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93243998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特别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推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简略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文言句式包括: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简略分析如下: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挨次,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肯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挨次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挨次消失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挨次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原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推断方法如下: 推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推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推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推断方法如下: 推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推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推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如: 唯利是图。 (图利)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推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4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原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推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推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推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3)推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其推断方法有四种。 1推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推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3推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推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从句意上来推断。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意是:归附曹操的荆州之民,是被曹操大军的威势逼迫所致罢了。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土地一每天被削弱,被切割) 三、推断句 所谓推断句是指用推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推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推断句一般不用推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推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精确推断了。 1推断方法之一:“者,也”推断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推断方法之二:“,也”推断句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推断方法之三:“者,”推断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4推断方法之四:“者也”推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推断方法之五:“是”字推断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推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推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推断方法之六:句意推断句 这种推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依据句意来推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四、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是指在肯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语 :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依据省略的类型不同,推断方法有三种。 1推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 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相同,就可以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推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 同一句话中,后面消失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推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 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 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谓语 :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例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投(之)以骨。 (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这种固定句式形式稳定、表意具有肯定的相像性,掌握这些句式,对于阅读理解文言文特别有帮助。下面作一简略解说。 1“之谓也” 方法指导:此句式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推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就是”或“也许说的就是吧”。如:“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可译为:(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2“所以” 方法指导:此句式用法有二:A表缘由,译为“的缘由”;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 (人、事或物)”。如: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缘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3“何所” 方法指导:“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呢?) 4“有所”、“无所”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方法指导:这四种句式用法和意思相近,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乌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 6“唯之” 、“唯是”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唯弈秋之为听。听从弈秋的训练。 唯命是从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非乎”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均表反问或揣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唯恐是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欣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获蟋蟀的地方吗?) 8“无乃乎” 方法指导:表示委婉的揣测疑问语气。可译为:“唯恐吧”、“莫不是吧”。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行乎?(唯恐不行吧?) 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唯恐该责备你吧?) 9“孰与” 方法指导: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0“有以”、“无以” 方法指导:这两种句式含义相反,可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 和“没有的(人、事、物)”。如: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方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方法。)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