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路线与写作技巧二“三段式”的写作摘要的写作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720842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路线与写作技巧二“三段式”的写作摘要的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路线与写作技巧二“三段式”的写作摘要的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路线与写作技巧二“三段式”的写作摘要的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策: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交流就没有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而不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钱佩玲教授介绍了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法交换知识法,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充当双重角色,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当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时,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当学生做小老师的时候,他就需要重新组织材料进行讲解,这就巩固了他所学习的知识。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咸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各自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在小组内动手去摸一摸它们的面,用火柴棍去搭一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会它们的棱和顶点,先在小组内讲座交流,然后再推选代表充当小老师在全班进行介绍,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无论是知识上的体验,还是情感上的体验都是非常深刻的。可以看出,对一级从属论题的论述,是一种递进式结构。因此,整篇文章是并列中的递进式结构。文章对每一个一级论题的沦述,不仅通过事例提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进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是论文的价值所在。3构段布局层次结构,构段是基础,只有布局好每一个完整的段,才能做到层次清晰,主旨贯穿始终。教育科研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并要注意段旨的表达,每一个规范段的容量要适当。以规范段为主从教育科研论文的整篇结构来说,是由一个中心论点、若干个论据和论证组成。中心论点一般在绪论部分提出,本论部分基本上是中心论点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由从属论点群和相应的材料构成,而从属论点群是由若干个一级从属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构成。在最下位的论点段,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织在一起。如果一个段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并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就称这个段为规范段。规范段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完整性,即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性,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二是单义性,即只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有论证一个论点的过程。如果一个段不具有完整性,我们称这个段为不完整段。在非论文的文章中,特别是文艺写作,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大量存在。但是,在教育科研论文中,为了使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要求以完整的规范段为主。也就是说,一般的段应该是具有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这是为了达到逻辑构成上的要求,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但也可以有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绪论部分,相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完整意思来说,它不是完整段,一般为论点段;但它对整篇论文来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有些论据材料的篇幅较长,并由多个论据材料同时论证一个论点,这样,可以将某一论据材料分为单一的论据段。对论文的构段,除了少数论点段、论据段外,主要是完整的规范段。以规范段为主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利于观点突出、明确,层次清晰。一个规范段是围着论点而选取论据材料的,所用的论据材料是为一个论点服务的,这就突显了被证明的论点即观点,表达的观点也会非常明确。每一段是集中体现一个完整的意思,段与段之间的层次非常清晰;同时段内只阐述一个完整意思,段内的层次也会清晰。二是有利于沦证严密,规范段是围绕一个论点而展开,这就有利于使论据材料与论点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论证会更加严即密。三是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如果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阅读就容易掌握段意。如果一段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这是读者最反感的,读者阅读后还不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在合适的位置表达段旨一篇文章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一个规范段,也有中心意思或称主题,我们称段的中心意思为段旨。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就是段的论点,也称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段旨的表达,与论点的表达、观点的表达是一致的,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有着不同的叫法。段旨的表达,从位置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其一,出现在段首。段首是指一段开头的第一句,是一个题目的位置。段旨在段首位置表达,有其固有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突出重点,观点鲜明。读者通过阅读段首就可把握这一段的要点,就可知道作者的观点。二是有利于领头句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一开始就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从而有利于选材和写作。三是有利于逻辑推理。先提出论点,再列举论据材料进行论证,这样的逻辑推理便于掌握。同时,也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其二,出现在段尾。段旨出现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有些逻辑推理,如运用归纳法推理时,一般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并引出结论,这个结论实际上就是段旨句。其三,出现在段中。主题句在段中出现,虽不如段首或段尾醒目,不能体现出被读者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效果,但由于是事物逻辑性的联系,出现在段中符合逻辑推理的规律。例如,当段中主题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能放在段的中间比较合适。其四,在段首和段尾都出现。对长段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因为长段的结构比较复杂,信息量也比较多,只有前后照应地突出段旨,才能有利于读者掌握段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加深印象。段中主旨的表达形式,与观点是一样的,它应该来自材料的提炼,要求具有概括性。要以简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对于复杂的材料,一个句子难以概括出来,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述的意思说完全。段的容量要适当段的容量是涉及到段的篇幅长短问题。段的篇幅长短,是由每一个段所表达的内容决定的。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但是,对于一篇论文,在结构上尽量使各个分论点的论述大致匀称,不能结构失调。只有结构大致匀称,才能显得论证严谨而全面。为了使结构大致匀称,需要把握好规范段的相对性的特性。