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综合防灾专题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8216951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综合防灾专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13综合防灾专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13综合防灾专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一、防灾管理和防灾体系现状分析一防灾管理和防灾规划已有的进展市在防灾减灾建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与防灾应急体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主要有以下方面:1、防救灾体系逐步健全,应急救灾能力开展迅速。2、初步确立了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的法律依据。3、编制完成了局部防灾安全规划,建筑工程设施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强。4、初步开展了城市工程设施的普查监测工作。5、社会总体防灾意识有一定提高。二防灾管理体系根本情况1、防灾法律法规根本情况市制定了一定数量的防灾与公共安全的规章、规定与应急预案,这些规章、规定与应急预案与国家、省防灾与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相结合,或直接与某个灾种和突发事件的安全防灾工作有关,初步确立了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的法律依据。2、防灾管理机构根本构成市目前防灾仍属于分部门单灾种管理模式,但市现已成立了以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为主导的防灾组织机构,作为全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和指挥全市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防、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统一领导全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分指挥机构,协调相关联动机构;组织力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市应急委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市应急委办公室加挂“市应急指挥中心牌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市应急委日常工作,执行市应急委的决定;与时掌握、分析重要信息,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统一接警和受理,并提出处置建议报市应急委;负责全市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防、应急处置、保障体系、综合协调与其相关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正常运转,协调、督促各分指挥机构做好相应工作;组织建立应急信息综合保障体系;督促检查各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防、处置的工作;督促检查相关科研、宣传、教育工作;适时修订完善本应急预案,统筹、协调、指导各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市应急委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突发公共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为市应急委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负责评审论证市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子预案与专项预案;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为适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级各类分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形成分管副市长负责,分管秘书长和相关部门参与的市应急组织体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级别,制定完善应急子专项预案,明确相应的职责,实行分类分级指挥。各区、县(市)政府根据本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相应的职责,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如此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对跨区、县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由市应急委统一指挥,相关区、县市参与,同时启动各自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省应急委的统一指挥下,市应急委做好与省其他地州市相互支援、援助的协调工作。市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图详见如下图:市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图市应急委市级决策机构市应急委办公室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政府总值班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市级专项预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n市级专项预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2各区市县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市级专项预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1实线:表示领导关系,虚线:表示协调关系3、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市已初步形成了较合理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市防灾与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体应急预案,下又有专项应急预案与各区应急分预案,见下表所示。