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研究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3792386 上传时间:2022-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成果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题成果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题成果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音乐听辨能力培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案例研究结题报告上海市兴陇中学 蒋艳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课题提出是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感知能力培养要求的研究,且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基本要素直接决定了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形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是提高学生音乐听辨能力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听辨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欣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如果能在乐曲的聆听中分辨音乐要素的对比变化,就能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如欣赏音乐作品伏尔加船夫曲,学生通过听辨速度的快慢,了解作曲家用缓慢的速度描写了纤夫们沉重的步伐;学生通过听辨力度的强弱,体会作品用力度的轻响使听者产生听觉联想的创作手法,学生听音乐时仿佛看到了货船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去的情景。关注音乐要素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显著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并不重视音乐要素的渗透教学,没有深入挖掘它对表现音乐的作用。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音乐使他感受到这样的情绪?教师没有分析音乐基本要素怎样帮助作品表达了这种情绪,因此也导致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音乐的理解不深刻,音乐不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特点遵循科学的规律,结合适宜的体验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在听觉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为此,探索音乐要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的一般规律,音乐基本要素渗透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加强学生音乐听辨能力的培养,从而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的能力,便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笔者在一次次实践反思中进行案例实践,研究分析音乐要素理解音乐情绪风格的方法,关注音乐要素如何运用体验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二、研究的基本内容1、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音乐要素的分析,确定不同音乐作品需要突出音乐要素及这些音乐要素先后的顺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并不是单一呈现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音色等音乐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音乐。而不同的特点的音乐作品呈现出的音乐要素各不同,所以要根据音乐作品特点渗透音乐要素教学,分析音乐作品中需要感知的音乐要素和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感知不同乐曲的魅力。)2、从音乐要素角度出发设计教学,遵循音乐欣赏层次设计教学,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和策略,注重增强情感强度引导学生感知音乐,欣赏乐曲,促进学生音乐听辨能力的提高。3、在渗透音乐要素教学时,结合适宜的音乐体验活动,有效促学生听辩能力的提高。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运用行动研究法,着重了解学生在渗透音乐要素的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观的变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从设计到改进到反思,观察过程、记录过程,不断修正行动策略总结经验;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渗透音乐要素结合体验活动的方法。1、酝酿准备期(2012年12月2013年4月)(1)2012年12月2013年1月设计课题,进行课题论证。(2)2013年2月2013年3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开题。(3)2013年4月分析教材中的音乐要素。首先我深入分析初中音乐(艺术)教材中音乐欣赏作品,参考音乐理论基础、音乐分析与创作了解影响作品风格的主要音乐要素。