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7358432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一、 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迅速增多,组织实力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中国非营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既满足了社会成员个人成长的需要,促进了社会成员的自我实现;又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内涵,加速了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解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了我国向公民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非营利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认识到,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相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目前,有近2/3的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这样做的结果是非营利组织丧失了对本组织人事的任免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团的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人员任命方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2,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成立和发展中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业发展,有些地方性非营利组织以非法手段企图变为全国性组织;有些非营利组织有名无实,利用合法旗号从事非法行为,甚至与黑恶势力勾结,给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和严重后果。以上这些“劣等”的非营利组织如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会给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3,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经费严重缺乏非营利组织即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和课税权。也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得丰厚利润,只能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来开展活动。现阶段如果完全依靠非营利组织独立谋求发展,必然使其发展过程延长,甚至出现反复。非营利组织筹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志愿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公民才愿意捐资给非营利组织。另外,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信任度一般较低,也严重影响筹资的进行。4,专业人员较少,业务能力较低我国NPO的职员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兼职工作人员,三是志愿者。在我国,NPO专职人员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的比例也不大,这说明大部分的NPO的规模都不大,使用的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很多人的业务能力也不强。很多NPO面临着难以吸引或留住人才的问题。在决大多数自上而下的NPO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一线上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在很多自下而上的NPO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都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中国现行的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NPO,使得NPO的发展后续堪忧。5,科学管理缺乏,公信程度偏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NPO缺乏科学管理,内部管理状况欠佳,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财务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都不健全,再加上自律能力差,一些NPO出现直接经商办企业、偷税漏税、私分钱财等行为,甚至出现侵吞善款的事件,严重的败坏了NPO的公信度。6,非营利组织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非营利组织所处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功能多样化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发挥不同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从事经济活动及学术交流类的非营利组织就占了总数的76%,而公益性和利益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则比例过低,各占总数的6%二,非营利组织自我完善的举措在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中,政府的积极姿态是首要的,这种情况下,非营利组织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并做出积极的回应:1、摆正与政府的位置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虽然也存在着种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但它仍是人民利益的最重要的代表者。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批评和监督政府,但两者应当是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抗或取代。政府支持、资助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也为政府分忧、承担部分公益事业。非营利组织要积极促成与政府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三方合作,求同存异,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倡导民间捐赠,提高自身战略管理能力国外非营利机构的筹资模式的经验表明,政府支持、私人付费和民间捐赠是非营利组织的3大收人来源。现阶段要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于鼓励民间捐赠和提高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能力。为鼓励民间社会公众的志愿捐赠,并保证捐赠人的利益,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经营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成败与否,人才是关键。这一方面要求组织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利他主义的奉献精神、有对组织使命的认同,同时还要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特定的技能。另一方面则要求组织的领导层要善于经营管理,避免腐败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组织机制来说,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在领导机构的组成上要合理搭配,在决策程序上要实行民主,从而实现有效的治理。4、建立严格、透明的、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度不高、筹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关。财务的透明度是树立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和透明的财务制度,那么非营利组织的廉洁性就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那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捐款和赞助。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应按照有关法律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组织的财务状况,在年终由会计作年度财务报告,并通过注册会计师等作外部审计,同时也向有关政府部门报送组织的财务报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5、加强科学研究,保持创新能力创新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优势,这种优势既表现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表现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创新;而这仅仅靠理想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非营利组织要依靠专业人士,通过科学研究来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非营利组织要能够对各种新的需求和机会做出迅速反应,积极引导社会发展的潮流。