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年小升初数学 应用题综合训练(八) 苏教版71. 数学练习共举行了20次,共出试题374道,每次出的题数是16,21,24问出16,21,24题的分别有多少次?如果每次都出16题,那么就出了1620320道 相差37432054道,每出1次21道的就多21165道,每出1次24道的就多24168道,所以54是5的倍数与8的倍数的和。由于54是偶数,8的倍数是偶数,所以5的倍数也是偶数,所以5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0。所以8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4,在小于54的所有整数中,只有2483才符合,所以,出24道题的有3次。出21道题的有(5424)56次。出16道题的是206311道。因为16和24都是8的倍数,所以出21题的次数应该是6次或6+8次。如果出21题的次数是6次,则出16题的次数和出24题的次数分别为11次和3次。如果出21题的次数是14次,则剩余的374-21*1480即使出16题也只有5次所以是不可能的。所以正确答案是出16,21,24题的分别有11、6、3次。72. 一个整数除以2余1,用所得的商除以5余4,再用所得的商除以6余1.用这个整数除以60,余数是多少?解:这是一个关于余数的题目。 根据题目可以知道。这个数21;54;61。所以5(61)4309所以2(309)16019所以原数除以60的余数是19。因为2*5*660所以用这个整数除以60,余数是(1*5+4)*2+1=1973. 少先队员在校园里栽的苹果树苗是梨树苗的2倍.如果每人栽3棵梨树苗,则余2棵;如果每人栽7棵苹果树苗,则少6棵.问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苹果和梨树苗共有多少棵?解:如果每人载326棵苹果树苗,则余224棵所以少先队员人数是(46)(76)10人所以梨树有310232棵 共有32(21)96棵解:苹果树苗是梨树苗的2倍.每人栽3棵梨树苗,余2棵;如果每人栽6棵苹果树苗,应余4棵;每人栽7棵苹果树苗,则少6棵.所以应该共有4+610名少先队员,苹果和梨树苗分别有64和32棵。74. 某人开汽车从A城到B城要行200千米,开始时他以5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但途中因汽车故障停车修理用去半小时,为了按时到达,他必须把速度增加14千米/小时,跑完以后的路程,他修车的地方距离A 城多少千米?解:由于休息半小时,就少行了561/228千米。这28千米,刚好是后面28142小时多行的路程所以后来的路程是(5614)2140千米。所以修车地点离A城有20014060千米。75.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2/3,两人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B地,乙到达A地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3000米,求A、B两地的距离.解: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合行了一个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23)2/5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行了3个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536/5两次相遇点之间的距离占全程的26/52/52/5所以全程是30002/57500米。解 乙的速度是甲的2/3 即甲速:乙速=3:2 所以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3/5,乙走了全程的2/5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 甲共走了2倍全程的3/56/5,乙走了2倍全程的2/54/5 6/5-4/5=2/5,即相差全程的2/5 A、B两地的距离3000/(2/5)7500米综合:3000/2*3/(2+3)-2*2/(3+2)=50(千米)76. 一条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9千米/小时,平时逆行与顺行所用时间的比为2:1.一天因下雨,水流速度为原来的2倍,这条船往返共用10小时,问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C 顺水速度是逆水速度的2倍,那么逆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2倍,静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3倍,所以水流速度是933千米/小时下雨时,水流速度是326千米/小时,逆行速度是963千米/小时顺行速度是9615千米/小时所以往返时,逆行时间和顺行时间比是5:1所以顺行时间是10(51)5/3小时所以甲乙两港相距5/31525千米解:无论水速多少,逆水与顺水速度和均为9*2=18故:水速 FlowSpeed=18/3/2=3;船速 ShipSpeed=FlowSpeed+18/3=9;when rains , Flowspeed=6;顺水s1=9+6=15;逆水s2=9-6=3;顺水单程时间10*(3/(15+3)=5/3;so, 相距5/3 *15=25km77. 