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锅炉仪表施工方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9324024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锅炉仪表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锅炉仪表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锅炉仪表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钢烧结余热发电3#锅炉安装工程 控制系统安装 第15页 共15页1 工程概况及工程量1.1 工程概况重钢3#烧结3#余热锅炉仪表及控制系统。1.2 主要工程量DCS控制系统 1套;各种变送器 21台;热电阻、热电偶 19支;电动执行机构 1台;仪表、控制电缆 10000m;计算机电缆 600m;不锈钢管(各种规格) 550m;2 编制依据2.1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篇)(1998年版)2.2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热工自动化 DL/T 5190.5-2004)2.3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1-2002。2.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火力发电工程)2006年版2.5 电力建设安全施工管理规定(火力发电厂部分)2.6 重钢设计院提供的图纸3 作业条件和施工准备3.1 作业人员资格要求3.1.1 作业人员必须是经过安全考核合格者;3.1.2 熟悉相关的施工图纸和施工现场环境;3.1.3 特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3.1.4 仪表安装人员技术等级为中级;3.2 工器具配备序号工器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备注1汽车吊40吨1辆2交直流电焊机2台3液压升降车2吨1辆4角向砂轮机1台5切割机1台6经纬仪1套7水平仪1套8钢直尺L=150mm1把9磁性线锤2把10扳手1把11铁水平尺L=400mm1把12常用工具班组自备3.3 施工具备条件3.3.1 施工用图纸齐全且图纸会审结束;3.3.2 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交底;3.3.3 施工人员施工前应熟悉工程的各项技术、工艺质量要求;3.3.4 施工用器具完好;3.3.5 安装的材料应已到位3.3.6 屋顶、楼板施工完毕,墙、顶无渗漏。室内地面施工完毕,并与设备底座构架持平,屋内无积水、杂物,预留孔洞必要时临时封闭。4 施工方法和工艺措施4.1 控制盘(台、箱、柜)的安装4.1.1 盘(台、箱、柜)底座制作和安装4.1.1.1 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型钢,并按施工图要求进行制作,底座的尺寸应与仪表盘相符。4.1.1.2 制作前型钢应进行调平、调直,可使用型钢调直机、压力千斤顶、铁轨螺丝千斤顶、大锤等工具。直线度偏差为每米不大于1毫米,当型钢底座总长超过5米时,全长最大偏差不得大于5毫米。4.1.1.3 制作时,严禁用气割下料,应用切割机进行下料,底座应在平正的平台上进行制作,用铁水平尺、铁角尺找正、找正后再用电焊点上。这样反复几次。当水平误差不大于0.15%,对角误差不大于2毫米,长度和宽度比实际尺寸不大于5毫米时,才能将焊口焊好。4.1.1.4 型钢采用 8槽钢平放方式制作,槽钢接口采用镶口方式连接。4.1.1.5 底座搬运时,应防止强烈碰撞而造成变形。4.1.1.6 盘、台底座应在地面或平台二次抹面前进行。4.1.1.7 盘、台底边应高出地面1020毫米,以便运行人员作清洁工作时,防止污水流入表盘,底座的安装标高就据以确定。4.1.1.8 底座安装前,应清理基础地面或基础沟,将预埋的铁板、钢筋头等铁件找出来,并将突出不平的地点大致剔平。然后根据图纸,找出盘、台的安装中心线(顺便检查预留电缆孔、导管孔等是否适用),确定底座的安装位置。4.1.1.9 在适当位置放置水平仪,以二次抹面的标高为准找平地面,以检查有无过高之处,并估计垫铁高度,控制室内各排盘、台的标高应一致。4.1.1.10 将底座就位,根据盘、台中心线找正。再用水平仪找正,以预先准备好的、不同厚度的垫铁在底座下进行调整。垫铁间距不应超过1米。4.1.1.11 底座的水平倾斜度不应超过长度的1/1000,最大不超过2毫米。4.1.1.12 找平后,再校对其中心线,合适后用电焊将底座、垫铁和埋件等焊牢。对留有基础沟的,应在沟内浇灌混凝土,使之固定。4.1.1.13 在控制室内的各排底座应有良好接地。4.1.1.14 底座安装后,未二次抹面前(或作水磨石地面),应防止受压变形。4.1.2盘(台、箱、柜)的搬运与开箱4.1.2.1 控制盘、台到达现场后,应贮放在干燥的仓库内。如露天存放,应有妥善的防雨、防水措施。最好是当即运至安装现场,就位立盘。4.1.2.2 为了搬运方便,并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损坏,盘、台应在控制室内或就地安装位置处开箱。