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2636228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自评报告深圳市人民政府(2012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展“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评估,是我省加快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经济强省和教育强省的重要工程,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举措。自2004年成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市”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坚持走优先发展之路,突出教育民生与幸福;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突出教育公平与质量;坚持走人本发展之路,突出教育关怀与尊重,努力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至2010年底,全市6个行政区相继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11年,我市正式向省政府申报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现将我市创建工作自评情况汇报如下:一、教育事业发展概况深圳市土地面积1991.64平方公里,现辖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6个行政区和光明、坪山、龙华、大鹏4个新区。截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46.7万,其中户籍人口267.9万。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已经形成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发展引擎。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万元。三十而立的深圳,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757所,在校生143.53万人、教职工12.28万人,分别较2004年增加32%、54%、81%。其中全日制高校单位10所,在校生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9所,在校生5.75万人;普通中学299所,在校生34.69万人;小学642所,在校生65.13万人;幼儿园1093所,在园幼儿28.5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国际学校6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外籍学生近5000人。社区学院64所,各类成人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约1200所,年培训总量超过400万人次。建立起体系健全、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具有深圳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较好完成推进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与任务。二、主要做法与成效(一)切实履行政府职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1.落实战略地位。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深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着眼市民群众现实的教育要求,着眼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着眼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自觉落实战略定位,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优化体系结构,优质公共服务,优待教育人才,优选育人模式,优异教育质量”。2010年以来,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教育议题13次,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各种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百余次,到学校调研近百次,及时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人大、政协把教育发展作为重要议题,定期视察、指导和检查教育工作,积极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2010年以来,提出的教育类议案、建议和提案514个。各部门主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2.提高投入效益。树立“教育是投资而非开支”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2004年至2011年,财政教育投入从62.56亿元增加到209.19亿元,8年增加2.34倍。201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普通高校22460元,职业高中16713元,普通高中19024元,初中14810元,小学11015元,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2011年,出台了关于优化深圳市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结构的意见,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百分点。建立生均拨款制度,目前各区已统一生均拨款标准,2013年全市将统一最低生均拨款标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重点向教育民生工程、教育普惠政策等方面倾斜。在全国率先实行校方责任险和学生意外伤害险“双险”捆绑,惠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一名在校学生。同时,运用办学效益评估等手段,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1年7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座谈会,我市作了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的经验发言。3.坚持依法治教。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先后颁布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实施若干规定、深圳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以及深圳学前教育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民办教育若干规定、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省立法相衔接,体现深圳特色的地方教育法规规章体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每10年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每5年制定一个中期规划,一年一个具体行动计划,做到科学规划、切实推进。同时,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深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方案、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深圳市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方案、深圳市学习型社区督导评估方案等,促进区域教育持续发展,促进中小学校自主发展、提升质量。4.鼓励改革创新。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发扬先行先试精神,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育人模式等方面,鼓励开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率先、突破意义的教育改革与探索。2010年,我市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中小学课程改革、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落实国家改革任务和创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要求,从健全政策配套、优化舆论环境、提供资金保障等方面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全市首批规划10项改革试验、63项具体改革项目,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创新项目和具体行动计划,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创造经验。5.优化人才队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做到“优者从教,教者从优”,把教育人才工作作为重点纳入全市人力资源强市建设范畴;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将选用高层次教师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孔雀计划”,从海内外引进逾百名高层次教师;创新培训方式,促进专业成长,坚持推行“教师海外培训计划”,10年来,仅市教育局就选派了31批教师赴英、美等国进行中长期海外培训。高校教师具有留学和海外培训经历的比例近30%。实施“名师工程”,打造教育领军人才成长平台,2011年建立了首批10个名校长工作室、28个名师工作室、19个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工作室成员749名。