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689519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南帅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A1NANTEACHERSCOLLEGE廖声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000)【摘要从一定历文文化背素和恐想渊源来探讨人本主义的起源和必要性,对人未主义心理学杰出大师马斯洛与罗杰斯伟大方献做出评论,并对人本心理学局限性作扼要経枱,辨讴地才待人衣心理学的社会形响并凭岀一点启发。关僅词人衣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社会彭响【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01)037070-04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前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名称是1962年提出的。 它的发展起于美国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与旨在治疗、发展、改造心理的人类潜能运动中,被称为心理学中非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在马斯洛领导下成立了协会,并由安瑟尼、苏提赫编辑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主要目的探索“完满与健康”的人类存在的行为持征和情绪动力。它作为西方心理学的新趋向之一,已经在西方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正确理解他们学说、批判地吸收他们思根观点是非常必要的 C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历史渊源(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素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美国本土,考察人本主义心理学必须研究美国的60年代前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之后,使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迫于参与战争,战争造成的毁灭和灾难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战争使人们看到人性不断走向攻击和自我毁灭,从而使人感到绝望,而人在战争中公开表达了对这种蔑视个人尊严、价值,便人被迫卷入毁灭性活动的愤怒与反抗。斯大林掌权后的俄国与希持勒的德国那些令人恐怖的残忍,发生在越南的千百人的死匚,以及马莱大屠杀,使乐观的美国人深陷悲观。他们对人性和道德进步表示怀疑,对炸弹的恐惧、对人类口我毁灭的担忧已经形成,发岀“我们能够信任社会吗”的眾问。美国战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虽有與高,但社会问题如失业,种族歧视、犯罪道德堕落,人的异化与追求址上感性满足等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精神生活极度空虚c而国际上战争不断,军备竞赛激烈,核战争在威胁着全人类,财富、嚥荣、技术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往往人把人变成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使人缺乏主动性和个性,处于被控制,被隔离的状态。“人的尊严和价值到底在哪里”,人们遭到比战争甚至更有威胁性的危险。在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提岀碇问时,美国的年轻人开始把攻击范围扩大到对教育制度的批评上。 其中两点: (1)美国式的生活风格。(2)缺少对个性的关注。美国式的生活风格使许多年轻人感到高度焦虑、孤独感、疏离感和绝望感,他们自己的同性受到威胁,他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彷徨徘徊,巨大的社会鸣杂包国了他们,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与心理良好适应了教育体制的突出问题。同时,美国教育体制制度无力关注个人的成长不能帮助每个个体充分发展。父母和教师不能理解与发展毎一个儿童独特潜能并接受其持定的局限性。不少美国青年从未有过自我价值所必需的完整感和尊严感。在那历史文化背景下,人性被质疑,社会的价值被否定,所有人都在寻求从整体匕把握人类生活的新方式时,美国青年要求一种真正的真诚的人性的道德的人类生活方式,并为之努力奋斗。人本主义心理学独树一旗,从自己的哲学、心理学、伦理原则来支持这一追求。以其健康的人性来召唤美国青年其他学派心理学不能够提供面向所有人(健康的、非健康的)一种哲学,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位置 c 人本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2001年第3期第3卷(总第11期)收稿8期2000T2-25作者介廖芦立(1975-),男.江西韓州人.广州华南师大心理系99级硕士研究生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UpWU.nct第3期曜声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71理学发现并证明人的充分发展建设性原理而这些对个人生活构建有意义的原理将最大可能挖掘人的潜能。1962年马斯洛呼吁成立心理学的“第三始力”,这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不同的心理学思潮,吸引不同背景、来自各学科的成员,但他心都同意:为了与日益严烹的社会、文化危机进行斗争,与20世纪非人性、泯灭人性的感情作斗争,并对其提岀挑战需要建立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二)人木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一诞生就不是一个有严密体系的单一学派,严格地讲它应该是一种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学派松散联盟作为一种关于人性的探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思想渊源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哲学、伦理学流派。