月)这个字,我们一般学的是这个说(说),说话的说,但是在论语里面,这个说(说)不读说(说),读说(月),悦是什么呢?左边一个竖心边是心字部,心字部写成一个竖的叫竖心边,右边是一个兑字,就跟说字右边兑字是一个字,在论语里面,说、悦这两个字通用,而且在这里读音,不读说(说),读说(月)说(月)是欢喜,叫做说(月)喜悦,一个人的心理很喜悦。后面有好几个地方,这个字跟悦字是通用,这两句就说学就是要觉悟,我们人人都有本性,要把本性开发出来。就要练习,而且这个练习,要时时刻刻都在练习,不能间断,能够这样的学,学而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心理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这两句话,我们学论语,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以后,接着就自己在练习了。练习到了一定的时期,效果怎么显示出来呢?我们在家里,在社会上,我们处处学着把自私自利的心,把它压低下去,不让自私心起作用,处处要让人家,处处要尊重人家,尊重人家的权利,尊重人家的意见,这样去练习。比如说,我们家庭里面,现在很多家里人相处不好,意见很多,发生家庭问题,果然我们学论语的人,放弃自己的私心,处处替对方来设想,处处尊重对方,那家里一团和气。这个家庭里就是非常喜悦了,人人都喜悦,自己更不必说,是喜悦。我们在社会上,不问你是从事那个行业,教书的,在各级学校教书的,你当老师。你能够替人家着想,当老师的处处替学生着想,怎么着想呢?你教的这个书,你想到学生听得明白还是听不明白。你讲这个书,你心理不是表现我自己我书讲得好,学生来尊敬我,不是,不要这样想,你只想到你教的这个书,都要让所有的学生他们都要从你所讲的书里面,得到好处,学生得到受用,你是替学生这样设想。久而久之,你心理没有想到学生要尊敬你,但是自自然然的,你的学生会尊敬你这老师。各行各业的你能够对待同业之间,处处待人,你工厂里生产产品,处处替消费的人来设想。那你自己对于,你这工厂里面生产的产品,自己要检验得非常严格,久而久之,你这个工厂的产品,自然这个品牌,让人家自动的来买你的产品,这个效果就显示出来。所以不亦说乎,你自己也喜悦人家也喜悦,大家皆喜悦皆大欢喜。这是第一段讲的,不亦说乎。第二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前面是讲自己在学习。第二段呢?你学习了,有了成果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减少,待人接物,办事情,你教书,逐渐逐渐开始为人家着想,到最后全部为人家着想,到后来你有了成就了。有成就的时候,不要像现在一般的,自己有一点学问,就到处宣传。自己宣传,古人不是如此。孔子在这里讲,教我们怎么样呢?自己学了有成就,不用自己宣传,远方的人,自然的有人,他自动的来向你学习。所以有朋自远方来。朋,我们普通讲朋友,在这里讲朋,如果朋友这两个字要解释的话,古人共同在一位老师教学之下,来同学,共同的从一位老师,求学的话叫作同学,古人叫作同门。在同一个老师门下求学的,就叫同门。同门,同门叫什么?叫作朋,同门为朋,友是什么呢?先决条件是同门,在一个老师门下同学,同学之中还要有同志,志是志同道合。比如说第一段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讲觉悟的,觉悟之后,就要练习开发自己本性,虽然是同门,学要觉悟。觉悟之后,再加以练习的话,那就有志向了。同样的有志向叫同志,同志叫作友。友,现在这个楷书写的这一横一撇,右边加上又字。古时候那个篆字是两只手,友啊这个手,两手合在一起。左右手,左右手是互相帮忙的,在求学的时候互相勉励,这叫作友。所以古人解释朋友这两个字,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里讲第二句就是说,你求学,求学就是求得学圣人,学了有一些成就了。远方友人,有朋自远方来,从远地方来,不但近处除了你的近处以外,还有远方人都知道,远方人知道为什么叫朋呢?远方人既然他从远地那个地方来,向你求学。有这个志愿来求学的话,那就是朋了。而且同门为朋,同门就是我在前面也讲过,我们学儒共同的老师,就是孔夫子,因此从远方来求学,都是在孔门之中,大家都是同门。这个叫作朋。既然你在第一段,自己学习有了成果了。远方人自然就知道,知道从远方来向你学习,你原来自己学习,学得有了成就的话,有了心得就不亦说乎?你感到喜悦。到了第二段所讲的,有远方人来向你求学,你感到快乐。不亦乐乎?乐的是什么呢?我们求学孔子也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你求学要学作君子,学儒要学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所以孔子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只是自己学,自己有了受用就好了。别人来求学,不是他的本意。君子儒就不是如此,君子儒他自己学了有心得,有了成就的时候就要把这门学术,这门学术就是学作圣人,要能把它转,怎么转呢?转过来教化别人。把孔夫子所教导我们的这个学术,我们学了之后再转过来教化他人。这就是君子儒。前面一段是讲自己学,第二段有朋自远来方,是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要去教化别人了,所以有人来向你就学,你能够教化别人,把孔夫子所讲学作圣人的这种学术,能够推广出去。