如装箱体积过大,则开箱工作可在安装场所附近的厂房内或室外进行,但应随拆随搬,不得堆积过多而影响工作或损坏设备。4.1.2.3 开箱时应使用起钉器,先起钉子,后撬开箱板。如使用撬棍,不得以盘面为支点,并严禁将撬棍伸入木箱内乱撬。对于带有表计及其他零件的盘、台,开箱时尤应小心仔细。4.1.2.4 往控制室内搬运时,应根据厂家资料查清箱号,根据安装位置逐一运至基础上。必要时应临时固定,以免倾倒。4.1.2.5 在搬运时,盘、台的门应关闭并锁上。精密的仪表或较重的元件可从盘、台上拆下,单独搬运。4.1.2.6 盘、台运入室内后,应按盘面布置图及设备表检查下列各项工作,并作好记录(部件因搬运而螺丝松动者,应同时紧上):a) 盘面是否平整,内、外表面漆层应完好;b) 各元件的型号、规范是否与设计相符;c) 设备缺陷、缺件的情况和原因;d) 边盘、侧板、盘门、灯箱等是否齐全;e) 盘的外形尺寸,仪表安装孔尺寸,盘装仪表和电气设备的型号规格等应符合设计要求。4.1.3 控制盘(台、箱、柜)的立盘4.1.3.1 仪表盘的安装应在控制室墙壁、柱子、顶棚的粉刷及空调设备的风道施工完成后进行。4.1.3.2 仪表盘应安装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操作维修方便和不妨碍通行的地方。4.1.3.3 控制盘不应装在受振动影响的地方,如有振动,应采取防振措施,一般可在盘底与底座间加装厚度为10毫米左右的橡皮垫。垫片可在盘搬上底座未拧上地脚螺丝前,撬起表盘,分段塞入。胶皮垫在地脚螺丝的位置应相应开孔,或在内侧切割缺口。胶皮垫间连接处应裁成契形,如图4-1所示。在控制盘找正完毕后,应用快刀紧挨着盘面用力裁齐盘与底座间的胶皮垫。图 4-1 胶皮垫的连接法4.1.3.4 控制盘找正、找平时,可先精确地调整第一块盘,再以第一块盘为标准将其它盘逐次调整。调整顺序,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先调中间一块,然后左右分开调整。4.1.3.5 控制盘的水平调整,可用水平尺测量。垂直情况的调整,可在盘顶放一木棒,沿盘面悬挂一线锤,测量盘面上下端与吊线的距离。如果上下距离相等,表示盘已垂直;如果距离不等,可用12毫米的薄铁片加垫,使其达到要求。4.1.3.6 检查盘间螺丝孔应相互对正,如位置不对或孔径太小,应用圆锥修整,或用电钻重新开孔,但不得用火焊割孔。扣上盘间螺栓(暂勿拧紧)。调整盘间螺栓(前后、上下、松紧)和垫铁厚度,使相邻盘面无参差不齐的现象。相邻两盘的盘面可用钢板尺贴靠检查。合适后,拧紧盘间螺栓,调整倾斜度,使之符合要求。4.1.3.7 连接表盘用的螺栓、螺帽、垫圈等应是镀锌的。4.1.3.8 全部找正、找平后,可由首末两块盘边拉线绳检查,全部盘面应在同一直线上。4.1.3.9 控制盘的安装应牢固、平整、垂直。安装尺寸误差应符合下列要求:a) 盘正面及正面边线不垂直度小于盘高的0.15%;b) 相邻两盘顶部水平度偏差不得大于2毫米;成列盘的顶部水平度偏差不得大于5毫米;c) 相邻两盘连接处的盘面不得凹凸不平,相差不大于1毫米;五面盘以上成排盘面总偏差不大于5毫米;d) 各盘间的连接缝隙不大于2毫米;4.1.4.1 在表盘安装完毕后,应使用多股软编织铜导线进行接地并符合设计要求。4.1.4.2 盘内不应进行电焊和火焊工作,以免烧坏油漆及损坏导线绝缘,否则应采取防护措施。4.1.4.3 控制盘于内、外工作结束后,投入运行前,应重新进行修饰。4.1.4.4 为了防火、防尘,在盘内电缆敷设完毕后,盘底地面上的孔洞应封闭严密。为便于日后检修、改进时能增敷电缆,封闭时可采用松软的有机防火封堵材料。4.2 电缆敷设4.2.1 电缆的选择4.2.1.1 应采用铜芯电缆,型号、规格应按设计,其截面一般不小于1.0平方毫米,并应考虑留有备用芯数。4.2.1.2 在敷设条件较好时,亦可使用塑料护套的电缆。在有腐蚀性的场所或沟道内,应采用塑料护套电缆。对于有抗电磁干扰要求的测量仪表,应敷设专用的屏蔽电缆(当要求不高时,可用增加金属保护管或钢带铠装铅包电缆代替,但保护管或电缆外皮必须接地。4.2.1.3 测量回路和动力回路不宜合用一根电缆。4.2.2 电缆敷设路径的选择4.2.2.1 电缆应沿最短的路径敷设,以节省电缆。4.2.2.2 电缆应尽量集中敷设,因而使电缆能排列整齐。4.2.2.3 电缆敷设应躲开人孔、设备起吊孔、防爆门和窥视孔等。敷设在主设备和油管路附近的电缆不应影响设备和管路的拆装。4.2.2.4 电缆敷设应尽量避免交叉。4.2.2.5 与热表面平行或交叉敷设时,电缆距保温层表面应保持一定距离。平行时一般不小于500毫米;交叉时不小于200毫米。4.2.2.6 温度高于65的区域,不应敷设电缆。如必须敷设,应采取隔热措施(用石棉板隔开,包缠石棉绳)或采用耐热电缆。4.2.2.7 敷设在易积粉尘和易燃地方时,应采用封闭电缆桥架或电缆保护管。4.2.2.8 电缆与热工导管间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当电缆与导管做上、下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应大于200毫米,且电缆一般敷设在上方,以避免导管泄漏时损坏电缆绝缘层。4.2.2.9 控制电缆与电力电缆应分层敷设,控制电缆在电力电缆之下。4.2.3 电缆保护管安装4.2.3.1 电缆穿过平台时应加保护管(或保护框);电缆在穿墙或埋入地下设备基础内或容易碰伤时,也应加保护管;单根敷设的电缆应尽量使用保护管;电缆保护管用以保护电缆,并使布置整齐美观。4.2.3.2 电缆保护管的内径,一般为电缆外径的1.52倍。管子弯头最多不超过两个,超过两个时应加装分线盒,否则电缆不宜穿过。