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9加几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数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动手操作中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9加几的加法计算。2、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思维的灵活性。3、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联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享受成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由于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基于以上所述,我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探索学习,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一):激趣导学通过创设谈话情境借助学生喜爱玩的球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猜球为切入点,让学生任意猜,使学生初步感知9加几的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的消极被动状况。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讨论:9+4=13你是怎样算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解法,针对解法(3)板书算法.渗透“凑十法”小组活动后得出方法:(1) 数一数可以看出,9,10,11,12,13.(2) 放一个入格,一下就看出.(3) 9+1+3=13(4) 4+6+3=13(5) 9+4比10+4少1所以为13.第二环节:计算9+7.9+6要求用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渗透先圈出10朵,再计算的方法而后小结观察各题,揭示课题9加几第三环节:完善9加几各题。交流发现了什么?反馈得出:(1)都是9加几的题目.(2)第一个加数相同,第二个加数从29.和是从1118(3)第二个加数比和的个位多1.(4)都可以用凑十法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通过学生看一看,圈一圈,说一说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探求新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三):综合应用1.比较练习,通过连加和9加几各题的对比联系练习,巩固对凑十的认识。2、实际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凑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信心。丰富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开放性游戏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数学魅力.通过自己总结,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计算8+4你会吗?是课的延伸与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数学课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注意了这几点:(一)、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想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新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设计“猜乒乓球个数并计算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这样不仅巩固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在游戏中探索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二)、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乐学知识探索中的乐趣是内在的,持久的。本节课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讨论、交流、评价的作用,得出多样化的算法。在这种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的习惯,拓宽学生的思维,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三)、加强合作交流。使学生会学我并没有直接教学9加4的计算方法,而把问题抛向学生,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探索,全作交流寻求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学习到他人解题的思路,而且能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认真听的好习惯。由于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如:小组交流,个体学习,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给了孩子们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