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5415461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天津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天津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市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课题组(二00五年十二月)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竞争不再是区域围各地区之间的部竞争,而是地区或区域组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围参与全球竞争。这种竞争,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更加明显。为了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党中央继开发开放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在新时期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对发展区域经济,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发展基础较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各地区间的分工合作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也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重大问题纳入区域经济规划统筹考虑,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是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整体效应的必然选择。一、国外都市圈发展的趋势与其启示都市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有多个大都市区连结而成的城市化区域进行深入研究,首次指出支配空间经济形式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区,而是聚集了若干都市区,且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多方面紧密联系形成的一个巨大整体,亦即都市圈。目前世界上国际性的都市圈有美国东北部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美国和加拿大五大湖都市圈、欧洲西北部的北岸都市圈等。在亚洲,日本的东海岸都市圈,既不跨国,更不跨洲,但由于集中了日本2/3左右的人口和产业,并与世界许多地区关系密切,对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也属于国际性都市圈。另外,国首尔、仁川为核心的首都圈也具有较大影响力。综观这些都市圈的发展,主要呈现六大趋势:(一)都市圈各城市间的市场功能联系日趋紧密都市圈在空间上表现为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所共同构成的功能一体的城市网络体系。而都市圈的本质特征则是圈各城市间的在联系,自然联系、经济联系、人口运动联系、社会相互作用联系、服务传输联系、信息联系以与政治、行政、组织联系等共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如表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市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愈加频繁,不断加深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联系。表1 城市联系类型与联系要素联系类型联系要素自然联系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生态的相互依赖经济联系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人口运动联系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技术相互依赖社会相互作用联系出访/亲戚关系/习俗、礼节和活动/社会团体的相互作用服务传输联系能源流和网络/信用和财政网络/教育、训练和推广联系/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类型/运输服务系统/健康服务救护系统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的相互依赖/司法部门间交流/非正式的政策决策链资料来源:Rondinelli,1980.(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区域空间联系成本降低构建综合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都市圈空间网络化结构形成的前提。综观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或都市圈,无不是以完善的交通体系为支撑,以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骨架和连接枢纽。完善的交通体系有力地降低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运行成本,加速了区域资源整合,提升了区域整体形象和运营效率。(三)作为都市圈对外联系的主要信道,港口功能明显增强港口作为对、对外双向开放的主要信道,在区域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上几大都市圈的发展来看,都是以港口的发展为重要支撑。现代港口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单一交通枢纽,而是集航运、贸易、物流、加工制造、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多重属性组合体。在都市圈的发展过加强港口建设,改善集疏运条件,可以有效地加深都市圈对外经贸联系。(四)都市圈城市间的职能分工逐渐明朗在都市圈部,各城市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都存在显着差异,为各城市间互补性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城市间的职能分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同等级层次城市之间的配套性垂直分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它是福特主义发展模式的必然产物。二是网络城市间基于契约和协调的柔性企业网络形成的产业集群,它是后福特主义的主要特征。都市圈的产业形态表现出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并行不悖、交错发展的新趋向,水平分工的产业集群将日益成为城市间职能分工的主要模式。在日本、国、中国等亚洲几大首都港口城市的都市圈格局中,首都的政治、文化、金融、总部经济等功能日趋凸显,而港口城市充分利用港口这一核心资源,积极发挥航运、贸易、物流以与以港口为依托的制造、综合服务等重要功能,在错位中实现了自身发展。(五)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辐射带动作用显着扩大和增强核心城市发挥增长极的功能,对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它的发展变化影响着都市圈的其它城市。核心城市作为带动都市圈发展的引擎,同时又是都市圈对外联系的枢纽,起着引外联的关键性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代表着都市圈的发展程度,决定都市圈在全球围所能获取的分享空间。实现核心城市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将是都市圈发展的必然要求。(六)城市政府间的协调频繁发生随着都市圈中的通勤圈、通学圈、购物圈、产业分工圈的扩大,行政区经济同区域经济之间不断产生新的矛盾。由此,通过政府间的对话与协商,肃清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就提上日程。随着城市联系的增多,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城市政府之间加强合作,协商解决。从以上的分析中,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国外的都市圈是随着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形成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和联系具有自发的在要求,政府引导作用是后发的、隐性的;而京津冀都市圈的市场经济发育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在京津冀都市圈今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二,国外的都市圈部城市职能分工是客观形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并行不悖。