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五初高中知识衔接题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题是我省近年来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命题旨在突出初中物理教学为高中物理学习服务的理念。命题所考查的知识是高中物理知识,但是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及初中物理知识是可以解决的,命题表面看是知识的衔接,实质上是物理方法和思想的衔接,如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构建物理模型、物理过程分析、数理结合、等效法等。近年来这类考题越来越多,从之前的运动学逐渐向力学、电学、光学等内容渗透,命题题型不唯一。年份题型题号考查点衔接点2019填空题9电功率与电热的计算混联电路选择题13分子动理论对分子运动的理解15通电导体的磁场磁场的叠加计算与推导题23欧姆定律电表内阻与分压电路2018填空题9受力分析质点实验题20电路的分析分压电路2017选择题13受力分析力的分解1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场力的性质实验题19光的折射全反射20温控电路等效替代法计算题21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23并联电阻电表的改装2016选择题13受力分析力的分解17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实验题19弹簧测力计原理图像处理数据、胡克定律计算与推导题23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双量程电流表2015选择题15小磁针在磁场中的受力分析场中力的性质17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计算与推导题23(3)分析电功率与负载的关系等效电阻分析我省近五年来中考题可知,初高中物理衔接内容的考查从知识角度看主要可分为运动学、力学、电学、光学四个板块。这类题以知识衔接为载体,渗透物理方法的考查,如定量研究、物理过程分析、各种物理模型的构建、等效与转换、数学工具的运用等。考题中一般都会给定足够的信息,通过方法的迁移和运用,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均可以解决。从题型上看,衔接题以计算与推导题为主体,其他各类题型均有兼顾。类型一运动学衔接( 学用见P136 )衔接内容知识拓展初高中对比时刻与时间间隔时刻是指某个时间点,对应于时间轴上的某点,如第1 s末,是状态量;时间间隔是指两时间点中的一段时间,对应于时间轴上的线段,如第1 s,是过程量初高中物理有时均用时间表示,需根据题意推断其表达的具体含义物体与质点描述物体位置变化时,不考虑物体大小和形状,将物体简化为点,这个点称为质点物体是实物,质点是物体的模型路程与位移路程是表示物体运动轨迹长度的量,有大小无方向;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改变的量,由物体初末位置决定,坐标系中位移是指由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有大小又有方向路程与位移的国际单位都是m,位移大小相同路程大小不一定相同,初中物理中多数情况下路程指的都是位移大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度是指路程( 高中物理中指位移 )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某时刻的速度;速率是指速度的大小初中物理的速度指的均是速率,只考虑大小;高中物理中速度是有方向、有大小的物理量速度变化与加速度速度变化是指速度的变化量,初中物理中理解为速度大小的差值;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初中物理中常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高中物理中说物体速度发生了改变,或者说物体有了加速度运动图像s-t图像反映物体位置随时刻变化,斜率表示物体速度大小;v-t图像反映物体速度随时刻变化,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大小 )初中物理要求能利用s-t图像求物体速度大小;高中物理要求能够利用v-t图像求加速度,某段时间的路程( 位移 )等1.( 2019江苏连云港 )如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7.50cm,平均速度为0.15m/s。2.( 2019合肥瑶海区三模 )位移是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可以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其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如图所示,某同学从O点出发,向北走了40 m,再向东走了30 m,则该同学的位移大小为50m。3.物体A、B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从第3 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AvB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C.在5 s内两物体的位移相同,5 s末两物体相遇D.5 s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两图线的斜率都大于零,说明两物体都沿正方向运动,运动方向相同。图线A的斜率大于图线B的斜率,说明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即vAvB,A项正确;物体A从原点出发,而B从正方向上距原点5 m处出发,出发的位置不同,B项错误;5 s末两图线相交,说明5 s末两物体到达同一位置相遇,但两物体5 s内通过的位移不同,A通过的位移为xA=10 m-0=10 m,物体B通过的位移为xB=10 m-5 m=5 m,C项错误;5 s内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所以5 s内A的平均速度大于B的平均速度,D项错误。4.( 2019杭州 )流速为5 km/h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 h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B )A.甲船25 km,乙船35 kmB.甲船30 km,乙船30 kmC.甲船35 km,乙船30 kmD.无法确定【解析】由题图可知,v甲船=v乙船=30 km/h,甲船逆流而行,乙船顺流而行,木桶自由漂浮,则甲船的实际速度v甲实=v甲船-v水=30 km/h-5 km/h=25 km/h,乙船的实际速度v乙实=v乙船+v水=30 km/h+5 km/h=35 km/h,木桶的速度v木桶=v水=5 km/h,根据v=st可得,甲船、乙船和木桶1 h通过的距离分别为s甲船=v甲实t=25 km/h1 h=25 km,s乙船=v乙实t=35 km/h1 h=35 km,s木桶=v木桶t=5 km/h1 h=5 km,1 h后甲、乙两船离木桶的距离分别为s甲船=s甲船+s木桶=25 km+5 km=30 km,s乙船=s乙船-s木桶=35 km-5 km=30 km。综上所述,B项正确。5.如图是某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 )从第2 s到第5 s物体运动的路程是30m。( 2 )为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 v )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 t )的比值,通常用a表示。由图可知加速度a=vt的单位是m/s2。( 3 )前2 s内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