例如欣赏管弦乐曲日出作曲家用不同的乐器音色描写太阳从黎明前的黑暗到冉冉升起时科罗拉大峡谷变化多端的景色,作曲家用长笛的音色表现日出前的空旷、宁静,而当描写太阳冉冉升起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时,配器也慢慢丰富起来,音色发生变化了先是单簧管、双簧管的音色最后是乐队合奏的音色。音乐是综合的艺术,构成音乐的要素多达十多种,我的研究针对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作品,主要研究提升学生音乐听辨能力的主要要素: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课堂上教师围绕影响作品风格最大的几个关键性要素,设计教学体验活动并设计一系列问题。每课强化一到2个主要要素,但不孤立体现某一个要素。各音乐要素要互相渗透,共同构成音乐的个性特点,不能机械的割裂。(4)2013年4月整理文献,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和归纳。主要研究文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音乐的分析与创作、音乐理论基础、外国音乐字典等。2、实施反思期(2013年5月2013年10月)(1)2013年5月6月课题实践研究:研究渗透音乐要素结合体验活动的方法,并撰写教学设计、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观察记录,积累资料。以本课题研究内容为目的的三节实验课大致如下:教学内容作品音乐要素分析教学重点体验活动设计六年级雪球花雪球花主要通过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强弱展现俄罗斯音乐独有的风格特点。领会音乐要素速度、力度的变化对雪球花音乐情绪的作用运用口风琴吹奏辅以聆听、哼唱、节奏拍击等体验雪球花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感受俄罗斯音乐的张力。七年级非洲映像非洲音乐自由奔放,歌舞结合以打击乐为主,节奏多变是其主要特点。在音乐中感受非洲音乐所表现的丰富内涵,了解非洲音乐特点。通过哼唱模仿雪神颂中的人声音色,体会非洲歌曲常用形式呼应歌;通过模仿非洲手鼓节奏,体会非洲鼓乐节奏多变的特点;通过简单律动和表演,体会非洲舞蹈的特点。八年级芬兰颂芬兰颂乐曲曲调庄重、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乐曲主要通过乐器音色的变化、音乐力度的变化等表达了芬兰人民为了生存奋斗的斗争史 。分析音乐要素力度、音色的变化了解不同音乐主题表达的不同情绪及音乐内容在欣赏芬兰颂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哼唱、节奏拍击的体验方式中,关注音乐要素进而了解芬兰颂音乐主题的变化发展。研究相关音乐要素将要参考的书籍:节奏感: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中曾提到,律动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针对一些节奏感非常强的欣赏作品,我将参考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体验活动的研究。音色感:倾听与试奏能够提高学生的音色感,一年来我研究铃木器乐教学法,设计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音色感。除此以外旋律感、和声感等我将参考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等教学法类书籍。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研究,设计音乐要素综合测试评定法、观察学生课堂参与体验活动的状态-行为表现法。2013年7月8月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梳理、不断反思完善研究实施方案。3、总结整理期(2013年10月2013年12月)(1)2013年9月10月阶段汇报、校级或区级教学展示。(2)2013年10月2013年11月继续完善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实践。(3)2014年12月课题结题,撰写结题报告和研究心得。四、研究结论一、要了解和分析影响作品风格的主要音乐要素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并不是单一呈现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音色等音乐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音乐。每一首乐曲所表达的情绪风格不同,音乐要素起着关键作用,抒情的乐曲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往往节奏悠长、旋律以级进为主;战斗类的歌曲则节奏急促、旋律以跳进居多,给人以紧张的感觉。教师要学会把握重点,抓住对作品风格影响最大的音乐要素,让学生快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例如教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歌曲开始是六小节军号般的前奏,怎样让学生将三连音的节奏联想成冲锋号的声音,侧重哪一个音乐要素呢?很多教师会想到把握节奏要素,让学生拍击一下三连音的节奏,从而感受乐曲中所迸发出的力量和激情。又如欣赏管弦乐曲日出作曲家用不同的乐器音色描写太阳从黎明前的黑暗到冉冉升起时科罗拉大峡谷变化多端的景色,作曲家用长笛的音色表现日出前的空旷、宁静,而当描写太阳冉冉升起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时,配器也慢慢丰富起来,音色发生变化了先是单簧管、双簧管的音色最后是乐队合奏的音色。在教授类似这样的作品,那么显然分析乐器的音色要素可以作为这一课的重点。二、在音乐要素教学中遵循音乐的欣赏层次上海音乐学院孙维权教授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从音乐欣赏(音乐接受)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人脑的听觉网络结构大致也可以将这一进化过程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听觉网络。1、节奏、节拍、韵律层次2、旋律音调线条层次3、和声复调织体层次 4、结构、曲式层次5、风格、意境、文化层次。”