电缆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穿入电缆弯曲半径的规定。保护管的弯曲度不应小于90。4.2.3.3 电缆保护管一般用镀锌无缝钢管制成。4.2.3.4 电缆保护管在直径25毫米以下的可用手动弯管机冷弯,在直径25毫米以上的可用电动弯管机冷弯,90弯头可外面定加工。4.2.3.5 管子弯曲后,不应有裂纹或显著的凹陷现象。弯曲部分的端面应呈圆形;如有变形,其最小直径不得小于所穿电缆外径的1.5倍。4.2.3.6 电缆保护管的管口应光滑无毛刺,一般可将管口进行倒角成喇叭口状或使用电缆护口圈。4.2.3.7 穿过建筑物的电缆保护管应根据设备安装图及有关土建图,在浇灌混凝土或砌墙前预埋。如受条件限制,可预留孔洞,俟设备就位后再埋设。电缆保护管埋设完毕应用木塞堵严管口。4.2.3.8 电缆保护管常不能敷设到待接设备跟前的,应用一段金属软管(蛇皮管)进行过渡,软管和管子及设备应配相应的锌合金管、箱接头连接,以便于拆卸所接设备。4.2.4 电缆敷设前的准备工作4.2.4.1 在电缆敷设前,应按系统接线图、原理图、盘内配线图、端子箱接线图等,核对电缆清册中的电缆编号、规格、芯数。然后检查一下电缆支架、电缆保护管等有无漏装或错装现象;并检查线路是否正确,有无堵塞或不能通行的地方,沿途脚手架是否牢固,照明是否良好。4.2.4.2 电缆始末端应贴上电缆编号、起点、终点和型号规格以利施工。接着应测量电缆实需的长度(近视值),据以搬运电缆盘和配料(对于长电缆应确定使用哪一盘电缆)。4.2.4.3 以上的工作做完后,即可按敷设顺序(先敷设集中的,再敷设分散的,再敷设短的),另编清单,复写数份,供实际敷设时使用。4.2.4.4 电缆敷设要求整齐美观,避免交叉压叠,因此清单因在周密考虑后列出,必要时可做敷设模拟图和排列断面图(敷设时,挂在相应位置),以求得最好的排列方式和敷设顺序。4.2.4.5 再准备齐临时绑线、固定卡子和穿管用的镀锌铁丝等,即可开始敷设电缆。4.2.5 电缆敷设工作4.2.5.1 电缆敷设应尽量做到横看成线,纵看成片,引出方向一致,弯度一致,余度一致,松紧适当,相互间距离一致,挂牌位置一致,并避免交叉压叠,达到整齐美观。4.2.5.2 电缆敷设必须由专人指挥,在敷设前向全体人员交底,说明敷设电缆根数、始末端、工艺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人员分配为:直线每隔68米设1人(使用电缆敷设机械时,每隔1520米设1人);转弯处两侧各设1人;穿过平台、楼板、墙时上下或前后各设1人;电缆穿管时两端各设1人,当管子过长或电缆过大时,增设12人;电缆盘处设34人。4.2.5.3 电缆盘用架盘支架支起,其架盘用轴应按电缆重量与盘上穿轴孔径选择,可采用有足够强度的钢管。如有条件,可同时架起不同规格的数盘电缆,以减小到盘时间。电缆盘挡板边缘离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00毫米。4.2.5.4 敷设电缆时,电缆应从电缆盘的上方引出,电缆盘的转动速度与牵引速度应很好配合,每次牵引的电缆长度不宜过长,以免在地上拖拉。敷设过程中,如发现电缆局部有压扁或折曲伤痕严重的,应停下来检查鉴定,予以处理。严重者应割去;如已敷设而长度不够者应撤下,另行敷设。新敷设的控制电缆是不允许接头的,除非是已超过制造长度时。4.2.5.5 电缆敷设时,对于橡皮或塑料绝缘铠装控制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其外径的10倍。4.2.5.6 电缆应有足够的备用长度,以补偿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变形。电缆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应留有余度,以适应变化。4.2.5.7 每根电缆敷设好以后,必须待两端留有足够长度,各转弯处已作初步固定,直线段已初步整理过并确认已符合设计要求时,才允许锯切。控制电缆切断后,宜用黑胶布封头。对于暂时不用而缠在电缆盘上的也应临时封闭。4.2.5.8 每根电缆敷设完后,应及时挂上标志,再敷设下一根电缆。4.2.5.9 电缆敷设告一段落后,应进行全线的整理。4.2.5.10 控制盘、台下的电缆,在制作终端头前一定要先将电缆完全整理好后加以固定。待制作终端头时,再将电缆松开,以便进行施工。4.2.5.11 光缆敷设和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光缆的安全,严禁损伤光缆。光缆敷设完毕应及时测量是否因敷设不当造成意外,光缆端头必须作严格的密封防潮处理,不得渗水。4.2.5.12 光缆弯曲半径不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施工过程中(非静止状态)不小于光缆外径的30倍。4.3 电缆的接线4.3.1 接线前的准备工作4.3.1.1 敷设好的电缆在盘内的要进行整理,排列整齐并且固定牢固,要用同样的电缆标志牌进行挂牌。4.3.1.2 根据电缆所到的盘内端子排位置留有足够的电缆长度。4.3.1.3 在剥切电缆外护层前要在固定电缆的统一高度进行开剥,剥出的芯线要进行整理拉直或分段绑扎。在剥开外护层口处要用绝缘胶带进行包扎。4.3.1.4 电缆的芯线要用电缆套管进行识别,套管上应有电缆编号及所对应接的芯线端子号。4.3.2 电缆接线4.3.2.1 各芯线束排列时,应相互平行,横向芯线或芯线应与纵向芯线束可用蜡扎线绑扎,捆扎不要过紧,每档间距应均匀。4.3.2.2 电缆芯线不应有伤痕,单股线芯弯圈接线时,其弯曲方向应与螺栓紧固方向一致,圆圈的大小应适当。