正因如此,区域产业合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并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京津冀都市圈许多城市的功能特色不显着,部产业结构雷同,加上体制、利益等方面的原因,给都市圈的经济合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只有下大力量调整产业结构,形市圈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第三,国外都市圈空间联系成本的降低,对促进区域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降低空间联系成本就必须首先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近年虽有很大的改善,但还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立体交通体系,形成多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应放在突出的位置,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优先解决的重要任务。第四,国外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都具有很强的服务带动功能,已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核心城市的超前发展使得其所在的都市圈的发展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都市圈的发展程度,这一经验启示我们,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核心、的整体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处理好双方关系的基础上,扩大不同领域的功能优势,合壁成为强大的核心功能区,带动京津冀都市圈走上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已成为当务之急。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构想与合作重点(一)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概况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市、市为双核心,包括省的、8个城市的“2+8”模式。京津冀都市圈土地面积为18.3万平方公里,人口6918.76万人,2003年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08.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5.35%和10.1%(如表2)。表2 2003年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基本情况城市年末总人口(万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三次产业占比(一:二:三)北京1148.8216800366310002.68:35.81:61.50天津92611920244766003.66:50.88:45.46910.51158481377943813.65:48.25:38.11唐山706.28134721295322014.96:55.20:29.84273.297523387030110.05:39.66:50.29保定1076.9820584924807116.13:47.54:36.32450.4136873319936914.67:45.44:39.89沧州680.1714053628861514.93:52.35:32.72廊坊387.246429528545114.49:55.22:30.28承德359.0639548234978218.50:46.72:34.78合计6918.76183050118081847-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大都市圈规划大多在围绕中心城市半径100150公里圈,人口大致在10001500万人左右,而京津冀都市圈则是一个半径约230公里的大区域,人口也多达近7000万人。确定这样一个较大的空间围,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围进行资源配置、统一规划,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共同利益基础较少,难以形成统一的协作激励机制,相应增加了协商成本。因此,京津冀都市圈仍需应以京、津作为其核,循序渐进地推动其合作发展。(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优势分析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突出地表达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京津冀地区是北方入海的重要信道,外联华东、东北地区,是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龙头;辐射西北,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面向东北亚,是连接东、中亚的门户。因此,在参与国际贸易、加强国际联系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京津冀地区资源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等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省2003年有52种矿产资源保有量在全国前10位,其中具有特别战略意义的铁矿石、炼焦煤战略资源的储量居全国前三甲。、还有大量的荒地、滩涂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二是得天独厚的港口群优势。京津冀都市圈有港、港、港和黄骅港等众多港口,这在世界上其它都市圈是所鲜见的。其中,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北方12个省市的出海信道;港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二条大信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港、妃甸港正在扩港建设和发展。这些港口的比较优势和错位发展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国务院审定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规划,港口群的聚集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三是政治、科技、人才、信息优势。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其它区域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这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共同财富。拥有73所高校,有占全国1/3科研的机构,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之最。有南开大学、大学等高等院校37所,自然科研机构150多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50万人。省8个城市也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说,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都没有如此优越的发展平台,它们的政策、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无法与京津冀比肩。四是产业基础和腹地优势。京、津两市无论在经济总量、工业基础还是产业结构高度都处在全国前列,正如吴良镛教授所说,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版图上,都找不到像、这样比肩而立的“超级双城”。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广阔的腹地作为支撑才能实现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反面案例并不少见,以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为例,该城市有近2000万人口,是当前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二分之一,但墨西哥城周围经济落后,又无规模较大的城市呼应,加之城市过大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墨西哥城本身也陷入困境。由此,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京津冀都市圈实质是一个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唇齿相依的空间整体。没有其它发达的城市形成梯次规模与之相互配合,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就不可能得到持续有效的发挥。