非营利组织要想得以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真正做到利他主义和专业精神并举,进而达到理想、知识与权力的良性结合,从而为创建一个公正合理、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6、扩大与国际公益机构的合作,吸纳海外公益性援助项目在中国实施非营利组织自身应注重加强与国外公益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政府也应当鼓励国内公益社团加强与海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公益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公益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织的发展壮大。二、关于发展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对策中国社会正逐步迈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要不断逐步规范,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国家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第一、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和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修改已颁布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需求尽快出台关于非营利组织在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并尽快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组织法,从而为我国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方面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二、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登记管理机关对要登记的组织实行严格的审核,普遍存在:门槛高,限制多等特点。这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政府应尽快在一方面,放松登记管理方而的限制,简化登记程序,使许多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民间组织尽快加入非营利组织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政府应改双重管理体制为单一管理体制,使业务主管部门从管理中退出来。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专业化的监督机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宏观管理;而微观管理交给非营利组织自身,提高其自治能力,进而给我国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拓展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雄厚的资金是其坚强的后盾。目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还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非营利组织可以尝试着和企业合作,实现相互的互利双赢。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获得了资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慈善行为提高其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带动企业的效益。就这次汶川地震来说,王老吉企业为灾区捐助了一个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人们甚至还议论说:“要将王老吉喝成中国的可口可乐”。在各大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货柜上销售断货的现象。另外,非营利组织本身要扩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社会民众可以参与到其中来,从而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此外,非营利组织还可以建立同国际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的援助。第四、建立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提高自身公信力监督机制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来自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自律,建立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将非营利组织运营状况的主要信息7,如所提供服务状况,筹资进展,财务与投资报告,治理结构变动,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出资人,政府,受益人及其他利害相关者予以公开;另一方面,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第三方面,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借鉴外国的经验,培养专业化的社会监督机构,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活动,财务等状况达到公开,透明。从而达到提高非营利组织自身公信力的目的。第五、提高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自治能力非营利组织自身要有自治的独立意识,理顺同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失灵”必然存在,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许多政府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来完成,因而不应该限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而,非营利组织自身要认识到只有强化了其自主能力,才能获得与政府处丁平等的沟通交流的资格。所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其自主能力,实现非政府性,非营利性。三、结论非营利组织要想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必须解决目前所遇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要想弥补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必须不断探求创新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才能更进一步促进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已经并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艰难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虽然陆续制定了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但法制仍然不够健全。现行登记管理条例,对境外非营利机构在我国境内管理及活动,对境外人员在境内成立社团和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对基层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对社会团体内部治理结构缺乏具体的或可操作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许多问题上存在不衔接、不统一问题。注重程序规范,轻实体规范,培育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不完善。同时,立法层次比较低,民间组织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关系、内部制度、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等,都急需在更高的法律层面上加以明确和规范。 第二,资金和能力不足。资金是组织的生命线。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资金、人才等资源不足之所以制约组织的发展,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限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综合来看的,包括一个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资金筹措能力比较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评估和社会监督,使得它们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公信,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三,缺乏自治。非营利组织大都实际由政府部门发起,管理体制上,以政府主导为主,还不能完全做到政社分开。非营利组织无法独立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能力自主地选择和开辟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空间。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通过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而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种状态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 第四,监督系统薄弱。首先,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监督漏洞大的问题突出。由于普遍存在决策、执行与监督没有分离,非营利组织内部的监督在组织运行中缺位,组织经费、社会捐款的使用,宗旨是否偏离,用人是否合理,都无从监督,导致滥用大众捐款、根本不重视成本效益、组织性质转变等等问题出现。其次,外部监督显得空洞,法律监督、财税监督、行政和财务等部门监督及捐款人公共评估监督的缺失,致使缺乏一套较完善的评估监测体系,使得监督流于表面。 二、应对的措施 1.健全政策、法规。