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97358405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及习题解答完整版1 、新生儿反射的种类有哪些?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游泳反射,莫罗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2、简述托马斯一切斯的气质三类型?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婴儿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20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 01 岁) ;肛门期( 13 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 岁);青春期(11 或 13 岁开始)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获得了 “客体永存性 ”概念(2)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有 “自我中心性”的认知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 :克服了 “自我中心性” ,出现 “观点采择”,获得思维上的 “守恒性 ”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思维具有了抽象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 “关键期” 问题:关键期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5、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一阶段,婴儿期(02 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 2 岁4 岁)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这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 4 岁 7岁) 。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 7岁 12 岁)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 12 岁 18 岁)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 18 岁 25 岁)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 2550 岁)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 50 死亡) 。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的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6 、简述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1 )阶段 0 :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 36 岁) ,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 2)阶段 1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 68 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3)阶段 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 810 岁) ,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 4 )阶段 3 :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 岁)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官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5)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 1215 岁) 7、简述发展心理学的聚合交叉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它的基本设计思维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这样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8 、横 断设计与纵向设计各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 ( 1)横断:持续时间短,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并易于控制有关因素。能够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 2 )纵向: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 ( 1 )横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复杂。 ( 2 )纵向:由于要追踪被试,整个研究持续的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入许多新的无关变量,人力物力有时也花费较大,被试流失严重,反复测量可能导致被试厌倦,有同层人效应,限制新技术的使用。 9 、谈谈不同学派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 1 )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 3)社会学校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 ( 4 )认知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需要学习那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及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10 、试述心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 1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具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 2)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之为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它与个体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的。 ( 3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11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 1 )联系: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认识过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 ( 2 )区别:二者适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同化是外部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纳入主体的过程。而顺应是指改变主体自身的结构去适应外界的信息。 12 、维果茨基发展观与皮亚杰发展观异同,以及两种理论对教学实践启示: ( 1 ) 相同点:a、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不同点:a、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b、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茨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真智力发展的质量。c、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茨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d 、在语言和思维关系方面:皮亚杰人为思维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 )对教学实践启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同时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的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综合题 13 、根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试以一具体行为为例加以分析。 ( 1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 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举例分析:( 1)例如攻击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本我控制,遵循快乐原则。 ( 2 )儿童在5 岁以后,攻击性行为开始减少。攻击性行为开始受到自我的影响,因为父母和老师不许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会受到批评和惩罚。 ( 3)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能够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这时儿童开始受到超我的影响,并严格要求自己,减少攻击性行为,对同伴及他人更宽容,但同时也会受到本我和自我的影响。 14 、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对儿童社会交往造成什么影响?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 1)与以下因素有关:A、抚养质量一一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B、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内在的气质特点;C、文化因素。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2)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A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B、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纵向设计发现,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C、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15 、评述皮亚杰、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 1 )皮亚杰:前道德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很模糊的认识,他们的行为是感性化的,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自律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 2)科尔伯格:前习俗水平: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3)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A、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B、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C、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D、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E、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惩罚不良行为F、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儿童的道德意识 16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发展: ( 1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2)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小学生的元认知发展: 1、建立学习常规指导:它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要求;2、学习方法课程指导:包括学科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课程和一般学习策略的学习方法两种; 3 、 “三自 ”学习指导: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学习指导。 17 、怎样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或称利他行为,是个体对别人或社会有益、有助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准则的行为,包括互助、分享、合作、友爱、慷慨、同情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外来的奖赏或害怕惩罚,而是出自于自愿。亲社会行为是一定道德认识支配下的理智行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子女的亲社会行为,但应注意一下几点: ( 1 )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3本理论主要是 ABC 理论,在 ABC 理论模式中, A 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 引起的,即A 引起了C。 ABC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19 、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请你根据格赛尔“成熟 学习 ”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史一个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格赛尔的理论核心是 “成熟 学习 ”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为了发展早期儿童的动作,鼓励和实行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选连的作用也有嘁局限性,因为动作发展还决定于个体生长发育的情况。在个体还没有成熟或准备不好的时候,就去对他进行各种训练会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0 、什么叫儿童 “心理理论 ”?代表性的研究是什么?。 。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经验的认识。 。 。代表性研究是对 “错误信念” 的研究。心理学家较一致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人会拥有 “错误信念 ” ,这是的儿童已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错误信念有两类:A一级错误信念:知道他人拥有的某个信念错了。B二级错误信念:知道他人认为某人拥有某个信念错了。 21 、结合侵犯行为的理论,谈谈应该怎样减少侵犯行为。解释攻击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 论、生态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方法: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在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而且要态度显明。还可以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 “冷处理 ” ;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设立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地模仿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移情训练; 创造有爱互助的环境。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22、皮亚杰怎样解释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皮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别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23 、论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事情都不愿顺从,不愿听他人的意见,在生活中唱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方式有所变化。 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渐渐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渐渐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程度。与此同时,他们有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别人来理解和关心他们。他们不断找朋友一旦找到就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勇敢和怯懦。在很多地方表现的很勇敢,但是其中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在公共场合也会表现的羞羞答答的比较怯懦 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