(二)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2006年,召开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同年,实施深圳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配置标准,新建学校严格按标准配置,已建学校全面改造升级。从2007年开始,市、区政府投资近10亿元,连续3年对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进行规范化改造,新增公办小学学位3.4万个。2008年起,改造和扩建特区创建初期兴建的一批低标准学校,开展各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2010年至今,新改扩建4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资15.6亿元,改造校舍建筑面积88.45万平米,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3年规划建设任务。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实验室装备和图书配置均达到部颁配置标准,公办学校100%、民办学校89.8%达到省规范化学校标准。2.实施中小学“百校扶百校”工程。2010年,启动中小学“百校扶百校”行动,组织101所优质学校对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区101所(义务教育学校99所)相对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为期3年的“一对一”帮扶,建立和落实经费资助、教研员挂点指导、专项督查、年度考评、表彰奖励等5项制度,市财政安排1.23亿元,对受帮扶学校和帮扶学校,每年分别给予30万、10万元的专项经费,有力地促进了特区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3.保障来深建设者子女受教育权益。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符合条件的非深户籍学生免试就近入读公办学校,做到“三个纳入”(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年度发展计划,纳入教职工编制配置基数)和“四个统一”(统一网上申请学位、统一免费管理、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教育管理)。2008年起,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时,对就读民办学校的非深户籍学生给予与公办学校相同标准的免费补助。仅2012年秋季全市享受免费的非深户籍学生37.2万人,占全市免费学生60.1%。2012年起,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学生,给予每人每年小学5000元、初中6000元的学位补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公办学校55%以上的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子女,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4.切实解决各类弱势群体就读问题。市、区教育局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学段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孤儿和烈士子女实施保教费资助,对普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和免缴学生服费的资助制度,在高校实施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各项学生资助政策。2010、2011年共资助各类学生约40.98万人次,金额约3.28亿元。率先推行学校教育、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多渠道解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建有工读教育转化学校深圳市育新学校,实行小班制、寄宿式、半军事化、全员全程育人管理模式,教育转化率98%以上,90%升入普高或职高。5.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优质发展方向,针对我市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94.6%的特殊现状,淡化公、民办差异和儿童户籍界线,探索构建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具有深圳特色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2年出台深圳市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市、区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资助、补助、奖励和培训等。2012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将达到近5亿元。二是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至2012年,已有70所面向大众、收费较低、保教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幼儿园,提供了2.2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基本覆盖所有街道。市、区财政对普惠性幼儿园补助约5000万元。同时,新建政府产权幼儿园全部办成普惠性幼儿园。三是实施深圳儿童健康成长计划。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在园儿童每人每年补贴1500元,2012年预计补贴经费超过3亿元,受益儿童超过20万人。四是推动幼儿园规范优质发展。全市92%以上幼儿园已通过规范化验收。省一级幼儿园105所,占全省省一级幼儿园1/4;区一级以上幼儿园653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60%。(三)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1.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是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创新育人方法,形成德育特色,2009年,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二是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作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城市,更新教育观念,优化顶层设计,边探索、边总结、边改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健全评价机制,强化制度引领,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全市15万名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形成了南山区“3+3”教改模式,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特征的课改“深中模式”产生全国影响。三是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249所学校积极参与创建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等六大门类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参与面达到43%,创建活动对于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四是推动教育督导由督政为主向督学为主转型。构建以学校内涵发展和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创新评估机制方法,每4年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一轮强制性、诊断性的办学水平评估。素质教育取得可喜成绩,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屡获佳绩。2.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2009年以来,加快寄宿制普通高中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普通高中10所,新增优质普通高中学位2.3万个。同时,创新普通高中特色办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9所普通高中学校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社区科普组织合作,联合开展40项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多所高中开展了学术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科学高中等特色高中建设试验。到2011年底,全市达到评估年限的普通高中已全部建成广东省一级学校,75%的公办普通高中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市省、市一级学校优质学位占高中学位总数的98%。近3年,高考重点率均超过15%,本科率均超过55%,位居全省前列。3.职业教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一是整合职教办学资源,组建了2所由政府统筹、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建立了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院校间、院校与企业间合作和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健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中高职5年制(3+2)对口招生及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试点,扩大“中职-电大直通车”试点学校范围。201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准与深大联合招收职业教育本科生,中职、高职和本科以上教育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对深圳产业发展急需的10个紧缺专业实行免费教育。