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学案3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8067560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学案3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学案3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学案3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 伤仲永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隶(l):属于 泯然(mnrn):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扳(pn):通“攀”,牵,引。 称(chn):相当 邑人(yrn):同县的人 乞(q):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耶(y):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谒(y):拜访 夫(f):文言发语词(二)知识积累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公”。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二、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梳理天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2. 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3. 了解文章所阐述的“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4.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基础练习】1、给下列的字注音隶( ) 邑( ) 泯( ) 扳( ) 谒( ) 称( )2、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北宋著名的 、 、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之一。 3、解释下列的方言词书具 : 文理: 稍稍: 通悟:奇: 宾客:利: 异:4、文言虚词“之”“于”整理归类:之:忽啼求之 之: 借旁近与之 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之: 余闻之也久 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之: 卒之为众人 之: 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 于舅家见之 于: 贤于材人远矣 于: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 【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给下列的句子划分停顿。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余 闻 之 也 久贤 于 材 人 远 矣则 其 受 于 人 者 不 至 也(2)文章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归纳。三个自然段又各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有哪些语言标志?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5)作者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对仲永的感情态度如何?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基础练习】1、l y Mn pn y chn 2、王安石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3、书具 :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文理:文采和道理稍稍:渐渐 通悟:通达聪慧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利:认为有利可图 异:对(感到)惊异4、之:忽啼求之 代词,指“书具”借旁近与之 代词,指“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指“四句诗”余闻之也久 代词,指“这件事”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 比,介词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介词【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给下列的句子划分停顿。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余闻之也/久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记叙为主;第三自然段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以议论为主。(3)仲永的变化有三个阶段:从童年时的“文理皆有可观”到少年时的“本能称前时之闻”,最后到青年时的“泯然众人”。第一自然段是“闻”,第二自然段是“见”。(4)“余闻之也久”句中“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这样下文说“见”就自然了,由此可知,本句是叙事部分的过渡句。(5)作者认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对仲永有的只是遗憾与惋惜。第一课时随堂抽测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每小题5分,共20分) 邑人: 利其然: 扳: 环谒: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每小题10分,共20分) 称( ): 泯然( ): 3、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10分)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他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4、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15分)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其具体做法是 。(每空10分,共20分)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15分) 【第一课时随堂抽测参考答案】 1、 同乡的人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攀”,牵、拉 四处拜访 2、 chn 相当 mn 消失的样子 3、D 4、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5、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文章的叙事与议论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2.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有哪些?仲永天天写诗为何学问没有长进呢? 3.叙事部分的详略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4.本文作为文言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体验拓展】1.写出几句与伤仲永观点一致的名言警句 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提出的“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结合名人成才的故事及自身体验谈成才的条件。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叙事与议论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也是本文借事说理写法的具体运用,借事说理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2、父亲的“不使学”让仲永失去了后天教育的机会,他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进步。3、叙事部分对仲永初露才华及其父“不使学”的叙述是详写,后两个阶段几笔点出,是略写,如此能更鲜明地突出仲永的“神”与最终的平庸,对比强烈,与文题中的“伤”呼应,揭示中心。4、本文篇幅短小,可语言十分精当并富有感情色彩,如“啼”“忽”“即”“立”几个词就将人物的情态刻画的毕露无遗,极为形象。【体验拓展】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了天才。门捷列夫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勤奋。爱迪生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答案略)(有了自身的体验才有最深的感悟,谁都想成为天才,只是想走捷径的人太多,他们总会抱怨自己没有上天恩赐的天赋而忽视了后天的教育,忽视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于是最终一事无成。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不可太偏激,对全然否认其中一点的看法老师应适当引导,看问题应该辩证些,要抓主流。如果有可能,还可让学生自由辩论,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尽量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相联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路上更好地前行。)第二课时随堂抽测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x)(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1解释句中加线字的意思。(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随堂抽测参考答案】1、(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2、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