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5课 同步课时训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决定对教育进行改革,由此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下列可以说明新中国“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的是( )A.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下列关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学生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1倍67.4万人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4.1倍1432万人6.9倍小学1681000所4.9倍11626.9万人3.9倍A.是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有利于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C.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经验D.与政府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相背离3、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教育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为( )A.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方针的确定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4、下列是对“文革”前十几年中国教育成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接管改造旧教育,使教育主权回到人民手中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A.B.C.D.5、每个时代的教科书都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下图所示教科书应该盛行于(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6、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彻底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7、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B.C.D.8、 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D.先发展后治理9、 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6所师范大学部分师范生免费上学,条件是毕业后回生源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这样做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对教育的投资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加强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D.支持落后地区教育10、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优先性、历史性作用C.前瞻性、统筹性作用D.暂时性、阶段性作用11、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有( )中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的速度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A.B.C.D.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考试令(草案文)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推动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 社会的公平。摘编自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年考试内容改革述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3、阅读下表,回答问题。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学校数在校学生数1949年34万所2400万人5219所127万人205所11.7万人2003年49.13万所1.25亿人10.09万所9115.31万人1191所1175.05万人1.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2.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怎样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A发生于“文革”时期,B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故选C项。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刘少奇的两种教育制度与政府提出的号召是相适应的。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 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提出于1995年,D实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教育工作作出的错误判断。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图片中“彻底埋葬帝修反”“毛泽东选集”“红卫兵”等可知,此教材应当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选C。 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冲击,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封建文化糟粕没有得以彻底清除,国家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故答案为D。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不正确,排除含有的选项。所以C正确。 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结合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战略可知。要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信息化可以作为重点但不能是全部;先发展后治理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解题时注意信息中的“条件”。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了先导性,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的高度,体现了全局性。 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中外交流加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均正确,故选D。 12答案及解析: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历代踵行,时加修正, 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民国考试院”等归纳概括;“根本原因”需从科举与20世纪初的时代特点的关系方面来分析。2.“不同点”根据材料“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可得出; “相同点”根据材料从组织方式、社会功能、促进公平、普及文化等方面来作答;“谈看法”为开放性设问,可从科举与高考的关系、改革的正确方法角度来入手。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成就: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三级教育全面发展。2.原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3.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解析:1.从教育的类型上组织答案。2.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多角度回答,要全面。3.从三种类型的教育上逐项回答,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