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类别容编制和执行责任单位责任人电 话状 态自然灾害市城区防洪预案市水利局市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民政局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抗洪抢险工作处置预案市公安局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水旱灾害应急预案市气象局事故灾难市特种设备重大、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质监局市乡镇企业重大、特大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乡镇煤矿重特大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乡企局市煤炭管理局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安全监管局煤气抢险预案市燃气公司交通安全生产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抢险预案市地方海事局水上交通安全突发事件抢险与防洪防汛应急处理预案市交通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建筑施工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建设局市重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市环保局市林业绿化局安全生产工作应急救援预案市林业绿化局市教育系统重特大突发事故抢险预案市教育局市粮食局市属粮食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粮食局粮食供给应急预案市粮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公安局关于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预案市公安局关于可能发生大面积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处置预案市公安局市高致病性禽流感控制应急预案市口蹄疫控制应急预案市主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防治预案市农业局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预案市重大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市重大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市重大霍乱疫情应急预案市鼠疫应急预案市卫生局市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食药监管局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市公安局关于积极预防和果断处置暴力恐怖活动的方案市公安局关于处置“法轮功有害信息传输案件的应急预案市公安局市广播电视系统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安全播出工作总预案市广电局市工商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市工商局市金融安全应急预案待 定市商业安全应急预案待 定(备注:1、预案状态栏标示为者,表示已经市政府批准通过;2、其余预案,为各部门自行制定或正在拟定中)三防灾管理和防灾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市防灾与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规章法律效力低,缺少协调。2、城市防灾与安全仍存在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3、重救轻防,常态建设不足。4、灾害环境复杂,诸多矛盾加剧了公共安全危机的潜在风险。5、现有城市防灾规划体系无法满足城市防灾与安全的需要。6、应急管理体系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专项救灾力量建设不足。7、防灾管理信息建设滞后,灾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8、防灾根底设施建设不足,生命线系统的抗灾能力弱。9、局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低。10、系统防灾能力不足,缺少系统的防灾保障功能。11、防灾减灾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灾难预防知识和自救技能不足。二、城市防灾与安全总体目标总体安全目标与市成为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开展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达到国先进水平,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达到兴旺地区大城市水平,城市抗御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保障城市可持续开展和市民生命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具有完善的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法规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2、城市工程设施抗灾设防、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和城市应急救灾体系的常态化建设与管理顺利进展。3、城市重大工程与生命线根底设施抗灾能力全部符合国家相关规、标准要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防灾保障能力根本满足防御大灾的要求,根本建成防御巨灾的安全体制。4、具有完善的城市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紧急处置体系根本完善,重要设施设置紧急自动处置系统。5、城市防灾设施满足防御大灾的要求,具有合理有效的避难疏散设施。6、保障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反响渠道畅通。7、市民具有良好的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意识。三、防灾根本对策和建设重点一防灾减灾的根本理念和思路1、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城市防灾工作的开展。2、确立与城市可持续开展相适应的综合防灾大安全观。3、建立法制、体制、机制相结合的城市防灾常态建设理念。4、防灾建设贯穿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的全过程。5、促进单灾种防灾向多灾种综合防灾的转变,单体防灾向系统防灾的转变。二防灾减灾战略重点1、推进城市防灾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2、强化城市防灾规划的地位。3、加强工程设施抗灾能力的建设。4、做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5、创新并应用城市防灾的先进技术手段。三防灾根本对策1、加强法制建设,使防灾建设具有法律依据。2、梳理现有防灾技术标准,逐步构建综合防灾技术指标体系。3、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城市防灾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城市综合防灾管理技术机构,进一步加强和统筹城市防灾管理,推进城市防灾决策的科学化;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防灾管理体制;加强工程建设的防灾管理。4、建立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制度。5、建立城市灾害风险监测评估制度。6、构建城市灾害和应急信息发布制度。7、加强城市防灾与安全规划的编制和管理。8、建立工程设施防灾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设施抗灾能力。9、开展城区和社区综合防灾建设,构建社区防灾体系。10、建立灾后工程设施的易损性评定与重建制度。11、建立城市防灾投入保障机制。12、推进城市综合防灾决策的科学化进程。13、加强防灾科普宣教,提高全民防灾自救能力。四防灾建设重点1、制定并完善防灾与安全法规。2、建设完善防灾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3、防灾与公共安全管理根底建设。包括建立公共安全根底数据库、建设城市灾害普查与风险评估和信息管理决策平台、完善工程设施全寿命防灾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生命线应急能力评估、加强图像监控和移动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市紧急报警、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建设。4、加强城市防灾根底设施建设。