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之自我心理学解读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97360481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之自我心理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格心理学之自我心理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格心理学之自我心理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节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亦称做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它是S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奠定的基础,以及在他逝世后由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埃里克森等人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或理论体系,并代表着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自我心理学由哈特曼正式建立并广为发展。一、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创伤范式、内驱力范式和自我范式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弗洛伊德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运动最初10年是创伤式范式(thetraumaparadigm)时期。弗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所谓创伤范式理论。但后来却又发现,病人所述的创伤大多是假的,是病人主观臆想出来的,这迫使他不得不寻找新的途径。在这个时期,他已经提出了最初的防御概念,这是他早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大约从1897年起,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范式,转向了“内驱力范式”(driveparadigm),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范式与本我对应,故称本我心理学。随后他又提出了“自我本能”、“自恋”等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思想从此萌发。但他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一样,具有欲望以及追求自身的满足,同时认为自恋就是自我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并把自恋解析为“自体性欲的满足”(auto-erotism)。因此,此时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还是一种本能论,把自我看出一种内驱力。从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本我与自我一书开始,他的思想从内驱力范式转向自我范式,也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初具轮廓。这时,他不再把自我看作简单的本能力量,而把它看作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同时,弗洛伊德也修正了他以前理论中与自我心理学相矛盾的一些内容,如他的焦虑理论,提出了焦虑是自我发出的一种危险到来的信号,并着重研究了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退化、认同、固着等。弗洛伊德种种关于自我的研究,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为自我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安娜弗洛伊德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她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为自我心理学的形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结构组成的学说,但在如何看待自我的作用的问题上,父女俩则持不同的意见。弗洛伊德始终坚持本我对自我的主导作用,本我控制自我;而安娜则更重视自我的作用,反对本我对心理活动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强调自我约束本我。1、自我防御机制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她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归纳了其父的10种防御机制,又补充了自己提出的5种防御机制。压抑作用(repression)是指那些不愿意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会议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否定作用(denial)是指人们潜意识地阻止外部事件进入意识,如有威胁和危险的事。禁欲作用(asceticism)为了克制性冲动,通过放弃一些欲望和快乐来保护自己。投射作用(projection)是指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思想转移到别人身上。利他主义(altruism)是指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帮助了他人,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1移置作用(displacement)是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由于含有危险(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直接向该对象表达时,人们有时会把这种情感或冲动转移到其他对象中区。自我约束作用(turning-against-self)是指把冲动内转向自我,如自责、自虐等。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是把某种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变为社会所接受的东西。反转(reversal)是一种类似于反向的防御机制,它可以把冲动从积极主动的方式变成消极被动的方式。升华(sublimation)把某种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变为社会所接受的东西。心力内投(introjection)是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的特点结合到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中区。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aggressor)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使人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或对象。隔离作用(isolation)把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或欲望在意识中保留下来,但剥夺了其中的情欲和意义,以此达到一种理智型的情绪隔离。抵消作用(undoing)用一些象征性的行为表现来抵消心理不安。退行作用(regression)放弃已经形成的成熟适应技巧而退回到早期的不成熟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欲望。2、自我的发展路线(developmentalline)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她将精神分析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她悉心观察了自我是怎样控制生活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的,通过对儿童作自我生活的分析和观察,她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阶段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称之为“发展路线”。在这个相互作用阶段,儿童摆脱对外界控制力的依赖,并逐渐获得了自我对内外现实的控制能力。安娜划分了儿童的六条发展路线: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安娜提出的发展路线对其后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她不仅强调了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还注重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且注意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和个人的要求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这和正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相比,无疑更接近人类的现实,使精神分析在摆脱单纯受内部本能冲动的支配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尽管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她并没有真正摆脱本我的束缚,仍然在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与防御中来研究自我,因而只能是发展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的一位过渡人,而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则是由哈特曼所完成的。海因兹哈特曼是二战以来最负盛名的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一生发表了多部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1939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建立。在哈特曼的研究中,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的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以恰当的表述纳入普通心理学范畴,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发展的一种“蜕变”。(一)古典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的分水岭: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安娜都从心理动力学出发,强调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和防御,他们的自我概念仍然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安娜似乎比其父更进一步,把自我当作“观察的适当领域”,但她对自我的观察仍是为了说明自我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力关系,照样陷入了潜意识冲突的领域。因此,创立自我心理学的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这一范围应当与本能的研究有所不同,应当体现自我的特殊的心理规律及其主动性的特2点。这一范围就是哈特曼所称的“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theconflictfreesphere)。他认为,古典精神分析的最大毛病就是忽视了没有冲突的心理学领域,把冲突作为自己惟一的研究任务,而“下一步扩大精神分析范围的任务应该是揭示自我的各种没有冲突的活动”。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并不一定要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就个体而言,能够在经验上存在于心理冲突之外的过程,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言语、创造力的发展乃至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机能,并不是自我与本我内驱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中发展的。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间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哈特曼的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都是围绕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展开的,包括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我的适应过程等。(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比自我出现早,而且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起来并为本我服务的。然而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和本我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与它同时发生、发展。他认为,个体未出生前就存在一种“未分化的基质”(undifferentiatedmatrix),这是一种先天的生物禀赋,它一部分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驱力;一部分演化为自我的自主性准备(apparatusesofegoautonomy)。