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规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916709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268 大小:9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68页
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68页
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标 准 汇 编XX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前 言XX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05年,工业危险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2001年12月30日,XX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正式公布实施。为了更好的贯彻国家及XX省固废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全省危险废物管理,完成“十五”计划,XX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辑了这本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标准汇编,供各级领导及危险废物相关从业人员参考。本汇编主要分为政策法规、环境标准和其他涉及危险废物的资料三部分。结合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国际履约的需要,本汇编还加入了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及斯德哥尔摩公约文本。本书主要编写人员:许丹、王明杰、万厚全、王力兴、王德荣、赵伟。审核:李宇斌、X维、旷天化。XX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03年2月目录第一章政策法规4.环境保护法律5中华人民XX国环境保护法(节录)5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录)6中华人民XX国水污染防治法(节录)9中华人民XX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节录)11中华人民XX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节录)12.环境保护部门规章、规X性文件16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6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9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27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28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34关于增补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通知35国家环保局关于印发关于严格控制从欧共体进口废物的暂行规定的通知37关于严格控制从欧共体进口废物的暂行规定38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49关于修订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53关于加强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的通知5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节录)57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58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61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67进出口电池产品汞含量检验监管办法72.地方性环保法规、规章、规X性文件76XX省环境保护条例(节录)76XX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节录)77XX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节录)79XX省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节录)80XX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节录)82第二章环境标准8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84国家危险废物名录90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104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11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123医疗垃圾焚烧环境卫生标准(CJ3036-1995)129医疗废弃物焚烧设备技术要求(CJ/T30831999)134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GB16487.116487.12)137禁止进口货物目录(共五批)159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16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X(HJ/T201998)165XX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180第三章其他18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节录)185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节录)185XX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节录)187第四章附录188附录1:各有关公约文本189巴塞尔公约189斯德哥尔摩公约220鹿特丹公约244附录2:危险废物转移联单269附录3: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批)270第一章 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XX国环境保护法(节录)(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时间:1989.12.26)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第三十一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第三十三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录)(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时间:1995.10.30)第四十二条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 第四十四条 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四十五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登记。第四十六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不处置的,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设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的设施。 第四十八条 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 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第四十九条 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五十条 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五十一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二条 运输危险废物, 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第五十三条 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 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第五十四条 直接从事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该项工作。第五十五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在发生意外事故时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防X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第五十六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五十七条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 第五十八条 禁止经中华人民XX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一) 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二) 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三) 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的;(四) 将列入限期淘汰名录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五) 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的;(六)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设施、场所或者生活垃圾填埋场;(七) 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应缴纳排污费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行为之一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法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XX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 