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6693802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高职高专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高职高专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船舶工程技术(直招士官)54 / 9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项目负责人:谢 荣(船舶与港口工程系主任、教授)包国齐(江苏省造船学会秘书长)项目组成员:刘桂香、胡杰、潘晓明、晁希安、杨耕新、端木玉、马春卉、顾永凤、赵小戎、王开顺、王滢、陈慧刘峰军(南京绿洲船用机械厂副总工程师)杨盛谋(南京金陵船厂副总工程师)陆志祥(武家嘴船舶建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魏云中(企业兼职)陈 超(南京金陵船厂人力资源部部长)余育聪(CCS词组验船师)、主要合作单位:长航重工南京金陵船厂、太平洋船舶重工集团、江苏熔盛重工集团公司、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南京武家嘴船舶建造有限公司、上海龙禹船舶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等辐射相关专业:船舶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目 录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基础3(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3(二)专业现状与建设基础4二、建设目标9(一)专业建设目标9(二)人才培养目标9(三)教学质量目标9(四)主要监测指标10三、实施方案11(一)建设思路11(二)建设内容12四、改革举措26五、保障措施28(一)经费保障28(二)组织保障29(三)制度保障30(四)运行保障31(五)教学质量体系保障32六、建设进度与预期成果32七、建设经费预算表40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1行业背景船舶制造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国防科技产业。我国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15年)与造船强国”。重点建设“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 “珠江三角洲”区域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国家船舶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也将船舶和海洋工业作为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自1995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造船业在全球江苏场上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占世界江苏场份额43.6%,规模以上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99亿元,占世界船舶江苏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承接新船订单量再次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占世界江苏场份额54.8%。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目标。江苏是造船大省,船舶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有近1000多家造船企业和600多家船舶配套企业,拥有如皋熔盛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南京金陵船厂、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扬子江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十一五”以来,江苏省造船总量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递增,船舶工业已成为全省制造业的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全年造船完工量达到2000多万载重吨,占全国份额的42.6%。目前在全国船舶制造、配套领域已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全国第一造船大省。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已将船舶工业列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并且明确了将造船大省建设成为造船强省的发展目标,船舶工业已成为江苏省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我省又明确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将船舶与海洋工程列为重点开发项目。南京也是江苏船舶企业最密集地区之一。目前,除长航重工南京金陵船厂外,近三年又建成了八卦洲船舶工业园、江浦船舶工业园和六合龙袍船舶工业园共二十多家船舶制造厂,南京绿洲船舶机器有限公司正在努力实现“建设亚洲船用设备制造中心”的目标,其它在南京的中小船舶企业公司达几十家之多,这些企业也是我省船舶经济的主力军。2人才需求分析根据我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和2009年船舶工业振兴规划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船舶制造业及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引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据工信部统计,全国共有各类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与修理企业3700多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但80%的一线作业人员均为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外来员工。高素质船舶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带来较大影响。据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需新增高素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10000人以上,而相关院校毕业生远远不足,需求缺口较大。良好的江苏场发展前景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岗位。随着国家和江苏省船舶工业的发展,将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熟练掌握各种船舶工程技术,符合船舶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群相关专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船舶工业对造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人才江苏场非常看好。(二)专业现状与建设基础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最早开办于1972年,是一个有着40年办学经验和历史的特色专业,2010年被列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2011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2012年船舶制造技术专业群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本专业现有在校生1200多人。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积累了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已经成为江苏省高职教育中行业特色鲜明、实训条件优越、办学优势突出的专业。表1 专业现有建设成果一览表(近5年)序号项目内容级别数量1专业建设船舶工程技术特色专业省级12船舶工程技术示范专业省级13船舶制造重点专业群省级14课程与教材精品课程教指委25精品教材省级16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级27十一五“优秀”教材教指委18实训基地船舶工程实训基地国家级19师资队伍交通教育专业带头人教指委210教学名师省级1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1)“过程”和“学程”的“五段培养”专业紧跟船舶行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对船舶企业的现状以及船舶工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广泛深入调查与研究,形成了“学程”和“过程”相结合的“五段培养、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所示。图1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安排表(2)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多途径“校企合作”方式依托行业主管单位、行业协会,联合省内大型船舶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对企业用人规格进行充分调研,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等成果的基础上,完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巩固和发展与原有高校、企业交流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教学、科研、开发等领域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展与太平洋船舶重工集团、长航重工南京金陵船厂等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完善引入江苏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进校园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行业合作,在船级社的扶持下,加大对学生和船舶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实行“行业扶持,校企合作”等多种“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与船舶设计公司、造船企业深入合作,针对实际船舶生产项目带动教学和科研工作,让师生在学习的同时能进入到生产、设计的一线,做到真正的工学交替、学做合一。