涌现出一批办学特色鲜明、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中等职业学校,全市19所中职学校已建成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国家级重点7所,省级重点4所。以职业学校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为特色的“宝安模式”影响全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60%,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级实训基地30个。中职教育开考专业双证率达98.6%,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5%。我市代表队参加近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名列各省区市前列。(四)探索高等教育新路,推动实现跨越发展。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现代大学制度高起点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引起全国关注。按照“国际化、开放式、小而精”原则,“十二五”期间,计划推进国际国内顶尖院校、企业与我市合作建设10所特色学院,已有深圳先进技术学院、华大基因学院等2所挂牌成立。深入推进深港合作高端办学,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教育部批准筹建,与香港联合开发深港河套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也在积极筹划中。利用国内名牌大学清华、北大、哈工大校本部优势办好深圳大学城,探索试办本科教育和国际化办学新模式。近年来,我市新建高校已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超过7万人,比2004年增加1.2倍。户籍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87%,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7.2万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称赞,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珠三角核心城市学习。2.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学科人才,扎实推进“鹏城学者计划”。高校4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院士38人,已聘“鹏城学者计划”58人,现有在建各类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承担“863”、“97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取得众多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12年,科技部授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优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称号。深圳大学等高校通过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措施,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南方科技大学创新自主招生方式和课程教学方式,深圳大学城加强前沿交叉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复合人才、尖端人才和国际人才。华大基因学院独创硕博士联合培养、脱产创新实习等模式,在生物科学领域国际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3.全面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深圳创建自主创新城市的战略定位,促进政产学研联动发展,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色学院针对深圳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培养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端人才。大学城各院先后与深圳4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各区政府合建研究机构或研究生实践基地,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典范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培养技能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设全民学习环境。1.多样化发展成人教育。我市是国内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但又是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城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现状,推进“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把终身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规划。打破户籍、年龄和时间限制,多渠道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实施紧缺培训补贴和农民工培训补贴,2006年以来累计补贴180万农民工。积极推进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和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逐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现有在册自考学生60万人。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员工在岗培训制度,各行业和大型企业普遍建立培训中心,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学习培训与考核、任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职前与职后并举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人人学习,天天充电”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城市风尚。2.完善终身教育网络。2006年建立全市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一级社区学院从2004年零起步发展到21所,区和街道一级社区学院发展到33所,600多个社区广泛开展与市民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密切相关、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6个行政区均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基本建立起“一个社区一所社区学校”的教育网络,形成“政府统筹管理、教育部门主管、行业支持配合、社区自主发展、全民参与学习”的社区教育新格局。2011年成立深圳市学习型城市指导服务中心,开通“深圳终身学习网”,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基本建成。深圳电大每年招生人数突破万人大关,目前在校生4.8万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开放大学”。3.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和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已建成631座公共图书馆,首创城市街区配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全民阅读网络。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名片,市民图书阅读率达到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学广泛开展“千万少年快乐阅读”和“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创造了图书漂流、开放式图书馆等师生共读平台。每年举办“深圳市民讲外语”活动,营造有利于国际化城市建设的语言环境。“市民文化大讲堂”被文化部授予“文化创新奖”。“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年参与人数超过150万,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优秀组织城市。(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构建多元办学格局。1.健全保障政策体系。坚持“科学规划、规范标准、优化结构、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原则,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在等级评估、教研科研、职称评定、招生政策等方面做到公、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先后出台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民办教育机构设置标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民办中小学财务审计工作指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办学经费“三方共管”、招生广告备案、年检、办学情况信息公告、财务审计结果集中公告等制度,为民办学校规范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2010年起,我市承担“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现正积极推进民办中小学分类管理改革。2.建立民办教育奖励机制。现有社会力量办学中小学校240所,在校学生39万人,占全市中小学所数和在校生数比例均为39%。从2011年起,每年教育费附加15%用于支持民办中小学发展,市、区均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全市安排用于扶持民办中小学发展的专项经费3.5亿元。