这是一大乐事。第三段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什么呢?愠,根据说文解字讲,讲怒,发怒了。另外古时候有个字典,叫做恨字,怨恨的恨字。无论是讲发怒也好,讲怨恨也好。指的这个愠字,都含有这个意思,含有什么意思呢?你学而时习之,自己有成就,能够远方的人都知道来向你求学,当然是有乐了,自己又喜悦。又有人来学,自己又很乐,很快乐。但是世间事情能够如你这样的理想,不尽然,不尽然就是未必是人人都是如此。所以第三段讲,你学了自己有成就了,能够有远方人来向你求学,当然你是乐了。如果没有远方人来,甚至于在你的近处,也没有人来向你求学。这就表明人家不知道你,你的学问再多你修到修得怎么好,人家不知道。普通人来讲,自己有学问又有道德。学孔夫子讲的学圣人大道,人家不了解,心里难免要发牢骚了。发牢骚就是愠,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一般人总是向外发,一般人讲俗话叫发牢骚,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所以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算得上君子,不如此,自己有某种学问,有某种能力,人家不知道,自己往往就是怨天尤人。怎么呢?我有这样的才能,我想用出去,用不出去,没有人了解我,就到处发牢骚了。这样,在孔子看起来就不能算是君子,君子啊!没有愠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怨恨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怨恨的时候呢。君子,学儒最高的目的是学作圣人,学圣人就把本性完全开发出来,那就成就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没学到圣人的时候,学到贤人,像孔子门中七十二位贤人,他的境界都是了不得。一般人学儒学到贤人,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必须要学到贤人之后,再进一步才能学到圣人,贤人并不是说,一开始学就成为贤人,也不那么容易,先学为君子,君子学到了,然后进一步自然就能够学成为贤人,贤人然后再进一步学成为圣人,他有步骤的。成为这样的君子,有一个先决条件,什么条件?孔子在论语,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是论语有两本,有上论有下论。在下论里面,最后一章,孔子就说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学作君子,必须要知道命。命就是天命,就儒家讲这个命,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因果是前因后果。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办事情,都有因果。我们就拿医师,医师跟人家医病来讲吧!你不能说病人一去,他就给你开药方子,这个不是啊!病人去看病的话,医生先要给他诊断,西医用种种的仪器来诊断,中医他用望闻问切这些方法。切是切脉,把脉。用这些方法,这就是诊断,诊断什么呢?就诊断病人为什么得了这个病,他什么原因,找出得病的原因出来,病是果,从这个果找出原来的因,找出因来之后,然后治这个果,治这个病所以就是因果。再说司法来讲,法官法官问案子,也要先找出来这些犯法的人,他犯法的原因,然后才能他判决。这就是世间任何事情不离因果。就人生来讲我们人在世间,这一生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寿命不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同,心理也不同,对于外界给我们的刺激,我们的反应,心理的感受,个人不相同。外加的这些痛苦,有的人能够忍受,有的不能够忍受,这是个人的心理不同。这个不同个人有个人过去生种的因,今生得了这个果。今生得了这个果,一般人再从这个果上面,又种未来的因。这是佛家所讲的人生万事都有因果,这是佛家所讲的人生万事都有因果。儒家讲这个命,天命,就是佛家所讲的因果。君子,孔子就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学儒的人,先要学个君子,但是你不知道命的话,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因果的这种事实。这种道理。君子成不了,不足以为君子。因此,在这里讲。人不知而不愠,自己有了学问,有了品德,没有人知道你。你想把这个道能推行出去,行不通。行不通,你是个君子知道这个天命,知道天命行不通,不是专门在自己。你是个君子你了解这个天命,你能够把这个道推行出去,那是在你这个时代,一般人都很幸运。他们能够接受圣人这个学术,你才能够道行得通,行不通呢?固然自己要反省,最重要的是,为什为行不通?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一般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要有他的福,福就是福报,幸福那个福。