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二) 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处置的;(三) 转移危险废物,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向移出地和接受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四) 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五) 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六) 将危险废物和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七) 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或者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八) 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第六十五条 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XX行为,没收XX所得,可以并处XX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XX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或者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单位犯本条罪的,处以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XX国水污染防治法(节录)(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时间:1996.5.1)第二十九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第三十条 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第三十一条 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直接埋入地下。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必须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第三十六条 排放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准排放。第三十八条 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第四十条 船舶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必须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事海洋航运的船舶,进入内河和港口的,应当遵守内河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船舶的残油、废油必须回收,禁止排入水体。禁止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船舶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必须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的措施,防止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第四十一条禁止企业事业单位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第四十二条 在无良好隔渗地层,禁止企业事业单位使用无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证机关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三)违反本法第四章、第五章有关规定,贮存、堆放、弃置、倾倒、排放污染物、废弃物的;中华人民XX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节录)(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时间:2000.4.29 )第四十一条 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除前两款外,城市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治烟尘污染的其他措施第四十二条 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必须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XX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一) 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气体的;(二) 未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三) 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四) 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第五十七条 XX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XX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XX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XX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XX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节录)(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颁布时间:1999.12.25)第十八条 沿海单位向海域排放有害物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有关规定。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辐射防护规定。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第三十四条 含病原体的医疗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入海域。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第三十九条 禁止经中华人民XX国内水、领海转移危险废物。经中华人民XX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事先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同意。第四十五条 禁止在沿海陆域内新建不具备有效治理措施的化学制浆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电镀、酿造、炼油、岸边冲滩拆船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工业生产项目。第四十九条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不得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第五十条海洋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爆破作业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及输油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溢油事故的发生。第五十一条 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残油、废油必须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经回收处理后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钻井使用的油基泥浆和其他有毒复合泥浆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浆和无毒复合泥浆及钻屑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五十二条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及其有关海上设施,不得向海域处置含油的工业垃圾。处置其他工业垃圾,不得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第五十三条海上试油时,应当确保油气充分燃烧,油和油性混合物不得排放入海。第五十四条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必须按有关规定编制溢油应急计划,报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第五十五条任何单位未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向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倾倒任何废弃物。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必须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倾倒。禁止中华人民XX国境外的废弃物在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倾倒。第五十六条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废弃物的毒性、有毒物质含量和对海洋环境影响程度,制定海洋倾倒废弃物评价程序和标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应当按照废弃物的类别和数量实行分级管理。可以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名录,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拟定,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第六十一条禁止在海上焚烧废弃物。禁止在海上处置放射性废弃物或者其他放射性物质。废弃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豁免浓度由国务院制定。