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539394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4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112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教认知与学习课程复习范围1学习概念与学习种类1.1学习现象的判断及对学习涵义的理解学习的涵义:学习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理解:1.学习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2. 学习造成的变化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心理上。3. 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会由其他很多因素造成(酒精,药物,毒品,生长发育)这些因素造成的变化相对短暂,而由学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比较持久。4. 学习是经验的过程,及学习者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如:1.妞妞妈在九个月时就训练她走路,她11个月时就学会了走路。不符合理解了,由生长成熟造成。2. 小强一次在床上爬行,不小心摔下床,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爬近床沿。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完全符合。1. 2学习的层次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于其它学 习的特点:第一、学生学习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第二、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在学生集体环境中学习。)1. 3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按习得结果分,美,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 作技能,态度按习得结果的来源分,奥苏伯尔按学习水平分,奥苏伯尔: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2学习理论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涵 义与种类、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说: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做出操作反射的过程。学习依赖强化,通过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1.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原理: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强度就增加。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 发生的概率。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3.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4. 强化物的种类与程式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 物。效应器感受器感觉记忆反应生成器提取注意f短时记忆遗忘复述长时记忆编码|遗忘负强化不等于惩罚对比项目的方式正强化增加行为施加刺激(奖励性刺激)负强化增加行为消除刺激(厌恶性刺激)惩罚减弱仃为施加刺激(厌恶性刺激)撤除减弱仃为消除刺激(奖励性刺激)(二)桑代克的试误说:把学习归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学习成功的三个条件:(应用,失用)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获得满意结果, 联结力量增强)2.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信息加工理论1.信息加工过程: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 加涅的信息加工流程图:提取选择题: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观一一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知识只不过是人对世界的猜测、 设和解释,真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习必须依然依赖于先 前经验。学习观一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3知识的种类与表征3.1知识的涵义与种类(按知识作用分)3.2表征的涵义与种类(按所用材料分)(一)知识的种类按美心理学家安德森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二)知识的表征1. 表征的含义:用以表示只是存在的方式称为表征。既是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认 知活动,同一事物可有不同形式表征。2. 表征的种类:布鲁纳的分类:1. 动作表征:用动作表示知识或某种含义2. 表象表征:也叫摹像表征,用形象化的形式表征知识3. 符号表征:以符号表征知识在知识学习中,三种表征常常相互结合,相互穿插出现的。对不同年龄的人,对不同性质 的学习来说,既有不同用的适用性。3.3命题与图式的涵义命题:用词语表达的语句意义的最小单位或语句意义的基本单位。(一个命题由一个以上的论题和一个关系组成)命题网络: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联性构成了命题网络,关联性由命题之间的共同成分产生。】例1瘦的男孩正在看有趣的报纸厅趣的例2.动物园的老虎咬伤一些无辜的人图式:用以表征集合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区分两类图式:关于客体的图式,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图式是比较结构化的特征方式图式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比较大的主题,主题下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维度下有相关的知 识。(图式一般包括主题和槽)例:小学老师维度:性质,工作对象,入职条件,工作年限,素质要求,历史。例:中学生:主要任务:学习年龄:13-18活动地点:学校学生类别:中学学生来源:城市或农村例:房子:上位集合/属性:建筑组成部分:房间材料:木头,砖头,石头功能:人的居住大小:40-1000平方米3.4进行命题分析和写出产生式系统程序性知识的表征:1. 产生式:是一种“条件-行动”的规则,即:“如果,那么”的形式,一个产生式只 能完成一个心智操作。2. 产生式系统:一种活动由多个产生式组成(许许多多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例:发送电子邮件的产生系统:P1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而且我有电脑且电脑已打开并已连接到局域网则我打开浏览器P2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而且我打开浏览器则我打开我的邮箱所在的网站P3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而且我打开我的邮箱所在的网站则我输入我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P4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而且我已登录则在“收件人”一栏输入其电子邮箱地址P5P6则我完成信的内容的输入P7则我已点击发送P8而且我已点击发送而且我看到网页提示“邮件已成功发送”则我完成4.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4.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涵义及分辨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4. 2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4. 3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阶段(三种直观教学手段的种类和特点、促 进知觉学习的策略、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4. 4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伯尔)4.5奥苏泊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 列结合学习的定义)Ausubel:同化理论:指外部的知识经过学生的理解转变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即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的过程。同化的种类: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在认知结构中新知识处在上位,旧知识处在下位,先学低级知识(具体),再学高级知识(系统),新知识是对旧知识的概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认识结构中新知识处在下位,旧知识处在上位,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具体化。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间不存在上下位的关系,其中分为并列学习,结合学习。