某学校入学考试,确定了录取分数线,报考的学生中,只有1/3被录取,录取者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高6分,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其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低15分,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是80分,问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解:假设每组三人,其中31/31人被录取。 每组总得分803240分。 录取者比没有被录取者多61521分。 所以,没有被录取的分数是(24021)373分 所以,录取分数线是731588分解:因为没录取的学生数是录取的学生数的:(1-1/3)/1/3=2倍,二者的平均分之间相差:15+6=21分的距离,所以,在均衡分数时,没录取的学生平均分每提高一分,录取的学生的平均分就要降低2分, 这样二者的分差就减少了3分,21/3=7,即要进行7次这样的均衡才能达到平均分80分,在这个均衡过程中,录取的学生的平均分降低了:2*7=14 分,所以,录取分数线是:80+14-6=88分,78. 一群学生搬砖,如果有12人每人各搬7块,其余的每人搬5块,那么最后余下148块;如果有30人每人各搬8块,其余的每人搬7块,那么最后余下20块.问学生共有多少人?砖有多少块?解: 如果每人搬7块,就会余下30(87)2050块所以搬5块的人有(14850)(75)49人所以学生共有124961人,砖有61750477块。解:12人每人各搬7块,当他们搬8块的时候,多搬了12块18人每人各搬5块,当他们搬动8块的时候,多搬了18*3=54块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块 其余人搬动了148-20-66=62块而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动了2块,所以其他人的人数为62/2=31所以,一共有学生61人砖块的数量:12*7+49*5+148=477解:把30人分成12人和18人两部分,12人每人各搬7块,若他们搬8块,则多搬了12*1=12块, 18人每人各搬5块,若他们搬8块,则多搬了18*3=54块,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块 其余人搬动了1482066=62块 ,而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动了75=2块, 所以其他人的人数为622=31 所以,一共有学生61人 砖块的数量:12*7+49*5+148=477块79.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之比为4:3,C地在A、B之间,甲、乙两车到达C地的时间分别是上午8点和下午3点,问甲、乙两车相遇是什么时间?解 由题义得知甲的速度是4个单位,则乙的速度是3个单位。到达C地时乙比甲多用了7个小时,(上午8:00和下午3:00当中的差)7个小时甲又走出了4*7=28个单位距离。甲和乙是在这段距离当中想遇的所以在这段距离中甲走了16个单位距离乙走了12个单位距离乙这12个单位距离让甲走是用3个小时,所以8:00加上3就是11:00点相遇了解:设甲车每小时行4份,乙车每小时行3份。当甲行到C地时,乙在离C地3(1283)21份。两车行这21份,需要21(43)3小时相遇。所以相遇时间是8311时。80. 一次棋赛,记分方法是,胜者得2分,负者得0分,和棋两人各得1分,每位选手都与其他选手各对局一次,现知道选手中男生是女生的10倍,但其总得分只为女生得分的4.5倍,问共有几名女生参赛?女生共得几分?猜:女1人,男10人。比赛情况女全胜,得分20分,男得分是(1+2+9)*2=90分。1个女生10个男生女生20分(全赢)(共下10盘)男生90分(共下45盘)(因为是小学,1+2+3+.+9=45)如果是2个女生,20个男生,女生全赢,2个女生之间1赢1负或1平,共计41盘*2=84分,而男生是(1+2+3+.+19=190盘*2=380分因为男生总得分只为女生得分的4.5倍,而现在总得分大于4.5倍84*4.5=378如果是3个女生,30个男生如果是4个女生,40个男生.,他们之间的总分比值会更大所以应该是1个女生,10个男生,女生20分附送:2022年小升初数学 应用题综合训练(十一) 苏教版101. 小明买了1支钢笔,所用的钱比所带的总钱数的一半多0.5元;买了1支圆珠笔,所用的钱比买钢笔后余下的钱的一半少0.5元;又买了2.8元的本子,最后剩下0.8元.小明带了多少元钱?解: 还原问题的思考方法来解答。买圆珠笔后余下2.80.83.6元, 买钢笔后余下(3.60.5)26.2元, 小明带了(6.20.5)213.4元102. 儿子今年6岁,父亲10年前的年龄等于儿子20年后的年龄.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儿子年龄的2倍时是在公元哪一年?解:儿子20年后是62026岁,父亲今年261036岁。 父亲比儿子大36630岁。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2倍时,儿子的年龄就和年龄差相同,那么到那时儿子30岁。所以,是在306xx2031年时。103. 在一条长12米的电线上,黄甲虫在8:20从右端以每分钟15厘米的速度向左端爬去;8:30红甲虫和蓝甲虫从左端分别以每分钟13厘米和11厘米的速度向右端爬去,红甲虫在什么时刻恰好在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间?解:恰好在中间,我的理解是在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点上。假设一只甲虫A行在红甲虫的前面,并且让红甲虫一直保持在蓝甲虫和A甲虫的中点上。那么A甲虫的速度每分钟行1321115厘米。当A甲虫和黄甲虫相遇时,就满足条件了。所以A甲虫出发时,与黄甲虫相距1210015(3020)1050厘米。需要1050(1515)35分钟相遇。即红甲虫在9:05时恰好居于蓝甲虫和黄甲虫的中点上。104. 