一般人没有这个福气,所以不能够感应。你想推行这个圣人之道。因为你了解天命,圣人之道行得通行不通,不是专门在自己这一边讲的,这个环境,社会人羣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有关系。了解这个关系你是个君子,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你懂得天命。懂得天命,虽然是行不出去,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照应前面讲的,不亦说乎?还是喜悦。这个一章三段,三段,各位分析分析,看看这个三段的章法,第一章是自学有成就。第二段由别人来接受你的教化。第三段是没有人来向你求学,你不愠。你自己在那里自受用,照样的是不亦说乎?就照着这个不亦说乎?学圣人之道你不受一切影响,还是时时刻刻在那里学习,有了第三段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学习我自己有学问,有品德,没有人来学了,我自己学了有什么好处,用不出去有什么意思,干脆不学好了,好了,这一个念头一起来,自己学圣人学不成了。就退转下来,有了这个第三段,你开始在学君子,君子知道天命。知道天命的时候,就不受一切外来环境的影响。自己都不动喜怒哀乐,喜怒哀乐都不会起的。这样的话,学道一定能够学成功。有了第三段,孔子就是这样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家知道我,来向我求学,我能用得出去,就用出去就行,舍之就人不知,人不知就没有人来求学,就为人所舍弃。舍弃,没什么不好,我就把这个学问,这个道德我就收藏起来,收藏自己,自己在享受。实际上跟各位讲,孔夫子是这么说的,收藏不了,孔夫子那个时候周游列国,各国的君臣都不知道孔夫子,孔夫子在那个时候,都是人不知,孔夫子决不会发脾气。决不会怨天尤人,他回来怎么样呢?整理诗书礼乐,把古代圣人传下来这个道,整理成为五经。加上他老人家自己写的一部春秋,叫六经。就集其大成这不得了,除了这种成就,他教了学生教了好多啊!三千徒弟子,有七十二位贤人。孔子在那个时候各国君臣不知道,但是孔子门中那些学生知道他,后来他的道行通了。不但在当时有那些人跟他学,而且孔子整理五经,加上自己作的春秋,这是中国文化的遗产。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研究儒学基本的经典就是五经,他教的学生,一代一代传授下来。使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虽然有亡国的时候,有外族来把中国灭了,最显著的,在南北朝的时候,北朝有异族在北方建立国家。到后来元朝从蒙古来的,灭了中国。清朝从东北来的,灭了中国。但是,后来怎么样呢?南北朝的北朝同化了,元朝连同他自己的本土,外蒙古内蒙古并成一个大中国。清朝从东三省,东北那些广大地区,到了中国来作了天子,大清皇帝,到后来他连同东北那广大地区,井成一个大中国。凭什么呢?就是凭中国孔圣人把五帝三王以来,这种圣人之道,这个文化,这个文化教人都学作圣人,基本的叫做学作君子。有这个心思学君子,进一步学贤人学圣人。他出来办政治,就与众不同的,他这个政治就跟古代尧舜一样的,尧帝、舜帝,孔子最尊敬的这两位皇帝,为什么呢?他是禅让政治,尧帝把天下让给舜帝,舜帝把天下让给禹禹王。像他这样把自己的天下都能让给他人了,什么事不可以让。我们要学儒,学圣人,第一步学为君子,学为君子要知道天命。处处要学尧舜之道,你办政治,就是为天下人办政治,不为自己私人的权利来办政治。就是为天下人来办事的,完全是舍己为人,这是孔夫子的政治学。所以学为君子,办政治是圣人办的仁政,仁政是一切为他人,从事各行各业的时候,也是学仁,学君子。知道因果,处处要替他人来设想。这章经在论语开头。所以我在这里多花一点时间,讲得比较详细一点。让我们了解孔夫子的学术,根本的就在这里。往后我们学论语其它每一篇每一章,把握了这个根本,然后就容易了。根本的,知道这是圣人之学。你在了解那一章的时候,有从每一个角度来研究,你都能够处处向根本上来研究,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第3讲。各位研究儒学的朋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论语,现在我用的论语本子,是论语讲要。请各位现在看,论语讲要的本子第二页,经文,我先把这一章念一遍。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是孔夫子的弟子,名字叫有若,这里称呼他有子。他说什么呢?其为人也孝弟,其为人也,这个其字,是个指称辞。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他能够孝道,能够做到弟道。孝是对于父母孝顺,弟是对于兄长,他的哥哥能够尊敬,这样的人就是在家庭里面,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而这个字是个联系字,联系这两句之间,把下面这一句,引出来一种相反的意思。上面这一句,是讲孝弟,下面是犯上。犯上是什么呢?就是使自己的长辈,在自己之上的。古人也有注解,在家庭里指的父母、哥哥;在外面从事政治的话,那就是君主,也有这么注解的。如果要是广泛的讲,上,凡是在自己的地位,辈分在自己的上面,这叫做上。犯上呢?就是冒犯在自己的地位之上的人,这个地位包括年龄、学术、品德,都在自己的地位之上。