规范段的相对性,是指集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其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所掌握材料的情况而不同。如果内容多而复杂,作者应划分为小的集中,避免某一段的篇幅过长。段过长容易产生层次不清晰,也不便于读者理解。当然,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匀称,其观点的性质不同,论证所需材料也不同,篇幅的长短也就不一样。六、三段式的写作正文中的绪论、本论和结论常称为论文的三段式。绪论和本论是论文最关键的部分,其中本论是核心部分。绪论虽然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但也很重要,如果绪论写得好,为本论的写作奠定了好的基础。绪论的写作,必须在经过构思和谋篇后才能进行,所以,许多人在写作好本论之后,再写作绪论。本论主要任务是组织论据材料对论点进行论证。论证的写作,也包括结构的安排,上一节已对构思与谋篇作了论述,本节只就绪论和结论的写作方法及本论的论证方法进行讨论。绪论绪论也叫前言、引言、导论或序论,它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在写作上绪论包括下列内容:说明选题背景、缘由,阐述写作目的、意义,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文章的基本观点、中心论点,提示研究内容的范围,对主题词进行诠释等。如果论文篇幅较长,在绪论中还可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以便读者阅读本论、理解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这是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但是,并不是在每一篇文章的绪论都要写这些内容,作者可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进行选取,对内容选取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交代式开头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理由,然后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40:互联网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策略一文的绪论如下: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普及,使人类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高校德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考。本文拟对此进行些许探讨,力图为高校德育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路。案例240的绪论主要是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理由: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高校德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出现了困境。在选题背景的导引下提出问题: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思考。案例241: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的绪论如下:计算机实验教学是作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素质人才的灵魂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卢刚、马加爵的个案,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但往往一提到思想道德教育,传统认为这是两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与其他教学无关,与计算机实验教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因为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学内容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对实验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注意实验教学的特点,注意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不能牵强附会,使实验教学成为德育的载体,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案例241的绪论,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理由: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然后导出文章的基本论点: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其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学内容之一,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对实验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注意实验教学的特点,注意渗透的自然性、生动性,不能牵强附会,使实验教学成为德育的载体,将德育内容融人其中,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案例242:校本管理:中小学管理革新的理论与策略一文的绪论如下: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实施的新型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它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同和接受,并成为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世界的潮流。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规约,我国中小学校对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比较佰生。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本文在探析我国学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试就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策略、路径和态度进行简要探讨。案例242的绪论交代了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在国内外的实施情况,也就是选题背景和理由,接着提示本论要论述的内容。2提问式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在简要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之后,随即提出本论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43:浅论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及意义一文的绪论如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说: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的世界来与信息社会相匹配。学习型社会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有哪些特征?如何创建学习型社会?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研究。案例243的绪论,在简要地交代学习型社会提出的背景之后,接着提出问题: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有哪些特征?如何创建学习型社会?这些问题就是本论部分要论述的。案例244: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一文的绪论如下:据媒体披露,近几年来,被人们誉为天之骄予的大学生们不知有多少因为心理方面的疾病,不得不放弃大学生活,休学、退学,有的甚至非正常死亡,北京市16所大学的联合调查报告表明,囚精神疾病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死亡的学生总数的33。天之骄予竟把硫酸泼在动物园里的熊身上,女研究生囚一点小事就用水果刀疯狂地刺死室友,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令人震惊,更令人深思。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一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多少是因为优势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过大,交际失意,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而过早地枯萎,甚至早夭。高等学府诸如此类的事情屡屡发生,难道与中学生的教育就没有关系吗?16岁的少女亲手杀死自己的奶奶,中学生举刀砍向自己的母亲,成绩好的学生因一句批语而杀害老师的妻子和其3岁的孩子,等等。这难道不是给我们中学教师敲响了警钟吗?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在备战各级各类考试、竞赛之外,在训练学生健康的体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案例244的绪论也是先交代选题的背景,即当前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后果;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作者提出问题:高等学府诸如此类的事情屡屡发生,难道与中学生的教育就没有关系吗?