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营利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完整法律体系,以及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积极促进和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政府要给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财力资源合理流向公益事业,保护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非营利组织营造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监督,完善监督机制,非营利组织要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使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活动在其宗旨下服从或服务于公众利益。 2.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体制,使其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首先,建立科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体制。结合组织的服务对象为组织定位,制定长期战略、中期规划、短期目标。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加强外部的沟通与竞争,在与其他组织交流学习中相互合作,在竞争中发展非营利组织,促使每一个非营利组织建立规范化管理体制,进行内部机构改革,建立非营利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机制。其次,引入企业化管理,有效地利用募集来的可运营的资金,向社会提供资助人和受益人都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增加组织的收入,使非营利组织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取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吸引人才,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创新力,促进组织的发展与壮大,更好地造福整个社会。 3.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采购,尤其公开招标的方式,应是非营利组织获得财政支持的重要渠道,但在目前的实际运行中,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尚未被纳入采购的对象。因而,在政府采购的进一步实行中,有必要认识到非营利组织是政府采购的重要面向对象,政府采购需要认真贯彻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 4.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从国际经验看,社会监督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的首要原则是公开。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包括被动公开和主动公开两种形式。前者指任何一个社会公众对有关数据、信息,包括组织的详细财务报表,有权随时索要、查询、置疑并得以答复;后者指每个非营利组织要将上述重要信息定期在简报或者在公共媒体上发布,需要公布信息的信息程度和具体要求一般依据组织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规模越大的组织其需要公开的数据越多、越要求完善。另外,非营利组织由于其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与政府和企业的财务制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建立非营利组织独立的财务和审计制度,是对其实行监督管理的前提。 目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大趋势已经不容改变,面对市场经济、多元治理的必然趋势,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用良好的制度条件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中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摘要目前,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需要竞争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激励机制,非营利组织才能够吸引和挽留优秀的人才,为组织创造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现状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20余年,据清华大学前段时间的调研结果,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有三种性质的工作职员:专职,兼职,志愿者;在调查的1408家的非营利组织中,专职和兼职职员的总数共计26084人,均匀人数为18.5人。从这些非营利组织职员的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职员占27.4%;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7.8%;研究生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07%。这个调研结果主要表明了:1.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过多的倚赖于志愿者,组织聘请的专职职员少。2.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中工作的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经费都非常有限,难以聘请到一定数目的专职职员,只能依靠志愿者不计报酬的付出或者聘请兼职职员降低组织的运营本钱,这样导致组织工作没有连续性,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不清,大多数人以为在非营利组织就职就意味着“不是正式工作”,工作不稳定、低报酬、社会地位不高,并且有财务和政治风险。这些都导致非营利组织难以找到优秀的员工、员工流失和员工士气低落的现象。因此非营利组织找到的很多是兼职职员、离退休职员以及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正式工作”的职员。如今的人力资源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今后的发展壮大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立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球社团革命”促使非营利组织空前发展,形成了填补政府、市场失灵空缺的“第三部分”。自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关心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发展的学者日趋增多。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企业治理等学科纷纷从各自领域的学术观点出发,探讨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及其与社会其它部分,如政府、市场、社区等部分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角色等等。非营利组织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数目不断激增,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题目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关于非营利组织职员的激励成为非营利组织治理重点研究的题目之一。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数目不断在增多,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失灵的空缺,然而,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还是面临着如何扩大规模持续发展的困难。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人,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因此,建立起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是为非营利组织赢取优秀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 三、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特殊性 21世纪,组织竞争的主体从过往的实物资源与市场开始向实力与创新思想转移,智力与人力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组织在人力资源治理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激励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成了组织人力资源治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相对于企业和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激励面临着更多的题目。对于作为第三部分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它是基于共同利益、愿看、价值观或使命而自愿结成的团队,不以获取最大投资回报率为终极目标,而是以实现其社会使命和共同愿看为宗旨;组织成员工作的动力是为了在心灵上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组织的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非营利组织对组织成员激励方式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激励题目更加突出。