第六十二条在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任何船舶及相关作业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废弃物和压载水、船舶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从事船舶污染物、废弃物、船舶垃圾接收、船舶清舱、洗舱作业活动的,必须具备相应的接收处理能力。第六十四条船舶必须配置相应的防污设备和器材。载运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其结构与设备应当能够防止或者减轻所载货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六十七条载动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必须事先向海事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者装卸作业。第六十八条交付船舶装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单证、包装、标志、数量限制等,必须符合对所装货物的有关规定。需要船舶装运污染危害性不明的货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事先进行评估。装卸油类及有毒有害货物的作业,船岸双方必须遵守安全防污操作规程。第六十九条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修造厂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备有足够的用于处理船舶污染物、废弃物的接收设施,并使设施处于良好状态。装卸油类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必须编制溢油污染应急计划,并配备相应的溢油污染应急设备和器材。第七十条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事先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一)船舶在港区水域内使用焚烧炉;(二)船舶在港区水域内进行洗舱、清舱、驱气、排放压载水、残油、含油污水接收、舷外拷铲及油漆等作业;(三)船舶、码头、设施使用化学消油剂;(四)船舶冲洗沾有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甲板;(五)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过驳作业;(六)从事船舶水上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经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转移危险废物的,由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非法运输该危险废物的船舶退出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未建成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达到规定要求即投入生产、使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对罚款。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资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材料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其停止该建设项目的运行,直到消除污染危害。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不按照许可证的规定倾倒,或者向已经封闭的倾倒区倾倒废弃物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情节严重的,可以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将中华人民XX国境外废弃物运进中华人民XX国管辖海域倾倒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根据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环境保护部门规章、规X性文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颁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颁布时间:1999.6.22)第一条 为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的有效监督,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根据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XX国境内从事危险废物转移活动的单位。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以下简称联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第四条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在转移危险废物前,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经批准后,产生单位应当向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联单。 产生单位应当在危险废物转移前三日内报告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同时将预期到达时间报告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五条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每转移一车、船(次)同类危险废物,应当填写一份联单。每车、船(次)有多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每一类危险废物填写一份联单。加盖公章,经交付危险废物运输单位核实验收签字后,将联单第一联副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二联交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联单第一联正联及其余各联交付运输单位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第七条 危险废物运输单位应当如实填写联单的运输单位栏目,按照国家有关危险物品运输的规定,将危险废物安全运抵联单载明的接受地点,并将联单第一联、第二联副联、第三联、第四联、第五联随转移的危险废物交付危险废物接受单位。第八条 危险废物接受单位应当按照联单填写的内容对危险废物核实验收,如实填写联单中接受单位栏目并加盖公章。接受单位应当将联单第一联,第二联副联自接受危险废物之日起十日内交付产生单位,联单第一联由产生单位自留存档,联单第二联副联由产生单位在二日内报送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单位将联单第三联交付运输单位存档;将联单第四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五联自接受危险废物之日起二日内报送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九条 危险废物接受单位验收发现危险废物的名称、数量、特性、形态、包装方式与联单填写内容不符的,应当及时向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通知产生单位。第十条 联单保存期限为五年;贮存危险废物的,其联单保存期限与危险废物贮存期限相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延长联单保存期限的,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接受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延期保存联单。第十一条 省辖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检查联单运行的情况,也可以委托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联单运行的情况。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如实汇报情况。第十二条 转移危险废物采用联运方式的,前一运输单位须将联单各联交付后一运输单位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后一运输单位必须按照联单的要求核对联单产生单位栏目事项和前一运输单位填写的运输单位栏目事项,经核对无误后填写联单的运输单位栏目并签字。经后一运输单位签字的联单第三联的复印件由前一运输单位自留存档,经接受单位签字的联单第三联由最后一运输单位自留存档。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辖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一)未按规定申领、填写联单的;(二)未按规定运行联单的;(三)未按规定期限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联单的;(四)未在规定的存档期限保管联单的;(五)拒绝接受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联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的。有前款第(一)项、第(三)项行为之一的,依据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行为之一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五)项行为的,依据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处一万元以下罚款。第十四条 联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印制。 联单共分五联,颜色分别为:第一联,白色;第二联,红色;第三联,黄色;第四联,蓝色;第五联,绿色。联单编号由十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一位、第二位数字为省级行政区划代码,第三位、第四位数字为省辖市级行政区划代码,第五位、第六位数字为危险废物类别代码,其余四位数字由发放空白联单的危险废物移出地省辖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危险废物转移流水号依次编制。联单由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其编号第三位、第四位数字为零。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起施行。联单见附录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颁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颁布时间:2001.12.17)1、总则11 为引导危险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定本技术政策。