目前、的人均GDP都达到4000美元以上,城市功能的外延拓展可以同都市圈其它8个城市遥相呼应,逐步形成紧密联系、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滨海新区的崛起以与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开发建设,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90年代实施的浦东开发建设,带动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新世纪初期,中央把规划和建设好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为新区发展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好滨海新区这一发展引擎,发挥滨海新区区位、口岸、交通、土地和人才等综合优势,为京津冀都市圈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金融和休闲旅游等六方面综合服务,将对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加快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振兴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经济由以往单纯竞争的关系逐渐走向“共赢”合作的关系。当前,理论界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共赢呼声很高,然而,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尤其是在很难看到合作带来的眼前利益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一些部门“合作共赢”的思想尚不牢固,在发展区域经济的总体设想、城市功能定位、寻求共赢的着力点等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统一思想认识、开阔思路,尽快制定有效措施,整合和发挥综合实力,仍是都市圈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利益分享机制不够完善。要形成“合作共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合作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带来的实际利益。因此,通过整合利益机制,让各方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乃是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各城市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财政包干的政策造成地方利益不同,受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影响,促使区域各方的发展都偏重于本地区利益,缺乏整体上的宏观协调,尽管各方间会就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由于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利益分享机制,导致区域整体发展的不经济性和不可持续性。为使行政区域(现有的地方政府结构)适应功能区域(都市圈结构)协调发展的需要,应逐步转变体制,建立利益共享和协调机制。三是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水平是都市圈发展的在驱动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整体发展相对长三角、珠三角还较落后,是制约其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京、津作为核心城市,尽管目前经济实力很强,但与乃至一些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尚存在明显的规模差距和产业层次上的差距。而且,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与周边地区其它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松散且薄弱。除了、两极,其它中型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基于市场的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金字塔”式传统模式的城市体系和新产业空间模式的城市网络尚未形成。四是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比较明显。京津冀地区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之一。随着、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京津平原区已经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并直接导致严重地面沉降。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水资源的平衡将是京津冀都市圈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四)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发展的指导原则京津冀都市圈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面临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奥运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支持下,完全应该也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广泛关注,京津冀三省市政府部门的合作不断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协调与合作将全方位铺开,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在未来的1020年,京津冀都市圈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最具有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区域,成为我国整个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成为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都市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系统的重要支撑区域。2004年2月,京津冀三省市发改委在国家发改委的统一协调下,就经济一体化发展、建立合作机制等方面签署了共识。目前,三省市的磋商合作日益频繁,协商机制正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都市圈各市会议,部署制定京津冀区域合作规划,并将新规划作为编制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容,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随着国家的日益重视、社会的广泛参与,三省市的合作意识不断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已经进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借国家编制规划之际,加速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是我们不可懈怠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推动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发展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几大原则:1、以人为本、重实轻名。都市圈的合作发展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提高各自的发展水平,使合作惠与到整个区域,让企业和居民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节约交易成本、空间成本和联系成本。因此,在合作中应重实效,不图虚名,不争地位。2、分工协作、利益分享。合作应使各方都能够从中受益,合作的激励机制来自各方共同的利益基础,而非单方的需要。如果很难使各方共同受益,就应对受损者给予相应的补偿,从而让各方都能分享到合作的成果。3、立足区域、服务全国。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加快本区域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导地区,而且要把区域发展同全国的总体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发挥作为首都所在区域的政治、文化、科技、人才等的优势,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先行优势,服务全国,争取为全国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应服务于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政府作用往往是先导的、显性的,因而往往容易被高估。