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模块综合测评 含答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2193292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模块综合测评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模块综合测评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模块综合测评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有删改)1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块字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D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解析】D项,不属于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C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D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解析】C项,“如果学好端正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C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解析】B项,“颜师古创立的干禄字”于文无据。【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意。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语法等断句。由语法分析,可以判断“数见军旅”和“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后面一定要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所”和“住”构成“所字结构”,意思是“所居住的(地方)”,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答案】D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应该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封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原文为:“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译文:(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翻译。(1)军旅,军队。咨,叹息。怨,怨恨。游幸,指皇帝外出巡游。(2)凶逆,凶恶悖逆。王室,王朝,朝廷。泉壤,黄泉之下,地下。【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就成了孤儿,被伯母吴氏收养。吴氏照顾抚养他,很尽心地像母亲一样教诲他。幼年的时候就卓越出众,开始读诗经的时候,放下书感叹地说:“大丈夫在世,应当为国杀敌来建功立名。”同伴听了他的话都感到惊讶,佩服他有志气。等到长大以后,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远大杰出。恰逢周国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居住的白土村,地处边界,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经常情绪激昂有建功立业的志向。等到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的战役中,来护儿有战功,晋升为上开府,赏赐锦缎一千段。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好的政绩而闻名,多次受到文帝的慰劳、勉励。隋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的百姓牵挽车辕恋恋不舍,几天都不能离开州境,到朝廷上书挽留的前后有几百人。隋炀帝对他说:“过去国家没有安定时,你是名将,如今天下太平,又是优秀的太守,可以说是兼得其美啊!”大业六年,皇帝的车驾来到江都,隋炀帝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这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是这样。”于是赏赐他绸缎两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拜谒先人的坟墓,宴请乡里的父老。并且让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的住宅,畅饮一整天,朝野上下认为他非常荣耀。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薄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很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常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部署处置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绝句王雱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这首诗的前两句作者写“细雨”和“轻寒透夹衣”,将晚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为整首诗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答案】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散开。寒气虽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9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这首诗的末句“看春归”,写春尽而归,写作者的伤感之情,最能体现全诗的题旨。【答案】“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春归”,写春天将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怏怏之怀及怅惘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集中概括陶潜内心不得自由、深感怅惘悲伤的做官感受的文句是“_,_?”(2)滕王阁序中写遍地官宦人家的文句是“_,_”。(3)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想借此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事二君”的猜疑。【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第(1)句中的“奚”易混,第(2)句中的“闾阎”和第(3)句中的“矜”容易写错。【答案】(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小人物遇到大人物马丁苏特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我们说话颠三倒四,找寻线索,结结巴巴或者迸不出一个字来。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马海!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他如了愿。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着霍力格。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却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可能在那里等着他呢。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嗯,我当然是想说,先生。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不是女士。先生。”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在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他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即一个陌生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女士”,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替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题目是“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瑞士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B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C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D弗兰肯贝克是文中没有出场的人物,但是从霍力格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是一个“小人物”。E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2)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结尾霍力格又一次遇到马海,马海高兴地叫霍力格“霍力格小姐”,这样设置结尾有何用意?