科学的人道主义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潮c它是以哲学自然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派生的因而反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经院式思维体系,主张人的傩康感情;使人的道徳意识在摆脱禁欲主义束缚的基础上要求充分发展。彼持拉克是“人道主义之父 S 他宣称:逻辑与自然哲学对于人及其最终尊严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c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对于人的赞美。这种早期人道主义被人本心理学所继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战后所带来财茗、繁荣、技术进步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必须再一次提出人道主义或人的粵严和价值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继承了西方人逍主义的传统。而FL他们也昨崇了我国古代老子的白然主义人道观, 老子强调道法自然返璞还真;马斯洛为此提出从人的存在的本来面目看人;罗杰斯反对以条件考虑来代替自我评价,认为在完全成为你自己时你会感到和别人更亲近而不是更疏远 J存在主义是一种反抗传统哲学的代表思想.考夫曼(1956)在存在主义选集诸论中强调存在主义是对传统哲学肤浅和学究气及其脱离生活倾向深为不满 S 它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所谓存在首先强调意识或活动主体,而不是咨体。并且主体只是个人的具体存在,并强调英中的意识作用或精神存在价值而非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存在主义代表说法是:环境迫使躯体但无法使思想屈服。存在主义看到人与他自身的分离,客观现实对人的意义人无法成为客观公正的观察者,但如果他自己投身生活中,就能发现一些具体的真理存在主义的许多基本原则都可以在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找到。考夫曼认为一种哲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為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它对体脸”的说明与限定上,存在主义强调研究个人的理解、情感、人格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存在,怎样在生活中生活,怎样抛去客观性这一保护自己的盾牌。人木主义心理学继承疗在主义存在体验 S 集中注意人对他的存在体验.肯先承认人的存在,认为生活足主观进行的,就象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那样。人本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是科学家,即使在观察的时刻,也不声称是容观的 S 即与被观察者达到密切关系,通过对观察对叢亲密、深入、持久地观察,准确地感知和了解。祓观察者毫无防范、敞开心扉,同时也可以观察到观察者的表现。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贡献和局限性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人本心理学协会承认尚无一致的框架,但也宣布了下面四条原则:1.把个人体验本身及其对个人意义居首位而理论解释与外显行为其次。2、强调人类独有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价值观和自我实现, 反对机械论、还原论的方法对待人的存在。3、在选择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时、重意义性反对过分强调客观性而牺牲意义。4、最终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与尊严。关心毎一个人天赋潜能发展促进个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并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閑绕这四个原则产生的理论和应用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作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责献(1)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简化论.认为要按意识本身来看待意识体验反对传统的精神分析那样将它们降到低到基本冲动或防卫“创造力、博爱”等纯真现象没有必要把它们看成性欲冲动的体现或早期需要的满足反映,同时它批评行为主义梅它们看作单纯的附带于行为的普通现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机器一在宏定的范围内行动的复杂系统 S 对精神分析学派提供仅是人性的疾病或残废的一面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病和梢神病的行为与感到极大的不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中行为主义者的人性是看作外部刺激的消极反应,精神分析者则把人性作成生理力母和童年冲突的情绪反应,两者带来的只是人性的悲规,而没有论述人成长的潜能和追求比现状更好或更多的愿望。人本主义心理学除了对第一势力、第二势力进行了批判外对传统的心理学提出质疑。认为以往心理学太倾向于所有实用主义,目光短浅过于着觅实利和成功,很少对自己所使用手段加以批评,过于注重技术和技术的种种长处,忽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目的以及价值,导致整个心理界的研究陷入非道德主义与混乱状态,忽视人内在的丰观牛活研究忽视积极健康快乐的一面 c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往往是一味强调技术设备技师和设备操纵者”雅致完善和权威而不是把“提问者和解决问题的人推到科学系统中心地位,仅仅认为现在掌握的技术设备、人员进行哪些课题,而不能考虑为人类奉献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据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问题主义中心的研究方72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卷194-法:认为应当为解决人类迫切的问题、重要问题做出贡献。(2)健康人格与自我实现理论影响1马斯洛的傩康人格与自我实现健康人格问题是一个又老又新的问题, 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都探讨过这一问题,不少心理学家也有关于傩康人格观点, 但它们并没有把健康人格作为主要研究点,弗洛伊德对变态人格感兴趣,认为健康人格状态是一种本我、自我、超我和谐的统一体,而不健康的人格,如神经病则是这三者不和谐的结果。