多股软线芯与端子连接应加接线片或镀锡。导线与端子或绕线柱接触应良好,端子板的每侧接线宜为一根,不得超过两根。4.3.2.3 接线应正确。导线在端子的连接处应留有适当余量,线芯的端头应有明显的不易脱落、退色的回路编号标志。4.3.2.4 电缆、导线不应有中间接头。必要时,接头应该接触良好、牢固、不得受机械拉力并保证原有的绝缘水平。4.3.2.5 校线可使用电话法、通灯法或通灯加电话法。实际使用可采用通灯加对讲机法,即将通灯的一端接至接地的金属构件上,当两个通灯的另一端同时接触到一根芯线时,两个灯泡同时发亮。但要注意两个通灯的极性不要接反,可以事先进行通灯的校对。采用这种方法时,应事先规定好必要的信号,如线芯对上一个后,使灯闪几下等。如发生问题可以用对讲机进行沟通。4.3.2.6 校线时,应在芯线上作好标志,可在芯线端部刻号,或将事先准备好的标号牌套上。标号牌可采用异形塑料套管制的“小白头”。“小白头”应用打字机事先根据设计图纸打印好。标号牌的打印方式与机械制图标尺的规定相同,当端子牌垂直安装时,标号牌自左向右水平书写;当端子排水平安装时,由下往上书写。4.3.2.7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的接线应按接地有关的规定进行接线。一般热控的接地要求单点接地,也就是在盘内的屏蔽进行接地,就地电缆的屏蔽浮空就可以了。4.3.2.8 一般盘内的电缆先进行接线,等盘内的电缆接好后就地的电缆根据盘内的电缆进行校线正确后再接就地设备的电缆。4.3.2.9 接线时芯线上的氧化物和橡皮屑应用刀背刮掉,以便接触良好。芯线与端子的连接应紧固接触良好。所接的芯线在与端子连接后应留有一定的余量。电缆内备用的芯线应留有足够的长度以备以后再用。4.4 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的安装4.4.1 温度4.4.1.1 测量元件应安装在能代表被测介质温度的地方,不应装在阀门、弯头及管道和设备的死角附近。4.4.1.2 测温元件应装在不受剧烈振动和冲击层地方,若在隐蔽处,其接线端应引至便于检修处。4.4.1.3 插座应与主管道材质相同,其丝扣与温度计配合适当。4.4.1.4 采用螺纹固定的测温元件,安装前应检查插座丝扣和清除内部氧化层,并在丝扣上涂擦防锈或防卡涩的涂料。测温元件与插座之间应装垫片,并保证接触面严密连接。若插座全部在保温层内,则应从插座端面起向外选用松软材料保温,以便检修方便使用。4.4.1.5 水平安装的测温元件,若插入深度大于1m,应有防止套管弯曲的措施。4.4.1.6 在直径为76mm以下管道上安装测温元件时,如无小型温度计,应采用装扩大管的方法。4.4.1.7 两温度测点孔间距要大于200毫米。4.4.1.8 测温元件安装后要检查绝缘并且大于100兆欧。4.4.1.9 测温元件安装前应清除插座内部氧化层,并在丝扣上涂黑铅粉,以便检修打开。4.4.1.10 测温元件安装后,应有标明设计编号,名称及用途的标志牌。4.4.1.11 在压力等于或小于1.6MPa 的管上安装测温元件时,可在弯头处沿管道中心线延着介质流向插入。4.4.1.12 玻璃温度计和双金属温度计应装在便于监视和不易受机械碰伤的地方,为使传热良好,填充高度到盖住温包为限。双金属温度计的感温元件必须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4.4.1.13 压力式温度计的温包必须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毛细管有保护措施,弯曲半径不小于50mm,周围温度变化剧烈应采取隔热措施。4.1.1.14 插入热电偶或热电阻的套管,其插入被测介质的有效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一般流体介质管道的外径等于或小于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管子外径的1/2,外径大于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300mmb) 烟风及风粉混合物介质管道,插入深度宜为管道外径的1/3至1/2。c) 回油管道上测温元件的测量端,必须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4.4.1.15 安装热套式热电偶时,应使其三角锥面紧固地支撑于管孔和管道垂直。4.4.1.16 测量金属温度的热电偶,其测量端应紧贴被测表面且接触良好,并一起加以保温。4.4.1.17 安装在高温高压汽水管道上的测温元件,应与管道中心线垂直。4.4.2 压力4.4.2.1 压力测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 测量管道压力的测点,应设置在流速稳定的直管段上;b) 测量低于0.1MPa的压力时,应尽量减少液柱引起的附加误差;4.4.2.2 压力测点应选择在管道或烟风的直线上,不应装在有涡流的地方。4.4.2.3 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压力测点的安装位置:a) 被测介质为气体或气粉混合物时,装在管道的上半部b) 被测介质为液体时,宜装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道的水平线成45夹角的范围内c) 测量蒸汽压力时,测点在管道的上半部及下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成45夹角的范围内。