一个人他在家庭里,能够孝弟。而好犯上呢?到外面犯上的话,所谓犯上就是到社会上,上面的人很多。你要是从事政治,在古时候包括君主,自己做小臣子,在朝廷里面事君的话,有大臣有小臣,这个大臣也是小臣之上的,这含的很多。社会上年龄比自己长,这都是上,犯上就是冒犯在上面的人。者是上者,就是指的在你上面的人。鲜矣,鲜当少字讲。一个人他能够在家庭孝弟,而到外面来好犯上,好犯上这个好字,是动不动就好,对于在他上面的人,包括长辈,去冒犯他们,这个很少。下面这两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这是跟上面这一段接着说下来的。既然不好犯上,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一个不好犯上的人,然而你说他是好作乱。这个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未当无字讲,是无有的,是没有这回事情,也没有这样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开头这一句,孝弟就很重要,在社会上,你要看这个人,他是不是好作乱的,就看他是不是平常犯上。你看他是不是犯上,就要看他在家里是不是孝弟。假使一个人是孝弟的话,他犯上的很少。不好犯上的呢?你说他作乱,这就没有。前面是讲鲜矣是少矣,也就是说,孝弟之人,到外面,不能完全说没有犯上的,也许有,有虽是有但是非常少。就是有,那是很特殊的,才有那种犯上的行为。下面这一段,不好犯上,假使一个人不好犯上,你说他作乱,作乱与犯上这是不同的。一个作乱的人,他从小处来讲,一切都是一种叛逆的行为。所谓叛逆,就拿这个伦常来讲,伦常,道德的一个规范,他不能遵守,就叛逆。讲到严重的程度,就是叛乱。像春秋时代,乱臣贼子,弒父弒君,那都是叛乱,作乱。,不好犯上,平常就不好犯上的人,他绝对不会作乱的。这两段讲的就是,教我们认识孝弟是很重要。有子把这个讲完了以后,下面这四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四句话,根据古人注解,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话。有子把前面这两段话讲完了以后,就引用孔子曾经讲的四句话,来作为印证。印证他讲的这两段话,是合乎圣人所讲的道理。这四句话之中,古人也讲,比如说清朝刘宝楠,他注解就说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也是古时候的成语。在孔子以前,一般人常常讲到的一种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君子务本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然后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弟呢?这是仁之本与,是仁,这个仁义道德的仁,是仁的根本。其为仁之本与,其就是接着上面讲,孝弟也者,一个人行孝弟,就拿孝弟这两个字来讲,其,这个其字就是指的孝弟。它呢?就是仁的根本。与这个字,在这里是个活动的语气,我们现在学这个欤字,就是在这个与字右边,再加上一个欠字,欠是欠缺那个欠字,但是在论语经本里面不用那个字,就是用这个与字,这个与字跟那个字是一个意思,表示这个语气不那么肯定的说出来,一种活动的语气在活动的语气之中,代表一种有些欵问的意思在当中,在别处一般这个与是代表一种疑问的话。但是在这里,这个与字不必说它是代表,有一种疑问的语气,而是只能说是一个活动的语气。圣人讲话,不把一句话讲得那么决定,说得那么坚定的说得那么决定性,这是活动的那么讲。在一般注解,认为这一章经最重要的,讲的是孝弟之道。不过就论语从开头,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那一章,第二章就接着前面那一章来的,按照论语编的次第来讲,论语编辑的次第,虽然都是每一章独立的。虽然是独立的,我们从经文编的次第来讲,也可以找到一些相连贯的一个意义,可以找得出来。这种找的法子,就是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雪庐老人他老人家是山东济南人,号叫做雪庐,姓李,李就是李太白那个李,他老人家在台中论语班,讲课的时候,讲到这一章,就特别写讲义,特别说出来。在雪庐老人的讲义里面就讲,这一章经,是要从孔夫子学术,孔夫子学术一个体系的。要从孔夫子学术的体系里面去研究,就知道这一章跟前面一章,有相关的意思在其中。孔夫子学术思想的体系,就是前面讲,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学而那一章。学习的是什么一种学问呢?这时雪庐老人就讲了,学而,孔子教我们学的,全部的内容来讲,有内学有外学。内学是什么呢?外学又是什么呢?这可以拿礼记里面有一篇大学篇,大学篇本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到了宋朝朱子,就把大学这一篇特别提出来,单独的把它印为一本书。礼记里面又有一篇中庸,大学一篇,加上中庸一篇,再加上孔子这一部论语,另外又加上孟子,叫作四书。四书之中的一篇,大学。大学是谁作的呢?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著作的。