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2633165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项目学校:第三军医大学主持人:吴灿联系人:高加蓉电话:02368755303传真:02368755303E-Mail:gjr2001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医学课程面临的挑战1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2(一)课程模式陈旧2(二)课程结构单一2(三)内容方法滞后3三、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及趋势3(一)倡导人文教育3(二)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3(三)重视课程体系的综合化3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切入点5第二部分 改革目标与思路一、改革目标5二、基本思路5(一)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5(二)建立综合化的训练方法6(三)改革教学管理6三、改革重点与技术路线6(一)改革重点6(二)技术路线6(三)研究方法及进程6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7二、关于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综合化课程体系的研究8(一)构建方法8(二)总体框架9(三)课程设置改革121、公共基础类122、基础医学类133、临床医学类144、军事医学类18(四)教学内容改革191、公共基础类202、基础医学类203、临床医学类214、军事医学类23(五)训练方法改革241、课程教学242、当兵锻炼253、社区实践254、部队见实习255、军事医学综合演习25(六)修订教学计划27(七)实施综合化考试28(八)修编教学大纲、教材29(九)教学保障体系建设29第四部分 实践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一、实践情况及效果31(一)人文社科类课程31(二)基础医学类课程31(三)临床医学类课程32(四)军事医学类课程34(五)部队实践及军事医学综合演习35二、社会评价35第五部分 推广应用价值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一、推广应用价值36(一)新课程体系的理论水平36(二)新课程体系的创新点36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37附件一: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计划(试行)39附件二:综合化教学教学组组成情况47附件三:教材编写目录48附件四:教学大纲编写目录50附件五:获得的教学课题与成果目录51附件六:发表的教学论文目录53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2000年我校获准国家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重大课题-“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92B1302)立项。三年来,课题组本着继承我校“九五”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以下简称面向21世纪课题)研究成果,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有益经验,广泛调查、充分论证、深入改革、大胆实践的原则,经过3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完成了课题任务,构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程综合化为特色、以“五位一体”训练方法为载体(即课程教学、当兵锻炼、社区卫生实践、部队见实习、军事医学综合演习)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内容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医学课程面临的挑战(一)医学科学的发展当今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了医学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逐步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带动了医学各领域的进步,加速了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更新;医学已超越自身界限,广泛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渗透和融合,使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医学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医学研究更加注重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伴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由病人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疗,从以医院为基础的卫生防治扩大到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防治,由单纯治疗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医学科学的这种整体化、综合化为主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传统医学课程模式和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体系,使医学教育既保持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又体现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交叉融通。(二)新的军事变革现代高科技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军事革命,其战争式态、战争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世界军事强国加紧实施的数字化部队建设,预示着未来战争将更加具有突发性、复杂性、残酷性和威慑力。高技术条件下伤类伤情的变化以及卫勤保障出现的新任务、新特点,要求军医大学重新审视和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按照江主席提出的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新军事变革思想,立足“打得赢”、“不变质”两大主题,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主动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三)教育思想的更新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终身教育则是指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即“活到老,学到老”;面对知识创造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和革新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加剧的当今社会,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显得至关重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医学教育革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包含课程的结构比例、相互关系以及课序流程。