(6分)(4)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8分)【解析】(1)A项,霍力格替马海付小费是出于着急,并非讨好。C项,“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于文无据。E项,文中对于霍力格没有肖像描写。(2)解答本题,应从文中关于霍力格的描写中进行概括。如从文中描写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时极力讨好的样子可知,他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也是势利的。当他与马海谈话时,文中有“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的语句,由此可知,他的虚荣心是很强的,他极想通过这个引起别人的注意,提高自己的身价。根据倒数第三、四段的描写来看,霍力格因为把马海先生错叫为马海女士的自我安慰是逃避现实的表现。(3)从内容主旨上分析,霍力格一度对称马海先生为女士而感到惴惴不安,并且自欺欺人地认为,马海先生没有听到,但马海先生再次遇到霍力格时,称他为小姐,由此可知,马海先生听到了,这样更能突出文章的讽刺效果。从结构上来看,有照应的作用,因为在前文中有霍力格称马海先生为马海女士。(4)倒数第三、四段中关于霍力格的心理描写有“没把女士说得很重”“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根据这些心理描写可知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理也是存在的,这种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敢面对现实,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表现。所以,想要改变就要敢于面对现实。【答案】(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2)卑微而又势利。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都表现出对他的尽力讨好。虚荣心强。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说话,并表现出“随意的姿态”,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价。善于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明明因为不专心叫错了,却反复安慰自己马海没有听到。(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3)内容主旨上,马海称呼霍力格为“小姐”,突出了霍力格自我欺骗的可笑;结构上,照应了前文霍力格对马海不小心叫错称呼;既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也增强了讽刺效果,耐人寻味。(每点2分)(4)这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我欺骗的心理。这种心理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它是无法改变现实的。霍力格由于不专心而说错了话,他担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在马海心中的形象,所以反复暗示自己马海没有听到,逃避现实。而事实证明霍力格这种心理只是自我安慰,是改变不了事实的。生活中,我们也会由于不敢承担后果故意美化事实、自欺欺人,这不仅不能改变现实,还可能让我们懈于改变。所以,我们要直面现实,积极行动。(概括心理2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现实2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造桥大师茅以升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继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席,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险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凶焰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腹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的一面旗帜。淞沪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塘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提出“报国有门”的召唤,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到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B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的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E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2)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3)茅以升的炽热爱国情是人们敬仰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1)A项,注意文中有“自近代以来”的限制。C项,最初建桥不是为了抗战。E项,“各种重大工程”,范围太大。(2)本题筛选内容主要围绕“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体现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他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文章第二段写他在执教时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的教学方法。此外就是在建桥时的创新,文章第四段说“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第五段又提到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这些都是他创新精神的体现。(3)本题的问法可以转换为“茅以升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结合文本对此内容进行概括。文章第二段写他学成之后,“毅然回来报效祖国”,这是爱国精神的体现;第六段写“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他修建钱塘江大桥,又因为革命形势需要炸桥,最后又修复此桥,这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文章倒数第三段写他宣传新中国建设的成就等,这也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4)解答本题要注意“架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如表层含义主要是茅以升的本职工作就是修建桥梁的,文中主要介绍他修建钱塘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其深层含义就要从“建桥”的比喻义入手,如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他执教,由此可知他为学生架设了知识之桥;倒数第三段写他“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建国之桥”;倒数第二段写他“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即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答案】(1)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2)开创“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设计“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发明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每点2分)(3)虽然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但他毅然回国。他建桥、炸桥、复桥都从国家利益出发。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4)研究工科教育,为学生架设知识与人生之桥。架设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祖国山河架桥。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兴办科技报,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向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架桥。(每点2分)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那些无证无良的,_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_,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部分高校提高学费的理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上升”,看上去_。可是,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建设投入过多才是经费紧张的最大原因。