所以,在对非营利组织成员进行激励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采取恰当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 四、关于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建议一)完善政策法规,创建非营利组织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如何开展和完善工作还未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各项志愿活动也未有系统的政策。这会使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还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政府有关部分应该完善对非营利组织在筹款、税收、财务、工资、人事治理和员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给予非营利组织正当的法律地位,减轻在人才招聘和保存方面的困难,为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分也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把非营利部分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非营利组织中就业,增加对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供给。 (二)明确非营利组织宗旨,进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是根据政府的需要,由业务主管部分发起成立的。这种天生模式会导致一些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自己明确的宗旨及所承担的使命,组织中的成员不是基于对组织宗旨与使命的认同而参与组织的活动,而仅仅是将非营利组织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当非营利组织收进待遇低下时,这种组织也就很难吸引人才。像很多有名的非营利组织,如青基会,由于有明确的宗旨和使命,社会公信度较高,这些组织不仅吸引了众多人才,而且吸引了众多职员者参与。 (三)倡导组织文化,以人为本,员工与组织共发展 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与组织之间缺乏责任和直接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对成员的约束和激励过程中,目标激励、人本治理、文化建设和柔性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倡导组织文化,设定组织目标将个体凝聚起来,以组织行为带动和约束个体行为,唤起个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用群众的认同感使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四)建立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职员薪酬制度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一定要完善物质激励。根据美国1992-1993年非营利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非营利部分的均匀工资和薪水低于企业和政府部分。因此,组织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仍然需要考虑外在物质报酬对员工留用的作用。具体来说,在非营利组织内设计薪酬制度要留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内部公平性。做好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是保证组织薪酬结构公平的关键。二是要保证外部竞争力。即要保证在与其他相似的非营利组织的比较中处于均衡状态。三是要重视附加福利的作用。典型的附加福利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几项内容:交通补助;带薪休假;员工的健康、安全用度;各种非生产性的奖金补助以及其他生活福利。 参考文献:浅论中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目前,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需要竞争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激励机制,非营利组织才能够吸引和挽留优秀的人才,为组织创造巨大的价值。一、中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现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20余年,据清华大学前段时间的调研结果,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有三种性质的工作人员:专职,兼职,志愿者;在调查的1408家的非营利组织中,专职和兼职人员的总数共计26084人,平均人数为18.5人。从这些非营利组织职员的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职员占27.4%;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7.8%;研究生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07%。这个调研结果主要表明了:1.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过多的倚赖于志愿者,组织聘请的专职人员少。2.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中工作的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经费都非常有限,难以聘请到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只能依靠志愿者不计报酬的付出或者聘请兼职人员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这样导致组织工作没有连续性,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不清,大多数人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就职就意味着“不是正式工作”,工作不稳定、低报酬、社会地位不高,并且有财务和政治风险。这些都导致非营利组织难以找到优秀的员工、员工流失和员工士气低落的现象。因此非营利组织找到的很多是兼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正式工作”的人员。如今的人力资源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今后的发展壮大是极为不利的。二、建立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球社团革命”促使非营利组织空前发展,形成了填补政府、市场失灵空白的“第三部门”。自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关心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发展的学者日趋增多。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企业管理等学科纷纷从各自领域的学术观点出发,探讨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及其与社会其它部门,如政府、市场、社区等部门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角色等等。非营利组织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非营利组织数量不断激增,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关于非营利组织人员的激励成为非营利组织管理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不断在增多,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失灵的空白,然而,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还是面临着如何扩大规模持续发展的难题。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人,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因此,建立起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是为非营利组织赢取优秀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三、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特殊性21世纪,组织竞争的主体从过去的实物资源与市场开始向实力与创新思想转移,智力与人力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激励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成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相对于企业和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激励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对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它是基于共同利益、愿望、价值观或使命而自愿结成的团队,不以获取最大投资回报率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实现其社会使命和共同愿望为宗旨;组织成员工作的动力是为了在心灵上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组织的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非营利组织对组织成员激励方式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激励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在对非营利组织成员进行激励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采取恰当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四、关于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建议(一)完善政策法规,创建非营利组织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如何开展和完善工作还未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的各项志愿活动也未有系统的政策。