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15(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98697022 上传时间:2022-05-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15(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15(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15(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简述地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答案: 本题解析:地理教学目的明确。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查和评价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标准,也是确定其他评价指标的重要依据。地理教学内容正确。地理教学内容是由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地理教学方法适当。地理教学方法是服从于特定的地理教学目的和内容的,它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地理教学语言得当。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教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媒介,也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地理教学语言应讲究科学性、地理性、教育性、启发性和感染性,要求准确、简洁、通俗和规范。教具运用恰当。地理教具的选择、运用和制作也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应根据地理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正确选用地理直观教具系列,巧妙自如地运用好各种地理教学手段,使用教学地图、地理图表充分有效,演示操作正确熟练,板书、板图、板画准确规范,各种教具之间、教具与教法之间配合默契。教学态度端正。地理教学态度反映教师的责任心和教书育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良好。地理教学效果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认识交往的统一性而产生的结果,它反映了教学目的达到的程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2. 问答题:阅读以下关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过程片段,回答问题。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读各地的高低呢生: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师:展示课件山体不同部位示意图和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学生活动:制作山体模型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制作步骤:1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2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谷、山脊的凹凸更加突出。3学生找出自制山体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指出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是哪部分。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师:出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生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2分)(2)如何调整上述教学过程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分)答案: 本题解析:(1)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准备不充分,会遇到很多问题。课堂制作山体模型的时间把握不准。课堂中制作山体模型,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至少需要30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很难完成这堂课的既定目标。课堂制作山体模型的材料选择不恰当。橡皮泥的可塑性很高,但稳定性不够。用橡皮泥制作的山体模型很难拆装,不利于画图,说明材料的选择不恰当。追求形式,舍本逐末。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是好的,但要用在需要的地方,让它发挥出最佳效果。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是如何去制作模型,而是怎样利用模型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本节课的设计明显偏离了教学重点,只追求形式,舍本逐末,没能达到较好的效果。(2)可以做如下调整:选择各色的塑料泡沫作为模型的原料,用不同颜色的塑料泡沫制成不同高度的地层,组合成完整的山体模型,便于拆装,更利于画图使用。将制作模型这一环节改到课下完成,老师提前在课堂上展示制作好的模型,鼓励学生课下模仿制作,并将制作好的模型带来,利用模型画图,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效果会更好。3.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某中学的地理课堂上,一位老师这样问一个学生:“今年夏季的七月份,北京下了一场60年一遇的大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不能分析下这场大雨的成因 ”材料二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提问一位学生:“钓鱼岛自古为中国的领土,从钓鱼岛的地理成因上也能证明这一点你能不能简要的分析下钓鱼岛的成因呢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提问方法 优点是什么 (16分)答案: 本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理解提问的方法。理解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阅方式,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理解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学生通过对事实、概念、规则等的描述、比较、解释等究其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4. 问答题:例如,把位置与气候条件联系起来;气候条件与森林资源联系起来地形、气候、河流与水力资源联系起来;矿产贫乏与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联系起来;海岸曲折、多良港、造船业发达、海运便利与开拓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四大工业区的临海分布与便利进出口联系起来;经济高速发展与重视智力开发、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才容易理解和掌握。(1)何老师日本一课的教学结束语有哪些特色?(6分)(2)简述地理课教学结束环节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10分)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教学用于及其特点,并知道教学主要环节设计的注意事项。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有趣味性)、新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巩固(概括主要知识点)、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 问答题:材料:下面是刘老师“南极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多媒体展示教学样图“科学家在南极洲”师:科学家们认为,南极地区众生:经线呈射线,纬线呈圆形,中心点为南极点。师:这样的地理位置会出现极昼的现象,那么他的脸分别面向哪个方向?众生:(讨论,小结)向北。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人们在那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来观赏一下南极地区美丽的自然 风光(播放南极风光片)师:看了风光片,你们感到南极地区气候怎么样。众生:那里很冷,风很大,有很厚的冰层,气候恶劣师:很好,南极的气候的确很恶劣酷寒、干旱、烈风。生甲: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去南极地区做什么?生乙:南极地区有很多冰,我们能很好利用吗?生丙:南极地区有这么多冰,为什么我们还说干旱呢?师:好极了,你们知道南极地区除了有很多冰,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吗?加上同学们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共 有四个。为了进一步认识南极洲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下面全班分成四组,各选一个问题,通过网络来搜集资料寻 找答案。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好么?问题:(1)结合材料,归纳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地理教学功能。(8 分)(2)认识南极洲的环境及地理特征,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请提出 3 个问题)(6 分)(3)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教师应注意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6 分)答案: 本题解析:(1)总结、点拨功能。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后,及时进行了点拨、总结,即“酷寒、干旱、烈风”,使知识点更加完善、 准确地呈现出来。 组织、引导功能。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南极风光,并提问学生对南极气候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南极的气候特征。教 师在学生回答南极地区有很多冰后,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地区的其他资源有哪些,同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组织、引导功能。 激励功能。 教师通过对每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做出及时、积极的评价,如“很好”“好极了”,极大地激励了学生,能够激发 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问题一: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南极洲的地形特征是怎样的? 问题三:南极洲气候酷寒的原因是什么? (3)要注意引导提出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资料,并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讨论议题。 要注意引导讨论内容。