通过顶岗实习检查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就业情况、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及满意度情况,同时调查结果也将作为修订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3)示范特色专业立项建设成果丰富2010年7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建设;2011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实训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2012年船舶制造技术专业群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这些建设项目都标志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2课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1)课程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经济和船舶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船舶工程技术是对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机械设备安装调度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日趋增加,尤其是要重点强化现代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岗位能力的需求,初步整合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已具备了明显的工学结合特征。目前拥有院级以上精品课程5门;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8项。(2)教材建设规划有序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接触、了解、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修编相关教材。在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对专业设备原则性意见下,对专业课程内容和布局进行调整,结合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组织编写适用行业发展的新教材和讲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主编“十一五”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船机检修技术、船舶原理、计算机辅助船体三维结构设计、船舶修造资源管理、船舶工程导论5本。船舶检修技术教材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精品教材,2011年被评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目前立项建设船舶工程类国家“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六本。3优秀双师队伍引领教学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009年荣获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现有专任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19人,助教2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硕士生比例达100%, “双师”素质教师占97.3%。其中包括2名远洋船舶轮机长和2名船舶建造高级工程师。另有企业兼职教师19名,均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整个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职称层次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4虚实结合“立体化”实训体系初步形成(1)5000吨级实习训练船学院板桥实训基地“育睿”轮是我国船舶类院校目前唯一的一条固定在码头、专用于实践性教学的适航船,几乎包含了远洋船舶上的所有仪器和装备,全面覆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对船舶结构认识的要求,利用“育睿”轮的实船优势,开展船舶认识实习、大型船舶结构测量等联合作业实训和各类综合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真实”船舶环境下进行学习。(2)“全方位立体化”校内实训资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现有船舶设计、船舶装配、船舶放样、船舶CAD/CAM、船舶焊接、船舶动力装配、船舶模拟电站、船舶轮机模拟器、金工工艺等实训室,全面综合船舶制造工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都具有较大的实训规模,是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方位立体化”实训模式的基础。可完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实训评估的项目18个,是中国船级社CCS船舶焊接评估点,江苏劳动与社会保障厅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双证制”评估点,上海海事局船员甲类轮机员实训评估点和江苏海事局船舶机工实训评估点。船舶焊接实训中心是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主体专业“双证制”教学试点教学基地。拥有全套的船舶焊接和船舶检验设备,除能满足一般教学与培训任务外,“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焊工考试委员会”已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按中国船级社的行业标准进行船舶焊接培训和发证的高等学院单位。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是学院立项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建成后的船舶生产和装配实训室可以提供全真的船舶生产设计、船舶放样、船舶装配实训,基本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3)“学做合一”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本专业充分利用江苏船舶工业的区域优势,先后与南京金陵船厂、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口岸船厂、上海外高桥船舶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大中型船舶企业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使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得到了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学生毕业工作的就业基地。5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目前有“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中国船级社CCS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焊工考试委员会”、“江苏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高等职业院校双证制试点专业评估点”、“国家级船舶工程实训基地”、“江苏省级船舶轮机评估实训基地” 等科技开发与服务平台,这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使本专业初步具备了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的条件和能力。系部“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通过与江苏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长期服务于船舶设计、建造的第一线,承担了多项教学生产科研工作,为江苏省造船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与上海沪东船厂信息研究所合作,参与了东欣SPD软件的船舶生产设计推广应用研究工作,并作为其“指定培训机构”,承担了部分软件培训服务工作;与中国船级社南京分社合作,成立了CCS焊工培训中心,形成“行校企”合作培训模式,2010年为江苏船舶企业培养了1100多名获得CCS中级焊工证书的船舶焊工。6就业与社会声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重点承担着为江苏船舶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院自1998年开始运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教育教学实施严格的全程控制和管理,确保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快速、科学、规范发展,大大提高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就业签约率达100%。