这会使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还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对非营利组织在筹款、税收、财务、工资、人事管理和员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给予非营利组织合法的法律地位,减轻在人才招聘和保留方面的困难,为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把非营利部门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非营利组织中就业,增加对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供给。(二)明确非营利组织宗旨,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是根据政府的需要,由业务主管部门发起成立的。这种生成模式会导致一些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自己明确的宗旨及所承担的使命,组织中的成员不是基于对组织宗旨与使命的认同而参与组织的活动,而仅仅是将非营利组织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当非营利组织收入待遇低下时,这种组织也就很难吸引人才。像很多有名的非营利组织,如青基会,由于有明确的宗旨和使命,社会公信度较高,这些组织不仅吸引了众多人才,而且吸引了众多职员者参与。(三)倡导组织文化,以人为本,员工与组织共发展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与组织之间缺乏责任和直接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对成员的约束和激励过程中,目标激励、人本管理、文化建设和柔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倡导组织文化,设定组织目标将个体凝聚起来,以组织行为带动和约束个体行为,唤起个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用群众的认同感使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四)建立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职员薪酬制度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一定要完善物质激励。根据美国1992-1993年非营利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非营利部门的平均工资和薪水低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因此,组织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仍然需要考虑外在物质报酬对员工留用的作用。具体来说,在非营利组织内设计薪酬制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内部公平性。做好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是保证组织薪酬结构公平的关键。二是要保证外部竞争力。即要保证在与其他相似的非营利组织的比较中处于均衡状态。三是要重视附加福利的作用。典型的附加福利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几项内容:交通补助;带薪休假;员工的健康、安全费用;各种非生产性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生活福利。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即: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现在,非营利组织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发展;举措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年论文3的方式,是“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70.8%),其次是“给街边乞丐扔些零钱”(67.6%)和“买福利彩票”(54.7%),此外还有28.6%的人表示自己曾通过“捐献血液/骨髓”的方式表达过爱心。只有21.5%的人曾“主动向基金会/公益组织捐款”,64.5%的人甚至表示,如果手头有闲钱想用于慈善事业,他们宁可“自己去找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通过基金会或慈善组织。”3在新浪网有一篇关于慈善事业发展文章的网友留言,网友们提及频率最高的就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经统计发现,高达90%左右的网友都明确表达,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感使得他们不会通过慈善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慈善行为,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爱心捐献通过自己能够直接看得到的途径去加以落实。“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慈善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作出的评价。三、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行政权力高度介入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发起建立的社团组织,这些组织大都源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对慈善组织的管理监督涉及慈善组织成立、日常活动开展直至注销等各个环节,“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行政权力高度介入。“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脱胎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4这些慈善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带有比较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从慈善资源的角度来看,有官方背景,募集捐款时更容易获得公众信任,但由于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生存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工作效率不高,内部管理体制僵化,领导人的产生和工作人员的聘用很多还沿用旧的事业单位机制等,所有这些造成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慈善性”普遍信心不足。(二)公众对款项的使用持怀疑态度公众对款项的使用持有怀疑态度的原因有三:1.信息不公开。信息不公开主要是指公众无法通过合适渠道了解慈善组织善款募集及资金使用状况。如果公众了解不到这些信息,势必会降低对慈善组织资金管理和使用问题上的信任度。信息不公开实际上侵犯了捐助者的权利。捐助者的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和干预权。知情权指的是捐助者有权知道自己所捐的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是如何分配的。干预权是指捐助者有权对所捐款项提出具体的使用意见,慈善部门不得违背捐助人的意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慈善组织向捐款者或社会公布有关情况。一般来说,政府的公信力应该比较高一些,但是,即使是政府的掌管这些善款或捐赠物的机构,也没有以有效的方式向人们公开善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年论文4款的使用运作方式、详细账目。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信息不公开的慈善组织将很难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也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捐款将会越来越多地流向信息公开的慈善组织。而那些信息不透明、管理费用较高、筹款费用高的慈善组织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2.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的有关法律规范,主要有1999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益事业捐赠法、1998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慈善组织法,缺少对慈善组织接受捐助物资、捐助项目运作、捐助资金使用及监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规定,因此,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仍然无法可依。由于慈善组织的运作缺乏法律规范性,缺少健全的监督机制,再加之民众的不了解而缺乏社会公信力。相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民间自发成立的慈善组织的状况更是举步维艰。在资金来源上,民间慈善组织一般依赖发起人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关系网络,其公信力的维系则主要依靠发起人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和名声,并不是正式的法律或制度规范,因而民间慈善组织被公众接受和信任的程度更低。3.消极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假借慈善之名进行诈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2007年4月12日南方周末报道,曾在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上被称为“中国母亲”的胡曼莉被官方审计发现她将捐给孤儿的善款据为己有。