不能因为市场的作用是分散的、潜在的而忽视其在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主导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五)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世界都市圈发展趋势,结合京津冀地区特点和现实需要,应选择以下方面为重点发展领域。1、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共建京津冀都市圈交通网络体系应当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先导和突破口。其重点一是通过建设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铁路客运专线、京津高速公路二线和三线等,形成京津综合交通大信道。二是以港为港口枢纽,以港、港和黄骅港为基础,加强港口后方铁路、公路、空运、水运建设,形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港口群集疏运体系;三是以加强沿海产业带交通联系为目标,重点建设环渤海铁路和公路,形成纵贯南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强京津两大国际机场一体化建设,在搞好两个机场建设的同时,分流首都机场部分客运和货运航班,减轻首都机场压力,繁荣机场。2、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调整有两大方向,应在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一是形成一定的产业梯次。已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应发挥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优势,“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之一,规划建成“国际港口大都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应重点发展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产业等;作为京津两市的主要依托,应建成重化工业和制造业基地,同时建成京津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能源和水资源基地与绿色生态基地。二是加快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快京津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使的中关村、亦庄、的开发区、的武清开发区、新技术产业园区、临空产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在空间上逐步渗透、融合,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发挥对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带动作用。3、构筑合理有序的城市网络,加速中等城市建设一是形成开放式城市网络。加快建设以京津为核心,京津城市带为发展轴,京津保和京津唐两大三角和京、京承生态走廊为骨架,以渤海西部唐津沧海岸线为增长带,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多层次、开放式的城市网络。二是重点加强中等城市规划建设。围绕通州、顺义、亦庄等为核发展中等城市,形成与省、固安、燕郊、安平等城镇互动的城市群格局。在加速滨海新区副中心建设的同时,应以蓟县、宝坻、武清、静海等区县的城区为核,发展若干5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应围绕京津唐,建设、等核心城市,将霸州、涿州、泊头、高碑店等发展成为中等城市。4、创新合作理念,转变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京津冀都市圈急需增强区域意识,通过更为务实的协商合作,肃清阻碍生产要素与商品流通的体制障碍,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一是应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开发、资源共享的机制,重视交通运输设施、引水工程、能源供给、电信网络、能源设施、旅游设施等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二是应尽快出台支持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建立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消除部门封锁和区域封锁政策。同时,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才流动等方面加强协调,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促进实现要素资源在区域框架的融合。三、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发展战略与发展重点(一)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比较优势与限制性因素早在200多年前,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就提出了绝对成本优势学说,之后嘉图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比较成本优势学说,指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地区间可以通过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通与贸易获得“双赢”。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比较优势各异,是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旧城改造力度加大,滨海新区建设成绩斐然,区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与京、冀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优势。1、区位优势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的中心,是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是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重要枢纽,拥有“三北”辽阔的腹地,与日本东京、国首尔的空中飞行时间只有12小时。与、等大型城市距离最远不超过200公里,是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承当着连接华东和东北的重要作用。2、交通优势港。港是的核心资源和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诸港中与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投巨资升级改造后的港吞吐量已经位居世界第9位,是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口岸,成为京津冀和华北、西北地区开展国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海上桥梁。滨海国际机场。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客运空港,华北地区的航空货运中心,目前已经开辟39条国际国航线,同时发挥着首都第二国际机场的作用。目前,正在扩大规模,开辟更多的国际国航线,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和水平。铁路、公路。经过多年建设,市的现代化公路、铁路交通体系已初步建成。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建设大大缩短了京津的时空距离;铁路连接京山、京沪两大铁路干线,是我国北方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2003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17公里,密度居全国前列,京津塘、京沪、京、唐津、津保等8条高速公路已成为连接京津冀都市圈的便捷信道。3、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沿海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荒地和滩涂,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是京津冀都市圈共同发展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土地,可以腾出京津等中心城市市区大片的黄金地带发展服务业,同时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改善中心城市的环境质量。