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2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82233816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届高考语文第6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2分析句段作用和常用表现手法(用时:45分钟满分: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夜晚,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吗?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2011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吃着年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陈晓卿说。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话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一位网友说:“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筛选重心转移为“不能吃什么”,当“吃货”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有什么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年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6分)答: 答案在食品安全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重新引燃了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勾起了人们骨子里的乡愁,让人有流泪的冲动。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让观众更关注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答案引用总导演陈晓卿的话,真实地还原了评论对象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意图,使读者对评论对象有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更能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和评价。引用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则从不同方面展示了观众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后的感受,使文章的观点和评价显得水到渠成。引用这些人的话,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答案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纪录片体现的最朴素又令人骄傲的饮食传统文明,让我们,尤其是食品制造者和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从纪录片中看到现实问题,去正视、反思并努力实践以解决这些问题。食品危机下,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这部纪录片充满中国韵味和人文关怀,它所营造的温暖和感动,让人们重新审视过去和现在,重建信任体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悲剧天才张荫麟刘梦溪张荫麟是个悲剧天才,死时只有37岁。如果说陈梦家的古文字研究与古史写作,浸透着诗人的激情与诗笔,张荫麟则凭感情、生命、神采和直观的认知,这是历史写作的必要条件。他太喜欢完美了。他要把每一篇、每一行、每一个词语都写得安稳。他的代表作中国史纲,虽是一部未完成的通史,却可以让他在名家辈出的20世纪史学领域独树一帜。他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不假注释,却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史学和艺术的结合是张荫麟史学的特点。贺麟是比他高三个年级的清华同学,贺在高等科,张荫麟在中等科。但青年时期贺麟就对这位同学钦服有加。古文、古诗、白话,贺认为张都比自己写得好。对张的“忘形迹无拘束”,指斥人非,毫不客气,贺麟体会尤深。一次讨论问题,由于意见不合,张荫麟怒拍桌子,恰好拍在一个钉子上,手破流血。张荫麟17岁考入清华,22岁到斯坦福大学深造,研究哲学,虽然他的志业始终在史学。26岁回国,任教清华,担任哲学和历史两系的课程。直到抗战开始后高校南迁,又在西南联大任教。梁任公曾因受到他的批评而称赞他的天才。熊十力也因他史、哲“兼治而赅备”而赞誉之。他的学问文章还得到了国民政府高层的注意,蒋委员长也想一睹风采,曾在重庆约见过他。据说他对国民党的宣传工作提了一些意见。大约是两不相契的缘故,不久他又回到大学的教学岗位。他的早逝,执着学问、沥血著述(写文章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固是因由,更主要是爱情的悲剧吞没了他。他是广东东莞人,很早就恋着做家庭教师时教过的一位伦小姐,苦苦追求而无结果。单恋的痛苦,已经对身体有一定摧残。他留美回来,事情始有所好转。但伦小姐体弱多病,直到1935年才结婚。婚后两人不经常在一起,清华南迁时女方回住广东母亲家里。不料这时,独居昆明的张荫麟,与一位十年来一直倾慕他的年轻女学生,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他情不能禁地把恋爱经过向好友贺麟做了倾诉。贺麟说:“我知道他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我也知道他们两人间已有十年以上的友谊,他们之发生爱情是毫不足怪,异常自然的事。同时,凡是了解近代浪漫精神的人,都知道求爱与求真,殉情与殉道有同等的价值。”(我所认识的荫麟,张荫麟先生文集页43,台湾大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因此他从心里给予“了解之同情”。可是这个当口儿,张荫麟却写信叫暂住广州的妻子携儿女来到了昆明,同来的还有妻子的母亲和姨侄女。突然膨胀的家庭于是变成了一个待燃的火药桶,夫妻间开始了有声和无声的家庭战争。冯友兰的太太住在楼上,常下来劝解。不久妻子怒而携家人重返广东。张荫麟迷恋的对象随后也飘然离去,从此并断绝了往来。遭受双重打击的张荫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毅然决然地放弃西南联大的教职,应聘到了地点在遵义的浙江大学。这是1940年农历七月底发生的事情。第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他就在偏远的遵义遽然而逝了,人间岁月只存留37个春秋。听到噩耗的人无不为之惋惜。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朱自清、吴晗等学界名宿,都写了诗文悼念。陈寅恪的诗,题作挽张荫麟二首,最后一句是:“怀古伤今并一吁。”钱钟书的诗,题目直标伤张荫麟,首句云:“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诗中又有句:“夙昔矜气隆,齐名心勿喜。”“忽焉今闻耗,增我哀时涕。气类惜惺惺,量才抑末矣。子学综以博,出入玄与史。”盖张、钱在清华,以才高齐名,惺惺相惜,传为佳话。钱钟书的挽诗,对张荫麟的才学充满了惋叹和赞许。诗的最后结句为:“乍死名乃讹,荫蔓订鱼豕。”原来1942年10月26日的上海申报,在报道张荫麟逝世的消息时,把张荫麟写成了“张蔓麟”,故钱诗因以及之。2011年,是这位天才的史学家、百年不一遇的悲剧天才逝世70周年,谨以此稿聊表对我所倾慕的前贤的怀思。我给历届研究生开书目,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永远是第一位的必读书。4作者说张荫麟是“悲剧天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 答案张荫麟首先是天才:(1)他写中国史纲不假注释,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把史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2)年少有为,26岁能在清华担任哲学和历史两系的课程,古文、古诗、白话都写得好。张荫麟的人生又是悲剧的:(1)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2)执着求爱、求真,却遭受妻女、恋人离他而去的双重打击,最后被悲剧的爱情吞没了生命。所以说,张荫麟是“悲剧天才”。5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答: 答案承上启下。通过梁任公、熊十力的赞美,蒋委员长的约见,肯定了张荫麟是天才;指出他的早逝更主要是爱情的悲剧吞没了他,引出下文。6第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张荫麟离世后人们的哀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 答案这是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文章的真实性。(1)与张荫麟同时代的许多学界名宿都写诗文悼念他,突出了张荫麟的才学、人品都得到学界的认可。(2)第段交代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达自己对这位逝世70周年的悲剧天才的倾慕与怀思。(3)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是作者要求历届研究生的第一必读书,说明其学术贡献与价值是不朽的。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