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产品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参考】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97374890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轻工产品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轻工产品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轻工产品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轻工产品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轻工产品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方案xxx有限公司目录一、 公司基本情况3二、 产业环境分析4三、 实施融合发展深化行动5四、 必要性分析8五、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9六、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11七、 从无形之手到有形之手13八、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16九、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25十、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30十一、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33十二、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43十三、 SWOT分析62十四、 发展规划分析71十五、 人力资源配置75劳动定员一览表75一、 公司基本情况(一)公司简介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公司坚持提升企业素质,即“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诚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员工,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二)核心人员介绍1、郭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职称。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经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2、莫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3、张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4、石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61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11月至今任xxx总经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5、蒋xx,197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就职于xxx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副经理。2011年3月至今历任公司监事、销售部副部长、部长;2019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会主席。二、 产业环境分析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农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7%,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和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4%。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发展支撑类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产增加值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二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主要城市达到82%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稳定保持类水质、类水质占比达到50%以上。同时,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0%以上,三大江河水质优良率100%,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稳定,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三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着力促就业、稳物价,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四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300万亩,再建10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全省6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让大美青海特色进一步彰显。三、 实施融合发展深化行动(一)加快智能改造步伐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加快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和决策分析智能水平。发展智能成套装备,研发新型智能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建设,推动智能装备、智能模块在企业智能改造中的应用,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管控能力。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支持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推动建立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开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深入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平台”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形成企业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和顶层设计方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续开展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和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以评估找差距、促对标,为政府精准施策、机构精准服务、企业精准决策提供支撑。建立健全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安全能力认定和监督检查,提升企业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二)深化两业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重点发展柔性定制、共享生产、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积极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鼓励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消费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向平台经济转型。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积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推动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作用,强化服务支撑。(三)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和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加快推进5G网络向县(市、区)、工业园区延伸覆盖,逐步实现热点区域深度覆盖,推动5G应用从生产辅助环节向生产关键环节延伸,打造移动网络千兆和光纤宽带网络千兆的“双千兆宽带城市”,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探索融合网络、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架构。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统筹数据中心规划布局,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针对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工业互联网标准、工业基础网络、工业信息安全、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APP等产业环节创新能力建设,夯实全省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石。鼓励钢铁、高端装备、绿色建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能力;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重点行业需要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支持以龙头工业互联网企业为主体,与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工业互联网研发资源共享、共创和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开展新技术和标准符合性试验验证,开发和推广仿真和测试工具。(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销售、服务平台,实现与企业内部产供销一体化平台集成应用,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和支持钢铁、建材、医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或区域平台转化,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大力发展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引导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实现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支持商贸企业向现代供应链企业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上下游一体化商贸流通服务。