防灾根底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防洪建设、避难疏散系统建设、消防建设、生命线工程的紧急处置能力建设4个方面,具体要求为: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与加固改造,积极推动重点涝区域的整治工作。开展城市避难疏散系统规划,建立针对城市和社区不同层次的、满足多种灾害防御要求的避难疏散系统,改造拓宽疏散道路,保障应急救灾能力。落实消防规划和防火灾措施,统一火灾易发区的功能,改造火灾易发区的消防设施并消除火灾隐患,采取火势隔离和建筑耐火措施,将建设防火隔离带作为防火的根本对策。建立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大大提高轨道交通、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灾能力。5、完善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体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城市防灾安全专项规划,为城市在综合防灾设施建设和专业围的防灾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推进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体系完善。6、需建设和改造的防灾与公共安全设施从改善城市的安全条件,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出发,当前需进展防灾建设的主要方面有:划定并改造街区避难场所、改造主要灾害应急道路、建设救灾物资集配中心、改造城区低强度低质量建筑、加固或去除主要滑坡隐患点、推进城市消防站的建设。四、防灾与安全规划体系建设一防灾与安全规划体系根本构成通过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体系,以满足城市安全的总体要求,市的城市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规划体系见如下图。市防灾与安全规划体系图防灾与安全专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防灾与安全内容综合防灾与安全保障研究用地安全布局研究公共避难场所应急道路生命线工程应急物资供给危险品设施布局城市防洪城市抗震地质灾害防护城市人防城市消防城市防灾与安全规划体系防灾专项规划公共安全专项规划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类公共活动场所安全类综合防灾避灾设施类二城市用地安全布局1、用地安全的根本要素城市用地安全是城市用地规划布局中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城市用地安全大致由地质条件、环境安全条件和避灾条件三项根本要素组成,通过对用地安全的三项根本要素把握,创造城市的用地安全环境。2、用地安全布局的影响因素地质条件。重大危险源的影响。安全防护和分隔。通过道路、绿化带将城区分隔成假如干组团,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和街区;由此可以将灾害源控制在一定的围,并易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早期建设的各类工业和危险品生产储存企业逐渐被包围在城区中,新建的城区与这类企业难以保持所需的安全距离,由此构成了安全方面的隐患,成为目前城市安全布局方面最大的问题。3、用地安全的主要规划对策安全用地选择。应注意可能出现的小震叠加导致地面破坏增强的可能性。在城市建设扩展中,要充分注意对建成区的边缘地带滑坡的防。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的集中地,用地条件一般也不好,应考虑降低开发强度。安全用地布局与防护。根据安全布局的需要,对存在危险源设施的用地进展调整。安全用地形态。组团式布局为阻隔火灾蔓延、实施疫病隔离、组织疏散救援、进展安全管理等防灾救灾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的现状城市形态,规划更应表现组团式布局的特点,通过划分防灾组团的方式,可以将城区大致按街道辖区或自然地物划分为假如干个防灾组团。防灾组团以较大的自然景物作为分隔,如大片绿地、公园、水面和城市主干道等;防灾街区以城市主次干道和绿化带为分隔,防灾小区以城市支路为分隔。安全建设控制。在城市防灾减灾的措施中,应该从保证安全的角度考虑控制城市人口密度,降低开发建设强度。救灾备用地。救灾备用地结合城市避难场所的建设进展。三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1、避难场所避难场所的类型分类。参考国外避难场所的分类,结合的情况,城市避难场所可以考虑划分为小区避难场所、街区避难场所、分区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四种类型。避难场所的规划要求。城市中的广场、公园与绿地是城市中分布较多的开放空间,是城市主要的避难场所。学校可以作为根本的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可作为分区避难场所或中心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应具有经过抗震加固的高等级抗震建筑物。避难场所规划要点。避难场所规划要点主要有:避难场所情况分析、避灾服务围与避灾人口计算、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要求、避难场所的安全性评估、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与设施配置。2、应急道路系统应急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根据疏散需要,市的道路系统对外主要出入口应不少于8个,并与外部的高速路和主要公路衔接。城市组团之间保证两条以上通道联系,建立多方向和多个城市对外交通的出入口。各住宅区到避难场所要有避灾道路连接,避灾道路宜建成相互贯穿的网络状,能够衔接各避难场所,形成完善的避灾道路系统。应急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还需注意以下方面:应急道路的通行能力、灾时应急交通组织策略、灾时交通管理与控制、救援疏散实施保障政策和措施、避难疏散道路安全。3、道路交通安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控制措施: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2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3改善道路根底设施;4加强交通法制建设;5重视交通管理队伍建设。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建议:1混合式布局,减少出行量;城市组团之间保证两条以上通道,建立多个城市对外交通的出入口;2城市规划新区应与现有建成区呈外围扩式或沿主要交通干线呈放射式;3货运交通较多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布置应远离城市中心区并沿规划的货运通道设置;4大规模居住小区部道路的安全性好于通过路网联结的分散小区,应建设大规模居住小区;应将交通出行较多的用地布置在公共交通线路两侧,促使更多出行者选用安全公共交通;5公用设施选址应防止被高等级、大流量或车速快的道路分隔;4、突发性水环境污染防治根本供水情况与污染可能性。市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危险很大程度来自水库的蓄水。水源工程中的输水管线已实现全封闭,杜绝了发生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但调节水库可能发生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需要重点防。供水安全保障方案包括以下5项根本措施: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市政污水设施规划;划定危险品禁止运输路段与管制方案;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定城市供水备用方案,包括扩建蓄水水库,全面提高储水能力、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和建立分质供水系统。5、供气安全供气安全保障方案。