人们欣赏音乐首先要有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能力,除此此外还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这些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乐章等最后把他们合成为一首完整的乐曲,这才是完整的音乐欣赏。他的理论把节奏看成是音乐欣赏时最易感知的要素,其次是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教师从音乐要素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时,应遵循孙维权老师的音乐欣赏层次规律。首先考虑节奏要素接着依次为节拍、旋律、调式、音色、和声、复调、织体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音乐要素的分析,找出决定音乐作品风格的主要音乐要素,然后遵循音乐欣赏层次规律设计这些音乐要素先后的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遇到有些音乐作品,我们很难判定哪一个音乐要素决定了乐曲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1个或2个音乐要素对作品风格影响最大。例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 节奏流畅多变、配器巧妙细腻、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作品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才将音乐表现的如此格调典雅、生动秀美。我认为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时采用的音乐手段越多,那么教师需要分析的音乐要素也就越多。类似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音乐作品旋律、节奏、音色(各种乐器)、曲式等都可以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逐一分析这些音乐要素,更要在关注音乐要素教学时,科学合理的安排这些要素的分析顺序。此外我认为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及认知水平,比如初中预备年级学生运动觉、听觉、智力、理解力、表现力继续增强,对音色的变化非常感兴趣;初中高年级学生音乐感知觉有了很大发展,具有了准确的调式辨别能力。学生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音乐欣赏层次也不同,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他们的音乐作品。三、灵活渗透音乐要素,设计学生体验活动从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除了要学会如何根据作品特点分析音乐要素以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体验方式。笔者重点以两堂音乐课非洲映像与芬兰颂为例,谈学生体验活动的设计。 案例教材教学目标: 非洲映像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1、欣赏雪神颂、猎人的舞蹈,初步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歌舞结合打击乐为主的特点,了解非洲音乐和非洲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感受非洲音乐自由奔放的风格。2、通过哼唱模仿雪神颂中的人声音色,体会非洲歌曲常用形式“呼应歌”;通过模仿非洲手鼓节奏,体会非洲鼓乐节奏多变的特点;通过简单律动和表演,体会非洲舞蹈的特点。3、基本掌握雪神颂中的两种基本节奏型,学会模仿部分人声音色。认识非洲打击乐器非洲手鼓,理解非洲国家的部分民族音乐文化。芬兰颂八年级艺术(音乐)教材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历史的画卷”第一课时1、 欣赏交响诗芬兰颂,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画面,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从热爱本民族本国土联系到更广阔更开放的国际视野。2、 在聆听、哼唱、节奏拍击的体验方式中,了解芬兰颂音乐主题的变化发展。在欣赏芬兰颂的过程中,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力度、音色的变化,充分发挥听觉和视觉的想象能力。3、了解芬兰颂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西贝柳斯,知道交响诗这一体裁,学会区分乐曲的各个不同主题,理解音乐要素的变化与音乐内容表达之间的关系。(1)、倾听与试奏提高学生的音色感尽可能创造条件聆听不同乐器的声音,提高分辨各种乐器音色的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当学生看到了真实的乐器并能亲自试着触碰,我想他对乐器的了解一定会非常深刻。非洲映像一课中作者在教授分辨乐器音色这个环节时,先让学生感受情绪,然后设问:”你们觉得是音乐中的哪些要素帮助音乐表现出了这样的情绪?”学生回答音色,接着通过教师ppt介绍各类非洲鼓的音色,让学生试着拍击非洲鼓的鼓心、鼓边、鼓框,让学生体会敲击鼓的不同位置,乐器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音高也是不同的,分为高中低三个音高。作者还让学生用鼓槌和手分别拍击,再次体会不同的敲击方式,音色又不一样,学生通过多次的亲身试验,倾听了解非洲鼓这个乐器,感受它音色的复杂多变。 (2)、律动与舞蹈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中曾提到,律动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是人类运动神经的一种本能性需要。无论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听音乐或唱歌时,身体的某些部分会不自觉地随着动起来。