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上,认为行为是通过强化而塑造的,强调“健康人格”应当是具有及时判断并强化有用行为以满足需要的有机体,过去强调研究的精确性及可操作性。提岀健康人格的研究必须选择最健康的人作为被试,强调不能脱离社会价值和社会生活环境来研究。马斯洛指岀, 平均水平不等于合乎人类的需要, “健康”是高于“正常”的含义,如病态的性生活在美国是正常,但这并不健康,马斯洛提出与传统正常概念不同的新概念,“心理健康的人”,或者说“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看来,一切人都拥有一种对于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先天性追求或倾向。马斯洛构建了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个层次中,马斯洛为了表达人类基本需要的性质和特点,在本能(Instinc)词后面加了一个后缀“oid”,成为“似本能”(instincoid),与传统本能理论“过分强调人与动物界连续性,而没有看到人种与其他物种的深刻区别”。难能可贵的是马斯洛指岀:“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到有,”比如优势需要A满足了10%,需要B可能还未有动静c但需要A得到25%时需要B可能是5%0马斯洛所描述的霜要是一种连续的重叠的波浪式的演进,而并非要先满足下层需要才能追求上层需要。这种需要层次提出了攀登到人成长阶梯的更高台阶上去的挑战,而且提岀撩拨人心的希塑。如果条件允许,每个人有可能达到自我实现,或考至少接近自我实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要结构、层次以及发展上并从微观的心理学角度支持、丰富和发展了这宏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我实现的人是在内在本性得到了顺利发展, 或者说基本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人,甚至是顿悟和自我认可的神经病患者。自我实现作为人性的实现,能够给人带来“高峰体验”,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比我预料的要普通得多,它们不仅在健康人产生,而在一般常人或甚至在心理病态的人身上岀现,一只不过不能认识或接受罢了高峰体验称为“自我实现”,或健康心理悠忽短暂的插曲。为此一个平常的母亲以及普通岗位的工作人,能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达到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号召个人达到以自己发展为其同伴带来价值的自我超越的存在状态。这就赋予人格的伟大的力压,充分让每一个人趋向人性的成熟与丰满。从教育观出发,可以激发学习肴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从而使学习者自我教育以达到自我实现。从个人的价值来讲,自我实现理论对每一个人,尤其帮助青年人发现更深刻、 更坚实的信念与价直。寻求支持是为解放自己的创造力以发挥最佳潜能,解决“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去何方”的困惑,追求和歌颂美好人性及存在的价值。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与自我实现罗杰斯健康人格见解的第一点是: 健康人格不是人的状态,而是过程;是“趟势、而不是终点”。自我实现是不断进行的; 它永远不是完成的或固定状态;个人是否不断向前、进一步分化和发展自我的各个方面。他把健康人描绘成具有对毎个经验要素应答的能力,完全生活于存在的能力,能有选择自由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能力的“充分起作用的人”。 罗杰斯还探讨了自我概念及习得性的动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机体的经验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不一致, 不能把自我的一切方面加以实现,就不能成长健康的人格。在习得性动机探讨中,罗杰斯提出在健康人格的形成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是在婴幼儿时期得到无条蚌的积极关心。罗杰斯的健康人格描绘了激动人心、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追求的自由,同时,他对婴幼儿自我“織念“形成及如何培养健康人咋了较多探讨, 这在人格教育和婴幼儿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理论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观点上是一致,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发展一切能力的内在倾向,包括着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这些潜能都有自我实现的共同趋势。罗杰斯认为价值的迫求便人的潜能发展进一步实现,并满足个人内在的需要。但当个人认识到自己没有发展内在的自我, 没有使最佳潜能得到自我突现,便需要帮助,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治疗家发挥作用的地方, 罗杰斯提岀并实践“以受助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人际信任和互相接受的人际态度上,比弗洛伊德那种依赖性的寻找移情的患者与治疗者建立的高度情绪关系,更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这种新方法在训练小组、感受性集会及交朋友治疗中得到应用,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热心投入这冲潜能运动,以解决自我意识与实际体验不相符时产生的自我不协调体验,例如,认知冲突、焦虑、烦躁甚至心理变态。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治疗者与作为完整个人的患者之间的感情交流,通过这种治疗使患者产生自己顿悟的手段,把患者人格从防御心情转变为坦率的,自由体验的自发的心情,使患第3期廖亞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73194-者终有一天把自己的独特性看作是有意义的生活的关键。