供气安全保障方案分以下5个方面:保证长输管线安全;建立气源储藏;建立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供气安全;建立并落实燃气抢险机构;安全布置城市主要燃气设施。6、供电安全供电安全保障根本对策:注重电网和电源的统一规划,通过统一规划,优化电源布局,优化电网结构,保证电网;实行电网统一调度,建立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完善重大电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严格执行调度运行方案与事故预案,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证供电安全应急预案实施。当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时,电力系统自行启动电网事故应急措施;重点单位即时启动自保供电设施;各有关部门协同维护社会秩序;当大面积停电事故扩大直至全网崩溃时,电力系统启动“黑启动应急措施。供电安全保障建设技术要求:供电设施的选址原如此。按照预期目标合理规划、预留各区域电厂、站与电力线路的空间与地下廊道的用地,并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上。规划新建的电力设施满足安全设防要求。供电设施备用率的保证。各电压层网容量应按安全的变电容载比配置,电网规模与城市电源同步配套建设,保证备用设施与时投入运作。供电设施安全保障。提高供电建筑的防火等级,配置安全消防装置;通过管线地下化提高输电可靠性。7、通信安全通信安全保障根本对策:首要保证灾害管理机构和救灾机构之间的通信要求。加大移动通信基站密度,电信固定网实现电信全覆盖。通信安全保障建设技术要求:构建高强度的通信机楼与管网系统,提高通信设施的抗灾能力。实施通信管线地下化,采用管线共同沟敷设,避开容易毁损通信管线的地段。探索防灾原如此下的通信设施建设方案,探讨通信设施分址建设的可行性。8、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应急救灾物资的管理。救灾物资储藏按照以下原如此:救灾设备应实行部门分散保存管理,灾时统一调配使用;生活用品类物资采用市场商品流动供给方式,利用城市物流能力予以保证;抢险救灾器材要求应储存灾害易发现场和避灾现场。物资的调配方式。救灾物资调配应积极探索结合商业物资储藏流通的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调配条件,建立救灾物资信息库、救灾物资的储藏、调配网络,对救灾设备物资的种类、数量、规格、状态实行动态储藏监控;结合城市物流、物资配送中心建立救灾物资储藏配送系统,发挥城市物流的作用。应急救灾物资的供给体系。的应急救灾物资供给体系可由应急救灾设备管理系统、救灾物资集配中心和应急物流系统3局部组成,见如下图。市应急救灾供给体系结构图应急救灾物资供给体系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灾设备管理系统应急物流系统救灾援助物资集配中心各专业部门应急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管理中心应急救灾设备管理。通过建立统一的应急救灾设备管理系统,利用物资信息管理手段,把分散于部门的大型设备有效地管理起来,根据救灾需要可以立即调用。救灾援助物资集配中心。主要负责收集分配政府调拨的救灾物资和社会捐助的救灾物资,中心宜设置在城区外围,交通运输比拟便利的地点。应急物流系统。根据市目前的物流条件,可以考虑建设假如干主要应急物流园区。四分项防灾与安全规划1、抗震防灾抗震防灾根本对策:1市目前尚没有进展完整的避震疏散体系建设,规划需设置一批避震疏散场地,地震避难场所结合城市避难场所一并考虑。2将城市主次干道规划为主要避震疏散通道,打通狭窄道路,保证发生震灾时交通运输与城市对外交通的畅通。3加强地震信息的传播,使市民能与时掌握信息,减少对灾害的恐慌,正确采取减灾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伤亡损失。抗震规划要点:1确定规划区总体抗震要求。2工程抗震土地利用,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性质、社会经济等因素,提出土地利用抗震适宜性规划。3加强根底设施抗震,提出抗震加固改造的对策和规划措施。4进展抗震性能评价,提出旧建筑抗震改造要求和措施,提出新建筑的抗震设防的要求。5防止和减轻地震次生灾害,制定地震次生灾害的防御对策与措施,提出次生灾害源的防治要求。6震后应急预案与抢险救灾对策,包括明确抢险救灾机构、制定必要的物质储藏规划、制定震后应急预案与抢险对策、对生命线系统制定应急措施、进展震害调查。7实施和保障措施包括制定抗震防灾宣传与教育计划、明确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规定。主要技术要求:提出城市避震场所用地指标、设置避震场所和疏散通道的规划和安全要求。2、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点:1划分市境地质灾害易发分区。2根据隐患点的重要性和危害程度确定地质灾害点防治等级。3根据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的分布特点来把握城市总体布局原如此,坚持以躲避与积极的综合整治结合的原如此,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措施:1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尽快出台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2建立机构,加大投入,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筹建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管理机构,提供充足的设备物资保障,保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3继续做好根底性工作,加强预防,减少发灾危险。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采取避让措施。4加强对主要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的引进与利用,提高监测预警的技术水平。5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3、气象减灾1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特别是加快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步伐。2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全市综合减灾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涉灾部门的信息共享。3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立精细化预报预测体系,加强气象灾害落区预报,着力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4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改善公共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5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要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主动参与政府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加快现场气象应急保障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将手机短信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解决预警预报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科技支撑作用。6开展暴雨冰雹、雷电灾害、洪涝等专业气象服务,建立气象与水利、国土、安监、卫生、环保、农业、交通、旅游等部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和公共气象服务,为构建“平安、“和谐做出贡献。4、城市防洪1合理确定城市防洪分区与防洪标准是编制防洪规划的重要环节,市防洪规划的主要依据为防洪标准GB5020194。