哈特曼提出的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对精神分析运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在自我的起源上为自我心理学的建立树立了丰碑,极大地扩大了精神分析研究的范围,使之包括记忆、思维、想象、学习等普通心理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区别动物的特点,认识自我的主动性。哈特曼区分了两种自我的自主性: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婴儿出生时,其心理处于未分化的状态,不仅自我与本我浑然一体,婴儿与环境也浑然一体。随着个体心理的发展,自我机能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开始对环境产生适应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运动技能等等。由于它们有自己的学习和成熟过程,并不依赖于本我的发展,因此称作一级自我自主。所谓二级自我自主,是指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那些自我机能,也就是指最初服务于本我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至于弗洛伊德和安娜所重视的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升华等都列人了二级自我自主的范畴。他另外举了一个例子是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理智化原指一种防御机制,是指人们为了防御不可接受的潜意识动机而故意用智力活动压抑它,如小孩借助看小人书而压抑恋母情结。同时他指出,理智化这种反本能的防御机制同时可以被看作一种适应过程,通过与环境的适应,理智化作用转化为人的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变成了作为适应的二级自我自主,他又把这个过程称为“机能转换”(changeoffunction)。安娜曾指出本能的危险使人变得更聪明。哈特曼自我自主概念的提出对理解防御、适应和自我是很有意义的,但对自我的改造还缺乏彻底性。(三)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能量主要来自本我的里比多能量,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也受制于本我。哈特曼使用能量的中性化来修正这种观念,以实现自我离开本我,赋予自我自主性。所谓中性化指的是把本能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哈特曼认为,自我结构一经形成,中性化过程就产生了。如三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饥饿的本能驱力转化为召唤母亲的哭声,这一过程就体现了中性化。这样,经过中性化的能量就成为不带有本能痕迹的纯粹的中性能量,被自我随时、自由地支配使用,从而把自我的独立性又推进了一步。(四)自我的适应过程3哈特曼认为,能量的中性化过程的产生,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的产生。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作用的结果,即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并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自体成形”(autoplasty)和异体成形(alloplasty)概念来解析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所谓自体成形是指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所谓异体成形是指通过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适应。哈特曼很重视环境对适应的作用,他还提出了“一般的期待环境”(averageexpectantenvironment)概念,它指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哈特曼重视环境的观点,使自我心理学从本我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解脱出来,走上正常的发展心理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展。三、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哈特曼建立自我心理学体系后数十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自我心理学家,然而他们仍然踯躅在心理性欲的范畴内去阐析各自的理论。只有到了艾里克森,才把心理社会的因素归纳到自我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去。(一)自我及其同一性尽管艾里克森非常拥戴弗洛伊德,但在关于人格结构的自我问题上,他持不同的态度。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作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过程已失去防御性质的重要性,其所表现的游戏、言语、思想和行动等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艾里克森赋予自我许多积极的特性,诸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这些特性是弗洛伊德从未提到的。他认为,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他对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解决。艾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在个人方面,有个人同一性,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时期。在社会方面,有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的激活动因是自我,或意识的自我。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时,他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同一性,成为了青年面临职业、婚姻、学业选择时的一种无声标准。艾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个体发展到青年期,自我意识大为增强,并进一步形成了过去经验和对未来预期的一种新的混合。但时常未来得及认识自我,就要面临生活及社会的多重选择他们的情绪往往陷入困境,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的行为不那么迎合别人的心意。更为苦恼的是,他们常常问自己,自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难以解决的问题折磨着他们,表明他们的自我和本我、超我失去平衡而陷入冲突,产生同一性混乱。艾里克森在临床中发现,同一性混乱危害青年的精神健康,轻则引起人格的不良适应,重则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又叫“同一性扩散综合征”。艾里克森还认为,自我的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危机导致不能很好形成同一性,这将会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因而,青年期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艾里克森的同一性思很快超越了精神医学的临床领域,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诸领域之中。(二)人格发展渐成说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两个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4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但是在这三个过程中,他认为中心过程乃是自我过程,因为自我不仅对机体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进行着整合作用,而且也对本能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协调,保证个体在自我体验和其他人的现实中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人格。各个阶段的描述,表明了自我成长的时间顺序。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他所谓的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艾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是一致的。但艾里克森在描述这几个阶段时,并不强调性本能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能够爱抚儿童,并且悉心地照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就能够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相反,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儿童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2、自主对羞怯和遗憾(1-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和说话等,而且他们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对自身控制和排泄大小便。也就是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愿意和父母愿意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意志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容易形成自我疑虑。3、主动对内疚(3-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蕾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生动。他们开始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幻想,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或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讥笑和限制儿童的主动行为或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且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主动超过内疚,就会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会形成自卑感。4、勤奋对自卑(5-12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满怀信心地在社会寻找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他们将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有能力的品质,如果消极对待,就会导致无能感。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这一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心理社会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5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如果是消极同一性,就会形成不确定性。6、亲密对孤独(20-24岁)这一阶段属成年早期。该阶段及以后的阶段就没有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相当的时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个人来说的重大损失。而一个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有了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7、繁殖对停滞(25-65岁)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人已由儿童变成为成年人,变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就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发生交往,或产生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这一阶段属成年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有充实感和完善感,怀着充实的感情向人间告别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合的。而过去生活有所挫折的人,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则经常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过去只是连贯的不幸。他们感到已经处在人生的终结,再开始已经太晚了。他们不愿匆匆离去,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感。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6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