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3教案 教科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88946988 上传时间:2022-05-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3教案 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3教案 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3教案 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3教案 教科版一、教材分析: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科学五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七、八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上我把原两教时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作了一定的选择,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调制两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再用弹簧秤测出浮力的大小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大小不同。最后通过教师演示以及课件的帮助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并留下课外探索的作业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探索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调制液体来探索液体的性质,并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有效解决问题,懂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愉快。(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极参与探究身边的科学活动。三、教学重点: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液体的性质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四、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证明不同的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五、教学准备每组学生材料:一个马铃薯、食盐和白糖、3只杯子、两根筷子、一个弹簧秤和一个钩码等。老师准备材料:课件、天平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同一个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意图: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探究欲望)(1)老师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状况。师提问:马铃薯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揭题)(2)学生猜测原因。(学生自由讨论)生1:这是两杯不同的液体,我猜测1号杯中是盐水。生2:我也猜1号杯中是盐水,因为死海中的盐水能使人浮起来,师: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生3:可以用闻一闻,有没有其它的气味。生4:可以尝一尝味道?师:这种方法可以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允许尝味道?生5:不可以,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两杯液体是否有毒,所以不能轻易去尝。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科学实验我们不能轻易品尝,以防中毒。生6:用晒一晒,或者烤一烤的方法,把液体烤干,看有没有其它物体产生?师:好办法,今天老师就用她说的办法来加热液体。2 教师做液滴加热实验。 (意图:科学探究不仅要大胆猜测,还要注重证据收集)(1)学生观察玻璃片上两种液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生1:我看到1号玻璃片上黄色的固体,而2号玻璃片中什么也没有。生2:这说明1号杯中溶解了其它的物质,但不是盐,因为盐水加热后会留下白色的结晶。师:说得非常好!你真会思考。(2)师生归纳:液体中溶解中其它的物质。 (师板书)(二)合作探究,分析现象1研究调制液体的方法。(1)师生讨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意图:让学生养成处理实验中细节问题)师:杯中盐是一次性加入,还是分批加入?生1:一勺一勺地加。师:加入后还要做些什么?生2:加入后要用筷子搅拌,使盐充分溶解,再放入马铃薯看它是不是浮起来了?师:一勺盐是多少呢?生3:一平勺。(2)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卡1。(投影出示)温馨提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每次加一平勺。2.每加一勺,都要搅拌至完全溶解,停下来观察,看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在表格上做好记录。3. 夹出马铃薯,继续加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放入马铃薯,再继续观察记录。2小组合作:调制两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糖水)(意图: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 小组交流讨论: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板书:足够多)(意图:科学课不仅要有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更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实验记录表(一)水量所加食盐量(勺)沉浮情况我们的发现100ml1勺沉加2勺盐可使马铃薯浮起来100ml2勺浮100ml实验记录表(二)水量所加白糖量(勺)沉浮情况我们的发现100ml1勺沉我们发现放入第3勺糖时马铃薯浮起来了。100ml2勺沉100ml3勺浮100ml师:是不是只要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的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投影展示实验记录单)生:不是的,我们小组在加入第2勺糖是,马铃薯并没有浮起来,而加到第3勺时,马铃薯就浮起来了,这说明只有加入适当多的就会浮起来。(三)深化主题,继续探究1学生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意图:从观察发现推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1)教师示范测量钩码的重量。(2)出示温馨提示卡2。(投影出示) 温馨提示1检查弹簧秤指针是否在零刻度。2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3读数时手要拿稳弹簧秤,目光平视指针刻度,仔细观察弹簧秤的指针变化,作好记录。(3)学生实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实验记录表(三)空气中清水中浓盐水浓糖水弹簧秤读数05304035038我们的发现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清水中的重量浓糖水中的重量浓盐水的重量,(4)小结:弹簧秤在清水中的读数比浓盐水、浓糖水的读数要大,钩码受到的浮力小。2投影出示钩码在水中受力图并分析。 (意图: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印象)(四)验证实验,得出结论1比较同体积的几种液体的轻重。 (意图:再次验证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知道科学探究有时需要多种证据)(1)出示天平,教师往两个同体积的容器里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2)学生观察天平交流汇报。(3)结论:同体积的水比同体积的盐水轻。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板书)(五)资料呈现,拓展延伸1网络资料学习投影出示:死海和比重计。 (意图:学习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只要能学到知识都是可以的) (1) 阅读网络资料(2) 师生实验:如何使用比重计?教师示范:把比重计分别清水中和盐水中,两个学生读数:知道盐水的密度比清水的密度要大2布置延伸性探究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物体的沉浮不仅同物体的体积、重量有关,还同液体的性质有关。今天老师要布置两个课外作业(投影出示)。(意图:科学探究的时空是很广阔的)(1)试一试还有哪些物质溶解在水里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老师举例)(2)你能找到一种让铜钥匙浮起来的液体吗?(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说明:表格中的数据选自一个小组的记录。板书设计: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浮 溶解足够多其它物质盐水 清水马铃薯(同体积)附网络学习资料: 比重计比重计是测定液体密度的一种仪器。由一根密闭的玻璃管制成,一端粗细均匀,另一端膨大呈泡状,竖直浸入并稳定地浮在被测液体中。当沉到某一刻度时就知道该液体的密度。