2对市区的主要河流进展分析,校核设计流量,评价现有防洪设施标准与防洪能力,判断洪水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围。3城市防洪方案应以扩大河流的排洪能力为主,运用调蓄洪设施来削减洪峰;根据可能分洪的需要划出分洪区。4进一步分析洪水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围,针对洪涝影响较严重的低洼地带地带,提出与防洪联动的排涝方案。5、重大危险源灾害防治重大危险源灾害防治规划要点:1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灾害可能产生的定量风险,以此作为所采取的防灾规划方案和防灾措施的依据。2建设用地风险控制的规划方案需通过规划解决:落实需要调整的油气库安全布局、限制新增液化石油气扩容量、新设置危险品仓储区与周边设施的安全条件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重大危险源防灾规划与应急预案的衔接。重大危险源灾害防灾规划的主要技术要求:1重大危险源选址应参照以下原如此:避开地质复杂地区、不受洪水和涝的威胁、位于最小频率的上风向、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2分别提出燃爆类重大危险源和有毒类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距离计算方法和参数,采用经过适用性调整后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以确定对有毒类危险品设施安全的防护距离。3明确应急救援行动支援场地,支援场地面积根据救灾预案需要确定。6、城市消防消防规划要点:1危险品设施安全布局要求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易燃易爆化学物品设施布局、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运输设置、配备企业专职消防队、结合旧城和城中村改造的安全布局。2进展消防站建设布局,根据城市开展规模和用地布局,分析城市消防机构配置的数量、规格和等级的需求,布置各类消防站,提出消防站等级和建设要求。3消防根底设施建设中对消防通道和消防给水建设提出技术要求,对消防通信建设提出配置的数量种类的要求。消防规划的主要技术要求:1表现在安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针对防火隔离带的设定和火灾易发区消防改造。2消防机构建设布局,应继续完善消防信息系统,统一消防指挥系统,强化灾害现场指挥能力。3消防通道采取多重化道路网、辅助道路、增加防火隔离带功能措施。4消防供水要明确消防供水设施不足地区,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设改造规划措施。7、防疫规划市应以建设健康城市为目标,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得到互相支持的城市。1健康城市的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首先对住宅、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作用,继而对公共卫生产生影响。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开展,城市日益向周边蔓延,远离市中心的郊区社区成为城市的主体,它有赖于现代交通工具如高速公路的支撑。健康城市的土地规划还重视公共休憩场所的建设。公共休憩场所为居民提供了锻炼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对于增进居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意义。2健康城市的交通规划健康城市的交通规划强调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包括提供安全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给出良好的道路标识,对机动车行速加以控制,构建兴旺的公共交通体系,并确保车站在步行距离之。健康城市的交通规划还特别注重联系性道路网络的建设,鼓励采取方格状街道布置而非放射状街道设置。3健康城市的社会规划建设健康城市,一方面要重视新建社区的规划,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原有社区的健康改造。那些富有的社区往往能够凭借其经济优势和政治地位得到比贫穷社区更多的利益,使得健康城市的成果分配不均。因此,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积极的政策,防止分配天平的倾斜,对于弱势群体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4健康城市体系的危机规划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蔓延必然会使某个健康城市的建设功亏一篑。重大传染病防治规划要点:进展传染病防治机构布局,加强城市医疗防疫设施的合理配置。划定隔离分区的围规模可分级进展,以城市组团为第一级,以城市街区和居住区为第二级,以居住小区或大单位为第三级。8、森林安全防灾规划(1)森林防火规划:指挥系统建设、通讯网络建设、巡护监测网络建设、阻隔网络建设、扑火手段专业化建设等。(2)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体系:包括森林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体系、森林生物灾害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森林生物灾害的控灾体系等。9、人防规划人防规划要点:1提出市级人防指挥所、市预备指挥所以与各区人防指挥所的设置和建设要求,指挥所必须达到相应抗袭防护标准,并有利于平战结合。2确定战时人口疏散比例。3制定不同规划期需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设总量。人防规划的主要技术要求:分别提出安全布局、重点目标防护和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技术要求。主要灾种防灾规划一、防洪规划一、现状根本情况市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位于长江流域乌江干流右岸,花溪区的桐木岭以北和高坡乡的东部属于水系的乌江流域,流域面积7568km2,占市总面积的942%,桐木岭以南属于珠江水系的蒙江流域,流域面积466km2,占市总面积的58%。境河流均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水势暴涨暴落。南明河贯穿城区,属乌江的一级支流清水河的上游源头。南明河为市区主要地表水体,发源于省平坝县林卡乡的白泥田,由西南流向东北进入市花溪,称为花溪河,进入城区后,始称南明河,在乌当的家渡出境,全长118km,家渡断面流域面积1765km23s,其中市境河长1OOkm,流域面积433km2。河流上游已建成松柏山、花溪、阿哈、小关、黔灵湖等5座水库,5处水库的建成为市的防洪、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减少了城区河段的环境水量,水体被污染后,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城区段河流污染严重。二、现状主要问题分析1总体防洪目标与分区防洪目标协调性问题2在城市地势低洼地带仍存在一定的涝区,亟待整治3局部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用地被侵占4河道综合防洪能力偏低,不同河流治理水平差异较大三、防洪标准和防洪原如此在进展城市防洪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如此:(1)防洪为主,兼顾兴利,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2)防洪规划方案应与南明河流域防洪规划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3)市城区的盆地地形地貌特点,防洪工程应遵循上游蓄水拦洪削峰、错峰,中、下游排障、疏浚、分洪与排水,增加沿河低凹地段堤防高度的综合治理;(4)由于城市城区硬化面积的快速增长,必须加快城市防护林带与城区绿地建设,保持水土,延缓暴雨洪水径流时间,减少洪水汇流量。