根据1998年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仅统计前4年,临床实习除外),分析我国82所医科院校(以下简称82所院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体系,其存在的问题有:(一)课程模式陈旧1、课程设置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纯治疗型”特征,缺乏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内容,难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对我国82所院校课程统计显示,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为8.85(美国和德国的比例为2025),且以“两课”为主,仅有45.1的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平均28学时;31.7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平均22学时。2、教学重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员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三段式”教学,各学科课程彼此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存在过度重复、脱节和遗漏;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分离。82所院校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为1:0.6。(二)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形式以学科课程为主,缺乏综合性课程。多数课程忽视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割裂了学生对疾病整体性或全面性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或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课程结构局面。统计显示,82所院校必修课门数最高54门、最低23门,平均38门;总学时最高4232、最低2487,平均3525;其中公共基础课1093学时,占总学时31;基础医学课1161学时,占总学时33;临床专业课1200学时,占34;预防医学课71 学时,占2;必修课中综合课程的比例较低。选修课:课程门数最多81门、最少3门,平均20门;学时最多2748、最少78,平均596。必、选修课的比例为5.9:1。(三)内容方法滞后教学内容对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反映不及时。统计显示,我国82所院校必修课中开设分子生物学的占3.4、医学遗传学占40.2、细胞生物学占29.2、临床免疫学占52.4、急救医学占2.9。教学方法主要是灌入式,以教材、课堂、书本为中心,教育新技术和手段推广应用不够,启迪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科研技能训练。三、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及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医学课程改革起步早、范围广、力度大。我国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综合国内外课程改革,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倡导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化人才的基本特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使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依存、互相渗透,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是医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目前美国和德国的人文社科课程比例达2025,英国和日本约为1015,且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连续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国人文教育总体还比较薄弱,课程比例低,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尚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但值得借鉴的是,在面向21世纪课题中,白求恩医大、第四军医大、中国医大等均就此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见下述)。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己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二)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由于医学的强实践性以及实践的复杂性、社会性,要求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理论课,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增加实践训练是总体趋势。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减少必修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增加选修课,拓宽知识面,重视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日益小型化,课程安排短程化,教学场所多样化,教学形式多种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三)重视课程体系的综合化1、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大致有两种模式:(1)坚持传统学科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2)进行综合性课程改革,大致又有两种模式:一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二是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课程的综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的综合。按照器官系统或从分子生物学到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构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第二:基础与临床课程的综合。将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问题、社区实践,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入点,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第三:人文社科与医学课程的综合。加强人文科学、群体和行为科学与医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开设相关课程,如医生与社会、医患关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第一:课程模式新。实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双向渗透,多模式并存;第二:课程结构新。课程模块化,设置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第三:课程内容新。及时反映新进展,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等。2、国内课程体系改革。面向21世纪课题实施以来,国内课程改革有了较大发展。几所主要院校的改革情况如下:中国医科大学:主要是将基础医学17门课程整合为8个模块:人体形态学、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人体生理学、药理学、神经科学基础,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实行了早期接触临床;必修课学时减少至3780,减少8;选修课开设至71门;神经科学实现了从基础到临床的内容整合。