为江苏船舶行业输送了近千名技能型专门人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中,近三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积通过率达97。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在100%,专业对口率平均在95%以上,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二、建设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是结合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我国国防事业对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瞄准国际国内船舶工业主流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国内高职院校一流水平的,为我国船舶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以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与实操相结合、学校训练与行业评估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为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的船舶工程技术教学基地,以有效培养适应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高素质船舶工程技能型人才。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型船舶工程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教学质量目标紧密围绕我国国防事业对船舶制造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三层四段式”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双岗型”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学生校外实习“双导师制”试点,逐步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建设“厂校合一”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专业的综合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的船舶工程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引领我国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工作。4主要监测指标校企共育,创新“三层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区域与地方优势,依托行业主管单位、行业协会,与省内造船企业深度合作,在 “五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三层四段式”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于一体,探索实践在前3个学期结合校企合作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基础平台教学;第四学期校企共同完成、按职业方向进行订单培养;第五学期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双导师制”的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准就业岗位锻炼的“三层四段式”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岗位对接,构建基于船舶建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造船行业管理部门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指导下,结合船舶制造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知名企业合作,按照船舶制造的工作流程要求,构建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对接;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两对接、三自主”教与学的课程学习方式。引入造船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开发建设4门工学结合的专业岗位课程;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标准,开发建设3门专业拓展课程,校企合作编写完成5本高水平、高质量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同时带动船舶工程专业群中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专兼结合,打造一支“双师双岗型”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依托与船舶企业建立的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基地,聘请1名知名的行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带头人;引进或培养1-2名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9-10名具有专业带头人水平的骨干教师,提高专任教师工程实践工作能力;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师等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的指导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创新建立、完善专任教师培养、考核等制度,建立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双岗型”教师队伍,使“双师双岗型”教师比例达到90%。校企共建,建设“厂校合一”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江苏和长三角造船基地的优势,在与船舶企业全面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江苏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进校园,开展船舶生产设计、培训、技术服务等深度合作,共建“厂校合一”的实习实训基地;新建校内的现代船舶生产设计中心、现代船舶焊接实训基地、船舶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等3-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按顶岗实习的要求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和机制建设,选择10家以上规模较大(能容纳40名以上学生同时进行顶岗实习)条件较好的造船企业建立相对稳定、合作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从15个增加到25个。形成具有“内外优势互补、校企联合互动”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并相应完善和建立学生校内生产实训、企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有效机制。发挥优势,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依托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以服务江苏造船企业为重点,拓展面向长三角地区造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推动地区以及长三角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教师科技研发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多样化的船舶焊接和船舶CAM培训服务,每年为社会培训员工1500人次以上。三、实施方案(一)建设思路紧密围绕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对船舶制造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深化“五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三层四段式”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双岗”型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学生校外实习“双导师制”试点,逐步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建设“厂校合一”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专业的综合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的船舶工程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引领我国高职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工作。(二)建设内容(1)创新学做交替、工学结合 “三层四段式”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发达的造船业对船舶制造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立足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学做交替、工学结合的 “三层四段式”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内容发挥江苏船舶工业的区域优势,紧密围绕造船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江苏场需求,深入船舶制造类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在与南京金陵船厂、扬州大洋船舶有限公司、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订单式船舶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于船舶生产过程(船舶生产设计-组立装焊-分段装焊-船舶舾装-船舶涂装-船台/船坞总装-船舶下水-船舶检验),以真实的船舶建造生产任务为载体,通过厂校一体的“三层四段式”的交替教学,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三个层次的逐步提高,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见图2)。