一支解放军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某地抗洪抢险,如果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20分钟赶到;如果先按原速度行驶72千米,再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3,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30分钟赶到.这支解放军部队的行程是多少千米?解:车速提高1/9,所用的时间就是预定时间的1(11/9)9/10, 所以预定时间是20(19/10)200分钟。速度提高1/3,如果行完全程,所用时间就是预定时间的1(11/3)3/4, 即提前200(13/4)50分钟。但却提前了30分钟,说明有30503/5的路程提高了速度。所以,全程是72(13/5)180千米。这题我有一巧妙的,小学生容易懂的算术方法。如将车速比原来提高9分之1,速度比变为10:9,所以时间比为9:10,原来要用时20*(109)200分。如一开始就提高3分之1,就会用时:3*200/4150分,这样提前50分,而实际提前30分,所以72千米占全程的130/5020/50,所以全程72/(20/50)180千米。回答者:纵览飞云 - 魔法师 四级 1-9 18:56105. 一只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往返一次共用4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多行12千米.因此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那么甲、乙两个码头距离是几千米?解: 逆水行的1829千米,顺水要行122915千米。 所以顺水速度是12(159)1530千米/小时。逆水速度是301218千米/小时。所以两个码头相距182945千米解: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意味着前2小时只行到了离乙码头18/2=9千米的地方。 顺水比逆水每小时多行12千米,那么2小时就应该多行 12*2=24千米,实际上少了24-18=6千米,从而,顺水只行了:2-6/12=1.5小时。 逆水行9千米用了2-1.5=0.5小时, 逆水速度是:9/0.5=18千米 顺水速度是:18+12=30千米 甲乙两码头的距离是:30*1.5=45千米。1812=1.5(时)就是回来时顺水所用的时间,那么去时所用的时间就是4-1.5=2.5(时)那么去时的速度就是18(2.5-1.5)=18(千米)路程就是:182.5=45(千米)106. 甲、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的比是5:4,如果从乙班转走9名学生,那么甲班就比乙班人数多2/3.这时乙班有多少人?解:甲班比乙班多2/3,说明乙班3份,甲班325份,份数刚好没有变。说明乙班转走的9名同学刚好是431份。 所以这时乙班人数是9327人。解:乙班转走9人后两班人数之比为5:3则这个9人就是乙班原来人数的1/4,现在的1/3。 所以乙班现在有9*3=27人107. 甲、乙两堆煤共重78吨,从甲堆运出25%到乙堆,则乙堆与甲堆的重量比是8:5.原来各有多少吨煤?解:后来甲堆有78(85)530吨。原来甲堆就有30(125)40吨。原来乙堆就有784038吨。108.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2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2天完成,如果这件工作先由甲队做若干天,再由乙队做完,两个队共用了14天,甲队做了几天?解:如果14天都是乙做的,那么就会多做14/1211/6。乙做一天就会多做1/121/201/30。所以乙做了1/61/305天。如果全是乙队做要用12天,实际上两队做用了14天,比乙队独做多用了14-12=2天,这是因为甲队的工作效率低的缘故。甲队一天比乙队一天的工作量少;1/12-1/20=1/30所以甲队做了:1/12*2/1/30=5天回答者:晨雾微曦 - 高级经理 六级 1-10 13:05109. 某电机厂计划生产一批电机,开始每天生产50台,生产了计划的1/5后,由于技术改造使工作效率提高60%,这样完成任务比计划提前了3天,生产这批电机的任务是多少台?解法一:完成11/54/5的任务,由于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工作时间就相当于原来的4/5(160)1/2。那么原计划的工作时间是3(11/51/2)10天。所以生产这批电机的任务是1050500台。解法二:生产了计划的1/5后,实际的天数:360%=5天计划的天数:5+3=8天总计划的天数:8(1-1/5)=10天总共有1050=500台生产了计划的1/5后,实际的天数:360%=5天计划的天数:5+3=8天总计划的天数:8(1-1/5)=10天总共有1050=500台110. 两个数相除商9余4,如果被除数、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3倍.那么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2583.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解: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时,余数也会跟着扩大的,商不变。因此商还是9,余数就变成了4312。所以,被除数除数912。所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912除数912整理可以知道:除数(25831229)(91)255所以被除数是2559122307。所以原来的被除数是23073769,除数是25538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