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0446771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充实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下面谈谈我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一、更新观念,实施新教材(一)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新编的数学教材,着眼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这两方面,以不同层级的能力训练重点贯穿全书。因此,如果我们仍然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程度的提高,仍然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仍然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视野,不能使新教材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训练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达不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在选择教法、设计训练时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随时考虑到我们的初中教学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且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合格、高质量的劳动后备军。在数学“苏教版”新教材中,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二)转变学习方式,确保新教材的实施。首先,教师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辨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恰到好处地、有意地把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立足学生,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教师若能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硕果累累。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一、课前研究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备课时应注重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学生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还要努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对于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内容, 传统教学通常是这样安排的:先由教师演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而后学生进行模仿。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是,这种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另辟蹊径,通过“实践观察总结”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可以让他们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疑难问题, 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教师操作时,有的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实践操作是否正确, 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的操作要点, 因此他们观察操作和聆听教师讲解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导”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又能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参与的潜能。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教师“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一课时,我在尚未向学生讲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的相关知识之前, 故意让学生先自己敞开思路,通过自学自主绘制正比例函数图像,并探究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我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说出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 而后我再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就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 较好地认识和掌握了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三、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更要将学生课内迸发出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 以促进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并由此体会到数学知识蕴含的魅力,使学生课内和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状态之中。如复习“分式”这一单元时,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 复习结束前, 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 下节课中由你来考考大家, 比一比谁是“最佳探究者”。此教师这一富有创造性的作业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掀起了不小的学习热潮。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艺术浅探课堂教学不仅具有规律性和技术性,而且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一堂课的启动点, 是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的连接键。富于艺术的引入, 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可立即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想、思维集中到课堂上,并能把学生的思路带到一个新的境界,诱发学习动机、兴趣和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常用的引入艺术有以下几种。一、温故引入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从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正所谓温故知新。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我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的角也相等。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 从而引入新课。二、审题解题引入教师可进行习题练习,并找出规律,从而理解新知识。如,在研究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计算:(1)(6+5)(6-5),(2)(a+b)(a-b),(3)(m+n)(m-n),(4)(3m+2n)(3m-2n)。当学生做完这几道题,我再引导他们寻找规律,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就自然出来了。三、设疑引入教师可给学生创设疑境、悬念,引起学生的疑惑惊奇,产生矛盾心理和求知欲,从而引入新课。如要学习关于的三角函数公式和角公式时,问:我们知道cos45和cos30的值,那么不通过查表怎样求cos75的值呢? 我们会想到cos75(45+30),但没办法计算。这时,学生产生疑惑,该是导出三角函数公式和角公式的时候了。四、联系实际引入教师可结合新课的内容, 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新课。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行程问题中的“顺流逆流”类应用题时,我问学生:“你在河流中游泳时,往上游快还是往下游快些? 为什么? ”由这些实际上的例子引入,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乏味,同时对间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五、自然引入前苏联著名数学家A.R.辛钦,在其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的序言中有一段话:“我想尽力做到在引入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东西。”这段话很精辟,它说出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一位教师展现出一幅有关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不幸遇难的图画,这艘满载118名官兵的核潜艇在参加军事演习时被困海底之事,许多学生都知道。教师问,那么你知道被困官兵是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 你知道最好的和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接下来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由经纬度确定地球上的点的位置抽象出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显得非常自然。六、直观演示引入教师可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等进行直观演示,结合讲解,自然地引入新课。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内容大大扩充,它的作用日益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的知识,而且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直观演示在几何课中使用得比较频繁, 特别是探究如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时,使用直观演示更常见。七、讲故事引入数学故事是用故事的形式普及数学知识的作品, 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故事和益智数学故事等。数学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文科授课较多使用讲故事引入的方法,其实,数学课采取讲故事引入的方法也是别开生面的。