然后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案例245: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目的一文的绪论如下: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这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大学教育目的具有应然和实然两种形态。其中,应然的大学教育目的是指大学基于自己的性质和宗旨所追求的目的,是由大学内部自然产生,并在大学长期活动中凝聚、沉淀而成的。大学应然的教育目的,由于体现了大学产生、延续、发展的原因和理由,因而被认为是本真的大学教育目的。而实然的大学教育目的,是指现实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依据或遵循的教育目的。它往往不是产生于大学活动的内部,而是由大学外部社会方面的某些要素赋予或强加的,内含了明确的社会性要求。其对大学教育活动的主导,可能在大学的思想领域造成混乱,使大学的基本制度设计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使大学的功能和效果受到抑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目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学教育目的都受大学所在国家、地区及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国家、地区及历史特征,其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历史和现实中大学的复杂形态。我国大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在转型时期所表现出的复杂形态,都源自于我国大学在确定教育目的时所依据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因此而选择的价值取向及活动方式。所以,对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及其背后所依据的教育观念及行政化模式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目的的合理和进步,有利于我国大学的发展和进步。案例245的绪论,第一句就提出问题: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然后作者自己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以此引出选题的背景和理由。案例246:试析教育过度的原因及影响一文的绪论如下: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畅,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就业率偏低,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者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目前存在着教育过度。究竟什么是教育过度,它有哪些特征和表现形式?笔者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教育过度的涵义、产生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案例246的绪论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缘由,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教育过度,它有哪些特征和表现形式?接着交代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案例2-47:论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构一文的绪论如下: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既是一项知识传授活动,又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而教学交往本身往往具有更多的教育价值。面对网络这样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作为这项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他们将会起怎样的变化,较之于传统教学,他们的任务与角色定位应该怎样?网络教学对他们又提出了何种要求,师生关系是否要一改传统教学的模式,有了新的定义?确实,网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与媒介,但载体的两头仍然是活生生的、有着情绪和情感的人群。因此,网络教学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为我们发展这种教学形式必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案例247的绪论先对网络教学简要地作一概念上的解释,接着就提出问题:面对网络这样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作为这项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他们将会起怎样的变化,较之于传统教学,他们的任务与角色定位应该怎样?网络教学对他们又提出了何种要求,师生关系是否要一改传统教学的模式,有了新的定义?然后,引出文章的基本论点:网络教学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为我们发展这种教学形式必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案例248:论确立中小学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一文绪论如下: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50多年,是一段曲折而艰难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全日制的中小学基本上是采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课程发展策略,有些省市,如上海、XX省也在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设计适合本地特点的课程,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开始打破。1985年以后,从北京开始很多地方进行了中小学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了地方的思想。1999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初步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模式。20XX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国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婆媳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控制的管理模式。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而不能依法灵活地办学。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包括课程与教学管理在内的管理权限逐步下放,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权力划分开始重新调整。但是长期以来的外在控制所形成的惯性严重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开发管理权下放后,很多校长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这些问题也是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所引发的,无不与学校课程管理定位有关。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如何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学校课程管理如何定位?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案例248的绪论先回顾问题提出的历史过程及选题的理由,再提出问题: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如何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责任,学校课程管理如何定位?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3出示观点式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将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要论述的论题提出来。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49:刍议教育管理之效益一文的绪论如下:向管理要效益,是深化改革的要求。但管理需要投入,而对待产出人们却往往持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只重投入,不计产出显然不符合改革促进效益的时代要求。