白求恩医科大学:将课程体系设为4个模块16个课程群:思想文化课程、自然科学课程、身心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思想文化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核心课(即两课)、延伸课(两课的补充内容)、医学与人文结合的边缘课、文化素养课,对人文社科与医学的交叉和融通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以诊断学为基础,构建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在眼、耳、口、皮肤病学中实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华西医科大学:主要实行了“两段式”选修课程体系,早期选修课以人文社科课程为主,后期选修课主要是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和预防医学实践、基层临床实习;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确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精神病学为核心临床课,取消眼、耳、神经、传染、皮肤病学课间见习,大幅减少讲课学时(减少21.6);选修课增开到53门,占总学时的9。第四军医大学:主要是实行“十个”五年不断线(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军事科学技术教育、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英语教学、计算机教学、医学新进展教学、体育训练、自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社区医学知识教育);构建了五个课程群: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专业、军事医学、融合交叉课程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减少授课学时20,开设选修课116门;军事医学课程按照总论、各论、演习“三段模式”组织。国内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一是主要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即通过课程的整合和重组,构建了模块化的基础医学课程群;二是建立了部分基础与临床融通的课程如临床医学导论课、临床病理、临床药理和部分问题基础课程;三是进行了人文课程体系改革。目前,课程综合化改革已成为医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四、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切入点一: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当今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课程结构综合化,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医学科学研究协同协作的长处,为课程搭建科学研究与学科基础平台,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切入点之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将医学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革而非局部改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训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养成,实现课程最优化和最大效能。切入点之三:课程设置的人性化。以“拓宽知识、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重新审视和改革现有课程。我校既往教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面向21世纪课题中,我校已完成了基础医学类综合化课程的构建、临床专业类综合化课程的初步方案。本次改革,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 第二部分 改革目标与思路一、改革目标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为目标,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课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围绕知识、技能、情感的协调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创新和优化,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综合为特色、以“五位一体”训练方法为载体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二、基本思路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学科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或原则。遵循课程综合化思想设计的课程,即为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以分科课程的内容为基础,既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也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一)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1、课程结构的综合化从课程整体优化出发,改变“三段式”教学,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重视课程及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加强课程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重组整合为主线,以内容综合为重点,将传统的45门以学科为基础的必修课进行整合、重构,建立4个综合化课程:即公共基础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军事医学类。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按照“宽、精、新、军”,全面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过度重复,添新补漏;及时引入医学新进展、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内容;注重基础,加强人文,体现“姓军”。(二)建立综合化的训练方法 建立“五位一体”的综合化训练方法(即课程教学、当兵锻炼、社区实践、部队见实习、军事医学综合演习),使课程向病房、社区、部队延伸,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改革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与综合化课程配套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学质量控制,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加大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力度,优化教书育人环境,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管”氛围。三、改革重点与技术路线(一)改革重点新课程将突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突出实践训练的综合化,其改革的重点是:1、综合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特别是临床医学类综合化课程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创新性。2、“五位一体”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课程教学和军事医学综合演习方式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点,同样具有创新性。(二)技术路线课题设计课题调研构建新课程方案反复论证,修订方案按新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总结评价。