图2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见图3)。图3 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三层四段式”学做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采取多学段多学期的培养方式,立足于培养完全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将三个学年分为“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综合素质”三个层面,利用“专业基础平台教学、订单式岗位能力培养、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准就业岗位锻炼”四个阶段组织教学(见图4)。图4 “三层四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前一三学期(第一段)完成专业的基础平台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主要是进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岗位必须的文化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学期(第二段)进行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训练。选择职业方向进行订单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以确定订单企业及职业方向,学校与金陵船厂、太平洋造船集团等合作企业一起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合作育人,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第五学期(第三段)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双导师制”的顶岗实习。利用校内“厂校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学做交替、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第六学期“第四段”是学生进行“准就业”岗位锻炼。学生完成前期的顶岗实习后,已经具备了职业岗位能力,进入了准就业岗位锻炼阶段,此时学生已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岗位协议,该阶段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参与过程管理。在后两个学期的实习中,校内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现场指导,使顶岗实习更加规范;教师也完成一段企业实践实习经历,增加了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在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实习教学的过程中,使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任务达到50%以上;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保障措施a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模式改革等成果的基础上,完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如图5所示。图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图依托行业主管单位、行业协会,联合船舶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对企业用人规格进行充分调研,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学院兼职专家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脉。通过顶岗实习检查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就业情况、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及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作为修订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b. 成立“厂校一体”的教学管理机构厂校一体的教学管理机构由企业、学院、系部共同组成,并建立相应的工学交替过程信息收集与反馈、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等管理制度,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c. 建立全程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注重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质量评价,建立与专业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规范与评价机制,建立校内教学督导与企业教学督察相结合的机制,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d. 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考核标准、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标准、实训实习的质量评价标准等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弹性学制等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组织与实施等管理制度的建设,保障课程教学的规范化。(2)岗位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专业核心优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职业道德素养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围绕船舶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准就业岗位实习的系统性,构建基于船舶建造“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通过3年的建设,使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成为工学结合的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与企业共同开发融入企业标准的工学结合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对接;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两对接、三自主教与学的课程学习方式。建设内容a. 课程体系优化分析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船舶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优化课程体系流程如下图所示:课程体系优化流程如图6所示。图6 课程体系优化流程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集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照船舶制造的工作流程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两对接、三自主教与学的课程学习方式,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划分为有企业参与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经初步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见图7。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标准有机结合,以骨干教师为课程建设负责人,联合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重构或改造课程内容,完成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b.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引入船舶行业标准,与南京金陵船厂、太平洋造船集团等企业合作,重点建设以培养船体建造、生产设计、船机装调等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原理、船体修造工艺、造船生产设计、和船舶设备与舾装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见表1)。表1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任务与目标负责人合作企业建设时间建设经费(万元)1船舶结构与制图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基本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杨耕新金陵船厂设计公司等2012-2013102船舶原理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基本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并公开出版教材。