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98822858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26(附答案带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全真模拟卷(附答案带详解)1.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所山区的中学,一名地理教师在讲“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对学校附近山地的山顶和山脚的气温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得出“山顶气温低于山脚”的结论。材料二某老师在讲“天气与生活”的内容时,让学生分组进行“空气质量日报”的活动,指导学生对空气质量等级划分、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1)上述材料体现了课标中的哪种理念 该理念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6分)(2)结合课标,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10分)答案: 本题解析:(1)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生学习中感悟最深的东西是跟生活实践关联度最大的东西。社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鲜活的地理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不同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和环境状况,结合教学目标,开展野外考查、调查实践活动。整合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任何课程都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通过课程内容来源,把抽象、概念化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2.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课文:“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1)简要设计上述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12分)(2)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试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请你简要设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12分)答案: 本题解析:(1)知识和技能: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自然界的表现;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及其偏转规律;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河流(如长江等),通过流向偏转来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现象;再运用试验法,用地球仪、红墨水等演示南、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并总结偏转规律。然后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例、试验、总结、判断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科学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参考设计】讲授该知识时,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举例法、试验法、归纳法等。先展示自然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如长江自西向东流,河口三角洲在北岸连成一片,南岸为深水航道。请学生列举相关事例);再去探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即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然后运用试验法归纳出偏转规律(用地球仪、红墨水即可演示,一个同学手持地球仪,并使其自西向东旋转,另一同学将红墨水滴在北半球上,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可知红墨水向右偏转了。同理,可演示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不偏转);由此归纳出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最后运用偏转规律去判断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解决实际问题(可举出各种实例,进行判断。如,炮弹落点的偏转,河流流向的偏转,气流运动方向的偏转,等等。必须充分体现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3. 问答题:下面是赵老师在讲授“地球上的水”内容前,布置学生开展的“家乡的河流”地理调查活动:调查内容: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流域的面积和范围、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的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概况。河流的补给类型、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导致的灾害。河流的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状况。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及沿岸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利用河水状况等方面的效益。任务要求:预习本章相关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水圈、水循环和河流补给等知识;准备家乡河流的流域水系图等相关资料。学生分组进行野外考察,调查家乡的河流。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相关资料。安排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项调查内容。各小组对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写出关于家乡河流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对该河流治理和开发的具体建议。注意事项:调查之前,集思广益,设计调查清单。开展河流实地勘察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问题:(1)从上述活动中概括地理调查的基本步骤。(10 分)(2)简述开展地理调查活动的教学意义。(6 分)答案: 本题解析:(1)基本步骤: 明确调查选题:确定地理调查的对象和研究课题,针对课题查看相关资料、确定调查内容等。例如,材料中布置 学生开展“家乡的河流”地理调查活动。 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一般包括调查地点、对象、时间等项目。例如,材料中调查河流的基本概况、补给类型、 水质状况、开发利用状况等。 做好准备工作:准备调查过程中需要的图文资料、影像资料、统计资料和指南针、通信工具、文具、专用仪器等 工具。为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进行小组分工,确定联系方法、组织纪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等工作。例如, 材料中提到了预习、准备工作。 设计调查清单:调查清单包含调查步骤、分组安排、调查任务等内容。例如,材料中提到了设计调查清单。 制定调查预案:任何活动尤其是野外调查一定要设置预案,保证任务的完成以及人身的安全。 进行调查:按照既定计划,实施野外调查。 整理材料,书写报告:对调查所得的材料要及时加以整理分析;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围绕课题,实事求是地写 成调查报告。 (2)教学意义: 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调查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 解释,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和地理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有益于学生地理知识的扩展和地理技能的发展。 地理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开阔地理 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提升地理技能。 有益于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亲身对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也 能够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同时地理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强,对地理仪器的操作等可以提升学生的动 手能力、探究能力等。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等方面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 素;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激发其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其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 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4. 问答题:阐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学建议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的内答案: 本题解析: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5. 