(三)研究方法及进程设立了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课程改革4个分课题。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调研(20002001年),全校动员一是利用文献法,主要依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专辑、专题方式)、MEDLINE数据库,查阅了国内外近10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文献近500篇。二是利用访谈法,对第一、二、四军医大学、华西、中国、白求恩、哈尔滨、南京、中山、重庆医科大等10余所医学院校进行了实际调研、对教育管理专家、教师、学生进行了咨询。三是利用问卷法,分别对培养目标、人文社科、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课程目标及课程设置进行了问卷,并应用教育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处理。四是全校动员。召开了规模较大的全校性教学工作会,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我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情况与不足,深入研讨了课程改革的途径和思路,统一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形成了关心教改、参与教改、投身教改、研究教改的大好局面,掀起了教改热潮。第二阶段:制定方案(20012002年)课题组多次组织总课题及分课题的全校性开题论证,制定课题改革方案和研究计划。并再次通过全校性教学工作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学人员、教学管理干部、教育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第三阶段:实施与总结(20022003年)结合国情、校情,本着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方案成熟一个、改革一个、总结一个,分段在临床医学专业19962002年级学员中组织实施,其中七年制170名、五年制1081名。并随时征求和听取教改反馈意见,不断总结完善。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由于该目标是医学人才的总体目标,比较宏观,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调研。(一)调查方法与对象根据总体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相关学科知识、身心素质、政治素质、一般知识、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12个因素,设计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第一、二、三、四军医大学、华西、中国、同济、哈尔滨、重庆医科大等9所院校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病人及其家属问卷,发放调查表1859份,有效问卷1762份,有效率94.78。经Spss for windows 8.0软件包处理。结果见表1。表1 培养目标调查统计结果目标因素平均数(X)标准差(S)等级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4.32244.19444.15614.14254.13064.11164.03874.03644.01433090963083413.64420.71680.65900.72370.72370.63630.67370.68580.66980.64830.65960.70290.7048123456789101112(二)结论由表1可见,被试者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重视程度排列,依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专业知识是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医学教育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医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知识。第二,要加强医学科学间及医学与人文社科等课程的交叉渗透,强化人文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改革训练方法与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标的要求。第三,临床技能目标包括系统体格检查的技能、基本的临床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可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通、早期接触病人、强化实践训练等得以实现。第四,医学课程设置在体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应照顾到一般目标,如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等,这些目标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第五,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原则。医学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既要考虑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考虑使学生通过医学教育获得基本的临床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品质。二、关于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综合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一)构建方法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为综合化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依据。在综合化课程构建中,采取了三种方法。1、课程分化与重组例如,将药理学分化为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将“诊断学基础”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问诊”、“基本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且与影像诊断学中的“总论”整合为“诊断学总论”,另一部分为“各系统体格检查”,与“影像诊断学”除总论以外的部分,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按照器官系统进行整合重组,形成“系统疾病学”。将“军队卫生学”、“化学武器损伤与防护”、“防原医学”、“军队流行病学”课程进行重组,构建“军事预防医学”。2、课程拓展与新建例如将医学英语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英语写作等应用性方向拓展;将医学课程实践向社区、部队实践延伸;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社会(区)实践、当兵锻炼、部队见实习等活动;新建交叉、融通的课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创造心理学、临床营养学等。3、课程移植与嫁接例如将社会学、心理学、军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军事医学研究最新成果,移植、嫁接到军事医学类课程中,形成结构和内容综合的新的军事医学类课程;将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理念移植、嫁接到卫生勤务学、军事医学统计学,使医学课程主动适应军事医学发展的需要。(二)总体框架公共基础类课程按照加强与医学的渗透和强化人文素养、基础医学类课程按照以学科知识结构模块化、临床医学类课程按照以器官系统为引导、军事医学类课程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围绕适应高技术战争卫勤保障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整合、重构,建立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4个综合化课程:即公共基础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军事医学类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结构示意图如表2,课程设置见表3。