潘晓明太平洋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2012-2013103船体建造工艺以工学结合形式进行建设,基本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刘桂香南京金陵船厂等2012-2013104船舶检修技术以工学结合、项目驱动形式进行建设,基本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谢荣上海龙禹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等2012-2013105船舶设备与舾装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并公开出版教材。端木玉南京绿洲机械厂等2012-201310合 计50根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质性成果。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室和企业中学习和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提升岗位能力和素养,开发建设“岗位特色”“课证融通”课程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面向及岗位升迁的要求,与太平洋造船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开发建设船舶检修技术、计算机辅助三维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船舶管路与设计、船体装配实训、船舶焊接工艺实训等6门岗位特色课程(见表2)。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和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表2 专业岗位特色课程开发建设计划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任务与目标负责人合作企业建设时间建设经费(万元)1船舶检修技术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按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并公开出版教材。谢荣太平洋造船集团等2012-201352计算机辅助船体三维结构设计(课证融通)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按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并公开出版教材。杜训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2012-201353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课证融通)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达到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顾永凤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2012-201354船舶管路与设计(课证融通)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达到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并公开出版教材。王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2012-201355船体装配实训(课证融通)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基本达到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胡杰太平洋造船集团等2012-201356船舶焊接工艺实训(课证融通)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形式进行建设,基本达到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周建桃中国船级社CCS2012-20135合计30为提高学生适岗能力,结合船舶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计算机辅助船体三维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船舶装配实训、船舶焊接技术、船舶管路与设计5门以上等课程实施“课证融通”,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c. 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主编完成船舶检修技术、船舶设备与舾装、船舶原理、船舶主动力装置等4以上工学结合教材,并公开出版。.完成船舶CAD/CAM实训、船机拆装实训、船体装配实训等3本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船舶检修技术等1-2本教材打造成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期间,经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立项建设,由我院教师主编及参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共十一本(见表3)。表3 “十二五”船舶技术类专业高职教材编写计划序号教材名称主编单位副主编参 编1船舶检修技术江苏海院谢荣2船舶原理江苏海院潘晓明3船舶主动力装置江苏海院潘汝良4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江苏海院刘善平5船舶工程基础江苏海院刘桂香6船舶管路及设计江苏海院王滢7修船业务江苏海院赵小戎8船舶结构与强度江苏海院刘桂香9船舶企业管理江苏海院苏中洋10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江苏海院王开顺11造船生产设计江苏海院胡杰d.建设措施成立由船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按照船舶建造工艺过程,确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由工作任务来决定教学内容。将实训实习内容融入课程,构建教学做一体化专业课程。课程建设任务分工明确,课程、教材及课件建设同步进行。实现校企交替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使课程的教学能交替进行并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入企业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注重能力考核。建立以企业生产任务完成质量为目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3)专兼结合,打造一支“双师双岗型”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从行业和企业聘请知名专家担任专业的带头人,从专任教师中培养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派送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用知名企业高级工程师、行业知名专家等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的指导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双师双岗型”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1-2人,使专业带头人总数达3-4人;培养或引进骨干教师9-10人,使专业骨干教师总人数达12人以上;“双师双岗型”教师的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到50%以上。造就一支由知名专家和名师带头,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整体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双岗型”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内容a.聘请和培养相结合,提升“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通过3年建设,聘请1名行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带头人;培养或引进1-2名在行业内具有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企业锻炼和国内外培训、进修等方式培养5-6名骨干教师具有专业带头人水平。使本专业至少有2名教授、3名以上博士研究生。专业带头人能够站在造船领域发展前沿,引导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向,在教学、科研领域具有较强能力,并在全国或区域的专业建设中起到领军作用。b.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提升骨干教师的实践和服务能力在中青年教师队伍中,选拔9-10名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派送到船舶企业兼职或实践进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依托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和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帮助企业研发项目,参与企业船舶生产设计和技术创新,提升骨干教师科技研发、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建设能力,使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90 %以上。c.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行业知名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主要由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德才兼备的兼职教师专家库,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到50%。