问答题: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答案: 本题解析: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知识与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 问答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提出“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的评价。简述“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与发展?答案: 本题解析:建议评价时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否具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2)科学精神与态度: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收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调查手段,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7. 问答题:读下面教材内容,完成以下各项要求。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不论是在南方和北方,还是在沿海和内陆,都曾因暴雨而酿成过洪涝灾害。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地区一带盛行,同时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冷暖空气多交汇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在6、7月份,夏季风北进,冷暖空气再交汇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在7、8月份,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多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北方进入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西南夏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在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有时还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1)为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适宜的导人。(10分)(2)为完成本节教学内容,你准备用什么具体的教学手段或教学工具,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答案: 本题解析:(1)可以从洪灾的图片或视频着手导人。也可以从当地的气候导入等,只要符合教学内容就可。(2)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只要说明理由就可。如:用1998年长江洪水的视频作为教学案例呈现出来,然后展开讨论。视频的真实性可以让学生对洪涝灾害有感性的认识,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8. 问答题:材料:周老师在初中地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一课的导人片段:师:“去哪儿”这个话题在当今社会很流行,“爸爸去哪儿”“时间去哪儿”“飞机去哪儿”,今天我们也与时俱进,畅谈“去哪儿旅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设想“去哪儿旅行”,旅行的目的地就在下面这些图片里(PP播放图片和背景音乐):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它有变化莫测的日月潭,引人入胜的阿里山,关轮美奂的野柳地质公园师:同学们,我们将要去旅行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呀生:台湾。(声音洪亮、异口同声)师对!台湾省。问题:(1)结合材料,概况本课导入设计的特点。(2)除该课导人方法外,再列举四种导入方法,并对其教学特点作简要说明。答案: 本题解析:(1)该导入方式为情境导人。材料中,周老师向学生展示景观图并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台湾省,进而引出课题,进入新课讲授环节。 情境导入的特点为:有很强的代入感,可以使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出学生们对地理课程的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导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从而进入课题。(2)复习导入。特点:能够解决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良好的衔接。设疑导人。特点: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动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生活实例导入。特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更好地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领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时政新闻导入。特点:拉近学科知识与时代的联系,与时俱进,让学生领会到地理学科知识的时代性。9.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刘老师编写的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气候的形成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带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因此,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其表现是()。A上海经济发达B东京地震多发C郑州夏季多雨D罗马冬季温和问题:(1)指出该试题编制有什么不足。(4分)(2)编制单项选择题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12分)答案: 本题解析:(1)选项表述不完整,或指向性不强。如“A上海经济发达”和“B东京地震多发”,这两个选项与题干无关,指向性不强。很容易就排除,起不到考查学生的目的;“D罗马冬季温和”,这一选项为刘老师编制此题的正确选项,但是其表述不完整,无法表现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改为“罗马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较为合适。(2)编制单项选择题一般要注意的问题有:正确选项的唯一性单项选择题,即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编制选项时要注意选项的表述要准确无歧义、异议、模糊性等,使得正确选项只有一个。干扰选项的相关性单项选择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但是其他选项同样重要,其他选项能起到迷惑学生、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精度的作用。若编制的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则起不到这种作用。正确选项要表述准确、完整,保证试题质量编制的正确选项表述要准确、完整,不能片面,否则会使题目看起来无正确选项,这是编制单项选择题特别要注意的地方。10.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王老师在学完高中地理必修2后设计的一道情境材料题:背景资料:宁启铁路西起南京市,途经扬州、泰州至海安,与新长铁路相通,再经南通、海门至启东,全长约351千米。2004年4月18日,古城扬州实现了百年梦想宁启铁路扬州段正式通车。2005年4月30日,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连接镇江、扬州两座古城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实现了两座古城的“手拉手”。请回答以下问题:(1)建设宁启铁路、润扬大桥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2)从扬州到广州要经过哪些铁路线(3)从扬州到北京要经过江苏省、_省、_省、_省、_市和北京市。在_与陇海线(铁路)相交。(4)扬州铁路和润扬大桥的开通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至少写出两点)问题:(1)该试题的编制有什么优点 (6分)(2)编制情境材料题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 (10分)答案: 本题解析:(1)优点:本题围绕生活热点实际,将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区位因素、我国铁路线网和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有关知识点糅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关心时事,又考查学生地理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提高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2)编制情境材料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整个试题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心。选择的情境材料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与课程目标相符。尽可能采用不同形式的情境材料编制试题,如地图、表格、景观图等。试题数应与背景材料的长度相匹配。材料少,试题少,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材料过短,则不易分析问题。设问形式多样化,设问层次应有渐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