4.6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保持过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艾宾浩斯遗忘 的规律、五种遗忘学说、促进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有哪些)知识保持:指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保持是一个内隐过程: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保持过程:复述瞬时记忆注意短时记忆十回忆长时记忆知识的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 /提取困难遗忘规律:(及时复习的心理依据是什么)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起初遗忘的很快,而后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五种遗忘学说: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减弱;干扰说: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干扰的结果(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压抑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舌尖说);同化说促进知识的保持:理解基础上的保持,记忆策略的运用,复习策略的运用,合理组织复习复述策略的种类:抄写,朗诵或背诵,做笔记促进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刺激清晰,明确),重视经验的作用(使用常用词汇),对知觉过程做言语指导,使用知觉学习的技术(练习)4.7陈述性知识应用的三个层次:套用(照搬),变通(改造),创造5程序性知识的学习5. 1概念的涵义和结构(四要素: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 概念定义)概念:人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反映概念的结构:名称,定义,属性,例证1. 概念名称与概念并不是 一一对应关系(土豆,马铃薯)2. 概念例证既有正例又有反例3. 概念属性,又称关键特征或标准属性,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4. 概念定义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例.三角形名称:三角形定义: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属性:稳定,三个角,并且内角和 180度,三个角,边,例证: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反:长方形,梯形5. 2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概念的形成: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实例,提出有关概念的假设并通过反馈验证假设,逐步确认概念概念形成的阶段: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概括例:鸟:1. 提供大量的图片2. 让学生概括:会飞,长羽毛,卵生3. 反例:蝙蝠,苍蝇从而让学生知道“会飞”是错的4. 概括:告诉学生“鸟”的定义教:出示实例教:对学生的假设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学:根据反馈检验学:在反复的假设,检验中掌握概念概念的形成相当于上位学习概念的同化(奥苏泊尔):指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给出的概念定义进行分析和理解后掌握其意义(概念的同化相当于下位学习)概念的同化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5.3促进学生概念掌握的策略(其中变式的涵义、正例与反例的作用)变式:指提供学习的正例在外部,表面的形式上加以变化而其本质属性保持不变。正例与反例的运用:正例提供了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提供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例证的选择。5.4规则的学习:发现学习(什么是例规法)与接受学习(什么是规 例法)的应用5.5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智慧技能(智力技能、心智技能)外部的、物质活动的 动作方式,表现为骨骼肌 的活动按广义知识观,动作 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 按照一套规则或程序顺利完 成身体抄调任务的能力智精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 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智力活动方 式*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智藉技 能是运用某种习得的规则或程序顺 利完成智力任务的能力。作技脚灘制是动5.6问题解决与创造力(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问题情境的成分、 问题解决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涵义、智力与创造力 的关系)问题: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景。三个基本成分: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目标/答案状态;障碍:问题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基本特点: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 问题的特征:问题类型,呈现方式2. 知识经验:知识的量和知识结构3.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影响有积极消极,思维的惰 性 4.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他的其他新用途5. 知觉的特点6. 情绪与动机7. 原型启发:积极促进,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解决问题的动机:动机强度与性质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和坚持力、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知识经验:这里的知识经验包括熟悉各种法则、定理、性质、规则,要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要有一定的题型储备和解题经验一般而言,如果学生头脑中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问题模板)可以利用,这种问题的解决速度最快、效率最高但在实际生活的问题不可能总是与经验相匹配。教师在帮助学生尽量多地储备解决问题模板外,还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模板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因为感性经验往往是学生理解问题 的有利条件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是创造的意识或精神真创造:首创性产品,具有社会价值的发明/发现心理机制相同类创造:非首创心理学得出的结论是:创造力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智力低于一定水 平是不可能有创造力或较高的创造力的; 高创造力需要高智力,但高 智力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6. 认知策略6.1认知策略的涵义与特征6.2认知策略的种类6.3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涵义及具体的策略精加工策略: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 策略7. 测量与评价7.1测量、测验与评价的涵义7.2测量与评价的关系7.3评价分类(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7.4效度的涵义及其种类7.5信度与区分度的涵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 分)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4小题,共30分)三、辨析题(本大题共四、简答题(本大题共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六、综合题(本大题共 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弓I发和强化学习动机(2)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注意:A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B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 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 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C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 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5)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时,教师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A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B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 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 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C教学生学会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6)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7)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原则:(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 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 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 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 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 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4)及时反馈。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 动者。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 的强化方法予以强化。(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 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