海洋、矿产资源。与渤海海域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等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30余种,资源丰富。渤海海域的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1900多亿立方米,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这些资源,也是京津冀都市圈共同的财富,联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相关产业,是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4、产业优势制造业。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历史上一直是北方地区的工业中心,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门类齐全。当前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壮大,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海洋化工基地、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都在建设之中,有的已经成型。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提高研发转化能力、发展科研机构、大力吸引人才、培育名牌产品,从而加快研发转化基地建设。航运、物流业。港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5年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等省市的货物占7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460万标箱,来自以外地区的占60%以上。口岸进出口总值超过800亿美元,出口总值的42%、的59%、的50%、的35%都是从港出海的。5、开发、开放的先行优势作为我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外开放环境优越,城市开放度,产业聚集力有了显着增强。特别是通过建设滨海新区,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经贸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外向型人才,初步建立起与国际经济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随着对对外开放的继续扩大和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潜力的开放性地区。但是,制约功能发挥的限制性因素也较突出,主要表现为:1、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还不高。2005年,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66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达到13.9%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预计725亿元,年均增长24.2%,应当说增长十分迅速。但同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要求相比,经济辐射能力还不强,与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地位尚有一定差距。2、现代服务业还不够发达,区域服务功能有待提升。目前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只相当于的35.6%,的49.4%、的58.2%。在服务业的部结构中,商贸餐饮、交通邮电、仓储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而金融保险、信息与科技、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的区域服务能力不够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还不多。3、水源、能源的瓶颈制约明显。是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5。根据预测,2010年全市人口载量11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7000亿元,初步预计全市总用水量45.69亿立方米。其中城市需水15.82亿立方米,农村需水29.87亿立方米。如果仅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全市总需水量37.5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需水15.82亿立方米,农村需水21.73亿立方米。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也十分有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湿地锐减,这些都制约了的更快发展。(二)融入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离不开整个区域的支撑,同样区域的发展也有赖于发挥的优势。为了进一步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共赢”,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找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功能和战略定位,把主动协调好同京冀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考虑,把握好同、合作发展的切入点。融入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双核”之一,以打造港口这一核心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制造研发、航运物流、现代服务等区域服务功能,在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区域公共事务协商合作、政策互惠等方面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合作共赢。1、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加速发展港口、市快速交通以与城际高速交通,巩固的综合交通优势,加强同都市圈的紧密联系。2、新区对对外服务带动。以港和开发区、保税区和塘沽、大港、汉沽三个行政区等组成的滨海新区为龙头,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京冀提供优质的服务。3、政府协商合作推进。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强化服务功能,突破行政边界,使商品、要素、服务等在区域自由、低成本流动;在基础设施共建、区域事务协作、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公共领域加强合作;加强引导,在合理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通过产业、空间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规划,用以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4、产业集群联系强化。以打造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为突破口,加强同、在产业方面的联系。依托区域科技优势,促进区域科学技术和成果的转化,积极打造面向世界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为国际国制造业向都市圈转移提供条件。(三)融入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重点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施依托京津冀,辐射环渤海,面向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的发展战略,操作中要坚持紧靠、协调南北(南为半岛,北为辽东半岛)、西联东拓(西为中国西部地区,东为东北亚各国)、共同发展的方针,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重点先行,有序竞争。特别是要统筹考虑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战略与合作重点,发挥在区域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围绕以下几大方面进行重点建设。