常用的比重计有“重表”和“轻表”两种。水的密度是。死 海 死海的海水含盐量极高,由于盐水浓度高,游泳者极易浮起。把一只手臂放入水中,另一只手臂或腿便会浮起。人能在湖面上漂浮,还能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 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位于中国山西晋南盆地,是一个天然的盐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古老的盐池神庙坐落在盐湖岸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游客边领略盐湖秀美风光,边体味盐文化和黄河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聆听人类文明进化的脚步声。附送: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4教案 教科版一、教材简析: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它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密度。它是在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通过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二、教学背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可以在本课中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科学核心概念: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实验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核心价值观: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教学难点突破口: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调把“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进行比较。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量筒、天平,马铃薯,清水,浓盐水水银和铜砝码,糖浆、水、油、酒精和软木塞、塑料块、葡萄,比重计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烧杯只课前完成制作浓盐水,浓糖水。教 学 流 程复习引入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进行推测与验证 沉浮原理的应用 单元的总结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复习导入(一)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学生猜测,产生几种可能:下沉的时候浮力小,上浮的时候浮力大。大小一样。下沉的时候浮力大,上浮的时候浮力小。这节课,我们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课题)(二)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用马铃薯测量不方便,可以用钩码来研究。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用测力计测量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检验原来的推测。(二)(出示实验提示)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老师有这些温馨提示:1.钩码要全部浸没。2.读数的时候要不能把钩码拿出液面。3.一边测量,一边记录。 同时出示实验记录纸,讲解记录要求。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三)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并思考后面的问题。(四)汇报交流。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学生根据“受到的浮力”一栏得出,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五)教师进一步追问: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学生进行猜测,最后教师引向“可能与同体积的液体轻重不同”有关。三、进一步推测与验证(一)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哪个重? 1.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哪个重呢?与同体积的马铃薯相比较呢?学生猜测 2.怎样进行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 先测出马铃薯的体积,然后用量筒量出与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最后用天平称一称。(二)实验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1.使用量筒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2.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 3.及时记录。同时出示实验记录纸,讲解记录要求。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重量 (三)教师演示实验,部分环节请学生操作:(1)测量马铃薯的体积;(2)测量与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部分环节教师进行操作:(1)天平进行调节;(2)用天平测量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 (四)交流汇报。1.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2.其他物体的沉浮与液体也有这样的关系吗? 有。3.请你说说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物体比液体重,那么在液体中沉;比液体轻,那么在液体中浮。四、沉浮原理的应用(一)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学习了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规律,下面我们有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塑料块在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的是沉还是浮?2.请看书本20页的一张表格,里面有“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轻重”。请你根据里面的数据推测这块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并说明依据。 (二)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在分层液体中的沉浮 1.我们先来制作一杯分层液体,分别倒入糖浆、水、油、酒精。 2.我们把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放入分层液体中,请仔细观察,并想想问什么? (三)铜砝码漂浮在水银上 1.出示一个铜砝码,请一个同学掂一掂它的轻重。2.确认它很重后,提问,有没有什么液体能让它浮起来呢?学生讨论。3.出示一杯水银,把铜砝码放进去观察。4.汇报发现:铜砝码浮起来了。并说一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同体积的水银比铜还要重。)(四)比重计1.酒厂里,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出示一个比重计)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教师介绍:比重计是用一根密闭地玻璃管,一端粗细均匀,内壁贴有刻度纸,另一头稍膨大呈泡状,泡里装有小铅粒或水银,使玻璃管能在被检测地液体中竖直地浸入到足够地深度,并能稳定地浮在液体中,当比重计浮在液体中时,其本身地重力跟它排开地液体地重力相等。比如比重计在液体中沉至0.9地标度时,便能立刻知道所量度地液体密度为0.9。2.知道了工作原理,我们来测量一下刚才的分层液体中各种液体的比重是多少?五、单元总结1.经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回过头来总结一下。. (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材料,有无空心,形状,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2)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物体比液体重那么沉,物体比液体轻那么轻。建议:第二个活动“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在分层液体中的沉浮”在课堂上教学,第三个活动”铜砝码漂浮在水银上”和第四个活动“比重计”可以作为课外活动进行。板书设计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课外活动有条件的话,第三个活动”铜砝码漂浮在水银上”和第四个活动“比重计”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课外进行。生成预见学生可能会根据课外所得讲出“密度这一概念,如果讲到的话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运用。课堂评估1. 学生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2. 学生能否根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