四、规划目标完成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有机集合的防洪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到2020年,市消除受涝区,通过自排、抽排相结合,分区分片因地制宜、近远期结合完成涝区治理工作。到2020年,完成市河流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综合治理工作,市中心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小河区和花溪区达到100年一遇。五、防洪要点1、南明河干流防洪2、支流防洪3、库区防洪六、规划策略1、通过自排、抽排结合,分区分片、近远期结合完成涝区治理工作。2、加快河道综合整治,提高主要河道的防洪能力。3、加强区域防洪协作,解决流域防洪问题。4、结合蓝线划定工作,落实河流管理围线,保护防洪工程建设管理用地不被侵占,加强河道管理工作。5、完善洪涝灾害预警系统、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等管理措施,提高市抗灾救灾能力。二、地质灾害防治第一节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一、分布概况 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显示,市含3县1市共发现地质灾害点1229处,其中按灾种类型有滑坡658处、崩塌339处、地裂缝108处、地面塌陷107处,泥石流17处,近年来因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57.83万元。近几年,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排除地质灾害隐患与无隐患(地质物理现象)地质灾害点392处(其中滑坡181处、崩塌119处、地裂缝30处、地面塌陷55处、泥石流7处)。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837处,其中自然因素诱发460处,人为因素引发377处,威胁居民点518处,公路156处、景区2处、铁路3处、学校10处、城镇2处、矿区146处;确定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290处,其中滑坡109处、崩塌87处、地裂缝25处、地面塌陷4处,泥石流2处。市各市、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灾害类型行 政 区 名 称隐患情况灾害情况清镇市息烽县修文县开阳县乌当区白云区云岩区花溪区南明区小河区高新区重要一般威胁人数威胁资产(万元)户数(户)人数(人)滑坡9716040504228102l18471723054108179546崩塌36255263l22108236186415613586303地裂缝29968190l50105l2718878294塌陷288753000001282417034733泥石流23121010000556210384合计192205599196502244411126320517911847668注:资料来源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二、分布规律 市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空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条带性、垂直分带性、相对集中性等;时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同发性、滞后性、随机性等。 空间分布规律:地质灾害主要沿地质构造线,公路、铁路沿线与江河岸坡地段呈条带性分布。在相对高差大且上陡下缓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斜坡上部常发生危岩崩塌,下部易形成滑坡或泥石流,具有典型的上崩下滑的分布特点。在城镇与人口密集区,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开展,切坡、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加大了对斜坡的改造力度,从而造成边坡失稳或诱发地质灾害,使地质灾害具有相对集中性的特点。 时间分布规律: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或大暴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随降雨同步或滞后发生的特征。非汛期,因岩体差异风化和人类不良工程活动形成的危岩崩塌具有随机性。三、主要特征 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危害大。 顺层斜坡产生的地质灾害数量较多。在坡角大于25顺层斜坡的局部地段,地质灾害较为集中分布。 旱季地质灾害根本稳定,雨季欠稳定至不稳定,长时间降雨与特大暴雨易诱发地质灾害。 随着市经济建设的迅猛开展,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大,由不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加。危岩崩塌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第二节 地质灾害开展趋势预测一、地质灾害致灾因素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条件以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致灾因素有如下几点:1、气象全市年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降雨集中在410月,强暴雨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2、地形、地貌日最大降雨量达市地貌为溶蚀、侵蚀、溶蚀一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起伏较大,沟谷纵横,坡陡峰耸,海拔高程变化较大,地形坡度一般在20以上。中低山地貌是孕育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有利因素,并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地形、地势上的重力势能条件。3、地层岩性滑坡受地层岩性控制,主要发生在松散岩类地层,其次为硬质岩类地层中。崩塌主要发生在碳酸盐岩为主的硬质岩类岩组地层中,岩体中节理裂隙发育或构造断裂带,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在降雨或人为工程活动的作用下易发生崩塌现象。地裂缝发生在碎屑岩、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发育,地下水埋深浅、岩土接触带水位变化频繁的区域。4、人类工程活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合理工程活动,加剧或引发地质灾害。据统计市含3县1市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点586处,占全市灾害总数的47.68%,受威胁人数23847人,占全市受威胁人数的50.03%,威胁财产37718.55万元,占全市威胁财产总数的66.64%。主要有如下几点:矿产资源开采 矿产资源经多年的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境含3县1市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215处,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36.69%,受威胁财产30375.34万元,占全市受威胁财产总数的53.67%。另外随着建设规模的增加,采取建材用料,一些采石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作用已不容无视。公路、铁路建设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快了交通根底设施建设的步伐,修建铁路、公路形成的人为高边坡,导致原生岩土体结构的完整性遭受破坏,改变了沿线斜坡的应力状态。