她利用孤儿学校大肆吸纳社会捐款,并通过种种手段,将捐款人的钱转入自己名下,并用私吞的捐款,为自己置办豪宅,送女儿出国。种种此类诈骗行为,使得广大民众在行善之时多了一丝警惕,以免使自己的善举成为那些行骗者眼中的猎物。(三)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知不清“当前,中国自愿性捐赠还非常不足,这一方面与国内捐赠制度的缺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度不高有关。”5中国内地现在各种慈善机构和募捐活动确实不少,但多数慈善公益活动缺乏公众认知度。公众认知度的缺乏一是公众本身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不够,对于慈善公益活动的参与少,自然的对慈善组织的认知就缺乏;二是从慈善组织自身来说,自身使命感不强,对慈善组织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让公众对慈善组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有人曾将慈善分开解析,强调慈心是动机,善行是效果,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公众不知道某一慈善公益活动是干什么的、帮助谁的,善款是如何使用的,账目是如何公开的,自然也就缺乏对该活动的信任,认知度低、信任感差的直接后果是募捐不到物资和资金,从而导致慈善项目的流失;间接后果则是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年论文5容易使民众对慈善机构和公益活动产生信任危机,最终影响到慈善机构的整体形象和以后工作的开展。四、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措施(一)加强自身建设1.大力加强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建设慈善事业是要靠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去发展,因此从业人员直接决定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为了提高公信力,慈善组织要积极推进慈善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要选拔培养热心慈善事业、与时俱进、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组织成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投入百分百的热情,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努力。2建立健全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公开透明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基本要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经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玻璃做的口袋,就是说你的口袋有多少钱,你做什么事情,要透明到像玻璃一样,人人都可以看见。只有当公众看到或了解到自己捐献的钱物最终是用在帮扶困难人群的身上,慈善组织才会得到公众的信任。”6慈善组织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须,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信息披露制度是指通过定期向有关部门、捐助者和社会公开其经费收支情况,实行财务公开和透明管理。例如,美国通过慈善组织每年在国内税务局填写的各种制表,将各慈善组织的日常活动、财务支配等信息登记在案,供大众查阅,人们可以随时了解慈善组织机构资金的花费和使用去向。慈善组织本身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建立一种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对于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3.大力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宣传力度虽然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本身不是市场行为,但是必须向市场学习,认同市场生活的法则,即品牌决胜。慈善组织要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慈善品牌务必要做到:(1)通过长期深入的服务,还必须主动向社会公开财务,增加机构和运作的透明性,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来树立慈善的形象。(2)利用非常态慈善活动放大品牌形象。(3)加强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传播文化结合的有机联动,构建慈善工作的公共关系网,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义工队伍,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慈善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营造有活力的慈善品牌文化,倡导个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实现慈善文化全方位渗透。(4)提升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年论文6慈善品牌的价值。慈善品牌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为“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升价值的过程,而慈善“回报”又是慈善品牌价值得以提升的表现形式。(5)对品牌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品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对慈善品牌亦是如此。因此,慈善组织必须进一步拓思路,在项目,营销,传播和方式上出新招,重实效,着力构建爱心平台。(二)国家的扶持和帮助1.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关于慈善事业的法制建设,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但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民政部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但这些法规还不够完备,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所以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立法体系,针对慈善组织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立法,规范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确立慈善机构独立的法人地位,并明确慈善机构的性质、使命。构建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要从建立慈善公益组织监督机制着手,加强外部监督,既要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也要明确慈善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接受捐赠和实施救助必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2.优惠制度政策的扶持我国应该完善慈善立法注重对税收优惠,针对捐款、体彩等的法律细则的制定,营造依法行善的良好环境。例如制定完善的捐赠税法,对捐赠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减少捐款的税收程 加大对捐赠的税收返还率激励更多的慈善家、或者企业更多地捐款。(三社会的支持和监督1.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监督作用第三方可以是民间评估机构,也可以是舆论,也可以是个人。第三方评估可以帮助慈善组织完善各种政策和反馈的机制建立更加有效的债务清偿程序增强慈善组织融资过程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化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2.良好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中国现在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总财富盈余并不多。整体经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慈善事业来讲,直接体现在资金的筹集困难问题上。所以,加快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公众也应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也可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慈善组织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薃肀莂蒃袂肀肂虿袈聿芄薂螄肈莇螇蚀肇葿薀罿肆腿莃袅肅芁薈螁膄莃莁蚇膄肃薇薃膃芅荿羁膂莈蚅袇膁蒀蒈螃膀膀蚃虿腿节蒆羈芈莄蚁袄芈蒆蒄螀芇膆蚀蚆袃莈蒃蚂袂蒁螈羀袁膀薁袆袁芃螆螂袀莅蕿蚈衿蒇莂羇羈膇薇袃羇艿莀蝿羆蒂薆螅羅膁蒈蚁羅芄蚄罿羄莆蒇袅羃蒈蚂螁羂膈蒅蚇肁芀蚁薃肀莂蒃袂肀肂虿袈聿芄薂螄肈莇螇蚀肇葿薀罿肆腿莃袅肅芁薈螁膄莃莁蚇膄肃薇薃膃芅荿羁膂莈蚅袇膁蒀蒈螃膀膀蚃虿腿节蒆羈芈莄蚁袄芈蒆蒄螀芇膆蚀蚆袃莈蒃蚂袂蒁螈羀袁膀薁袆袁芃螆螂袀莅蕿蚈衿蒇莂羇羈膇薇袃羇艿莀蝿羆蒂薆螅羅膁蒈蚁羅芄蚄罿羄莆蒇袅羃蒈蚂螁羂膈蒅蚇肁芀蚁薃肀莂蒃袂肀肂虿袈聿芄薂螄肈莇螇蚀肇葿薀罿肆腿莃袅肅芁薈螁膄莃莁蚇膄肃薇薃膃芅荿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芇蒁蚀袁肆芄薆袀腿蕿蒂衿芁莂螁袈羁薇蚇袇肃莀薃羆膅薆葿羆芈荿螇羅羇膁螃羄膀莇虿羃节芀薅羂羂蒅蒁羁肄芈螀羀膆蒃蚆肀芈芆薂聿羈蒂蒈肈肀芅袆肇芃薀螂肆莅莃蚈肅肅薈薄蚂膇莁蒀蚁艿薇蝿螀罿荿蚅蝿肁薅薁螈膄莈薇螈莆膀袆螇肆蒆螁螆膈艿蚇螅芀蒄薃螄羀芇葿袃肂蒃螈袂膄芅蚄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