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9分)有人说: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宫殿。它像繁星那样灿烂,像大河那样磅礴,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它屹立着珠峰,jun()刻着长城,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它有汉魏风骨,唐宋诗章,金元曲剧,明清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仙葩,竹篱茅塘,朝日霞光;有婉约浓艳,朴素大方,清新冷浚,典雅豪放。它震憾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当我们从崇洋的迷雾中走出,才大彻大悟:难道还有一个国家的语言能比我们祖国的语言更丰富、能比我们祖国的文字更让人叹为观止?1.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磅礴()jun()刻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改为“”“”改为“”3.文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灿烂B.芬芳C.屹立D.叹为观止4.文段中四处标点(见角标),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 B. C. D.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6题。(6分)A.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补充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B.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C.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科学家、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D.经过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使得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体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5.文段画线句子A、B、C、D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6.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A. B. C. D.7.默写。(10分,每空1分)(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郑风子衿)(2)式微式微,?微君之故,?(诗经国风邶风)(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表达诗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是:,。(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含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二、阅读理解(45分)(一)课内文本阅读(8分)社戏(节选)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1.在文中找出表现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写下来。(2分)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2分)3.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故乡的风 杨俊文锦州风大。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半天多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4.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5.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6.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4分)(三)古诗文阅读(15分)古代诗歌阅读(4分)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2分)8.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2分)文言文阅读(11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饥:饥荒。黔敖:齐国富商。蒙袂(mi)辑履(j):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1)妾妇之道也() (2)贫贱不能移()(3)黔敖左奉食() (4)从而谢焉()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1.【乙】文中曾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贱不能移”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名著阅读(10分)12.填空。(4分)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是:()著名钢琴大师;()英语特级教师。13.阅读选段,回答问题。(6分)1956年2月29日夜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节选自傅雷家书)(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指的是。(2分)(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4分)三、写作(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思永不改变,它沉淀在你的灵魂深处,流淌在你的血液之中,它是一种情感,一种品质,或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要求:(1)以永远不变的情思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镌2.浚峻憾撼3.C解析:C.“屹立”指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此处应用“耸立”。4.A解析:A.冒号应改为逗号。5.B解析:A.搭配不当,“补充”应改为“填补”;C.语义重复,“科学家”“专家”任意去掉一个;D.成分残缺,去掉“经过”。6.C7. (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2)胡不归胡为乎中露(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二、阅读理解1.“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2.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及侧面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3.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4.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5.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内容上:与下文形成对比,为经过治理故乡发生巨变做铺垫。7.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带来福祉;绿水青山就是(胜过)金山银山;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抓住其中一点,连贯表达,言之成理即可)8.折戟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9.这两句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别出心裁(或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10. (1)道理、准则(2)改变(作使动用法,使改变,也可)(3)捧着(4)道歉1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12.傅聪傅敏13.(1)傅聪信(2)要点: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傅聪是音乐家),傅雷望子成才,用心良苦。示例: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也体现一位父亲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三、写作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