本文拟就管理效益当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谈一点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案例249的绪论并没有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最后,就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作一交代,起着启下的作用。案例250: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分析一文的绪论如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教育对人类和社会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彰显。那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也就备受关注,对教师问题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仅就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地位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案例250的绪论先提出观点,再交代文章要论述的内容。案例251: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的绪论如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现。教育科学的发展现是有时代的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案例251的绪论的第一自然段阐述科学观,作为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接着作者简要地阐述了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是文章的中心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绪论是采用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推理的逻辑形式阐释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案例252:从现代公民社会理论看公民教育的构成一文的绪论如下:公民社会与国家的相对分离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必然,建设健全的公民社会,在私人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架设一条动态制衡平台,实现民主政治和科学决策,是实现国家权力运转理性化的有力保证。建设公民社会的理论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构想,更是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展的重要依托。换言之,建立公民社会是公民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向和政治使命,公民教育是公民社会运动的延伸和继续。从公民社会的理论构想来阐发公民教育的社会定位、内容构成和价值追求具有其逻辑可能性和现实合理性。在当前,尽管公民社会理论林林总总,但和公民教育直接关联的是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理论和公民社会建设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为公民教育的社会定位、公民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公民教育的主体内容提供了分析依据和积极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三个理论视野出发,对公民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为公民教育定位、开展公民教育的可能使命有哪些和构成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构成等作出尝试性的探讨。案例252的绪论不是先交代选题的背景,而是直接表达观点,再简要地交代研究现状。最后是启下句,提示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案例253: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转换一文的绪论如下: 教育目的是国家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蓝图,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阶级办教育,都有自己的特定教育目的与人才教育目标。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与人才标准。从教育文本的比照研究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培养的总路向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转变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定位;从四有新人到四有公民。案例253的绪论,先是从一般规律作为理论基础的引言,再鲜明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培养的总路向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转变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定位;从四有新人到四有公民。4提示范围式绪论部分提示要点,概括全文的内容、研究的范围。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54:试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的绪论如下:1998年以来,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兴起,引起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热切关注。有关实践和研究蓬勃展开。本文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试图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究。笔者认为,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及尚未制度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认识不足、师资短缺、课程零碎及企业参与不力等问题,决定了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该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观念建构、组织建构及运行机制建构等几个方面。案例254的绪论,第一自然段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缘由,第二自然段提示本论部分要论述的内容及范围。5阐释概念式绪论先释题,即阐释题目中和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再提出论题。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55:论国外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一文的绪论如下: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充裕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因此,在研究大众化阶段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时,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国家和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向;较低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高职教育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种,与其他社会资源并无性质上的区别,只是用途不同。因此高职教育资源同样包括这样两个层次的配置:宏观配置社会资源流入高职教育领域,形成高职教育资源;微观配置流入高职教育领域的社会资源在高职教育内部的再分配和使用过程。案例255的绪论,第一自然段直接表达观点,第二自然段阐释主题词的概念。案例256: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一文的绪论如下:教师问题行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对其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那些不适当的或过激的教育行为。教师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智能发挥、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教师的集体形象和职业声望。近几年来,五花入门的教师问题行为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对学生、教师和社会产生了一些不良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对重塑教师形象,加强与改进教师教育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因果关系呈现复杂多样化,所以,对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多数研究拘泥于理论描述,而缺少实证材料。