跺脚、拍手、捶胸、捶腿等是许多自然民族唱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在非洲映像教学中,笔者教学生跳非洲舞蹈,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一个动作。在边听边看中,刺激视觉和听觉,记动作的同时还能具体地领会音符的时值节奏。学生一边舞蹈一边注意倾听音乐节奏的变化,充分体会非洲音乐节奏的多变。在节奏感培养教学中,我认为多听是基础,而律动则能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全身心的高度集中,同时有效地倾听音乐,这样学生就能具体地领会节奏时值,提高音乐的节奏听辨能力。(3)、演唱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旋律感非洲映像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雪神颂这部作品旋律线不清晰、即兴性强、变化音很多的特点。学生若仅仅通过聆听的方法,想深入了解并记忆非洲音乐的旋律是很困难的,作者通过记谱把其中反复出现的旋律提取出来,让学生读谱反复哼唱旋律,之后重点训练变化音部分。音高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得到了训练,学生再次哼唱旋律就驾轻就熟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非洲歌曲“呼应歌”旋律的即兴性,作者根据雪神颂的呼叫句记谱,让男女生分声部演唱不同的部分,体会非洲音乐一领众和的特点。学生模仿非洲语言哼唱深入体会非洲本土语言的魅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旋律听辨能力。(4)、拍击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和声感在非洲映像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音乐中的鼓声节奏,体会非洲鼓节奏的复杂,不仅培养了学生音乐听辨能力中的节奏感,更提高了和声感。在指导学生节奏的模仿与练习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音乐的节奏要素,笔者截取了音乐中的非洲鼓点主要节奏型,分声部师生合奏进行二声部的节奏拍击训练。在学生基本学会拍击两条节奏型后,再让学生体会非洲鼓的高低音三种音色。教师在谱例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高中低音,学生则用跺脚、拍腿、拍手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音色。非洲鼓乐很多时候是多声部在固定的节拍下即兴演奏。为了让学生体会非洲鼓乐的和声性特点,作者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学生敲击一个声部,老师敲击一个声部,师生合作演绎,培养学生和声听辨能力。谱例如下所示:4/4 xxx X X XX XX 红色表示低音,绿色表示中音,蓝色表示高音x x 0 x (5)、运用对比法体会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基本要素速度、力度比较容易被感知,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强与弱都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必须通过比较才有所表现。在教授芬兰颂第一部分音乐时,我发现这一部分由两个尖锐的戏剧性对比因素构成,引子主题是铜管合奏在行板速度上奏出的非常粗矿、强烈、沉重的动机,表现了受压迫的人民及其蕴含的反抗力量。随后出现的第二个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与其形成尖锐对比;带有宗教气质,进一步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心情。我将这两个主题音乐剪切出来,让学生在第一遍听时,从力度速度上对比两者的不同。学生快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总结,学生体会音乐要素速度、力度对音乐情绪塑造启着决定性作用。(6)、轮唱与模仿体会织体的变化芬兰颂是一个史诗般的音乐作品,即用音乐记录了芬兰人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斗争的历史,教学中我将音乐段落剪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它们命名,依次为引子主题、圣咏主题、斗争主题、庆典主题、颂歌主题,其中斗争主题与庆典主题的旋律是交织出现的,斗争主题运用低音乐器简单的反复,庆典主题用铜管乐奏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作曲家西贝柳斯运用了复调轮奏的手法,采用两个主题动机与小号同音反复的固定节奏型动机,三者之间不断交叠出现的创作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织体的变化,我让学生分别用人声演唱来模仿两个主题旋律,学生用轮唱的方式加上打击乐器鼓进行音乐体验活动。活动中学生对这几个主题有了深刻记忆,了解了作品的织体变化,最终培养了音乐欣赏能力。运用各种活动体验方式分析音乐基本要素的方法很多,笔者仅以两节课例分析了一些主要要素。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吃透作品,灵活运用,其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教学的硬件等。为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关注音乐要素教学,多种体验方式必须穿插其间、灵活掌握。总而言之,音乐基本要素是音乐体验活动的前提,而丰富的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愉快的理解音乐要素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有效的完成了对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情绪风格,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一双“辨别音律的耳朵”,让学生在听觉中捕捉音乐的深邃,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