曾子著作大学,开头就讲大学之道,大学,那是大学问,大学之道是研究大学问的之道,是大学问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两句话,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这是内学,亲民是外学。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光明的德性。这个光明的德性,性就是子思作的,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作的中庸。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天性,简单讲就是天性,天性是天然而有的这个性,也就是本有的性,这个本有的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明德就是性德,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德,这个德是一片光明的,这个明德,在这里讲内学。就是我们自己要把,我们内在本有的明德把它发明出来。发明的明就是大学所讲明明德,上面一个明字就是发明,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这个就叫作内学,内是我们内在本有的学问。外学呢?大学讲亲民,亲民就是在外面,替国家,替一切人办事情。大学里内学与外学,内学,后面有几个条目,条目一般讲有八个条目。八个条目在内学这一方面,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内学。外学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开头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他的学术就指的内学、外学通通都有。内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自古以来讲到这两条的话,都是讲不到那么透彻。格物、致知讲不透彻的话,后来只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虽然从汉儒,一直到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朝,都讲不透彻。我们研究大学怎么研究法子呢?雪庐老人他讲大学的时候,就能讲得清楚,这个将来我们在讲大学的时候,再详细的讲。在这里只能把意思介绍出来,讲这个诚意、正心这比较容易懂。但是这还是内在的学问,讲到外学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什么呢?内学、外学了解这两个体系之后。必须了解另外一个字,就是仁义道德的仁字,仁字就是这里所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讲仁之本与这个仁字,仁这个字,就内学来讲,也必须讲这个仁。从外学来讲,也必须用这个仁。就内学来讲,仁是从那来的,仁是从明德来的。所以说是,内学的人是从明明德,这个明德发出来的,发出来这个明德要用这个仁,用这个仁。在什么呢?在家庭里面,在社会上,就是待人接物,就是实行这个仁。所以仁字,它就从内在的明德发出来的。发出来以后,就要待人接物,办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仁来作出发点,以仁做根本。因此这里就说了,有子把前面他说两段话的意思,说完了以后,就举出孔子讲的这四句话,孔子讲的这四句话,前面两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古时候的成语。君子务本,务本这个务字,务当事务来讲,或者是直接就当事情的事字来讲。我们做任何事,你办政治就是政事,办各行各业都是在做事情,务本是什么呢?你做任何事情,要先找到一个根本。务在这里讲,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就是全部的力量,就用在这桩事情上面。就这个意思,我们引申的来讲,说起来好明白,那就当求字讲,当追求来讲,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一个根本。为什么呢?根本一建立起来了,本立,在根本上能够立得住。然后这个道就生了,道生,就是本建立起来,道就能够生。在这里生字,也是用发生的发字来讲,根本建立起来以后,道就能够发出来,发现出来。这是古人的成语,孔子对这两句成语,他解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前面讲君子务本,这个本没有指的什么,你务的是什么本你求的是什么根本。孔子在这里讲,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务本那个本,从孔子解释这两句话,就可以说就是在这个仁。君子求学,必须要学这个仁,务本就是学仁,仁学好了,学到了,道自然就有了。这怎么说呢?在论语后面有讲,孔子自己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一个有次序的。孔子教人家求学,求学一个次第。道德仁艺,讲道,这个道就是人人本有的这个本性,就是中庸所讲的天性。