本研究试图以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行为的基本特征,以期为预防与矫正教师问题行为,加强与改进教师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上例绪论先阐释教育问题行为这一概念,再指出教育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接着引出论点,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范围。6引用材料式以引用权威人物的观点或最近的政策、教育规章等,来引出论题。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57: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原则一文的绪论如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近几十年来,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是个性化教学。在全世界的教育环境中,一种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愈来愈多样化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在我国,个性化作文是继开放式作文、创新作文、新概念作文、情景式作文、原生态作文等新术语之后出现的又一个作文新概念。笔者拟就个性化作文的有关问题略陈管见。上例绪论先引用权威书中的观点,再提出论题。案例258:对话,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文的绪论如下:克林拍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他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由此可见,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我国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已经明确地规定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的动态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一次革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可分为两类:一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一种意义阐释性对话,是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二是师生对话,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人与文本对话和个体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敞开心灵价格对等的精神交流。本文将围绕语文教学对话的特征、语文教学对话的意义、语文教学对话的策略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上例绪论先引用权威学者的观点来解释论文主题,再说明写作目的、意义,最后交代文章论题的内容及范围。通过对大量教育论文绪论写作的分析,写作内容在绪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交代选题的背景,说明选题的意义、缘由;提出文章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交代研究内容的范围。提出问题,是绪论的核心部分,并且要求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但问题的提出应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体现文章的较好的逻辑关系。对选题背景的交代,可以作一些历史的回顾,对这一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交代选题背景,也是为了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所有为问题提出作支撑的材料,一定要写得简洁。不能将选题的思考过程、心情与感受写进绪论中。因此,大多数教育论文绪论的写作,其结构比较简单,由三要素构成:问题提出的背景、提出问题和提出中心论点或提示文章要研究的内容。而有些论文,由于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可增加一些其他内容,如调查实证型论文,需要将调查的对象、方法等作一交代。但是,绝不能其他材料过多,而淹没了绪论的主要要素。论证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观点上,而论文的学术水平则体现在论证过程。本论部分最主要的任务是组织论据材料对论点进行论证。因此,本论的写作,也就是论证的阐述。从研究成果表达的角度来说,本论部分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陈述。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实质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论证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论证的类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立论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驳论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教育科研论文的论证方式,主要是立论,驳论也有,但相对于立论来说,要少得多。因此,本节只讨论立论。要写作好论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中心论点而构建论点体系和论据体系论点是作者提出的见解、观点,应该鲜明地表达出来,这是教育论文区别于一般经验材料、文学作品的本质特性。论点的表达应该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只有这样,论证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的和有效的。文章始终要保持一条主线,就是以中心论点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构建好论点体系和论据体系。论据体系的骨架是各级各个从属论点,例如,一级从属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论据,又是二级从属论点的上位论点;二级从属论点既是一级从属论点的论据,又是三级从属论点的上位论点;以此类推,每一个从属论点都具有多重身份。要想使整篇文章的主题突出、贯穿始终,就必须使所有的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保持一致,如果有一个一级从属论点或二级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不保持一致,就会出现中途换题。这样,不仅文章的主旨不突出,而且有可能造成结构混乱、论证混乱。中途换题,通常称为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常见的偷换论题错误是证明过多和证明过少造成的。证明过多指的是,在论证中不去论证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论题断定较多的判断。证明过少指的是,在论证中不去论证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论题断定较少的判断。2注意选用合适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研究方法的体现。对课题的研究,一般要采用多种方法,而对论点的论证不能将所有采用过的研究方法都用于论证。分析的角度不同,其论证方法划分也就不同。从逻辑学角度来分析,有归纳论证法、演绎论证法和比较论证法等;从论据材料的性质来分析,有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从各个从属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分析,有分层论证、层进论证和因果论证等。其实,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例如,事实论证就是逻辑学的归纳推理法的应用,理论论证就是演绎推理法的应用。现将不同分类方法综合起来,教育科研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如下几种:归纳法和事实论证。归纳法,即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形式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对许多个别的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综合概括出反映一般本质的结论。事实论证,或称例证法,是指先提出观点或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其原理也是归纳推理的逻辑形式,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特点是以事实说话,是以翔实、新颖、典型的具体事例,以及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字作为论据。因此,在运用事实沦证时,主要注意对事实的把握,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新颖性,事实具有概括性,数据要真实,不能用不具代表性的个例,以个概全、以点概面。在教育科研论文的论证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事实论证,可使论文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例如,经验型论文和调查实证型论文,就是大量地运用事实论证,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观点。