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风的观测教案 首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人士8个基本方位,知道风向、风力、并学会判断风向、风力,认识风向标、风速计和风杯,并会简单制作。2.通过认方位和观测风向、风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防做风向标、风杯,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的、定向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风向、风力、并学会判断风向、风力。教学难点:通过认方位和观测风向、风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风速计、风向标、录相或图片、投影仪等。分组材料学具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导入1.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时候能感到有风?关于风你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学习新课1.认识风向和8个基本方位1)电脑演示(国旗往西飘扬,柳树的枝条向东摆动,操场上插的小旗耷拉着,地面的纸屑、树枝飞扬起来等)2)提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你发现什么问题?3)讲解:风是有方向的,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风从东方来就是东风。4)提问: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规定了8个基本的方位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电脑演示)5)讲解:请你自己制作一个方位图,并将方位图的北对准北方方位.将一又轻又薄的纸条或布条粘在铅笔的上端,然后将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方位图的中央,从不同的方位吹纸条或布条,看纸条或布条会向哪个方位飘动?6)边讲解边用电脑演示:平常,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旗子、烟、树的纸条等物体在风中飘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另外,也可以用风向标来观测风向.风向标能随风转动,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2.认识风力,判断风力大小。(演示纸条飘、人的行走)1)提问:为什么纸条飘动的不一样?人的行走姿势不同?2)讲解:风力是指风的速度的大小,风速越大,风力越大。风力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划分为3个等级,即0级12级。无风是0级,最大的风力为12级。3)讲解:观测风力可以用风速计或风压板。风速计上的风杯转的越快,表示风级越高,风力越大。4)判断并说明理由(书19页)总结评价第二课时:导入:电脑演示(国旗飘动、小树摇动)新课1. 制作风向标或风杯1)演示或展示风向标或风杯的实物2)谈话:今天每组自己找材料,各制作一个风向标或风杯。3)总结评价学生制作情况2. 组织学生到操场利用风向标和风杯进行观测,当时的风力和风向,并且记录下来。3. 总结评价观测情况。布置作业教师讲述:请你自己选择一个基本固定的时间,连续观察一个星期的风向、风力,并纪录在课本第21页的表中。回答仔细观察分组讨论回答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刮东风时,纸条飘向西边)分组讨论全班汇报朗读、记忆风级歌分组讨论:根据“风级歌”判断图中风力的大小。全班汇报回答仔细观察制作风向标和风杯观测、记录创设情景,激发研究兴趣。引出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知道风是有方向的,以及了解风的8个基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是风力、风级。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为后面判断风利的大小作铺垫。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引出新内容。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培养学的观测、记录能力。附送: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饲养小动物1教学反思 青岛版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收集1只蜗牛,并饲养好。这样能够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多观察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节省时间,更多的放在解决问题上。在课前准备中,有这样几个问题:1、有些同学抓了很多蜗牛,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丢失和死亡的现象。2、有些同学与蜗牛相处的时间久了,会对它产生感情而在课后不愿放生,这时,教师应该尽量劝其放生还是容许学生继续饲养蜗牛,应该斟酌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外形结构、蜗牛的运动方式和蜗牛的食物与排泄。对于蜗牛的外形,头、眼镜、触角、壳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观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与帮助。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教师需要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将蜗牛放于学生手臂上,让学生感受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的观察者应该留意到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这是我第一次上观察课,从中发现一个问题。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也许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