表2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第五学年 1 2 3 4 5 6 7 8 9 10公共基础类综合课程 部队实习基础医学类综合课程 临床医学类综合课程 军事医学类综合课程当兵锻炼 社区卫生实践 部队见习 军事医学综合演习55表3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表必修课 选修课 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外国文学欣赏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美学美术鉴赏英语 口才与演讲写作艺术概论心理发展与健康逻辑学人文社科 大学语文(政治) 医学导论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心理学 医学文摘英语写作英语高级口语卫生法学知识产权概论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医学摄影色彩构成医学论文写作文献检索音乐鉴赏医学伦理学 爱国主义教育概论医用数学 数理统计生物数学建模生物物理医用物理 激光医学生物无机化学自然科学 生物有机化学多媒体制作医用化学 人工智能网页设计DIRAKT计算机基础 PHOTOSHOP正常人体学 生命科学导论细胞分子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病原生物学 生物医学传感器理论部分 病理与病理生理 生物电基础基础免疫学 寄生虫免疫与基因诊断基础医学类 生理学 免疫学进展专题讲座前沿生命科学 分子生物学进展实验动物学 生物复杂性医学机能实验学 生物信息学实验部分 病原检测实验学 分子毒理学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学形态技能学临床总论 临床营养学系统疾病学 肿瘤学概论中医学基础 急诊医学妇产科学 创伤急救儿科学 DME(临床科研方法)理论部分 传染病学 高压氧治疗学眼科学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口腔科学 医院感染临床医学类 皮肤及性病学 针灸学耳鼻咽喉科学 检验与临床早期临床实践 健康心理学实践部分 PBL讨论课 健康教育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见习 军队卫生勤务学 军事医学社会学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事医学类 事医学统计学 生物毒剂与毒素战剂 化学事故的医学急救军事预防医学 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军兵种知识与外军研究高寒山地进攻战(三)课程设置改革1、公共基础类该类课程改革以人文社科(含“思想政治课”,下同)课程为重点。其课程设置如下,必修课见表4,选修课表5:表4 公共基础类必修课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 序号课 程 名 称新学时 原学时 人文社科 1234567891011自然科学 12131415军事共同课 16合 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法学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英语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用应用数学医用应用物理医用应用化学计算机基础军事共同课60 7040 4045 4560 7050 5035 3550 5040 未开300 30030 未开40 未开50 5090 80140 15090 90175 1751295 1205由表4、5可见:公共基础类必修课:共9门(说明:为便于统计比较,将政治课作为1门课程表述)、1295学时,比82所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平均1093学时,多202学时,多18.5%,由于我校实行40分钟学时制,实际学时少5。公共基础类选修课:共35门,945学时,必选修课学时比为1.18:1。与原课程相比,必修课由7门新增为9门,新增2门: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思想政治课新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行了选修课学分制,且与地方院校实现了教员互聘、学分互认,充分利用地方优秀师资资源确保选修课程质量。目前有16门课程聘请地方优秀教员授课。在人文社科课程改革中,我校通过对127所医科大学现行课程分析、对人文课程需求进行问卷,制定课程改革初步方案,利用专家咨询法、优序图权重法等进行论证筛选,形成了新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包括三类课程:第一类思想政治课程(规定课程);第二类是人文社科与医学相结合的课程,如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用大学语文、医学美学;第三类是文化素质课程,如音乐欣赏、美术鉴赏等。人文社科课程改革前后比较见表6。改革后的人文社科课程共28门、1355学时,较改革前的10门810学时,多18门、545学时,学时多67。表5 公共基础类选修课课程设置表序号课程名称开课学年教学实施单位学时人文社科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自然科学类1234567891011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外国文学欣赏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美学美术鉴赏口才与演讲写作艺术概论心理发展与健康逻辑学大学语文医学导论医学英语词汇学医学文摘英语写作英语高级口语卫生法学知识产权概论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医学摄影色彩构成医学论文写作文献检索音乐鉴赏爱国主义教育概论数理统计生物数学建模生物物理激光医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多媒体制作人工智能网页设计DIRAKTPHOTOSHOP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2学年第2学年第2学年第3学年第3学年第1学年第2学年第3学年第2、3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学年第1、2学年第1、2学年第2学年第2学年第1、2学年第2学年第1、2学年第1、2学年第1、2学年第1、2学年第1、2学年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本校本校本校本校四川外语学院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重庆师范大学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本校重庆大学本校解放军通信学院解放军通信学院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502525252525252525253050302530302525252525表6 人文社科课程改革前后比较改革后改革前增减课程门数学时课程门数学时课程门数学时必修课选修课合计4242873062513552810660150810增2增1618增70增4755452、基础医学类该类课程的改革以培养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已在面向21世纪课题中完成了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即建立了模块化的基础医学类课程群,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完善方案和进行教学实践。其课程设置有2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将传统的14门课程的理论课部分按照学科群整合为7门课程:正常人体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医用寄生虫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前沿生命科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计算基础医学),在原有免疫学、药理学基础上分别构建“基础免疫学”、新的“药理学”。