4.4.2.4 为避免涡流影响,取源装置应装在测温元件前。4.4.2.5 测量带有灰尘或气粉混合物等混蚀介质压力时,应采用带分离器具有防堵及吹扫装置的取压装置。4.4.2.6 风压的取压孔径应和取压装置外径相等,以防堵塞,取压装置应有吹扫的堵头和可拆卸的管接头。4.4.2.7 测点安装的位置要求压力与温度测孔距离大于200毫米。4.4.2.8 压力取源部件的端部不得超出主设备或管道的内壁(测量动压力者例外),取样孔与取源部件均应无毛剌。4.4.3 流量4.4.3.1 安装节流件的外观及节流孔直径进行检查和测量,作好记录,并且符合设计和国家标准。4.4.3.2 安装节流的管道园度应在节流件上,下游2D长度范围内进行测量。4.4.3.3 在节流件所要求的最小直管段内,其内表面应清洁、无凹坑。节流装置的各管段和管件的连接处不得有管径突变现象。4.4.3.4 在节流件的上、下游安装温度计时,温度计如位于下游,则与节流件间的直管距离不应小于5D(D为管道内径,下同);如位于上游,则与节流件间的直管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a) 当温度计套管直径小于或等于0.03D时,不小于5D(3D)。b) 当温度计套管直径在0.03D到0.13D之间时,不小于20D(10D)。4.4.3.5 节流件上、下游取压孔的直径应相等。采用不同的取压方式时,取压孔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单独钻孔的角接法取压:取压孔在上、下游夹紧环内壁出口处的轴线分别与节流件上、下游端面间的距离应等于取压孔直径的一半;b) 环室的角接法取压:上、下游取压孔的轴线分别与节流件上、下游端面的距离应等于取压环隙宽度的一半;c) 法兰取压:上、下游取压孔的轴线分别与节流件上、下游端面的距离应等于25.40.8mm;d) D和D/2取压:上游取压孔的轴线与节流件上游端面间的距离应等于D0.1D,下游取压孔的轴线与节流件上游端面间的距离:0.6时为 0.5 D0.02 D0.6时为 0.5 D0.01 D式中:=d/ D,d为节流件开孔直径,D为管道内径。4.4.3.6 用均压环取压,取压孔应在同一截面上均匀设置,且上下游取压孔数量必须相等。4.4.3.7 用环室取压,前后环室内径D1应相等,并应等于管道内径D,允许1DD11.02D,不允许DD1。4.4.3.8 节流件在管道中安装,应保证其前端面与管道轴线垂直,不垂直度不得超过1。应保证节流件的内孔与管道同心,其不同心度不得超过。4.4.3.9 节流件安装方向必须正确。对于孔板圆柱形锐边应迎着介质流动方向,对于喷嘴,曲面大口应迎着介质流动方向。4.4.3.10 应保证夹紧后在受热膨胀下自由膨胀,不得产生变形。4.4.3.11 夹紧节流件用的密封垫片,在夹紧后不得突入管道内壁。4.4.3.12 节流件必须管道冲洗合格后再安装。4.4.4 液位4.4.4.1 液位测点应选择在介质工况稳定处,并满足仪表测量范围的要求。4.4.4.2 平衡容器至差压仪表的正负压管应水平引出400mm后方可向下并列敷设。4.4.4.3 电接点水位计的测量筒应垂直安装,垂直偏差不得大于2,其底部应装设排污阀门。筒体零水位电极的中轴线与被测容器的零水位线应处于同一高度。4.4.4.4 内浮筒液面计及浮球液面计采用导向管时,导向管必须垂直安装。导向管和下挡圈均应固定牢靠,并使浮筒位置限制在所检测的量程内。4.4.4.5 电容式物位计的传感器应垂直安装,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5。4.4.4.6 雷达式物位计安装要求在探测范围内无障碍物。粉仓内安装应避开进料口。4.4.5 分析仪4.4.5.1 分析仪表的取样部件,应按设计和制造厂的要求装在样品有代表性并能灵敏反映介质真实情况的位置。4.4.5.2 汽水分析仪表的取样装置、阀门和连接管路,应根据被测介质的参数采用不锈钢或塑料等耐腐蚀的材料制造。4.5 管路敷设4.5.1 核对导管材质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4.5.2 检查导管外观应无裂纹、伤痕和严重锈蚀,无机械损伤及缺陷。4.5.3 管子在安装前应进行清理,达到清洁畅通。安装前管端应临时封闭,避免脏物进入。4.5.4 导管应按设计要求以最短的路径集中敷设。4.5.5 管路应按设计的位置敷设,或按现场具体情况合理敷设,不应敷设在有碍检修,易受机械损伤、腐蚀和有较大震动处。4.5.6 差压测量管路不应靠近热表面,其正、负压管的环境温度应一致。4.5.7 敷设管路时必须考虑主设备及管道的热膨胀,并应采取补偿措施,以保证管路不受损伤。4.5.8 管路敷设在地下及穿过平台或墙壁时应加保护管(罩)。4.5.9 管路水平敷设时,应保持一定的坡度,一般应大于1:100,差压管路应大于1:12,其倾斜方向应保证排除气体或凝结水,否则应在管路的最高或最低点装设排气或排水阀门。4.5.10 测量气体的导管应从取压装置处先向上引出,向上高度不宜小于600mm,其连接接头的孔径不应小于导管内径。4.5.11 管路敷设应整齐、美观,宜减少交叉和拐弯。4.5.12 管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敷设前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应有明显的损伤;b) 敷设路径的环境温度应符合管缆的使用温度;c) 防止管缆受机械损伤和交叉摩擦;d) 敷设后的管缆长度应留有适当的余量。4.5.13 管路接至仪表时,接头必须对准,不得承受机械应力。