本政策将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适时修订。12 本技术政策所称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本技术政策所称特殊危险废物是指毒性大、或环境风险大、或难于管理、或不宜用危险废物的通用方法进行管理和处理处置,而需特别注意的危险废物,如医院临床废物、多氯联苯类废物、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单独收集的含汞、镉废电池、废矿物油、含汞废日光灯管等。13 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是: 到2005年,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产生的危险废物得到妥善贮存,有条件的实现安全处置;实现医院临床废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将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控制在2000年末的水平;在全国实施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和许可证制度。 到2010年,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危险废物基本实现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到2015年,所有城市的危险废物基本实现环境无害化处理处置。14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分类、检测、包装、综合利用、贮存和处理处置等全过程污染防治的技术选择,并指导相应设施的规划、立项、选址、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15 本技术政策的总原则是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16 鼓励并支持跨行政区域的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17 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单位、处理处置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技术资质。18 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鼓励性经济政策等措施加快建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理处置体系,积极推动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2、危险废物的减量化21 危险废物减量化适用于任何产生危险废物的工艺过程。各级政府应通过经济和其他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清洁生产,防止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企业应积极采用低废、少废、无废工艺,禁止采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中明令淘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22 对已经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登记,建设符合标准的专门设施和场所妥善保存并设立危险废物标示牌,按有关规定自行处理处置或交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理处置。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危险废物的体积、重量和危险程度。3、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运输31 危险废物要根据其成分,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门容器分类收集。32 装运危险废物的容器应根据危险废物的不同特性而设计,不易破损、变形、老化,能有效地防止渗漏、扩散。装有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贴有标签,在标签上详细标明危险废物的名称、重量、成分、特性以及发生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和补救方法。33 居民生活、办公和第三产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如部分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应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通过分类收集提高其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源危险废物的回收网络。34 鼓励发展安全高效的危险废物运输系统,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专用车辆,对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安全可靠,要严格按照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规定进行危险废物的运输,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35 鼓励成立专业化的危险废物运输公司对危险废物实行专业化运输,运输车辆需有特殊标志。4、危险废物的转移41 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应遵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的要求,危险废物的国内转移应遵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42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对危险废物的流向进行有效控制,禁止在转移过程中将危险废物排放至环境中。5、危险废物的资源化51 已产生的危险废物应首先考虑回收利用,减少后续处理处置的负荷。回收利用过程应达到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的要求,避免二次污染。52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应积极推行生产系统内的回收利用。生产系统内无法回收利用的危险废物,通过系统外的危险废物交换、物质转化、再加工、能量转化等措施实现回收利用。53 各级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等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对已经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实现危险废物的资源化。54 国家鼓励危险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步提高危险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积极推广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危险废物回收利用技术。6、危险废物的贮存61 对已产生的危险废物,若暂时不能回收利用或进行处理处置的, 其产生单位须建设专门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进行贮存,并设立危险废物标志,或委托具有专门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单位进行贮存,贮存期限不得超过国家规定。贮存危险废物的单位需拥有相应的许可证。禁止将危险废物以任何形式转移给无许可证的单位,或转移到非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中。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62 危险废物的贮存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621 应建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应有隔离设施、报警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设施;622 基础防渗层为粘土层的,其厚度应在1米以上,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7厘米秒;基础防渗层也可用厚度在2毫米以上的高密度聚乙烯或其他人工防渗材料组成,渗透系数应小于1.010-10厘米秒;623 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及气体导出口和气体净化装置;624 用于存放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地方,还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地面无裂隙;625 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堆放区必须有隔离间隔断;626 衬层上需建有渗滤液收集清除系统、径流疏导系统、雨水收集池;627 贮存易燃易爆的危险废物的场所应配备消防设备,贮存剧毒危险废物的场所必须有专人24小时看管。63 危险废物的贮存设施的选址与设计、运行与管理、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及应急措施以及关闭等须遵循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7、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置71 危险废物焚烧可实现危险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并可回收利用其余热。焚烧处置适用于不宜回收利用其有用组分、具有一定热值的危险废物。易爆废物不宜进行焚烧处置。焚烧设施的建设、运营和污染控制管理应遵循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及其他有关规定。72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应满足以下要求:721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前必须进行前处理或特殊处理,达到进炉的要求,危险废物在炉内燃烧均匀、完全;722焚烧炉温度应达到1100以上,烟气停留时间应在2.0秒以上,燃烧效率大于99.9,焚毁去除率大于99.99,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小于5(医院临床废物和含多氯联苯废物除外);723 焚烧设施必须有前处理系统、尾气净化系统、报警系统和应急处理装置。