边坡易失稳而发生滑坡、崩塌,同时大量的弃渣堆积体不合理堆放,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建筑施工中开挖边坡在建筑根底开挖过程中,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大量的斜坡开挖,增大了斜坡的临空面,改变了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引发一些小型滑坡与土质滑坡,尤其是在残坡积层覆盖较厚分布区这种现象最普遍。破坏植被由于乱砍滥伐、矿产资源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境植被覆盖率降低,土严重流失,地表风化作用加强,斜坡岩土体稳定性降低,地质环境恶化。局部滑坡直接或间接的与人为的植被破坏有关。陡坡垦植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竭力向索取,大量陡峻的斜坡被开垦种植,促使了斜坡变形失稳,加剧地质灾害的形成。不合理抽吸地下水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破坏居民房、毁坏农田。二、地质灾害致灾因素开展变化地质灾害致灾因素的开展变化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开展趋势上的变化。根据市地质灾害史与近几十年地质灾害活动趋势,形成崩塌、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候降雨等条件的控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一些原本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改变。修路架桥,大量边坡开挖,造成稳定岩体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致灾因素的开展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自然因素决定了市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区域,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频发。三、地质灾害的开展趋势预测2005年10月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市相关部门在各县(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根底上,调查发现增加各类地质灾害点76处,通过全市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排除地质灾害隐患392处,减少142户879人生命安全与2081.52万元财产损失。但全市地质灾害不断曾加,加之采煤、采石等采矿工程活动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各项工程设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势在必行。目前全市含3县1市83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354处,测开展趋势不稳定778处,稳定性较差59处。1、矿区地质灾害危害日显严重,稳定性较差隐患点483处。预计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进展大面积的开采,尤其是局部采矿者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无计划、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采、回采矿柱,导致顶板失去支撑,加之掘进过程中多采用爆破手段,岩体完整性遭到破坏,岩土体力学强度降低,导致井巷顶板大面积或局部失稳,引发越来越多的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灾害;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沿山坡或沟谷堆积,易形成泥石流、滑坡等。2、水库建设、水电站修筑使河流两岸原已根本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能因为蓄水位变化边岸再造而引发灾害。3、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开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将会日益突出。4、道路沿线、工程建设地段地质灾害日趋增多。随着市道路交通建设和水利、电力、矿山的开展,山区道路日益兴旺,大型工程建设不断出现。进展这些工程建设时,填沟削坡改变了原有的环境地质条件,公路沿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因此,山区道路沿线和工程建设地段地质灾害日趋增多。5、陡坡垦植,植被破坏,导致地质灾害体失稳,加剧、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第三节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一、分区背景 1、分区工作完成情况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工作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如此市境的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的控制,同时其发生与开展跟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分布并结合市的实际情况,拟定适合市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子与赋值表,在此根底上运用网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用人工修边,进展调整。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对全市行政区域进展网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以与人类工程活动,进展网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展易发分区。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市境含3县1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 (9个亚区),中等易发区(9个亚区),低易发区(5个亚区)。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包括9个亚区:1乌江沿岸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息烽鹿窝胜利老街滑坡、崩塌、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金钟洋不河沿岸息烽温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三岔河鸭池河乌江岸坡清镇流长梨倭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开阳土竹修文西冲乌当可龙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6清镇暗流林歹修文平滩平寨白云摆茅乌当朱昌翁贡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7白云牛场乌当三江河卡堡河盆地花溪槽谷东侧山脊两侧斜坡地带二戈寨丰报云村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8花溪党武乡南部燕楼乡马铃乡西部地裂缝、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9清水河西岸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包括9个亚区:1息烽瓮舍纸房鸡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2开阳永温小寨城关青西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开阳龙水一米坪靖江林干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4息烽难冲桥修文三岔崇恩一哨上清镇梨木