4.5.14 无油压缩空气母管及控制用气支管应采用不锈钢管,母管的最低处应设排液装置。支管应从母管上半部引出。至仪表及控制设备的分支管应采用紫铜管、不锈钢管或尼龙管。4.5.15 管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检查,应无漏焊、堵塞和错接等现象。4.5.16 仪表阀门前的管路,应参加主设备的工作压力试验。低压管路敷设完毕,用压缩空气将管内冲洗干净后,按规定进行严密性试验。4.5.17 差压测量管路的排污阀门应装设在差压计附近便于操作和检修的地方,其排污情况应能监视。排污门下应装有排水槽和排水管并引至地沟。4.5.18 施工完毕的管路两端,应挂有标明编号、名称的标志牌。4.5.19 金属管子的弯制宜采用冷弯方法。4.5.20 金属管子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其外径的3倍。管子弯曲后,应无裂缝、凹坑,弯曲断面的椭圆度不大于10%。4.5.21 不同直径管子的对口焊接,其内径差不宜超过2mm,否则应采用变径管。相同直径管子的对口焊接,不应有错口现象。铜管宜采用卡套接头或承插法、套管法焊接。4.5.22 管路支架的安装应牢固、整齐、美观,并符合管路坡度的要求。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承压容器、管道及需要拆卸的设备上安装支架时应采用U形螺栓或抱箍固定。4.5.23 管路支架的间距宜均匀,各种管子所用支架距离为:4.5.24 无缝钢管:水平敷设时,11.5m;垂直敷设时,1.52m。4.5.25 铜管、塑料管:水平敷设时,0.50.7m;垂直敷设时,0.71m。4.5.26 施工完毕的管路两端,应挂有标明编号、名称及用途的标志牌。4.5.27 仪表阀门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4.5.28 成排仪表阀门的安装应间距均匀、整齐,固定牢固。4.6 仪表调校4.6.1 各熔断器的熔丝容量应符合仪表或设备的要求,并检查其通断情况。各电源开关应在“断开”的位置。4.6.2 仪表的电气接线正确,具有线路调整电阻的测量系统,应按规定配置,安装。4.6.3 热工仪表在送电前,应检查其线路及设备的绝缘,一般不小于1兆欧。用兆欧表检查绝缘时,应把有晶体管元件上端子接线拆下。4.6.4 当双回路供电时,并列前,应查对电源的相序是否正确。4.6.5 投入各种电源装置(如变压器,稳压器,整流器等)后,检查其电压,应符合各应用设备的要求。4.6.6 仪表,阀门,管件和管路接头处的垫圈应合适,无缺,接头牢固。有隔离容器的,应加好隔离溶液,所有一,二次阀门均处于关闭位置(差压表的中间平衡门应处于开启的位置)。4.7 电动执行机构调校4.7.1 调试前先检查敷管、就地控制箱、接线、电缆号牌挂设、电气设备清理等工作是否结束。上述工作已完毕后,接下来先把电动执行机构电机接线、计算机软操接线解除。然后检查电动执行机构盘抽屉中电气元件。检查完毕后,开始做就地控制箱与执行机构柜二次回路操作试验。4.7.2 操作试验开、闭动作正确后。即可做电动执行机构转向试验。做转向试验前,应得到机务同意,因为在调试阶段,各管道系统还没有完善,以防止管道内有水、有汽等。4.7.3 做转向时,先把电动执行机构摇到中间位置,观察电动机转向与行程控制器开、闭限位、按钮是否一致,反之立即纠正。4.7.4 各全过程动作试验要符合电动执行机构规定的技术数据,由机务负责掌握和调试,热工配合。电动执行机构到开或闭规定位置时,电气的限位应可靠、动作正确。限位动作定位可通过调整电动执行机构行程控制器来实现。力矩开关是当在电动执行机构开闭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超过规定的力矩时,应可靠动作切断电源。力矩开关由制造厂调整好出厂,现场一般不作调整。现场调试只要力矩开关动作方向正确、可靠即可。5 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见验评表6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6.1 在施工过程,严格遵守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针,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原则,对施工活动中的高处作业、交叉作业、明火作业、起重运输作业等重大危险源以及产生的施工垃圾等环境因素作为主要管理重点,创造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6.2 本单项工程重大危险源及控制措施6.2.1 杜绝坠落事故的措施6.2.1.1 高空作业要戴好安全带,并把保险钩扣在坚固的物件上,施工中严禁私自搭拆脚手架,需专业架子工搭设,脚手架应验收合格挂牌后方可正常使用,每天使用前应检查其是否安全可靠。6.2.1.2 带进安装现场的工具材料要有专人管理,高空作业中使用的工具要有防坠落措施,工具系好保险绳,高处堆放的材料要绑扎牢固,以防坠下伤人,损坏设备。传递物品时,严禁抛接。6.2.1.3 高处作业区周围的孔洞、沟道等应设盖板、安全网或围栏。6.2.1.4 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地方进行高处作业,必须有足够的照明,并配有专职电工人员值班。6.2.1.5 上下脚手架应走斜道、梯子和综合管架永久爬梯,不得沿脚手立杆或横杆攀爬,工作时不得骑坐在栏杆上,禁止躺在走道板上。