1、建立现代化综合大交通体系海港建设实施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集装箱物流中心、散货物流中心和国家级战略原油储备基地等港12个大项目和港外以集疏运信道为重点的22个配套工程;建设北疆集装箱、南疆能源和散货、东疆保税、临港产业等港区。到2010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准箱,使港成为现代化国际深水港,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同时建设北塘、海河河与环渤海中心渔港等港区。落实国家发改委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加强港和港、黄骅港、港乃至港、港等港口的分工与合作,组织协调环渤海港口的海陆联运。建立区域的港口协调机制,按照降低成本、有利于物流配送的要求,实现港口间的错位经营,在加强港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支持港、黄骅港和港专业码头建设,增强其能源输出的基本功能。发挥港信息广和航线多的优势,建立区域港口信息系统,组织协调京津冀都市圈大中港口的海陆联运,逐步形成港、港、京唐港、黄骅港等功能各有侧重的港口群发展格局。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联合对外,共同承接东北亚国家货物吞吐业务,增强港口群的整体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空港建设按客货运兼容、共同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造滨海国际机场,建设6.8万平方米航站楼、27万平方米站坪,延长现有跑道至3600米,新建一条3600米平行滑行道与相应配套设施,满足大型客机起降要求,提高旅客运输能力,推进京津航空一体化。建设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承接货运航班,实现机场与港保税区、机场的货物直通。利用机场第五航权,吸引国外航空公司,增开国国际航线、航班,扩大国际旅客和货物中转。2010年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5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50万吨,2015年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人次,建成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和客运干线机场。同时,以空港发展为中心,建设102平方公里的航空城。铁路建设建设港输港铁路战略信道,形成沟通周边和腹地的便捷、高效的客、货运铁路交通网。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建设霸州至铁路,形成由港霸州中卫()直通西部的铁路信道。加快建设黄万铁路、蓟港铁路复线,实现港区铁路与大线和朔黄线贯通,形成南北输港铁路信道。加快建设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并尽快从机场延伸至滨海新区,实现两市间半小时通达,至新区40分钟通达,建设至通州的轻轨铁路,形成京津客运快速铁路信道。争取尽快启动京沪高速铁路和津客运专线,将津石客运专线纳入国家规划,形成客运铁路南北信道。强化铁路枢纽功能,建设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站,加快形成客运系统“两主三辅”(站、西站为主,北站、塘沽站、华苑站为辅),解编系统“一主一辅”(南仓站为主,北塘西站为辅)的总体布局。公路建设建设“四四五一”路网骨架,形成连通“三北”,通达华东、华南地区的快速公路体系。四横:加快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抓紧启动三线,改造现有京津塘高速公路,形成三条京津高速公路信道;建设国道112线高速,打通新区通往的连接,并辐射、与蒙区。四纵:建成海滨大道,形成连接环渤海各港口的高速公路信道;建设津汕高速公路段,开辟新区通往胶东半岛乃至华东、华南地区的快速陆路信道;争取将塘沽至高速公路、西延唐津高速公路至纳入国家规划,并尽快建设。五条联络线:完善津滨高速;建设津汉、津宁、津港高速;在海侧建设新区至市区的双向八车道的津滨大道,与海滨大道相交,带动沿线地区开发。一个港城交通枢纽:建设海滨大道与进港高速公路和津滨大道相互连接的立体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新区核心区、中、外三环路,构筑“十横八纵”的快速路网框架。政策建议目前市交通体系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港口大型专业化泊位与疏港能力不足。二是对外信道不畅。缺乏直通西部信道;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衔接不畅;机场航线航班少,尤其是缺少国际航线。建议加快理顺交通管理体制,从促进京津冀交通物流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制定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使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管理等工作协调、有序开展。建议以改善京津间交通条件为突破口,加快完成丹拉公路唐津支线段、京沪(正线)段、威乌西段、津汕等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与国家重点干线公路项目。建议改善口岸环境,积极推进大通关。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以港兴市和大口岸、大通关、大物流的观念,简化通关程序,缩短流程,继续推行“一站式”、“一条龙”办公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巩固港口直通成果,实现口岸与更多腹地口岸直通,促进更多货物在口岸通关,努力将口岸建设成为成本低、服务好、速度快的一流口岸。改善交通收费环境,减少收费卡口,降低养路费征收标准,降低路港综合运价。2、加快壮大先进制造业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强化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等优势产业,努力建成面向世界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与显示器、电子元器件、光电子、汽车电子和软件等产品,形成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工业。通过引进日本丰田公司技术并与一汽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建成中高档轿车、经济型轿车、乘用车和豪华客车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完善产业链,扩大发动机生产能力,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化学工业。发挥我市土地优势,进一步增强石化工业的带动力,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聚酯、百万吨级聚氯乙烯等一批大型石化与化工装置,形成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一碳化工、能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结合工业战略东移,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对冶金工业进行改造,以石油钢管等为发展重点,积极建设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势钢材深加工区,努力做到布局集中、产品衔接、互补性强、配套水平高。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工程药,重点建设“三素一酸”和治疗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大病种药物生产基地。加快中药生产现代化步伐,建成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的优势,重点建设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发展锂离子、镍氢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环保技术为重点,开发和生产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大幅提高高技术的规模产业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汽车、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成套装备等10个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在移动通信、智能化仪器仪表、绿色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鼓励引导企业对集成电路、汽车关键零部件、节能与环保等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填补国空白的核心技术。