天性的性,要起作用的时候,就要起现象。那就是明德,明德就发出光来,那就是有现象了,就明德。这两种我们一般人求学,学儒,一开始学都不知道,你必得学到相当的程度了,一边学,一边自己努力去学习学而时习之,去练习,然后才明了。开始学,怎么学呢?学个仁,道德仁的仁,仁就是从明德里面发生出来。所以前面讲君子务本,根据孔子所解的,本就是仁,要学仁,仁学好了的话,仁就是从明德起来的,仁学好了,这个仁既是从明德来的,他就知道德,德知道了之后,他就明了这个本性,也就明了这个道。所以这里说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先学这个本,学仁。仁怎么学法子呢?孔子在这里讲,孝弟,孝弟就是仁的根本,你要学仁从那学,就是学孝弟,孝弟学好了,仁就学好了。孝弟这两个字就是仁的根本,把握了这根本去学仁,仁就学得到。从这样一个解释,雪庐老人讲了,这一章就是从前面学而那一章来的,学而那一章是孔子教我们求学,求学就包含内学与外学。内学就是教我们自己学为圣人,学为圣人就是把自己明德,自己的天性能够开发出来,开发这个天性,这个明德。从那里学,仁,学这个仁。仁呢?,从那里学呢?从孝弟来学。这样看起来这章书就是接着前面讲,孔子的教育,以教人家学仁,是个最重要的一个学习之道。因为仁学好了,就可以明了这个明德,明了自己的天性。所以这章经书,可以把这个章法,有子讲的这章经书,这个章法,可以我们自己看一看。其为人也孝弟,这讲修身。修身是什么呢?我们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要孝顺,对于自己的哥哥要尊敬,就是孝弟之道,孝弟之道在家里就是要修身。修身之后,自自然然就不会犯上了,在家里固然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到外面也不会犯上,所以犯上者鲜矣。犯上这一句,在家庭里面讲,其为人也孝弟是自己修身,不好犯上,就是而好犯上者鲜矣,在家庭里讲,就是齐家。修身、齐家。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既不好犯上,你到外面要作乱,那就没有了。由齐家、治国,不好犯上,就不会有作乱的,那就是治国。所以这一章把大学里面,孔子讲的内学、外学这么一对照,从修身、齐家、治国都包含在内。大学里面讲的有平天下,平天下不必讲,治国把自己国家治好了,天下都得到你的这种好的治国,治得这样好,人家自自然然的向你来学习。天下人都来向你学习,来归向于你。就现代来讲,只要把自己国家治理得好,天下那一国家,都到你的国家来观摩,这就能够做得到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在古时讲就是平天下,天下太平。这章经书我们从这方面来看,就是包含孔子的内学外学,内学外学为什么只讲修身呢?因为内学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学。大学在后面有讲,从天子到普通的一般人,皆是以修身为本。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就包含了诚意、正心,就是包含这个仁。这样看起来,这章经书接着前面学而那一章来讲,孔子讲这个学术内学、外学,内学、外学最重要就是一个仁字,仁根本就是个孝弟。我们稍微再分析一下,为什么孝弟是仁的根本呢?我们想想看,我们到人世间来,凭什么到人世间来。孔子写易经的系辞传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指的父母两种缘分。游魂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们到人世间来,有父母,我们能够来得了人间吗?我们到人世间来,是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的身体就是父母给的。这还不算,我们生下来,一切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完全要父母养我们教我们。这种恩德,我们做一个人,最根本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最重要就是孝顺父母。兄长是我们同胞兄弟,必须要尊敬,这是仁的根本。时间到了,下次讲。第4讲。各位学友,我们继续研读论语。现在请看论语讲要第四页,这章经两句话,我先念一遍。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在这里讲,一个是巧言,一种是令色。巧言是一个人言语很会说话,令色呢?用自己的态度取悦于人,用自己的容貌,来讨人家的欢喜。这样的人,巧言就说话说得很好听,人家一听起来觉得很高兴。令色就是见着人,就表现一种,让人感觉很欢喜的那种容貌。这在孔子看起来,鲜矣仁,鲜当少,少这个仁。仁是什么意思呢?前面那一章讲孝弟也者,其为仁知本与。那个仁,仁这个字,我们看,就从这个造字本身的意思,我们稍微研究一下看看。这个字左边是个人字,右边是个二字。说文解字里面就讲,仁从二人,这个表示什么意思呢?仁就是跟人相处,就从二人。这两人的关系很亲切,有种给人家亲切感,亲切感就是很亲近。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厚的意思,加厚。二这个意思,就表示两个人很接近,很亲切。互相以厚道来相处,你对他厚道,他以厚道来对待妳。是一个亲字一个厚字,就是可以解释这个仁字的意义。