6.2.1.6 遇有六级(含六级)以上大风、雷雨、大雾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6.2.1.7 冬季施工时注意事项:a) 对消防器具应进行全面检查,对消防设施应做好保温防冻措施;b) 对取暖设施应进行全面检查并加强用火管理,及时清除火源周围的易燃物;c) 现场道路及脚手架、跳板和走道上的积水、霜雪应及时清除并采取防滑措施;6.2.1.8 铺设脚手板,必须两头绑扎牢靠方可行走,脚手架应固定在构筑物的牢固部位上。6.2.2 杜绝触电事故的措施6.2.2.1 电动工具使用前,应进行电气及机械检查。电动工具使用后,应切断电源。使用台钻、丝口机、不得带手套,防止绞伤。6.2.2.2 使用电动工具,应注意安全用电及严格遵循电动工具的操作规程操作,必要时要带好绝缘手套。6.2.2.3 电缆穿入带电的盘柜时,盘上必须有专人接引,严防电缆触及带电部位。6.2.2.4 采用三相五线电缆作为临时电源线。6.2.2.5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检查。6.2.2.6 经常开展安全用电宣传教育,增强安全用电意识。6.2.2.7 严禁非电工人员私自接装电气电源。6.2.2.8 施工用的电源盘应经专业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电源盘上应装设触电保护器,施工中所用设施有损坏的应及时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修理,严禁擅自处理。6.2.2.9 了解带电系统的情况,更改后要做好记录。6.2.2.10 需要带电的系统,其所有的设备和接线在安装、调试完毕,并设立明显的带电标志。6.2.2.11 低压带电作业时,人体不得同时接触两根导线。6.2.2.12 在场内运较长的角钢、管子等器材时,严防触及带电部分。6.2.3 杜绝起重运输事故的措施6.2.3.1 装卸运输电缆盘时应有防止电缆盘在车上滚动的措施,电缆盘严禁从车上直接推下来。滚动电缆盘和敷设电缆时应由专业人员负责指挥。6.2.3.2 起吊设备安全可靠,定期检查。6.2.3.3 正确使用捆绑锁具。6.2.3.4 操作工及起重工必须持证上岗方可操作,在起吊过程中必须由专人指挥。6.2.3.5 起吊钢材必须做好防滑落措施,吊装范围内严禁无关人员进入。6.2.3.6 加强对起重运输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6.2.3.7 起吊、搬运设备严格遵守起重规程,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区域,吊装区域应拉设红白带。6.2.3.8 搬运设备的过程中要把设备固定牢固,防止在途中损坏设备。设备的吊运要做好保护措施,以免造成损坏。6.2.4 杜绝火灾事故的措施6.2.4.1 严格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做到无动火票不动火。6.2.4.2 实施施工现场防火监护。6.2.4.3 施工现场布置和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6.2.4.4 施工人员要熟悉现场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并熟悉不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6.2.4.5 现场的消防器材不可挪作它用。6.2.4.6 施工现场布置和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6.2.4.7 施工人员要熟悉现场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并熟悉不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6.2.4.8 现场的消防器材不可挪作它用。6.2.4.9 在焊接、切割地点周围5米范围内,应清除易燃易爆物品,应有防止金属飞溅引起火灾的措施,并应防止灼伤。6.2.4.10 乙炔皮管的接头,应用夹头夹紧,及时去除乙炔皮管的破损部分,气瓶不得倒置、暴晒,使用的气瓶必须帮扎牢固。6.2.4.11 从事焊接、切割作业的人员一定要持证上岗作业,并保证证件在有效期内使用。6.2.4.12 使用电火焊时,应注意下方有无易燃易爆物品,作好预防或隔离措施。6.2.4.13 焊接工作结束后,必须切断电源,确认无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开。6.2.4.14 对安全违章,事故隐患,人人有责进行制止,使事故苗子消灭在萌芽之中。6.2.5 杜绝人身伤害事故的措施6.2.5.1 施工人员必须遵守电力建设有关安全规程,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配戴安全帽,严禁穿拖鞋、凉鞋、高跟鞋或带钉鞋,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6.2.5.2 在临近带电体作业时必须派专人进行全过程监护。6.2.5.3 清理焊缝时,戴好防护镜,注意飞溅伤人。6.2.5.4 隔离层、孔洞盖板、栏杆、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施严禁任意拆除;必须拆除时,应征得原搭设单位的同意,并采取临时安全施工措施,作业完毕后立即恢复原状并经原搭设单位验收;严禁乱动非工作范围内的设备、机具及安全设施。