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 能够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适时引导学生,把握讨论的正确方向。 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结论,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要注意进行针对性评价。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表现和观点,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和汇报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 问答题: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的内容答案: 本题解析:(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否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是否具 有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科学精神与态度。 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 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7.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刘老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在概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之后,在电子白板上投影出“长江、黄河水系图”)请大家看“长江、黄河水系图”,想一想,如果要把长江水引到黄河,给南水北调找一条通道,应该从哪里调水 理由是什么生甲:我认为,可以在黄河流域最需要水的地方开挖。引入长江水。生乙:从长江水流量最大的地方引出,这样长江、黄河沿岸的地区都有水用。生丙:在两大河之间距离最近的地方凿一条通道,因为这样可能花费较少。师:很好,请你们几位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你们各自的设计调水路线。然后打开课本看“南水北调线路图”,能否发现南水北调线路与大家设计的一致(学生纷纷打开书本,急切寻找答案)问题:(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地理教学方法 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局限。(12分)(2)该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步骤 (8分)答案: 本题解析:(1)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是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来传授地理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有:一问一答,方式简单;能检查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谈话法的局限性:谈话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是随教师谈话的内容为导向的,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谈话时,教师的提问一般是激发起学生的记忆表象,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基础或生活经验,则不宜用谈话法。(2)主要的步骤有:依据教学的内容及其重点,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兼顾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解答;总结学生的回答。8. 问答题: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并试设计教学中运用此图的学生活动及其作用。(12分)答案: 本题解析:图学生活动:可让学生在学案上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填表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展示,分小组合作、探究,由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其他小组进行纠错、点评,教师适时引导、归纳。作用:通过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绘图、填表,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更好地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9. 问答题:地理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简述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答案: 本题解析:地理课程的开放性主要指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地理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表现为:地理教学不再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更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地理课程计划目标分为表现性目标与教学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清楚说明学生在完成一项或更多的学习活动后所接受的特定行为的目标,用于促使学生获得目标中包含的具体行为。地理课程形态的开放性表现为地理课程不仅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不仅有国家课程,也有地方课程,还可开发校本课程。地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进一步地拓宽和延伸。 地理课程形态的开放性表现为地理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学习形式,例如,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地理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是指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家长、地理科学家等人力资源,他们之间的密切合作会形成强大的地理课程推动力和课程文化氛围:自然界的地理事物、学校的地理园地都是物质场地资源;与地理相关的博物馆、研究所、产业部门、教育基地都是物质资源。信息时代,地理教学也必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搜寻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10. 问答题:阅读关于“温带的气候类型”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标准要求:“主要气候类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材料二湘教版教科书中关于“温带气候类型”的内容。温带气候类型温带的陆地,北半球明显多于南半球,温带的气候类型也主要分布在北温带。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巨大海陆差异使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形成显著的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等地区。阅读“温带季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但是,该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例如,1975年8月,河南省某地3天降水1700多毫米,造成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2000年夏初,我国的华北地区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灾害,导致许多地方的冬小麦基本没有收成。摘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要求:(1)分析教材的知识组成。(9分)(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答案: 本题解析:(1)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气候特点成因: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有着巨大的海陆差异,冬夏季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冬季亚欧大陆受西北风(内陆吹来)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亚欧大陆受东南风(海洋吹来)的影响,高温多雨。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和亚欧的分布全球:主要集中在北温带。亚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俄罗斯的东南部等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不利:该气候夏季降水丰沛,冬季降水较少,降水变率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2)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及气候特点气候成因:教师结合亚欧大陆和海洋示意图进行讲解,讲解的时候让学生明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即可不用深入剖析气压中心气候特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猜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或者是根据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猜测该气候的特点。然后教师再来根据一系列的景观图片向学生展示该气候夏季和冬季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用柱状图和折线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和亚欧的分布全球分布:直接把全球分布图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温带季风气候在全球的分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亚欧分布:教师指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说出具体的分布区域。温带季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有利影响: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出示小麦生长对温度和水分的季节需求,然后再出示温带季风气候的温度和降水来向学生讲解该气候对当地农作物的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向学生展示某些年份的旱涝灾害对当地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注意:此题为开放的问答题,围绕这三个知识点展开设计即可,可以有其他的教学设计思路,只要符合新课标、符合学生情况、突出重难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