开展工业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加强品牌推广,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慧物流等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石家庄、唐山、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园区和公共海外仓,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四、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五、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一)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微观层面看已经并正在被企业发展实践所证实,在新的世纪将得到更充分的证实。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未来成长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到首次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这种经济技术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科技创造与市场高新技术需求的结合。未来企业的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小和技术管理水平的优劣。因此,有竞争意识的企业都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面向现实的、尤其是潜在的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世界上不少知名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已经超过营业收入的10%,不少公司一年创新产品已经达到50%以上。微软公司把“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作为公司口号,柯达公司则提出“站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开发技术方案。不少企业还通过征取“风险资金”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美国20世纪90年代所创造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神话,主要是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二)技术创新是永恒主题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是一时之举,它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持久的。企业只有树立持续创新理念,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和“综合”,才能用较小代价实现技术不断创新;只有树立产业化和商品化意识,面向市场需要,明确重点,才能逐渐形成独特技术和核心技术,才能使创新的技术有生命力。同时,把技术创新作为永恒主题,也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视人才为最佳资产、最大投资,坚守能力本位的用人文化,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培养、使用与激励机制,形成技术创新的人才高地。(三)创造自主品牌在品牌经济时代,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品牌当中,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持久的竞争力和附加利益。就我国企业来讲,创造自主品牌是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重要筹码,是未来经营战略的必然选择。六、 合作竞争模式与双赢模式(一)从对立竞争到合作竞争企业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最原始的规则是优胜劣汰、你死我活。时至今日,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市场已经呈现战争与和平共有的状态。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产业分工协作日益密切,市场需求变得神秘莫测,在这种情形下,一间公司不管有多大规模与实力,也不能做到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所有技术,生产与提供现实和潜在市场所需要的所有产品与服务。每个企业在造就市场时均为互补者,在瓜分市场时才有相互之间的竞争。因此“合作竞争”的概念应运而生,美国人尼尔瑞克曼写了一本名为合作竞争大未来的书,其中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真正的企业变革,指的是组织之间以团结合作、合力创造价值的方法来产生变化;公司开发出新的合作经营方法,协助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获利和竞争力。”因此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在改变:竞争是合作的一种方式,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倒别人,而是与别人共同谋求繁荣。这种游戏规则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下游之间,也体现在直接的竞争对手之间。通过合作竞争,寻找到自身最合适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定位,与对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这可以称作是一种竞合模式和竞合文化。近几年,“蓝海战略”以及“长尾理论”均受到推崇,不与竞争者直面竞争,走出“红海”,开发“蓝海”;不光关注一时利润贡献大的产品,更要关心一时利润贡献不大,但有潜力的产品开发。这些思想都是竞合文化的发展。(二)从单赢走向双赢与上述竞合模式相联系,由于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渐重视和对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视,也带来企业盈利模式的变化。“双赢”甚至“多赢”取代了传统的“单赢”。关起门来把企业办成像一个制造利润的机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企业必须面向社会,把自身的目标与社会目标相融合,不仅致力于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与顾客和社会分享所创造的价值,而且要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由“单赢”(企业自身的眼前利益)走向“双赢”(企业与竞争者分享利益),进而走向“多赢”(企业与竞争者、消费者乃至社会共同分享利益)的共同分享利益的盈利模式的形成,给企业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要求企业必须做好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调整,处理好企业眼前利益同长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自身利益同竞争者利益、顾客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改组管理流程和营销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企业”。当然,这只是从竞争角度看盈利模式变化,从企业运作的商业模式角度看,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网络技术的运用将在未来商业模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盈利模式将因此产生革命性变革。七、 从无形之手到有形之手企业文化与企业相伴而生,它像一只无形之手,看不见,摸不着,但时刻引导、支配着领导者与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影响、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与绩效。当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或者只意识到了它的存在而没有对它进行认真剖析、扬弃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它只是自然地成长,缓慢地发育,并且自发地发挥它的作用;当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并有意识地提倡和培植优秀文化,抑制和摒弃消极落后的文化,从而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时,企业文化就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遵循它的规律性就能创造有效的管理和卓越的绩效,违背它的规律性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就如同价值规律一样,当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时,从事经济活动只能受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当人们能够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时,只要自觉地利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能够促进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由此看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受到“两只手”的影响和制约:一只是“看不见的手”一价值规律;另一只是“无形之手”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由无形之手变为有形之手,是企业文化现象到企业文化管理的升华,是由自发成长到自觉管理的转变。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依据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对企业文化规划、组织与控制的过程。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代表了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在企业文化管理正式提出之前,中国企业在企业精神管理方面进行过积极探索。如新中国成立前民族资本企业提倡的“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精神,严细精神,人和、亲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以大庆、鞍钢、一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企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精神以及爱厂如家、勇于奉献精神;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改革、创新和开拓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领导带头、积极宣传、树立典型、行为强化等办法,培育企业精神,但从总体上讲,对这些企业文化现象的认识还没有理性化,没有对它的产生机制、特征、内容、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尤其是还没有深刻地认识、揭示它的规律性,并自觉地用它来改造传统的管理方式。换句话说,不少企业注意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也创造出不少经验,但还没有升华为一种稳定的管理方式。