演绎法和事理论证。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辩证思维的论证方法。它是以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结论为前提,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事理论证,是一种以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或人们已知的道理,或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或引用伟人的言论,或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理论,或引用道德伦理、国家政策、法律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原理是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运用事理论证,可使论文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因此,事理论证是教育科研论文必不可缺的论证方法。在进行事理论证时,须注意的是:所引用的言论要忠实于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引语要准确无误,最好注明出处;引语要简洁,避免大段引用、喧宾夺主;对引语要作一些阐述说明,不要引完就简单下结论。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又有两类形式,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从通过对同一类型的事例进行比较论述,推论到同类的事例上去,以证实论点的正确的推理方法。或者说,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事理,分解切割成若干部分,然后一一加以考察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所论事物或事理的分析、透视,发掘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和规律来,从而很好地证明论点。分层论证。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论证一个论点。一般是以上几种论证方法的应用,例如,论证一个论点,既用事实论证,又用事理论证,这种从事实和事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就是分层论证。递进论证。在多个从属论点之间,是一种一层比一层深入的递进逻辑关系,因而其论证也是一层比一层深入分析的论证。因果互证。是用已知的原因来证明结果,或由已知的结果来证明原因。论证方法的多种多样,看似很复杂,其实也简单。逻辑推理形式是论证的主线,论点体系及论据材料的安排都是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安排的。逻辑学的各种推理形式一般融人了实证论证和理论论证之中,这就只有实证论证和理论论证两类论证方法对论点的论证。如果将这两类论证方法有机地结合论证,也就使文章既体现了科学性,又体现了理论性。因此论证的学术水平就是体现在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的有机结合的技巧上。对论证方法的选用,是根据研究方法而定的。如实证型教育论文,是采用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其论证也应是以实证法为主的综合论证方法。但是,并不是说,实证型论文只要实证,而不要理论论证。有些作者,认为只要有数据,就可以证明研究的成功,从而在论文中大量罗列数据。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一篇论文中,数据只是供作分析的素材,对论证起实证作用。但是,教育科研论文,仅有事实论证还不够,还必须有理论论证的配合,才能使论证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的结合,常常表现在典型分析和概括分析的结合上。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解剖和分析,来论证某个观点,这是一种事实论证。对总体情况进行概括分析,来论证某个观点,是建立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逻辑推理法。这二者各有所长和不足。典型分析较为生动、丰富,但往往缺乏普遍意义。而概括分析正好与之相反。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该注意两者的结合使用,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更有深度。比较法和分析法,也是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们往往与事实论证或事理论证交融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事实论证中包含有比较法或分析法,在事理论证中亦包含有比较法或分析法。分层论证、递进论证和因果互证是结构层次上的逻辑形式,是从属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如果几个一级从属论点是并列结构的关系,则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就是分层论证的逻辑关系。如果几个一级从属论点是递进结构的关系,则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就是递进论证。如果从属论点是因果结构关系,则就为因果互证。3注意论证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论文是科学研究的结晶,丧失了科学性,就称不上论文了。因此,在整个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论证的科学、有效,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在论证中论据是论点的依据,论点的真实性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出的,是依赖于论据来论证的;只有论据的真实才能推出论点的真实。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论据缺乏真实性,就缺乏论证的有效性,整个论证过程就不可能有说服力。不仅以完全虚假的判断作为论据是错误的,而且以真实性未被证实的判断作为论据也是错误的。同时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例作为依据也是错误的,如,当采用数据材料作为论据时,一定注意数据的代表性,还应重视对数据的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这些就能显示出论证过程的科学、严谨,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深度。特别是注意不要出现任何夸大其辞的表述,否则,将要降低论文的质量。要做到论证的科学、有效,还必须满足论据充足的条件。在论证过程中,要体现观点来自材料的提炼,论点是从论据中推出的。所谓从论据中推出论点,就是说要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论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说理要说清、说透,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论点进行论证。既要用事实论证,又要用事理论证。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4注意论证过程的逻辑性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密,形成三者间的逻辑统一。论证过程,实际上是论点与论据材料的合理组织和合理安排的过程;论证过程的逻辑性,也就是论点与论据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逻辑关系。论点和材料不是随意组合,而必须是有机的结合,应以论点统帅材料,以材料证明论点。如果只有论点,而没有材料,必然是空泛,缺乏说服力;但不加取舍,大量堆砌材料,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论证必然缺乏深度;而有了论点、论据,却缺乏合理、严谨的论证,仍然会使人感到杂乱无序,理不出头绪。作者应该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据,来支撑论点。精选出来的最有价值的论据材料还要按照各自所要证明的论点来安排,即把所有的论据材料分别划归到各个小论点之下,随着各级各个从属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排列顺序的明确,论据材料自然也各得其位了。在论证过程中,要层层论述,以使论点、论据、论述三者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总之,本论的写作,实际上就是论证过程,就是恰当地使用论证方式,并按照论证的逻辑推理原理,在组织好真实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的基础上,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使论文的主要论点即作者的主要观点为读者所接受。结论结论是一篇论文的结尾部分,是整篇论文的总结。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和准确,首尾贯一,使整篇文章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论文应该有结论,这是作者对本论研究的态度。本论所研究或所论述的内容,是得出实证的结论,还是初步的探索,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应该给予明确的信息。读者可以从结论中看出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深度。