724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残渣、烟气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飞灰,须按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处置。73 危险废物的焚烧宜采用以旋转窑炉为基础的焚烧技术,可根据危险废物种类和特征选用其他不同炉型,鼓励改造并采用生产水泥的旋转窑炉附烧或专烧危险废物。74 鼓励危险废物焚烧余热利用。对规模较大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可实施热电联产。75 医院临床废物、含多氯联苯废物等一些传染性的、或毒性大、或含持久性有机污染成分的特殊危险废物宜在专门焚烧设施中焚烧。8、危险废物的安全填埋处置81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适用于不能回收利用其组分和能量的危险废物。82 未经处理的危险废物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安全填埋为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手段。83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必须按入场要求和经营许可证规定的X围接收危险废物,达不到入场要求的,须进行预处理并达到填埋场入场要求。84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须满足以下要求:841 有满足要求的防渗层,不得产生二次污染。 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10-7厘米秒,且厚度大于5米 时,可直接采用天然基础层作为防渗层;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为1.010-7一1.010-6厘米秒时,可选用复合衬层作为防渗层,高密度聚乙烯的厚度不得低于1.5毫米;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大于1.010-6厘米秒时,须采用双人工合成衬层(高密度聚乙烯)作为防渗层,上层厚度在2.0 毫米以上,下层厚度在1.0毫米以上。842 要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进行单元式作业,做好压实和覆盖。843 要做好清污水分流,减少渗沥水产生量,设置渗沥水导排设施和处理设施。对易产生气体的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排气孔、气体收集系统、净化系统和报警系统。844 填埋场运行管理单位应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对填埋场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等进行定期监测。845 填埋场终场后,要进行封场处理,进行有效的覆盖和生态环境恢复。846 填埋场封场后,经监测、论证和有关部门审定,才可以对土地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85 危险废物填埋须满足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9、特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91 医院临床废物(不含放射性废物)911 鼓励医院临床废物的分类收集,分别进行处理处置。人体组织器官、血液制品、沾染血液、体液的织物、传染病医院的临床废物、病人生活垃圾以及混合收集的医院临床废物宜建设专用焚烧设施进行处置,专用焚烧设施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912 城市应建设集中处置设施,收集处置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的医院临床废物。913 禁止一次性医疗器具和敷料的回收利用。92 含多氯联苯废物921 含多氯联苯废物应尽快集中到专用的焚烧设施中进行处置, 不宜采用其它途径进行处置,其专用焚烧设施应符合国家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922 含多氯联苯废物的管理、贮存和处置还需遵循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的规定。923 对集中封存年限超过二十年的或未超过二十年但已造成环境污染的含多氯联苯废物,应限期进行焚烧处置。924 对于新退出使用的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原则上必须进行焚烧处置,确有困难的可进行暂时性封存,但封存年限不应超过三年,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的选址和设计必须符合含多氯联苯(PCBs)废物的暂存库和集中封存库设计规X的要求,集中封存库的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925 应加强含多氯联苯危险废物的清查及其贮存设施的管理,并对含多氯联苯危险废物的处置过程进行跟踪管理。9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931 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必须单独收集,不得与生活垃圾、焚烧残渣等其它废物混合,也不得与其它危险废物混合。932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不得在产生地长期贮存,不得进行简易处置,不得排放,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在产生地必须进行必要的固化和稳定化处理之后方可运输,运输需使用专用运输工具,运输工具必须密闭。93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须进行安全填埋处置。94 废电池941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制定技术、经济政策淘汰含汞、镉的电池。生产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调整产品结构,按期淘汰含汞、镉电池。942 在含汞、镉的电池被淘汰之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单位应建立分类收集、贮存、处理设施,对废电池进行有效的管理。943 提倡废电池的分类收集,避免含汞、镉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944 废铅酸电池必须进行回收利用,不得用其它办法进行处置,其收集、运输环节必须纳入危险废物管理。鼓励发展年处理规模在2万吨以上的废铅酸电池回收利用,淘汰小型的再生铅企业,鼓励采用湿法再生铅生产工艺。95 废矿物油951 鼓励建立废矿物油收集体系,禁止将废矿物油任意抛洒、掩埋或倒入下水道以及用作建筑脱模油,禁止继续使用硫酸白土法再生废矿物油。952 废矿物油的管理应遵循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等有关规定,鼓励采用无酸废油再生技术,采用新的油水分离设施或活性酶对废油进行回收利用,鼓励重点城市建设区域性的废矿物油回收设施,为所在区域的废矿物油产生者提供服务。96 废日光灯管961 各级政府应制定技术、经济政策调整产品结构,淘汰高污染日光灯管,鼓励建立废日光灯管的收集体系和资金机制。962 加强废日光灯管产生、收集和处理处置的管理,鼓励重点城市建设区域性的废日光灯管回收处理设施,为该区域的废日光灯管的回收处理提供服务。10、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相关的技术和设备101 鼓励研究开发和引进高效危险废物收集运输技术和设备。102 鼓励研究开发和引进高效、实用的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备,包括危险废物分选和破碎设备、热处理设备、大件危险废物处理和利用设备、社会源危险废物处理和利用设备。103 加快危险废物处理专用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国产化,包括焚烧设施在线烟气测试仪器等。104 鼓励研究开发高效、实用的危险废物焚烧成套技术和设备,包括危险废物焚烧炉技术、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技术和危险废物焚烧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105 鼓励研究和开发高效、实用的安全填埋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包括新型填埋防渗衬层和覆盖材料、填埋专用机具、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沥水处理技术以及危险废物填埋场封场技术。106 鼓励研究与开发危险废物鉴别技术及仪器设备,鼓励危险废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107 鼓励研究开发废旧电池和废日光灯管的处理处置和回收利用技术。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颁布单位:中国轻工总会、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 颁布时间:1997年12月31日)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池产品汞污染的防治工作,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XX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XX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XX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一切电池产品生产、进口、销售的单位和个人。第三条 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X围,对电池生产、进口、销售及设备引进实施检验和监督管理。第四条1根据我国电池行业的实际情况,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工作拟分步实施,首先实现低汞,最终达到无汞。低汞的含义为电池中的汞含量小于电池重量的0.025%;无汞的含义为电池中的汞含量小于电池重量的0.0001%。2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纳入相应的电池国家标准中。第五条自2001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各类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从2001年1月1日起,凡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内、外电池产品(含与用电器具配套的电池),在单体电池上均需标注汞含量(例如:用“低汞”或“无汞”注明),未标注汞含量的电池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自2002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市场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第六条自2005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自2006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第七条 对于在我国境内新建电池厂(含中外合资、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和新引进电池生产线按有关规定审批。