应当承认,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稳定的管理方式是在日本企业实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把从欧美学到的科学精神、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从中国学到的优秀文化及管理思想,与大和民族本身的传统融合在一起,创造并完善了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家族主义经营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实行终身雇佣制,采用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含蓄控制的方式,强调非专业化的经历及缓慢的评价和升级等。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认为,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方式使它们在软性管理上占据了优势;威廉大内则认为,日本的管理方式更接近他所设想的理想的企业一Z型组织。可以说,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是企业文化学说产生的摇篮。八、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一)基本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十个。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以个人价值观为本位的一盘散沙状态,成功实现合拢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纽带,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磁石一般,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文化管理本能地具有一种内在聚合力和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凝聚功能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之时尤其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管理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培育的整体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由于企业整体价值观是企业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它的导向作用对多数人来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对少数未取得“共识”的人来讲,这种导向功能就带有某种“强制”性质。企业的目标、规章制度、传统、风气等迫使他们按照企业整体价值取向行事。如企业所培育的价值观始终把顾客放在第一位,这种价值观就会引导员工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如其中强调创新意识,它就会引导员工在工作中不畏风险,不怕失败,勇于打破旧框框,实现产品和技术的革新。3、激励功能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目的是要把蕴藏在人体中的智慧和劳动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参与愿望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激励下,员工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集体事业中去,共同创造,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他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从中受到激励。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能够使员工士气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长期处于最佳状态。日本人提出“车厢理论”,即强调在一个目标轨道上,每节车厢(个人)都有动力,这样的列车,就像今天的“动车组”,动力强劲,速度就快。这种理论比单纯强调“火车头”的作用更科学。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它虽然不强调明文规定和硬性要求,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组织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非正式规则),某种违背这些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言行一经出现,就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管理把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外部控制和以群体目标为己任的内在自我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5、协调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众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了各种摩擦和矛盾,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各种活动更加协调,个人工作也比较心情舒畅。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充当着企业内部“协调者”的角色,而且也能够把企业与顾客、合作者,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6、维系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无形的“纽带”,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说,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三根“纽带”,即资本纽带、权力纽带和文化管理纽带。在这三根“纽带”中,文化管理纽带是韧性最强、最能突出企业个性的纽带,同时也是维系企业内部力量统一、维系企业与环境良好关系,保持企业持久繁荣的最重要的精神手段。7、教化功能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人的素质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文化管理倡导卓越、绩效和创新文化。具有这种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为人们积极进取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提高人员素质的教化功能。它可以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人的高尚道德,锻炼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学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学到进行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知识、经验,提高人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优化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铸就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内生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如当企业目标、决策偏离企业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自动加以纠正;当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或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自动地进行调节;当领导者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有悖于企业道德规范时,它可以自动地加以监督和矫正。实际上,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化功能,不仅体现在“过程”之后,即对错误结果进行修正,而且也体现在“过程”之前和“过程”之中,对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起到必要的预防、警示和监督作用。9、增誉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塑造了鲜明的企业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这种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体现在企业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包括业务洽谈、经济往来、新闻发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关活动,甚至凝结在企业制造的每一件产品中,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管理则是这项无形资产的开发者和维护者。10、免疫功能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当企业处于顺境时,企业文化表现为推动力;当企业处于逆境时,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免疫力”。如果把2008年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比作一场瘟疫,那么,文化优秀的企业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免疫力”,不但能顺利度过“严冬”,甚至还能在“严冬”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而文化相对落后的企业,免疫力就差,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企业文化管理既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文化发展力,培育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二)基本价值1、经济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指出,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应该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说明好的思想是一种力量。文化力的表现形态虽然是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等精神产品,但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即文化力可以转换为经济力。企业文化管理是推动文化力向经济力转化的根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引导企业尊重经济规律。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稳扎稳打,避免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2)提高企业的商誉。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的“诚信”之道。这种特色和经营之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扩散,逐渐形成企业的商誉。企业的商誉高,能长期得到顾客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就会兴旺发达;企业的商誉低,失去了顾客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就会衰落、萎缩。商誉是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良好的商誉是一种竞争力量,能够提高企业的增值力,给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利润。