A冠冕堂皇肆无忌惮明火执仗B肆无忌惮冠冕堂皇明火执仗C明火执仗肆无忌惮冠冕堂皇D冠冕堂皇明火执仗肆无忌惮【解析】“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肆无忌惮”指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明火执仗”指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公开活动,多指抢劫。由“骗钱”“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可知,句应填“明火执仗”。由“看上去”“才是最大原因”可知,句应填“冠冕堂皇”。【答案】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山东大学“诚信考试”规定: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作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该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B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C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D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2日表示,菲方的所谓抗议是倒打一耙,暴露了菲方非法占据中国仁爱礁的企图,中方敦促菲方停止一切挑衅行为。【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为“实施连带处罚”。B项,语意重复,“经常性的”和“频频”重复,删去其一。C项,成分残缺,应把“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提到句首作主语。【答案】D1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_。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解析】之所以“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A、C、D三项中的第二个分句均转移了话题,故选B项。【答案】B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种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就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_。所以,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_,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_,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解析】由处上下句可知,此处是把植物和动物进行对比,由文中“植物体联合体”可知,植物体松散,是个联合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动物的器官是有严格分工的;处前面说“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面又举“枯木逢春”的事例,可知,植物在这种情况下是仍可生存的,处结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处前面有“枯木逢春”的事例,又说“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后面又有“可以分化出根茎叶”,由此可知,处应填入这个细胞是可以变为一株植物的。【答案】每个器官都有严格的分工遇到合适的条件仍可再生这个细胞就能变成一株植物(6分;答出一句给2分,意思对即可)17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5分)(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漫画内容。(不超过50字)(3分)(2)这则漫画意在提醒人们:(2分)【解析】这则漫画反映的正是当今信息时代所呈现的一个普遍场景。通过观察,画面内容不难理解。第一问,概括时注意,只需要阐述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即可,不需要作评述,不需要阐释深层内涵。第二问,审题时要抓住“提醒”二字,可知其内涵是批判性的。主要抓住现代网络社交模式对于亲情的影响即可,不必过于拔高到对于整个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答案】(1)围坐在一起的家人,各自嘻嘻哈哈地玩着手机,却无人顾及孤独愤怒的老人。(3分)(2)不要沉迷手机(网络)而疏淡亲情。(2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喜鹊每天都为大树唱赞歌:“你长得多么高大,多么挺拔!你的枝叶多么繁茂!”这歌声使大树深深地陶醉了。一天,正酣睡的大树被一阵“咚、咚、咚”的响声惊醒了,原来是一只啄木鸟在不停地用它那又尖又硬的长嘴啄着树干。“啄木鸟,你吵得我心烦意乱,啄得我皮肉疼痛,快滚开吧!”啄木鸟含着泪水飞走了。此后,大树成了蛀虫的乐园,树干几乎被蛀空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它在痛苦的呻吟中倒下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常规思维立意有以下三个切入点:1从大树角度切入。人们都会犯大树一样的错误,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讨厌别人的批评,其实,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放下所谓自尊,听一听别人善意的批评,甚至是冷嘲热讽,如此,就会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言行,从反思中得到益处,修正自己的生活航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2从喜鹊的角度切入。适当的鼓励、赞扬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地、不合情理地赞扬,并不是件好事,过多的赞扬会使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以致坠入深渊。3从啄木鸟的角度切入。生活中需要讲真话的人,需要敢于一针见血地提意见的人。生活中“啄木鸟”带给人们的是“噪音”,是“痛苦”,然而,却能矫正错误、“治病救人”,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范文】批评催得花儿开何晓雨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题记批评似春雨,花朵的脸庞经雨水的滋润,才会娇艳;批评似阳光,花朵的身姿经阳光的沐浴,才会亮丽。每个人都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每一棵树都在做着五彩斑斓的梦有朝一日绽放出最靓丽的花朵。这是梦的主旋律。实现梦想需要动力,这动力来自心灵,也来自真诚的批评,甚至是冷嘲热讽。其实,许多梦想的花都是在批评中实现精彩绽放的。一代书法名家王献之,之所以能成为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还要归功于父母看似无心实有深意的批评。献之锲而不舍地练字,在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时候,父亲的含蓄批评,母亲的旁敲侧击,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书法水平与父亲的差距,从而更加勤奋地练习。当他终于在这化蛹为蝶的痛苦蜕变后写出“矫若惊龙,翩若惊鸿”的作品时,他的生命之花开了。然而,这惊世绝俗的花朵,却是批评催生的。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之母”,年少时家境贫寒而性格天真、崇尚自由,受到神甫无情的批评和嘲讽,但是,她并不气馁,而是化批评嘲讽为追求事业的动力,背起辛酸的童年和令人心碎的往事,投身于自己钟爱的舞蹈事业。她坚信,最自由的身体蕴藏着最高的智慧。她顶住各种非议,以宽松的裙袍、赤裸的双脚、柔美的舞姿向传统舞蹈发起挑战。于是,布达佩斯、巴黎、莫斯科,都迷醉在她优美舞蹈的魅力当中,旋转的舞台下是掌声雷动、花开如潮的狂热世界。她在别人的责难中,完成了华丽耀眼的转身,尽现生命的张扬与蓬勃!批评磨砺了他们的心灵,批评催生他们飞翔的双翅,批评成就他们的事业,批评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出非同寻常的花朵。人生在世就要不枉此遭,批评看似冷酷却又蕴藏着催人向上的动力,久经批评而又正确对待批评的人注定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佼佼者,注定要开出引人注目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接受别人的批评,用被批评刺醒的心灵悄然绽放自己的花朵吧!在那风儿与蝴蝶自由飞行的地方,在那鸟儿与心灵自由歌唱的地方,批评的细雨微风引领花儿灿然开放。【名师点评】作者着眼于批评的意义立意,强调批评的必要性,提倡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符合题意。正文中引述王献之、邓肯两则与批评相关的典型事例,并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强化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可谓论证严密。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语言,写议论文而能融入一些形象、生动的色彩,避免了抽象、枯燥,可谓难能可贵。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