巩固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环保科技、纳米与新材料、海洋科技、民航科技等战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以软件园、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移动通讯终端、汽车电子为主的高端嵌入式软件,以IC设计、RFID为核心的应用软件,以业务流程外包(BPO)、现代物流和城市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服务,增加以日本和欧美国家为重点的软件外包出口。传统产业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轻污染、增加效益,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换代,提升现代化水平。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加工母机与关键基础零部件、数控弧齿锥齿轮加工成套技术装备、数控液压机成套技术装备和激光表面处理成套技术装备等工作母机,发展船舶制造和空港设备制造。加大轻工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加工制造水平。重点发展食品、家用电器、自行车、日用精细化工等名牌拳头产品和新兴产品。政策建议京津冀都市圈围各城市的定位尚不明晰,城市功能不够协调,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呼应,经济发展耗仍然存在。建议从区域共同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城市功能,做好各城市的总体规划、产业定位与空间布局的协调,逐步做到城市间产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相互配套,实现有序竞争,合作共赢。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轴两带三区”建设根据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同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形成“一轴两带三区”的城市空间框架。“一轴”就是“武清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发展主轴,该轴西联,东至港,中间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密布,是未来京津国际化大都市连绵带核心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心城区以与滨海新区的主城塘沽城区,是发展国际化、区域性服务功能的双中心。“两带”包括东部沿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东部沿海发展带上的宁河汉沽塘沽大港地区,构成以国际化港口、商贸、旅游、石油化工等为主的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整个渤海湾地区。发展带上的城镇形成以塘沽为核心,大港和汉沽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西部城镇发展带沿蓟县宝坻中心城区静海方向展开,应以津蓟、津沪等高速公路为轴,串联西部新城和中心镇,成为区县经济腾飞的发动机,支撑起城镇经济发展的空间框架。结合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中低山、丘陵、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海岸带、海洋圈层状演进的结构特点,针对生态敏感地区,规划建设三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一是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燕山山脉与蓟县山区是的一道天然屏障,该区不仅分布有很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也是市的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区和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区。二是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由潮白河、七里海水库、大黄堡洼、黄港水库、东丽湖、尔王庄水库等水面组成生态湿地连绵带。该带对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三是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由独流减河串联团泊洼、北大港、鸭淀等水库组成,它既是的重要水源地,也是调节城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区域。中等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为双核心,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以与京津和团泊湖等11个新城。其中有条件的应尽快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有计划地撤村并镇,建设一批小城镇,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政策建议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和土地资源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增长,应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高污染、不适宜当地发展的企业入驻。建设中避免盲目牺牲耕地和土地资源扩大城市规模,坚持走涵发展的道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品位意识。城市所拥有的不仅仅是GDP表征的经济指标,以城市文化、生活环境等表现出的城市品位将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重要因素。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绿化,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以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的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城市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先行。科学城镇规划是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先决条件。应抓住这个推进城市建设的龙头,科学合理地建立的城镇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区域性共建,共享,提高城市建设水平。4、共同打造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思路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集中了十几个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硅谷的有利条件。在这条产业带上,地段较长,各类开发区的分布也最多,应主动联合和,共同建设这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一是应摸清情况,整合资源,确定发展的重点。二是应划出地块,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国其它省市开发。三是应加快制定政策,吸引民营企业投资。作为制造业基地,应吸纳的科技成果,并尽快转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带上的两个重要功能区,应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性、自主性高新技术产业,扭转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结构过分偏向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情况。充分利用中关村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科研设施、雄厚的科技积累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等优势,加强津京两市在合作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共办科技型企业、组办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携手合作,实行资源、信息、资金和科技开发的优势互补,加大在研发方面与对接,同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吸引科技人员到创业。政策建议把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协调合作作为整个产业带协同发展的先导,发挥其示带动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其技术先进程度较高;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区,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都市圈所有的开发区基本都在其技术辐射之。