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管理,终究能够促进企业商誉的提升。(3)增加产品附加值。优秀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注入美的品质,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附加值。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下,对某些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植入商标于产品设计、品牌宣传推广当中,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4)开发人的潜能。企业文化管理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体现着对员工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尊重,体现着对企业员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尊重,因此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广大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和劳动积极性,并积极参与管理,提合理化建议,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5)引领企业发展与变革。企业文化管理往往能够为企业塑造一盏精神灯塔,照亮企业前进的方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带来组织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2、社会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远远超越企业的界限,服务于社会,具有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企业文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上,而且它还表现出对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不仅看到了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价值,而且把企业文化的发展自觉地同人类文明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曾提出“为社会经营”、“为社会生活的改善以及世界文化的进步做贡献”的经营哲学。中国长虹集团公司也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身崇高的价值追求。企业文化管理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体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成长发育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注重吸收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家族主义和集体精神;美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注重体现了美国文化的个人能力主义和创新精神。日、美企业文化的成功说明了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也是他们的企业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精华的贡献。中国具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地加以扬弃,吸收其中的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发挥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创造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且能够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这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种重要社会价值。(2)催生新的社会文化。企业是现代生产力的集结点,而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这就决定了企业往往创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在社会文化的缓慢发展中走在前列,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输送新的营养。企业文化的这种超前性决定了它能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企业文化管理是通过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利用产品的制造、销售以及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把本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念、追求、道德风尚等传播给社会,通过建设进步的企业精神文明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做出贡献,体现其巨大的价值。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社会价值已经非常突出地显现出来,企业不断向社会传导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以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意识,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社会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生长点”,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九、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十分明确地揭示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它的基本原则。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表现为以下几点。1、集体主义原则企业是一个由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协调好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在“一体化”愿景下,创造最高效率和最佳效益。2、诚实原则日本山一证券的创始人小池曾指出,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诚实。诚实是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对于企业而言,坚守诚实的道德原则主要包括:遵守口头的或书面的协议和合同;承认产品的缺陷,并尽可能予以纠正;为所得工资付出诚实的劳动;为劳动者付给适当的工资;在合理但不过高的利润限度内,规定诚实的价格;根据价值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产品,尤其是关系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产品更应如此;在同意提供劳务产品与付给报酬方面说实话;在雇主和雇员关系中不说谎;不对股东隐瞒企业状况;做广告时说实话;经常检查各级企业活动,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不诚实和不道德的现象。3、公正原则企业道德领域的公正主要有三种类型:交易公正、分配公正和社会公正。交易公正是指涉及对所提供的劳务或生产、销售的产品做出的补偿要公正;分配公正是指企业总利润在企业股东、经理、员工之间的分配要公正;社会公正是指企业及其成员对待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要公正。(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内容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荣辱观成为企业伦理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其中既包含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时遵从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包含企业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遵从的伦理道德规范。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其实就是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集体要承认员工个体价值的存在,为个体价值的实现和全面发展服务。一个合格的企业应该有如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一是确保员工职业安全,保护员工生命价值;二是承认个人利益,尽力满足员工合理的且有实现可能的要求;三是尊重员工的个性、专长、价值与尊严,为员工得到全面发展和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四是确保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和政治地位、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员工广泛参与管理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员工个体也不能离开集体。员工要加强自我修养,自觉遵守符合集体主义要求的个人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包括爱国家、爱集体、爱公物、爱岗位、爱科学、爱劳动;讲诚信、讲责任、讲纪律、讲协作、讲勤俭、讲奉献。以主人翁精神,竭力为企业做出贡献,成为企业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想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中的合格一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构筑员工行为规范的理念基础:一是契约与忠诚,即只要与一个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行为就要符合企业利益的根本要求,不能背叛;二是承认差别,即承认能力、职务与权力差别,承认劳动报酬的差别。2、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企业凝聚力的强弱。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调整彼此行为,协调相互关系十分必要。为此,首先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能力把员工聚合在自己的周围,率先垂范,科学管理,充分依靠员工和善于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求普通员工对管理者的工作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主动参与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使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上保持一致,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的关系。3、员工之间的道德规范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着个性、气质、性格、能力上的差异,存在着学历、经历、经验上的差别,所在的岗位、履行的职责不同,归属的群体也不同,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工作协作关系和情感关系。