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扩展到教育问题上,形成了他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在他学习自由(1969年)一书中主张教育目标是促进成长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 又有独持个性和充分发展的人,其特点有:具有创造性;积极向上;独立自主;有选择行为的能力和自由。因此,他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以学生本人及学生态度以中心,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及情感,洞察学生内心世界,予以终极关怀并真诚地对待学生。这种教育观促使教育的人将如何考虑儿童了解自己与他人, 父母与教师如何理解与发展毎一儿童独特的潜能,并接受其特定的局限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给传统的教育制度予以重击、对教育中的“权威性”, 对教育制度无力关注每个人充分成长提岀质疑。在这种教育观影响b,美国的教育制度有较大改变。在经过人本主义改革的文化中,接受教育的个人将直接“发展为真正的人(Harmar,1971)。(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够严谨,只有四项原则,范围不明确。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 如健康人格理论似乎要把个体引到完全自私和自我放纵的生活状态上去。 一些慨念也显得模糊, 如马斯洛选择所研究的自我实现的人的标准不明确,需要A满足了鸟少才出现需要R也不准确。以致心理学史家舒尔茨认为,陈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什么,比明确地描述他们赞成什么更为容易。(2)过分地强调了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有的自然倾向, 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从价值论这个角度来说,不能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髙追求, 而应以社会实现作为自我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3)人本主义对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 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三、简评及启发人本主义心理学探讨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研究并且加强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 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向高级发展。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从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尺度来认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与马克思的自我实现有许多相近之处, 如二者均强调人类需要潜能和价值的作用, 重视以需要理论出发构成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途径,对人性保持乐观的态度,毎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及自我完善, 这也正确地回答了人的意识为什么会具有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哲学、心理学问题。共同主张自我实现并非利已主义, 利已主义的自我实现与利他主义的自我实现最终会消除对立,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极其重视学生成长过程的主观作用,强调家长、教育者与学生和谐关系的重要,同时重视学生自我创造力的培养;在教育界也有巨大影响。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已成为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得到广眨应用,从主体论的提出到愉快教育实验,从智力开发到素质教育的推广, 人本心理学教育观都做岀较大贡献。人本心理学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它还不成熟,但这是必要的、积极的,对人类整体、民族、社会的个人生活的提高都是有益的,也给了笔者一点启发。(一) 应当重视研究与提高人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这是马斯洛的著名格言。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整体性前提下, 发展“东方自我实现型人格”,培养有高尚感情、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健康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强调集体成功时,不能忽视个人正当需要、正当权益以及起码的尊严;在反思集体失败时,不能推诿责任外部因素,每个人都要有起码主动和负责精神。(二) 建立多层次价值体系 c 人本主义心理家的健康人的生活价值是多方面的: 道德价值、 审美价值、 智意能力、生活情趣,伦理亲情。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而且要在多方面享受。为此,人的价值是多方面体现的,要建立起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不要因某一方面未体现价值,便觉得不能在其它方面发挥价值。同时,我们应当促进社会提供条件、发展和满足个人的高层心理需要,从而给社会带来价值。共产党宣言提岀的目标:理想社会应该促进毎一个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人本心理学提出关于人的潜能和价值的观点,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促使与社会需要相联的自我实现的满足, 有助于社会主义对人的智能的开发、有利于四化建设。参考文献1夏洛村,布劫寻井.冻宝铠译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北求;半夏出版社,19902舒尔童著,李文译.成长心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8杨U志.心理学第三恳潮与人的需神文明建设J.北方论从,1998(1):33-354决険丽.人衣主义放育及其现实意义(J).W关大学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