用请进来(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兼职教师主要担任生产性实训的指导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走出去(学生外出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兼职教师承担实习的指导和部分岗位课程的教学任务)相结合的方式,使其能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专任教师队伍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4)校企共建,形成“厂校合一”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目标在与共建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共建具有“内外优势互补、校企合作联动” 特色的“厂校合一”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完善和建立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有效机制,使本专业具有生产性的开放型、区域共享型的先进实训实习条件。 建设内容a.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与船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平台,引入江苏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船舶设计所进入学校,组建“校院企”三方联合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养、生产设计、技术服务等深度合作,共建完善“厂校合一”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计划2011年建设完成基地建设,2013年学院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能够独立承接大型船舶的生产设计能力。整合现有资源,依托中国船级社(CCS)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焊工考试培训基地的平台,与地方船舶企业合作,建成“现代船舶焊接实训中心”;基于现代船舶建造过程和加工技术,新建“船舶材料数控加工中心” 等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b.基于船舶建造过程,新建“全真”实训室.新建现代船舶生产设计中心新建现代船舶生产设计中心包括船舶设计实训室、船舶CAD/CAM实训室、船舶放样综合实训室,成为集教学、培训、技术开发、科研等功能于一体,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标志性实训中心。预期目标:满足学生开展与真实船舶生产设计相结合的全真船舶设计、与企业共同进行船舶设计开发、船舶设计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掌握船舶生产需要的各种施工资料,也可直接用于船舶生产和船舶职业技能培训等实践环节训练要求,使得学生熟悉整个船舶生产设计工艺流程。.新建船舶模拟下水实训基地新建船舶模拟下水实训基地包括:船舶横向下水装置一套,船舶纵向滑道下水装置一套,船舶纵向气囊下水装置一套,船坞下水装置一套预期目标:满足开展下水方式的选择,下水具备的条件,各种下水前的工艺准备和安全准备工作,船舶下水操作程序等实训教学。使得学生掌握整个船舶下水工艺工艺流程。c增加实训规模,扩大实训场所.扩建船体装配实训室扩建计划:在原有3个钢质散货船分段的基础上,增加可拆分段一个,胎架一组、5吨行车一座、氧乙炔切割设备20套,增加羊角、角度尺,划线,圆规等装配工具20套,船体节点模型等。预期目标:满足学生船体构件切割,成型,划线,定位等加工装配实践环节训练要求,使得学生熟悉整个加工装配工艺流程。能够完成船舶装配工技能培训要求。.扩建船舶CAM实训室原有设备:0号方正绘图仪1台、华为交换机、用于设计软件共54个工作点。扩建计划:与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合作共同开发计算机辅助船舶生产设计实训室,新增品牌电脑60台及电脑桌椅,交换机2台、沪东软件(60个点),TRIBON软件4套。预期目标:可以直观的在电脑上体验整个船舶建造过程,帮助学生熟悉船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船舶建造过程地仿真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用于船舶CAD/CAM教学、与真实船舶生产相结合的全真船舶设计、与企业共同进行船舶生产设计、船舶CAD/CAM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d. 依托行业,开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依托江苏与长三角船舶企业,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地域范围,与国内大型造船集团深度合作,以南京金陵船厂、扬州大洋船舶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等船舶企业为主体,分地区、按规模建成能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产学结合的多功能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相对稳定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从现有的20余家,增加到25个以上;并相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成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5)资源共享,加快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为标准,建设集教学、培训、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国家正在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互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教学、培训、科技服务和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需要。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应用领域见图7。具体建设内容如下:图7 教学资源库服务对象及应用领域专业教学资料库总结专业建设改革成果,建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业岗位技能标准、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介绍、课程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教学资料,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料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入库,为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提供行业、职业的参照。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每门网络课程内容包含: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实训范例、操作规范、习题库、试题库、测试系统、评价系统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动画库、视频库、图片库、试题库、课程录像库、虚拟教学案例等;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重点建设区域特色的虚拟教学资源、图片资源、文本资源等。课程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电子课堂的组织与实施需要。专业教学素材库内容包括船舶工程相关行业的各类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建造工艺、工程最新技术、项目典型案例、工程施工图纸、施工企业网站链接等。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本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就业双向选择的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该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向社会展示自身风貌,及时反馈人才江苏场供求信息,搭建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校、企、社会互动平台建立本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行业信息库,及时更新专兼职教师在企业、学校之间互动信息,方便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为施工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教学资源建设经费预算补充开发船体修造工艺等5门课程教学资源,每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资金预算8万元。开发适合本地区岗位特殊要求的船体结构与制图等6门课程特色教学资源,每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资金预算5万元左右。(6)发挥技术优势,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根据行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加强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员工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加强为江苏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的能力。