结论的写作有以下几种形式:1结语式作者应对全篇文章所论证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总体性看法和结论性的意见。作者要强调结论或论点的正确性,可采用这种形式的结论。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59:对试行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的思考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综上所述,实行弹性学制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通行做法,也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国研究生教育也应逐步引入弹性学制,并在不断探索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弹性学制。不过,在推进弹性学制的过程中,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弹性学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局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它必将从整体上触动现有建立在学年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观念和制度体系。要便弹性学制名副其实、行之有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观念,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该结论部分是对全文论证后的总结,同时又是作者的基本观点、论文的主题。案例260:试论创新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总之,创新型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是以创新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以未来化创新性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绩效的创新团队为主要的科研建设平台,以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的一种新型的大学。因而,创新型大学将以永不落伍的理念和蓬勃的生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该结论部分是对论证部分的总结,同时又是文章的主题、作者倡导的观点。2展望式在结论部分,根据本论所论述的理论和观点推导未来,预见其生命力。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或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坚定的信心,可采用展望式结论。请看以下案例:案例26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笔者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行为标准和程序一定会建立起来,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该结论部分是作者表明态度,即对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充满信心和希望。案例262: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困惑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应该深信,只要有让学生在尝试中自由飞翔,充满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就一定能够使学案设计教学不断臻于完善,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该结论部分,作者表示对学案设计教学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3探讨式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不是提供某种实证的结论,仅仅是初步的探索与分析,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请看下面案例:案例263:研究性学习呼唤英语教学新理念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开展研究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要从重视教师主动教转变为重视学生主动学;在教学评价上,要从传统的重视对学生的单向的、单方面的学科知识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转向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的评价;同时,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指导能力,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科学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也要确保研究性学习权力的下放。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基本上还是一道崭新的课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但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它经过长期探索,最终将取得成功。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对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探索与分析,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同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坚定的信心。4解释式在结论部分,对本论的论证作进一步说明,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明朗。请看下面案例:案例264:混沌理论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一文的结论部分如下:以上从混沌理论的基本内涵,阐述其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启示。显然,这些研究并不是要否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而是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应当尽可能变化自身的思考视角和拓展思维视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教学系统是一个线性和非线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学过程不能强调非线性就否定线性,非线性的教学过程需要线性的教学策略,线性的教学过程又需要非线性的教学策略,应该是由线性到非线性再到线性的螺旋认知发展,即:混沌中蕴涵着有序,有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混沌。结论部分先是对本论所阐述内容即混沌理论进行解释,再进一步提出中心观点,这样强调了中心观点,使中心观点更加鲜明突出。写作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结论应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这是结论的核心内容。同时,可以对研究课题的前景提出预测。但是,不能提出新的观点,或阐述与本课题无关的论题。七、摘要的写作有些人认为,摘要是论文的附件,写得好差,并不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些人认为,摘要的写作比较简单,常用句式有从人手,分析了,提出了,本文认为。其实不然,摘要与正文同等重要。沦文摘要的重要性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论文的摘要的质量高低,有时决定着论文能否发表。编辑往往通过阅读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粗略地判断文章的价值。质量差的文章摘要,有可能在编辑初选稿件时就会被淘汰。二是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频率和被引频次。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由于论文摘要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论文能否发表,关系到论文的被检索频率和被引频次,因此,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摘要的重要性和写好摘要的必要性。摘要的写作,并非像有些人认为那样容易、简单,实际上,要写好论文摘要还得非下功夫不可。从大量自由来稿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质量的摘要不多,大多数是,或者质量不高,或者不符合格式规范。这也是本书特安排一节专门阐述论文摘要写作的原因。类型1科技论文分类法在大多教育科学专业性的文献中,都使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分类法,将教育科研论文的摘要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一指示性摘要三大类。实质上这三类摘要,是指科技论文的摘要。由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的撰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