要发挥企业整体效应,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为基本道德规范,使全体员工在集体主义原则和企业共同愿景引导下,平等相处,协作互助,共创财富,共享物质与精神成果,共享和谐及工作与生活的快乐。4、企业与股东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要严格履行各自的义务,遵循各自的道德规范。资本是企业存续的基础,为了确保企业的注册和持续经营,股东承担着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提供经营资本的责任,股东对自己所提供的经营资本只有转让或出售的权利,而不能随意抽回。股东应通过股东会和董事会等形式关心企业经营,支持经营者有效地进行资本运作和业务经营。作为经营者,必须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本,遵纪守法,创新经营,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股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防止“内部人控制”,努力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回报。5、企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谐,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处理与社,会公众关系时必须有道义上的自律,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一般称为职业道德)。例如,企业在处理与客户、合作者、金融机构、媒体及国家税务机构、行政管理等部门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应坚持“平等、互助、互利”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在处理与客户关系时,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讲质量,讲信誉,自觉维护客户利益;在处理与合作者关系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互利互惠;在处理同金融机构的关系时,坚持信用至上,绝不赖账;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坚持实事求是,绝不作假;在处理与国家税务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时,坚持照章纳税,服从法律、服从管理,主动承担责任,把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前提。十、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企业将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结合,做好长期规划,做出积极努力。(一)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企业的优良传统和道德习俗是企业经营及各种交往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带有一定道德取向的习惯性行为,具有稳定性和大众性。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善于发掘和吸取传统道德观念和习俗中的精华,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和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新内容,建立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和标准。要使员工明确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当做,哪些不应当做。并且经过长期不懈地灌输、说服、示范、疏导,最终使这些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转化为员工可操作的规则、规范和标准。(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员工教育相结合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同员工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紧密相连。员工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不仅是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及能力的前提,也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因此,企业在伦理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员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等,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主体,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逐步做到不管是否有外在的监督,自己都能不断战胜自身的非道德因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层次。(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积极工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不断进行管理理念与方法创新,在强化硬性管理的同时,注重发挥软性管理的作用。如改善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尊重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扩大民主管理的范围,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管理与决策等。只要员工有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就会表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貌。(四)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种心理建设,主要诉之于舆论与良心。从建设方法上看,一方面要通过对员工进行反复、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利用舆论进行引导,强化员工道德意识,使之形成道德自律,养成道德习惯;另一方面,当某种先进道德被多数人认同后,也需要适时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成为硬性约束,起到严格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五)个人示范与集体影响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个人示范有两种:一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自己模范的道德行为成为员工的表率;二是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也就是通过挖掘、培养、宣传典型人物,以典型的力量来引导员工自觉遵从企业的道德规范。重视集体影响,主要是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礼仪,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使员工置身其中,通过整体氛围的熏陶和互相影响,促进员工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十一、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具有延伸性,未来的企业文化是今天的企业文化的延续。当然,这种延续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扬弃、演绎、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先进文化可能被继承下来,有些落后文化可能因一文不值而被淘汰掉,有些文化经过演绎会发生转型,同时新环境也会造就出一些全新的文化。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文化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主流文化将更加突出。(一)创新与变革文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加速对企业创新提出挑战。1997年世界管理年会把创新作为未来管理十大趋势的第一大趋势。不创新即倒退、不创新即死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第一定律。创新与变革文化是企业危机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创新与变革包括丰富的内涵,既包括技术、产品、市场及经营、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变革,也包括管理组织、制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变革均是推动企业文化进步不可或缺的,但就中国现阶段文化环境与企业文化现状而言,创新变革应是主旋律。在企业体制改革、资本重组与并购中,不仅应注意资本、技术、业务与管理的改革与重组,更要注意文化的创新与变革。文化的创新与变革是企业改革与重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企业创新与变革文化的形成,一般表现出以下文化风格:(1)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2)敢于挑战自我,视今天为落后,志在追求更高的目标;(3)善于打破今天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使企业永远处于动态的发展中;(4)不怕冒风险,善于在风险中寻找更好的经营机会;(5)宽容失败,即为了鼓励人们创新与变革,能够宽容在创新中出现的失误。(二)人本与能本文化人本价值观仍然是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旨和主旋律。人本价值观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人。具体内涵是:(1)树立人的生命本位意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崇拜生命,珍视和放大生命价值。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保护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2)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从管理制度到管理方式,摆脱封建家长制和官僚科层制的束缚,张扬个性,满足人的自尊需求,使人活得有尊严。(3)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秉承人人是人才的理念,为实现和提升人的自我价值搭建事业平台,为员工的晋升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寻找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契合点。(4)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参与与分享权利,使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共享者。