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3)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4376722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慧忠北里二小 张玉荣(一)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结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学习材料数学化,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本节课运用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中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探索知识的奥妙,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生活中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知识。2、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猜测、实验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整个数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做数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和认识平移、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语言具体阐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本节课教学背景的分析1、学习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在介绍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2、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更好地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教学前我通过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调查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容易见到诸如推拉门窗、观光缆车、电梯、风车、玩具飞机、游戏转盘等物体,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有丰富的玩耍经验或亲身体验,所以对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这就为教学平移和旋转着两个概念基本铺平了道路。从形象的感知到充分的认识,这之间的“桥”学生是不难搭建的,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是可行的。对于平移距离的问题,学生容易受到方格纸或经验上的负面影响,在选择进行判断的方法上(如选择参照点的方法)还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多加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出示小鸭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观察(小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格?你是怎么知道的?),逐渐明确平移距离的判断方法,从而准确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准确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引导讲授、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体验。教学手段主要有创设情景、电脑课件等。在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出示美丽的海底世界的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形成表象。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体验、理解和把握,既巩固新知,又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突出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平移距离时,我出示小鸭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观察(小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格?你是怎么知道的?),逐渐明确平移距离的判断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掌握“确定基准点”和“找对应点”的方法,从不同的位置移动来确定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从而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准确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突破教学难点)4、技术准备:(1)设备:实物投影、电脑(2)课件:制作演示文稿(三)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1、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根据具体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并能正确说出平移的距离。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本节课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平移和旋转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巩固练习,形成技能拓展欣赏,体验价值全课总结初步感知,形成表象联系实际,深化理解探究平移距离对比区分,找出不同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很多人都会选择旅游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吗?生:倾听教师的谈话,介绍曾经去过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1出示还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小动物出场了,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用手势辅助)小结:小动物们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并且它们的方向没有改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叫做平移现象。(板书:平移)生:齐说平移。(2)小动物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高兴地跳起舞来。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在跳舞的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用手势辅助)小结:小动物们在跳舞时都是围绕一个点运动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的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叫做旋转现象。(板书:旋转)生:齐说旋转。2、联系实际,深化对概念的理解。(1)出示课件,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2)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包括学生的亲身体验,小组合作表演:几人围成一圈转动或站成一排向前走)(3)出示课件,进行判断。3、对比区分,找出不同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可用语言文字或肢体语言来表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要点:平移:物体沿直线运动,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本身方向发生改变。4、引导学生探究平移距离(1)出示小鸭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小鸭在做怎样的运动?在向哪个方向移动呢?请你用完整的话说一说。(2)把小鸭放在方格之中,引导学生观察:小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个格?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定学生上台演示说明)(3)课件演示平移过程。 利用海底世界这一活动课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形成表象。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观察,逐渐明确平移距离的判断方法。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发一张小卷子,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完成。1、 找出平移4个格后得到的图形。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四、拓展欣赏体验价值电脑出示生活中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组合变化形成的美丽的图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平移和旋转的世界吧!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数学的美,在欣赏中体验数学的神奇,同时也将学生的数学眼光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生活情境。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其实,在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运动方式,只要你认真去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总结,加深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平移 和 旋转沿直线运动 绕着某一点或轴运动本身方向不变 本身方向改变(五)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学生访谈部分:(1)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吗?(2)怎样区分平移和旋转?(3)你喜欢今天的数学课吗?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为什么?(4)你还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吗?教师自评部分:(1)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是否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愉快投入的,而不是教师用尽全力的引导,学生却不知回答什么才是老师想要的;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应该是愉悦的。) (2)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适时地在小组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参与者,起引导的作用。引导是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既不应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中起作用,也不能让教师的作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是否抓住了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给予了学生适时的、鼓励的评价?(我认为学生思想的闪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把它显现出来应该会使课堂更闪光。)(六)本节课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潜能极富弹性,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多元状态时,就会在学习活动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用肢体语言描述平移与旋转这样复杂的数学概念而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