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加大为造船行业和企业的职业培训力度,培训CCS焊接证书的船舶焊接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优势,完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建立造船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为造船行业和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造船新技术和高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待业人员的就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每年的培训量在1000人次以上。打造研发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托与域海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合作的“厂校合一”的船舶设计所,建设完善学院“现代船舶技术研究所”,全面融合科研所的软硬条件,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科技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每年的应用技术研发(横向课题)到款达到50万元以上。开发学历教育,发挥优秀教学资源依托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优势和丰富的专业资源,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多种形式,为造船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每年的继续学历教育达到200人以上。(7)两环三控,健全专业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吸纳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健全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双循环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的职能部门和系部共同参与,在构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外部循环体系的同时,还建立了学校本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内部循环体系。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双循环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见图8)。图8 双循环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并以此来调制专业的招生规模,引导专业的发展趋向。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及实施过程,并通过行业资格证书、企业岗位等级证书的考核、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参与课程和实训的考核以及毕业生的满意率评价等方式全程参与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并及时与学校反馈交流。系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除组织好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外,还以不同层面对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统计分析;与企业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抽样调查,并交流分析调查结果。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率,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构建教学质量的“三方监控”机制继续健全完善以“分院监控为主、学校宏观调控、企业全程参与”的教学质量“三方监控”体系(见图9),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实行教学管理全程化、责权对等制度化、监控信息公开化、动态调控及时化的运行模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图9 教学质量 “三方监控”体系四、改革举措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更新理念、强化观念,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指导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以船舶建造、船舶设计、船舶装配员等为基本就业岗位目标,以船舶技术骨干、主管或自主创业为岗位发展目标进行培养,创新和完善“三层四段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学融合”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下,开展“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综合素质” 三个层面递进式培养,利用“专业基础平台教学、订单式岗位能力培养、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准就业岗位锻炼”四个阶段组织教学。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效、更实用和更具领先性。专业学生2011年获全国海员职业技能大赛院校组团体第一名。省级毕业生优秀论文三等奖4人次。2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注重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本专业的人才职业成长历程及职业工作过程对船舶工程技术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进一步分析,构建了基于船舶建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系统、开放。依据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滚动修改和完善。加强课程改革实践,将理论教学内容融于实践训练项目,目前已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交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3校企合作推进专业教材建设配合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改革,引入船舶建造、船舶设计、船舶装配等职业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了一批主干课程专业教材。主编了6本专业类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其中省级精品教材2本,船舶修造资源管理获2011院级精品教材一等奖。目前已立项建设国家“十二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6本。4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具体措施,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鼓励老师进行学历进修,选派教师企业实岗顶职,安排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等,打造了一支充满朝气、富有创新、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5人,讲师19人,助教2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硕士生比例达100%, “双师”素质教师占97.3%。5全面规划建设专业实训基地2011年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申报国家级建设基地获得成功,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800多万元进行装备添置与更新,经过几年建设,已初步建成一个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集教学、培训、科研三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学生船舶工程技能训练和社会服务作出了重大贡献。6全面推进专业产学研工作在专业建设的近两年时间内,共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研究课题11项,获江苏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系近两年共完成论文6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篇,EI检索论文7篇;完成院级课题7项,横向课题12项;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项;2篇论文分别获得省级以上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指导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省级三等奖4项。7大力拓展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近几年本专业充分挖掘潜力,积极着力于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技术服务方面,与多家船舶企业签定技术服务协议,帮助企业开发相关技术和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技术培训方面,积极筹备和新开了十多个专业培训项目,为船舶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并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中国船级社合作开办船舶验船师培训班、CCS焊工培训班等,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辐射影响,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受到了船舶企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