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5开阳石头村簸箕村高寨平寨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乌当罗广香纸沟资龙岗镇坝子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7白云沙子哨艳山红野鸭小河蔡关花溪龙昌党武青岩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8清镇卫城翁林下坝木林百花湖红枫湖滑坡、崩塌、地裂缝地质灾害中易发区;9花溪马岭南部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开阳宅吉马场三永温双流城关毛云南江龙岗,息烽营中小寨坝修文六桶洒平阳明久长乌当百宜新场尖坡白云家院落刀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2清镇新店王庄茶山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3乌当新天寨东风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4毛粟山东门桥湖潮磊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5花溪横谷桐木岭小河中院乌当偏坡永乐花溪小碧孟关黔高坡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第四节 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1、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市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开展时期,资源消耗处于增长阶段,大规模建设方兴未艾,矿山环境安全和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矛盾加剧,地质环境压力持续增加,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趋严重,人为和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将处于高发期。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2、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建设和管理有了明显进展1999年初国土资源部以第4号令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法;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地质灾害防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规化的轨道。市建立了市级和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年度防灾预案、灾害速报、汛前检查、汛中排查、汛后核查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3、城市危岩滑坡治理工程效果显著市利用专项资金对涉与各区县城镇或城区的地质灾害进展治理,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防止了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4、区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展顺利至2005年,全市已开展了各区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根本查明各区县地质灾害隐患、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分布状况、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并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落实了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并帮助当地政府建立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5、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市各区县根据本辖区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的情况,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为建立和健全群专结合监测网络、进展地质灾害科学防治与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五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防治经费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市与各区县还没有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或未落实,大量隐患点得不到有效的防治,仍然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还不够完整,信息系统建设进展缓慢。监测网控制面积与精度均不够,尚未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尚处于根底数据库建设阶段,未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不能提供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3、各区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每年汛前检查、汛中排查、汛后核查工作的大量开展,各区县自治县、市现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都难以适应新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第五节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如此和依据一、指导思想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突发性致灾地质作用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把地质灾害与经济开展严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构筑全市防灾减灾体系的目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的主导地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加质灾害的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开展。二、根本原如此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如此地质灾害防治从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主要容,首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将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厂矿、村庄、学校、重要工程设施等人类活动聚集地进展重点防治。同时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使广阔群众能够“知灾、识灾、报灾,进而主动地“防灾、治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如此实行预防为主,把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从灾害的发生源开始,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有效防止新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