第八条 进口电池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从2001年1月1日起,由商检部门实施强制检验。第九条对废弃电池的收集、处理,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如废弃物的分类、收集、销售时的以旧换新,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为鼓励废弃电池处理加工单位,国家应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并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第十条 防治废弃含汞电池对环境的污染适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监督执行。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中国轻工总会负责解释。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 颁布时间:1996.3.1)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对废物进口的环境管理,防止废物进口污染环境,依照中华人民XX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XX国领域内从事废物进口的活动及其环境监督管理。第三条 禁止进口境外废物在境内倾倒、堆放、处置。限制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废物,确有必要进口的,必须按本规定执行。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检举XX进口废物的单位。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局对全国废物进口实施监督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对本辖区内进口废物实施监督管理,并有权对从事进口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第六条 国家环境保护局会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制定、调整和发布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会同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进口废物的强制检验的标准。第七条 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X围内,对进口废物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 进口废物的环境管理 第八条 列入附件一的任何废物,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查批准,才可进口。凡未列入本规定附件一的所有废物(废物X围见第三十二条),禁止进口。 第九条 进口废物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如下:(一) 申请进口附件一所列第六类废物中的72041000、72042100、72042900、72043000、72044100、72044900以及72045000号废物(简称72041000至72045000号废物)的,由废物进口单位或者废物利用单位直接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废物进口申请,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二) 申请进口附件一所列其他废物的,由废物进口单位或者废物利用单位向废物利用单位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简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废物进口申请,经所在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简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第十条 申请进口废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 申请进口废物作原料利用的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法人,并具有利用进口废物的能力和相应的污染防治设备;(二) 申请进口的废物已被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 第十一条申请进口附件一所列废物的单位或者利用废物的单位,必须提交如下申请材料: (一)进口废物申请书(二)进口废物作原料利用环境风险报告书或者进口废物作原料利用环境风险报告表;上述申请材料必须一式三份。第十二条受理进口废物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进口废物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对进口废物申请分别作出如下处理:(一)进口废物申请符合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的,应予受理; (二)进口废物申请不符合本规定第十条内容之一的,裁定不予受理,并告之理由; (三)申请人未提交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申请材料之一的,应通知申请人限期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未申请。第十三条 申请进口附件一所列第六类废物中的72041000至72045000号废物的单位或者废物利用单位,必须对拟进口作原料利用的废物及其贮存、运输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并填写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直接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查。 第十四条 申请进口附件一所列第二类、第七类、第八类、第九类废物的单位或者废物利用单位,必须对拟进口作原料利用的废物及其贮存、运输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编制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书,并按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有关规定,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第十五条 申请进口附件一所列第一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五类和第六类废物中除72041000至72045000号废物以外的废物的单位或者废物利用单位,或者申请再次进口已批准过的第十四条所指废物的单位,必须对拟进口作原料利用的废物及其贮存、运输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填写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并连同进口废物申请书,按本规定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报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六条 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要求和审查程序,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另行制定。承担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家环境保护局核发的进口废物环境风险评价XX书。第十七条 受理进口废物申请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收到进口废物申请材料之日起的十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查意见,并通知申请人。第十八条 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收到直接受理的进口废物申请材料或者经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进口废物申请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对批准的进口废物申请,国家环境保护局签发进口废物批准证书。 第十九条 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审查进口废物申请材料的过程中,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论证或者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第二十条 国家环境保护局签发的进口废物批准证书有效期为一年。第二十一条 对附件一所列废物,海关一律凭国家环境保护局签发的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和口岸所在地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的检验合格证明验放。第二十二条 废物进口单位和废物利用单位必须就每季度进口的废物填写进口废物报告单,报废物利用单位所在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废物利用单位必须按照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书或者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表的要求,防治进口废物污染环境。第二十三条 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在对进口的废物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发现可能污染环境的问题,应及时通知和移交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依法处理。第二十四条 建设利用进口废物作原料的加工生产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编制进口废物环境风险报告书,并经建设项目所在地市级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查。第二十五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