6.2.5.5 施工中的交叉作业时,施工负责人应事先组织交叉作业各方,商定各方的施工范围及安全注意事项;各工序应密切配合,施工场地尽量错开,以减少干扰;无法错开的垂直交叉作业,层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离设施。6.2.5.6 交叉作业场所的通道应保持畅通;有危险的出入口处应设围栏或悬挂警告牌。6.2.5.7 4米以下的短时间内可完成的作业时,可使用移动式梯子。梯子应有专人负责保管、维护及修理。梯子使用前应进行检查。6.2.5.8 梯子使用应搁置稳固,与地面的夹角以60度为宜。梯脚应有可靠的防滑措施,顶端应与构筑物靠牢。在松软的地面上使用时,应有防陷、防侧倾的措施。严禁两人站在同一个梯子上作业,梯子的最高两档不得站人。梯子严禁搁置在悬挂式吊架上。6.2.5.9 严禁野蛮施工,杜绝习惯性违章,查找和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源,加以预防和控制,严格遵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施工程序及工序施工。6.2.5.10 盘撬动就位时人力应足够,指挥应统一,以防倾倒伤人;狭窄处应防止挤伤。6.2.5.11 盘底加垫时不得将手伸入盘底,单面盘并列安装时应防止靠盘时挤伤手。6.2.5.12 对重心偏在一侧的盘,在安装固定好以前,应有防止倾倒的措施。6.2.5.13 对执行器、变送器等稳定性差的设备,安装就位后必须立即将全部安装螺栓紧好,严禁浮放。6.2.5.14 敷设电缆应由专人指挥、统一行动,并有明确的联系信号,不得在无指挥信号时随意拉引。6.2.5.15 进入带电区域内敷设电缆时,应取得运行单位同意,办理工作票,采取安全措施,并设监护人。6.2.6 杜绝热控设备事故6.2.6.1 取样装置及敏感元件安装:a) 使用大型电钻或板钻在管道或联箱 钻孔时,钻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并固定牢固,还应有防止滑钻、钻头松脱、钻体坠落及管道滚动等安全措施。b) 丝扣连接的高、中压插入式温度计,应用固定扳手紧固,操作时应站稳,用力不得过猛。c) 在与运行系统已连接好的或已充压的,以及可能由于阀门泄漏而充压的设备或管道上开孔、安装取样装置或敏感元件等时,应办理工作票,并采取措施,严禁在无可靠隔断装置或残压未放尽时施工。6.2.6.2 管路敷设安装:a) 已敷设的管子,如不能及时焊接,则应固定牢固。b) 汽、水仪表管的排污漏斗应有盖或使用小联箱。c) 管路敷设完毕后,必须检查连接是否正确。高压管道上严禁装设低压设备。d) 试验用的压力表必须事先校验合格。压力试验过程中,当压力打道0.49Mpa以上时,严禁紧固连接件或密封件。e) 检查及疏通堵塞的仪表管时,严禁将脸对着管口或锯开的锯口。疏通时,必须先关一次门。6.3 本单项工程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6.3.1 施工垃圾集中处理。垃圾收集、归拢到指定区域回收率不小于85%;施工场所应保持整洁,垃圾、废料应及时清除,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坚持文明施工。6.3.2 废旧钢材回收到现场指定废旧钢材堆场,由专人回收处理,回收率不小于85%。6.3.3 焊条头应及时回收至回收桶内,由专人回收处理。6.3.4 材料、设备和搭设脚手架的钢管、脚手板、管夹等必须堆放整齐,坚持文明施工。6.3.5 严禁在施工区域恶意敲打制造噪声。控制现场施工噪音,电焊机等要搭设临时工棚。6.3.6 施工中使用的危险品如油漆等应放在危险品仓库内,每天使用剩余部分要及时回收到危险品仓库。6.3.7 所有设备在安装地点拆箱后,应立即将箱板等杂物清理干净,回收至指定地点。6.3.8 施工中各种材料的消耗要严格控制按需发放。6.3.9 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分类投放。6.4 主要危险源及控制措施序号危险源控制措施1带电作业不慎触电1.了解带电系统情况。2.戴好安全帽、穿绝缘鞋,严禁穿背心、短裤工作。3.工具手柄需绝缘良好。4.必须设监护人。5.进入带电运行区域必须办理相应的电气热控工作票。2起吊重物的工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断裂坠落1.吊运物件前应明确物件重量、重心位置,认真观察吊运通道、安装位置及周围情况;选择合适的吊索具。2.明确吊点和吊装方法,知晓吊装过程中吊物所处的各种状态及起重设施的各种受力情况。3野蛮装卸或绑扎不合格,造成设备损坏1.绑扎牢固,用吊耳、梁、柱等承力结构要经校验;对于重要物件或薄壁件,要校核吊点、并加强。4不正确佩戴安全帽、不正确使用安全带等防护用品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应符合以下要求:正确佩戴合格安全帽;工作服灵便;穿软底防滑鞋;安全带挂在上方牢固可靠处。5受限场所所没有标识,施工人员盲目进入,发生危险对限制空间的进口通道口进行警告标识。7 附录施工作业流程图施 工 作 业 流 程 图开 始技术交底施工准备图纸会审材料及加工件计划管材领用现场支架制、安;管路安装;现场设备安装检验是否合格?是否检 查检验是否合格?是否结 束进行整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