201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优质规范民办学校奖励等扶持民办教育三大新政,实现惠学生、惠教师、惠学校的创新和突破。据测算,2012年将有5.8万学生、1.4万教师、193所学校获得约5.3亿元的财政补助,2013年将突破5.5亿元。3.鼓励支持特色办学。支持民办学校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开展国际课程试验。鼓励开展小班化、双语教学,特长生培养等,满足市民多元化教育选择。84%的民办中小学跨入等级学校行列,89.8%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8所民办普高获省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优秀,1所民办普高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1所民办学校被教育部NCCT认证为中国第一所国际化民办学校,民办教育逐渐成为我市教育一大亮点。(七)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1. 优化升级硬件设备。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城市信息化重点规划,优先部署,全面创设远程化、多媒体化教育环境。较早建成深圳教育城域网,目前主干光纤达200公里,100%的公办学校和部分民办学校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市、区、校三级互联互通;建成千兆校园网、无线局域网、全方位校园电子监控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基本框架,实现“校校通”、“班班通”,教室普遍配备平板电脑、电子白板,公办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课室,学生人机比、师机比分别达到4.7:1、1:1,近150万师生享受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应用服务。2012年,全市5个区批准为首批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另1个区也具备条件已递交“实验区”创建申请。2.开发共享软件资源。已建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育搜索引擎、教育数字图书馆、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远程教育平台等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正在创建深圳教育云服务。市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与国家、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互通,链接全市各区和中小学资源网站超过200个,优秀专题学习网站80余个,整合教学课例、交互式工具、电子书等各类教学资源300多万条,为全市师生和普通市民提供类型丰富、个性定制、按需推送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从2010年起,推出中小学“网络课堂”和高清互动“电视教育”点播平台,面向全市征集和展播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秀课例,课例总数已逾5000节,涵盖中小学全部16个学科,点击128万人次,学生、家长、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共享名师名校资源,正逐步建成中小学优质课例视频资源“万佳超市”。3.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合理高效地创造优质课,已成为深圳课堂教学主流。全市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00%获得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证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100%,90%以上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技术,共有133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多个中小学校园电视台。教育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学生管理、课程和学业管理、学生评价等,建设了深圳教育政务微博、师生互动的教育博客圈等网络社区。近5年,我市师生参加国家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获个人奖1.1万人次,团体奖900多项。连续9年举办深圳学生网络夏令营,参与人数超过100万,2011年被国家专利局评为“校园发明平台创新奖”。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获教育部好评。(八)加强教育国际合作,提高教育开放水平。1.拓宽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渠道。与多个国家的地区教育部门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每年应邀来深圳高校讲学、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海外学者超过2000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访问团300多批次。深圳高校与逾100所国外大学签订校际交流协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和原版教材,职业院校按照国际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近70种。现有近5000名外籍学生在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就读,其中在外国人开办的6所国际学校就读的外籍学生2800多名。在全国率先引进A Level国际高中课程,7所民办普通高中开设国际高中课程试验,毕业生直接申请国际名校。雅思、托福、GRE等多项国际知名考试项目落户深圳。市财政专项为全市中小学校累计引进外籍教师1240人。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福田、南山、宝安区被教育部NCCT认定为“教育国际化实验区”。2.推进深港、深澳教育深度交流。从2005年起,与香港教育局建立了官方交流合作关系,2008年11月签署教育合作协议,两地教育交流合作从民间自发转为官方主导,进入常态化、全覆盖。2005年启动深港中小学姊妹校缔结计划,现有姊妹校121对。创办全国仅有的2所港人子弟学校,举办“港人子弟班”,课程和教学与香港衔接。实施港校、港班毕业的小六学生直接参加香港中学学位分配,积极为在深读书港人子女提供多渠道就学选择。2008年深港职业院校开始合办课程,颁发双证。2008年11月,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建立起政府间长期稳定的教育交流合作关系,现有5所中小学与澳门中小学缔结为姐妹学校,两地专业教师互访频繁。3.扩大教育国际影响力。2011年,在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际,成功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促进与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的交流。设立深圳大运留学基金会,注入原始基金2亿元,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深学习,深圳大学留学生数已居广东省高校第二位。深圳大学、深职院与国外7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累计联合培养学生近4000名。深圳第一职业教育集团,与新西兰5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学分互认专业超过20个。制订深圳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教育国际化主要指标跻身全国前列。三、自评结论与努力方向我市教育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对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指标要求,在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加上深圳高速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特殊的人口结构,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特区教育一体化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随着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将是新时期提升深圳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知识智力支持和文化精神引领。当前,我市正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打造具有科学发展内涵的“深圳质量”,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育的支撑与引领功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市将按照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民事为先”,以更大力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促进经济转型、增进民生幸福、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锋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对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督导验收方案,我市自评结果为:53个二级指标为A,2个二级指标为B,已达到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验收要求,提请广东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予以评估验收。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