(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大回报,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合格乃至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本价值观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发展,即更加关注“人的能力”,重视“人的能力”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即由人本逐渐扩展到“人的能力本位”(简称“能本”)。韩庆祥教授认为“能力本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无疑它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发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强化“能本”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能本”价值观包括丰富的内涵,一方面旨在使每个人把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作为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既充分发挥现有能力,又充分发挥人本身未曾使用过的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学习与提高,增强能力,具备专长,力求成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要把合理使用人的能力、开发人的潜能、科学配置人力、积极培养人的能力作为工作重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并把它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在人本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能本”价值观,是对传统“权力本位”、“金钱本位”及“关系本位”价值观的超越,倡导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创造力,提高整体效率与效益,并形成竞争优势。(三)差别与竞争文化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竞争文化是与“能本”文化相适应的。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别是客观的。因为人们的天赋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经历与经验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都有差别。在企业中,因为员工的能力有差别,因此就决定了分工有差别,不同能力的人就做不同性质、不同专业、不同能级的工作;从事不同性质、专业和能级的工作,就有不同的收入方式,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拿年薪和股票期权,一般员工拿工资;因为收入方式不同,收入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别。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般劳动收入增长缓慢,而知识劳动收入增长迅速;资本的回报没有太大变化,而企业家的风险收入大大提高。因为能力差别造成的收入差别,与尊重人权与人格没有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中国企业,差距与差别意识淡薄,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分配差距过小,严重挫伤了高素质、高能力、高能级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差别与竞争文化代表了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不断培植这种文化,通过启动收入分配杠杆,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在企业中使能力强、贡献大的人受到充分激励,使能力弱、贡献小的人受到鞭策,从而激活人们的进取性、竞争精神、卓越精神和学习精神,使企业富有朝气与活力。(四)学习与超越文化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型组织”。按照彼得圣吉的观点,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新技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愿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具有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并且人们勇于挑战过去的成功模式及力量极限,充分发挥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每个人从学习中体验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是学习与超越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引领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尤其是团队通过共同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平庸。在这类组织中,领导者不怕别人超越自己,鼓励组织成员竞相发展。彼得圣吉认为: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的能力也更要增强。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指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从此能推导出一个结论:学习与超越作为未来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对企业能否适应世界变局,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创造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五)虚拟与借力文化虚拟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无形资产增值和品牌效应放大的产物,其本质是借用外力,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利用高新信息技术,进行经营资源的组合与配置,企业只保留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他环节均通过国际分工体系完成,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突破企业自身的能力极限,实现快速增长。与虚拟经营相适应的虚拟与借力文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它使企业在经营中更注重培育品牌,开发无形资产价值,在实践中树立大市场观和大资源观,利用自身的商誉优势,从全球的视野去捕捉市场机会,组合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善用金融手段和网络手段,提高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的素质和能力。未来的企业是没有市场边界、没有资源限制的企业,只有培育虚拟与借力的文化,才能实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获得超乎寻常的发展。倡导虚拟与借力文化,从更深层次讲,就是倡导企业专注核心能力的培养,集中精力和资源,精准市场定位,做自己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服务,并把它做精做深,做透,做出市场,做出竞争力与影响力,避免经营中的过分多样化与多元化,从“大而全”、“小而全”式的“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集团”陷阱中走出来,在专注。与借力中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六)速度与效率文化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企业的本质就是能够创造比其他形式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如经济学家科斯及其追随者就认为,企业替代市场,仅仅是因为它能节省交易费用;阿尔钦等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其意义就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得出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在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可见,速度与效率文化是内生于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没有速度与效率,交易成本过高,投入产出形不成合理的比例,企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未来的企业之所以更重视速度与效率,主要是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需要,只有讲速度与效率,企业才能捕捉到更好的经营机会,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优惠的价格、最便捷的方式,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赢得市场,赢得顾客的信赖与忠诚,最终赢得竞争。速度与效率文化是推动企业革新与进步的加速器。在速度与效率文化导向引领下,企业要通过组织创新、创造精干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科学的管理,促使人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与方法,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能。(七)和谐与共享文化企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人靠契约结合的团队,和谐共享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无疑要倡导竞争,但不能忽视和谐。竞争与和谐本身就是一体两面,没有竞争企业就没有活力,光有竞争会把企业引到“你死我活”的黑暗面去。这里讲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的,是竞合平衡有序的和谐文化。企业和谐的基础是协作意愿。企业内部是一个众人协作体,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也是在与他人协作之中进行的。通过协作创造整合力量,实现经济的放大效应,实现企业与员工,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和谐关系才是牢固的。和谐文化与中国“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人文精神有关。企业倡导和谐文化是主张人与人要和谐、人与事要和谐、人与环境要和谐。人与人和谐,也就是要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契约升华为一种以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为基础的心灵契约;人与事和谐,也就是要有良好的人一机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即指企业要与顾客、合作者和谐,也要与社会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还要与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和谐与共享是相关的,共享促进和谐,和谐推动共享。企业通过经营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不仅要与员工、顾客共享,而且要与社会共享。一个企业的生存目的不光是获得自身的价值增长,好的企业大大超越传统经济学有关利润最大化是唯一驱动力的理论,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