巧言令色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为什么不太容易了解呢?我们研究论语到后面就知道。孔子弟子跟孔子学,孔子教弟子有四门学科,四门学科第一个叫做德行讲究品德,第二呢?就是言语,第三学政治叫政事,第四就是文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在这四门学科之中言语列在第二位。而且孔子的弟子宰我子贡,都是言语这一科之中,首要的一位弟子。也就是宰我子贡在孔门之中,对于言语这一科学习得最好。言语学习得最好就是会说话,会说话在这里就是巧言。跟巧言这两个字,一般人就很难以分别清楚。令色,令色这个令字普通也讲到,当善字讲,对人用很和善的颜色,那就是很好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讲巧言令色,令色就不是好的意思。如何辨别,宰我子贡他们的言语,跟这里巧言怎么分别。一般讲的和颜悦色,以善意表现出来的容貌对待人,与这里的令色怎么辨别,这一般人感觉不容易。雪庐老人在这里写的讲义里面,告诉我们一种辨别的方法。雪庐老人从下论里面提出了,孔子也讲到君子有九思。君子,一个求学求道的人,说话办事情,应该从九方面去思考,就是九思。九思之中有四种,关乎这里面巧言令色的。这个四种是什么呢?九思之中就讲,色思温,色,我们跟人家来往,跟人家见面的时候,我们这个颜色,面貌。我们要考虑自己跟人家见面,有一种温和的温字,不要让人家看起来,你面貌很冷酷。冷酷的话那就不是温,一个温的容貌,人家一见面就感觉,你人很和气,待人很温暖,色思温。貌思恭,貌是面貌,温然很温和,但是面貌要恭敬。恭敬就是对人要尊重人家,自己也不能随便跟人家开玩笑,不能见着人就嘻笑,那是失了恭敬。言思忠,言语,跟人家说话的时候,要想到自己话说出去,一定是要守住一个忠字。忠是什么意思,忠心,心要摆在当中,这话说出来要负责任,说话要算数,言思忠。事思敬,跟人家一同办事情,或者自己做事情,都要守住一个敬字,敬就是办事情不能随便要办得彻底。这是君子有九思,有关于巧言令色里面提出来,正面的意义。从正面的意义,可以推想巧言令色,不是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巧言里面就没有忠在里面,令色里面就没有恭,没有真正的温和的温字在里面。还有子夏也讲过,君子有三变。怎么三变呢?远远一望他俨然,俨然很庄严的。即之也温,跟他一见面,觉得这个人很温和。听其这也厉,你跟他一讲话,听他说话厉,厉这个字不是厉害的厉。虽然别处讲是讲厉害但是这里讲厉,君子一说出话来,这话说出来的话,它就代表一个真理。这个真理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改变,也不能违背君子所讲的话,这就厉。所以他这言语,君子说的话清清楚楚的,就是很严正的,这叫厉。这就是与巧言令色,可以辨别的很清楚。在礼记里面有讲过,学礼记的人,要知道礼不妄说人。妄是虚妄的,说呢?要取得人家的喜悦。我们学礼的人,不要虚假的,妄是虚假的,虚假的来取得人家的喜悦。那就是说,说得更白话一点,就是讨好人家,讨人家的欢喜。这在学礼的人,不能这么做。不辞费,辞是言辞,费呢?一般人讲说的是废话。不辞费,不要说那些废话。君子说话出来,为什么要说话呢?办正事情,跟人家说话说正经的话,不要说那些无用的话,无用的话就是费辞。举出在下论里面讲九思之中有四种,在礼记里面,还有论语里面,子夏所讲的那几种,就是教我们认识辨别,辨别什么?一个人明了色,令色的色。色是什么呢?一个君子内在的与外表的是一致的,表里如一,表是外表,里是心里,表里如一。表里如一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心里面诚诚恳恳的意思,表现到外面就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不欺骗人家。从上面所举的这几种,来看巧言令色,无非拿这些花言巧语,装出善意的表情出来,这是一种虚假的外表,来讨人家的欢喜。为什么要讨人家的欢喜呢?他有他的目的,想取得对方给他某一种权利,给他某一种好处,所以他要作出巧言令色出来,来待人。这样的人孔子说,鲜矣仁。鲜矣仁不能说他是,完全没有仁。为什么呢?仁,我们在前面讲,仁即是从我们自己明德,从自己本有的性德发出来的。这个仁也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品德,既是本有品德,不能说没有。所以古人注解也说,巧言令色这种人没有仁,那把这经的意思就注解错了,不合乎经义。孔子讲的话我们要了解,仁既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性德里面起来的,发出来的待人接物的一种作用,它的根本就在品德上面。巧言令色这种人,他这个仁作用,一旦用巧言令色来对待人,他这个仁厚之道就不发生作用了。不发生作用,这个仁的本体,你不能说他没有。如果说没有仁的话,就是对他仁的本体就否定了,仁的本体人人都有。所以在这里说鲜矣仁,仁的作用少了。这一章经书根据雪庐老人的讲义,讲完了之后,老人家就下出结论了。他说这一章跟前面有子所讲的,其为人也孝弟。后面引用孔子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一章就是讲孔子讲学仁,注重学仁。那一章重点学仁,学仁,孝弟是仁的根本。是那一章经文主要的要点,要义,就是在那里。