二是实验部分: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将传统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部分,整合为6门独立课程:实验动物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实验)、病原检测实验学(微生物学、医用寄生虫学实验)、形态技能学(正常与疾病的组织学系列技能)、创新实验(生命科学与医学实验导论、科研实践)。创新实验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设置见表7。表7 基础医学类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 序号课程名称 学时 必修课123456789101112 小计正常人体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基础免疫学药理学前沿生命科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学病原检测实验学实验动物学技能形态学3001201001304060100909045401201235选修课 12345678910 小计生命科学导论发育生物学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电基础寄生虫免疫与基因诊断免疫学进展专题讲座分子生物学进展生物复杂性生物信息学分子毒理学基础25252525253030252525270基础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共12门、1235学时(其中理论850、实验385),较82所院校的平均学时(1161)多74学时,多6.4,按40分钟制课时计算,实际少10.2。选修课10门、270学时。3、临床医学类该类课程改革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创新点之一,主要由第二临床医学院承担完成。改革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及操作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按照“需要评估模式”,构建了临床专业类课程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面向21世纪课题制定的临床专业课程课程改革方案。其课程设置改革有三个部分:一是将传统的14门课程的理论课整合为3个模块,即临床总论、系统疾病学、专科课程;临床总论、系统疾病学是该类课程改革幅度最大、创新特色最强的部分,主要是以器官系统为牵引,完全打破现行的学科课程结构,将诊断学基础、放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基础、神经(精神)病学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整合,创建综合课程,临床总论包含诊断学总论、外科学总论,系统疾病学包含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专科课程由于其自身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专科性、独立性强,该模块仍实行原有的学科课程模式,主要是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二是将传统的临床见习课拓展为临床实践课程,新设早期医学实践、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课;改传统的见习课为以问题为基础的见习课。三是根据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新增急诊医学、临床营养学、肿瘤学概论等选修课。课程整合示意图见表8、课程设置见表9。表8 临床医学类课程整合示意图新课程 旧课程诊断学基础(140)临床总论 放射诊断学 (65)(150) 外科学 (220) 系统疾病学 内科学 (220)理 (340) 神经精神病学(55) 论 中医学基础 (60)部 妇产科学 (55) 分 儿科学 (45)临床类综合化课程(670) 传染病学 (55) 专科课程 耳鼻咽喉科学(45) (180) 眼科学 (45)口腔科学 (45)皮肤性病学 (45)康复理疗学 (20)诊断学见习 放射诊断学见习内科学见习以问题为基础的见习课 外科学见习 (420) 神经病学见习 妇产科学见习实 儿科学见习践 传染病学见习部 眼科学见习分 口腔科学见习(550) 皮肤及性病学见习耳鼻咽喉科学见习早期临床医学实践(50)PBL讨论课(80)说明:表中“旧课程”的理论部分各门课程所标学时含见习学时。表9 临床医学类课程设置表序号 模 块学 时 课 程 内 容学时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第三模块第四模块第五模块合计 必修课 选修课临床总论系统疾病学专科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90340 2405503051220305诊断学总论外科学总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血液造血系统神经系统中医学基础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皮肤及性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早期临床医学实践PBL讨论课以问题为基础的见习课临床营养学肿瘤学概论急诊医学创伤急救DME(临床科研方法)高压氧治疗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医院感染针灸学检验与临床健康心理学健康教育学5535607070303510204560352535202025205080420252525252525252525252530由表9可见,临床医学类课程必修课4个模块,共1220学时。较82所院校的平均1200学时,增加20学时,增加2,按照40分钟课时制计算,实际少19。其中理论670学时,实践550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0.82。较82所院校的1:0.6高22个百分点。改革后的临床医学类课程各模块的功能如下,见表10。表10 改革后的临床医学类课程各模块的功能课程模块 课程功能临床总论 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建立临床疾病基本概念,形成爱伤的观念,获得诊断检查的基本技能系统疾病学获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临床专科 获得各专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课程 巩固所建构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内化所学的人文社科、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知识,促进学习,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态度品质选修课程 拓展知识与技能,促进个性和潜能的发展4、军事医学类立足“打得赢”、“保障有力”,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高技术战争卫勤保障的需要,在对国内外军事医学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现行课程中存在的与“新时期军事医学人才”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缺陷。制定出该类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方案,经国内有关专家、部队军医、毕业及在校学员反复论证,最后形成课程方案。该类课程改革主要是在传统6门课程的基础上,将军事医学类课程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整合(涵盖18个三级学科课程),将军事心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医学史、防生物战医学等融入新课程,使课程设置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两门改革较大的课程整合情况如下。军事预防医学、军事医学社会学课程为我校新建。军队卫生学(原有) 军事心理学防原医学(原有) 军事社会学军事预防医学 化学武器损伤与防护(原有) 军事医学社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