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3.爱莲说一学习目标与自主学习导语: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1.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2)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生活情趣并从中受到启示。(3)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和对比承托的写作手法。2.知识链接 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情感。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属于托物言志的小品文。2.走进作者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3.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识记下列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字形。淤泥( ) 濯清涟( ) 亵玩焉( )隐逸者( ) 鲜有闻( )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亵玩焉( )鲜有闻 ( ) 宜乎众矣 ( ) 3.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翻译全文。4.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语言特点。二【合作探究】15分钟(各小组从下列问题中任意选取两各问题进行探究,准备交流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爱莲说中描写的三种花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怎样看待这两个观点的呢? 6、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7、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什么。爱莲说中描写的三种花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8、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高洁情怀?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情趣?三、【展示提升】10分钟1. 规定内容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环节的结果,相互补充,优化答案)2. 自由展示(背诵,翻译,质疑补充)3. 教师小结四、【反馈巩固】1.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是 。2.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作用是 ,本文写“莲”的品质,用 作正面映衬,用 作反面映衬。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8、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五.拓展训练1.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小散文。2.说说你最喜欢哪种花?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不少于两点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菊花,隐士的特点,它是莲花的陪村,作者对它的评价是肯定的2、 牡丹有富贵荣华的特点,它是莲花的反村,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否定的3、 莲花有君子的特点,作者对它高度赞美,是作者人格和志趣的相征。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不慕名利,不入世俗,洁身自好4、 不同流合污,纯正坚贞的品质。5、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6、 托物言志7、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8、 爱莲说则以莲花自况,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并且借牡丹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