这一章接着那一章讲,与前面那一章互相照应,前面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讲孔子讲的学习,学习有内学、外学,内学、外学这个仁字很重要。所以有子讲的那一章就是学仁,这里讲孔子自己讲,巧言令色鲜矣仁,就跟前面那一章,有子讲的那一章互相照应,有连带关系。当然这里面是学仁也是学仁,学仁照孔子所讲的这两句话,我们学仁,不可以巧言令色来待人。我们在社会上跟任何人接触,对上对下对于平辈的朋友,跟人家说话,说话都是正正当当的说话,不要讲那些虚假的话。见着人用自己的本色,本色是什么呢?古人讲读书人,书生本色。书生本色怎么说呢?你看那个京戏,京戏脸谱,小丑的脸谱画得一看,他就是令色的脸谱,叫人一看很好笑。还有其它种种的,关公是关公的脸谱,张飞是张飞的脸谱。孔明呢?孔明演出来,他的脸上没有化妆,他是正常的颜色,孔明出来演,他的正常颜色就是书生本色。脸上化妆是比喻的话,我们跟人家相处,无论是对上对下对待平辈的朋友,我们都不要拿这个令色待人家。令色之人就是要讨好人家,装出那种令色样,就等于京戏里面,你要取得人家的好感,就特地,那个京戏是画出脸谱。我们要是令色,要讨人家欢心的话,就装出那种虚假的表情出来,那就是令色。我们作人之道,特别是要学仁,要去掉巧言令色。孔子讲这章经,就是教我们要学仁,就是不要巧言令色,这章就说到这里了。下面这一章,论语讲要的第五页,这章经文是曾子讲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根据古人注解,他是姓曾,名字呢?叫曾参。参这个字,我们现在学的参考的那个参字,参加那个参字,名叫参。但是在这里读呢?读参,曾参。在这里,论语记载里面就称呼他曾子。称呼曾子,就是对他一种尊重,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的言语。记载孔子言语,又把孔子的言语,编辑为一本论语这部书。这是谁呢?古人注解有的说,就是曾子的学生以及有子的学生,有子就是前面有子曰那一章。为什么说记载论语的人,是曾子和有子的学生呢?因为在论语每一章记载的时候,凡是孔子所讲的就是子曰,子曰就是孔夫子,单提一个子曰。其余的孔子弟子的名字,都是说,比如说子夏、子贡、子张很多。先提一个子字下面提那一个人的姓,但是有子曾子不如此。有子就是冉有,把有这个字提在上面,子在下面,曾子呢?把曾这个姓提在上面,子在下面,特别对他们这两位尊敬。所以古人注解,有子的弟子对他的老师如此的尊敬,所以称呼有子。曾子的学生记载论语的时候,提到曾子的时候,不说子曾而说曾子,对于曾子,也就是他们的老师,一种尊敬。其余的不是如此,子游、子夏、子张。因此古人注解,这部论这是有子,曾子的学生们记载的。现在我们就看这一章,曾子曰就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吾就是曾子自己称呼我,我呢日三省,日是每日每天,三呢?三是指的下面三桩事情。我每一天拿下面三桩事情,来省吾身。省是反省,反省就是,拿好懂的话,就是自己检查自己。检查自己什么呢?吾身,吾身就是自己。我每天拿下面三件事情来检查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省是省察,反过来省察自己。那三桩事情?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就是替人计划一桩事情,或是人家有什么疑问,来请你给他找出办法来,解决这个疑问,这叫作谋。为人谋,谋这个字是替人家来设想,设就是建设的设,想就是思想,或者是设想,或者是计划,或者是参谋。人家请你参加他,谋求、商量一椿事情。为人,替人家,替人家考虑一件事情,计划一件事情,那就谋。但是你要想到一桩事情,就是忠,既然有人来请你帮忙他,来计划一桩事情,设想一桩事情,那就是要拿出你的忠心出来。跟他研究,谋也可以作研究看,你要拿出一片忠心出来,替他研究。这是一桩事情为人谋,而不忠乎,乎是自己问自己,我替人家研究一桩事情,我是不是很忠实的替人家研究呢?再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我们中国文化要讲究什么呢?讲五伦,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夫妇、父子、兄弟,这在家庭里面三种伦常。父子、兄弟是天伦,夫妇呢?初结婚的时候,一半是天伦一半是道义之交。有了儿女的时候,结婚有了儿女的时候,就是天伦了,家庭里面三种是天伦。外面呢?君臣、朋友,君臣是上下关系,朋友是平等的关系。这在朋友来讲,最重要的是信字,交朋友要守住信字。在这里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说,我今天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我对于朋友是不是失了信,不信就是不讲信用了,这个要自己反省。第三桩事情,传,不习乎?传是什么呢?曾子跟孔子学,孔子把这个学术,怎么样求学问,怎么样来学道,传授给他。孔夫子传给他的时候,不能说孔子一讲他听了,听过之后回来就放下去了,不可以这样。听了之后回来要习,习是温习,温习什么?这个习字包含,在论语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习就是练习,包括孔子跟他讲的学问,求道,听回来之后,自己就要实行,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