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88952639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课时安排: 3 课时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三、小组交流讨论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四、展示活动方案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五、总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二、大胆想象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四、小组互说.打开思路五、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六、试写初稿.自行修改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第三课时 习作修改一、小组评议,互改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2.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二、佳作赏评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附送: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文二则 1教案 沪教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两则古文。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重点和难点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媒体出示: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3.揭示课题:*30、古文两则4.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说明:以名言开头,能一下子渲染上古文课的气氛,让学生体会古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基本方法的介绍,便于学生今后更好的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古文。二、学习读书有三到1.媒体出示: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3.再读课文,了解古文意思.(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说明: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朗读能激发起学生诵读古文、学习古文的欲望。另外根据教师范读的语音节奏、轻重缓急有助于学生理解古文意思。(2)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交流板书:心到 眼到 口到(3)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深入理解句意。(4)齐读古文。说明:由于该文文字意思较简单,故古文的翻译以学生为主。教师可请学生根据所给的注释或借助字典思考每一句古文的大概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个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4.通读全文,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至今为世人学习,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语调的古朴之外,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思考。(2)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3)小结: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5.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三、自学论语学而篇1.板书:论语 2.媒体出示: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说明:学生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孔子的有关情况,但对论语一书不甚了解,若教学开始就进入到正文,学生怕学古文的思想会再现,所以很有必要事先介绍。2.请同学们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论语学而篇。板书:学而篇说明: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论语学而篇既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古文的状态,保持对古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培养了自学古文的好习惯。3.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教师做适当的引导。4.赏析古文经典词语的妙用:“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名词,在现代文里解释为“有修养的人”而在该古文里名词作形容词,意思为“很有修养”,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中的意思。(说明:让学生从古文的特性中领略中国古汉语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喜欢上古文的学习)5.通读全文(配乐),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文章在论语学而篇里是怎样体现“学”的?(提示:从哪几方面来写“学”? )板书:个人温习 大家探讨 修炼修养 该文抓住了一个人的“个人温习、大家探讨、 修炼修养”准确地写出了一个人整个在世时的学习情况。这种取材之精到,眼光之敏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6.背诵该古文(配乐)。四、拓展: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读书有三到对你有什么启发?2.除了读书有三到和论语学而篇中讲到的名言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参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五、作业1.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2.背诵古文。 3.积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了解意思。关于说课教材分析: 古文二则中读书有三到以及论语 学而篇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读书有三到揭示的是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论语 学而篇揭示的是一个人在世时要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的道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索中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情简析: 是一篇语言极其精炼且意义深刻的文章,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中理解其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成了学习本片文章的重点,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限制,又由于有古文译文的参照,故理解古文文字的意思的妙用及领会该古文中心含义的表达方式便成了学习本片文章的难点。很久以来,学生对枯草乏味又难懂的古文敬而远之,所以教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便要给他们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古朴韵味的范读可激发起学生诵读古文、学习古文的欲望,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文言文的学习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进行对比,从中理解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另外还可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勇气和信心。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目标二: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两则古文。目标四: 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能激发起学生诵读古文、学习古文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配乐诵读下,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与白话文不一样的语调:清新、典雅,让学生陶醉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古朴典雅的意境之中,从中感受到古文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急于揭开这魅力之所在的欲望。这样枯草乏味的古文就被赋予了“神秘”。二、从作者背景入手,通读全文,体会出文章表达方式读书有三到一文,文字意思较简单,又有注释,故理解文章意思就不是个难题,相反,其,虽行文简洁,但严谨的布局,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此为该文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这样以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从作者的背景入手,通读全文,体会出文章表达方式: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思考。 重点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参透了写作的技巧,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行和艺术审美素养。三、赏析古文词性活用所带来古汉语神韵的魅力 论语学而篇一文,其语言大多也较简单,运用所学的方法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并不难,但有的词若仔细回味一下就会感到古汉语的博大精深。文中“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名词,在现代文里解释为“有修养的人”,学生只会从字典里得到这唯一的答案,再联系上文的意思整体一翻译,会感到上下文意思不通顺,其实问题出在“君子”一词,虽是名词,但在该古文里名词作形容词用,意思为“很有修养”,这样就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章的意思,且全文的意思也贯通了。课后反思古文二则中读书有三到以及论语 学而篇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学生诵读以及多媒体再现古汉语的古朴典雅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古文二则中读书有三到以及论语 学而篇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2.赏析古文词性活用 论语学而篇一文,文中“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名词,在现代文里解释为“有修养的人”,学生只会从字典里得到这唯一的答案,再联系上文的意思整体一翻译,突然感到上下文意思不通顺,脑子里一片茫然,其实问题出在“君子”一词,其虽是名词,但在该古文里名词作形容词用,意思为“很有修养”,这样就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章的意思,且全文的意思也贯通了。学生听完,当场对此表现了极大乐趣,为古汉语的博大精深而感叹。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