因此,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率先开展合作,将对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探索产业带的管理和协调运行系统,成立类似管委会的产业带发展协调组织或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携手谋划产业带的发展,努力解决当前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各节点之间恶性竞争、产业合作不明确、引进项目与相关园区的发展规划不吻合等问题。将这一产业带的发展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制定统一的产业带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发挥国家级规划的指导、协调作用,打破现有的体制制约,形成体制上的一体化、制度上的协调化和规划上的统筹化。对产业带的发展实行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带上的孵化机构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支持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在完善资金管理、拓展担保方式和创新信贷方式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对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支持。进一步优化产业带的技术创新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为企业和个人创造宽松的环境。5、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开发设想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多年平均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6%,人均水资源是长三角的1/2、珠三角和全国的1/5。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60立方米,加上入境水、外调水两项,人均也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为解决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将继续实施节约用水,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农业、工业的用水效率。适度提高水价,发展节水器具,严格保护引滦水源,保证水质和输水安全,使城市生活、生产与河湖生态用水得到保证。充分挖掘多种水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水资源可供水量,构建多种水源结构的水资源供水格局。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变城市单一水源为双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实现城市安全供水目标。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应以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为主攻方向,加强地表水、地下淡水资源和雨洪水、再生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市域北水南调工程,实现境地表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使用,将海水和深处理再生水作为城市的补充水源,将再生水、微咸水作为解决生态用水的重要途径。政策建议对水资源实行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充分考虑市处于海河下游位置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建立流域围的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施流域围的多种水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充分考虑滨海新区的用水需要,优先保证重大项目用水,高效、合理地调配区域水资源。加快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市作为水资源严重紧缺城市,合理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非常重要,建议国家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的技术、安全、价格体系研究,尽快出台相关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加大污染控制,改善水生态环境。按照水功能区的要求,建议国家协调流域有关省市、部门,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改善流域的水生态环境。6、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基本思路近年来市生态环境逐年好转,但仍比较脆弱。为此,市将为了搞好生态平衡,应加快调整生态布局,配合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滨海新区的发展,逐步建设六大生态廊道。海河森林生态廊道:从村到港,在贯穿我市城市中心发展主轴海河上,建设“走廊型”生态廊道。将生态建设、文化保护与发展海河经济和海洋经济相结合,成为京津城市带上标志性景观。永定新河潮白新河森林湿地生态廊道:建设永定新河和潮白新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并与武清、宝坻、宁河防护林生态廊道交汇,形成中心城区北部重要的生态保护带。北大港团泊湖永定河森林湿地生态廊道:同永定新河潮白新河森林湿地生态廊道一起同为重点保护、整治生态区和优先发展区域,适宜发展林果、花卉业和旅游业。其周围1000米围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以设置森林绿化带为主,绿化覆盖率应在80%左右。建设这两条具有保护珍禽鸟类和备用水源重要功能的生态带,对中心城区东北和西北部具有防风固沙功能,对保护柳青镇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武清、宝坻防护林廊道:建设武清、宝坻防护林廊道,对整治北部地区土壤沙化,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廊道绿化覆盖率应在80%以上。海岸带滩涂生态廊道:主要是建设宽500米左右的滨海森林防护带,成为保护滨海中心城区、港区、开发区、保税区、大港和汉沽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东丽湖团泊湖森林生态廊道:该廊道以成片林地、草地与湖泊水库相结合,形成绿色走廊、蓝色走廊,绿化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加强重要湿地保护。在湿地保护区建绿岛,周围以森林环绕,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使湿地发挥其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的作用。政策建议加强京津冀生态功能区划衔接,采取生态系统方式,对自然资源实施综合管理。以完整的自然分区作为管理单元。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应尽快设立生态保护区。包括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防风固沙区、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多样性丰富地区。四、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滨海新区发展的定位是,立足、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海滨新城。为加强滨海新区同京、冀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为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金融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服务,应着力提升滨海新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功能、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功能、金融、商贸和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一)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1、建设现代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