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的同时,还介绍了今天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据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的。学生听了这些有关勾股定理的故事后,都想知道勾股定理究竟是什么。八、活动引入在素质教育紧迫要求的今天,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堂上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是我们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利润、利润率这一类应用题时,一位教师与他的学生做了个游戏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游戏名称:卖衣服。要求:一个人演制衣厂批发商,批发衣服给个体户,只能把出厂价告诉个体户(假设每件60元)。一个人演个体户,从制衣厂批发衣服一件(假设),并设法卖给顾客,只能赚钱不能赔,不让顾客知道进价,另一个人演顾客买衣服,以自己的满意价格买走衣服,可以与个体户讨价还价,必须买走衣服(假设80元买走)。(三个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同时记下衣服的进货价、售价。)通过做游戏,学生兴致勃勃,很快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方法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我们只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善于提高,必定可以把课堂搞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来源:教育论文网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要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充实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快乐。下面谈谈我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几点体会:一、更新观念,实施新教材(一)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新编的数学教材,着眼于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这两方面,以不同层级的能力训练重点贯穿全书。因此,如果我们仍然只着眼于几个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数学程度的提高,仍然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仍然只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知识视野,不能使新教材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训练落到实处,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达不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在选择教法、设计训练时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出发,随时考虑到我们的初中教学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且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合格、高质量的劳动后备军。在数学“苏教版”新教材中,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二)转变学习方式,确保新教材的实施。首先,教师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辨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求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病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恰到好处地、有意地把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达到及时、有效预防并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的目的。这样,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立足学生,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教师若能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硕果累累。本论文网专业从事教育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数学论文对于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随着新课程改革向深度广度不断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改实验的大潮中,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这片沃土,进行课改试验,尝试各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过去的一些教学模式进行反思。过去的一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课,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先讲知识要点、知识结构,然后讲解例题,再测试、批改、评讲、订正。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支配下,把知识从老师那儿装进头脑,再模仿练习,通过机械重复达到技能、技巧熟练掌握的目的。但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而且教学往往陷入到拼时间、拼消耗、低效率竞争的怪圈之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收效甚微。这样仅仅以获取知识、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摧残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不能够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不符合当今教育的要求。要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就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现以单元复习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单元复习课,一般划分为四个课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课时,让学生完成教师自编的单元复习自学思考题。单元自学思考题材,覆盖本单元所有的知识要点(以填空、选择、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和基本技能、技巧(课本重要例题、练习和习题) ,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预习。事先把单元复习自学思考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完成自学思考题。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己查找出前一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眼、手、脑并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第二步,课堂学生讨论。学生把预习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拿出来和其他同学讨论,让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的个程中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步,课堂师生共同讨论。在全班同学相互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师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对有些问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拓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之中,师生充分信任、完全平等,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友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不但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收获,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课时:达标检测。素质教育并非完全否定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中有许多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是必要的。素质教育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将其中扼杀学生个性的、强调死记硬背的内容予以摈弃。检测题要求覆盖全面、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确保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能够完成。第三课时,讲评。分为自我订正、同学讨论、师生讨论三个环节。平时教学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合作小组,每个组一名正组长和一名副组长,两名成员。试卷批改后,在第一时间发给学生。让每位同学将试卷上因粗心大意而搞错的问题或再思考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先独立订正。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按合作小组相对集中就座(在我的数学课上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以最有利于参与课堂活动为原则确定自己的座位,可以和其他课堂坐的位置不一样) ,组内讨论(如有必要,也允许组间交流,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到一些小组的讨论之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大部分问题都能够得以解决,这时进入师生讨论的环节。这个环节,有组间交流、竞赛,有师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作订正、归纳。第四课时,巩固、提高、总结、升华。对上述过程每个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让他们再相互出题,进行二次个性检测。同时还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新的观点、方法、感受写出来,可以是单元小结,可以是对本单元基本问题的归类,也可以是旧题新解,还可以是一题多解、一解多用甚至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人生感悟。尽管这些是不拘形式的,但可升华学生对前面学习活动及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课习作的意识和能力。过去许多教师一度认为,训练学生习作只是语文课的事,但论文写作却不只是要求语文老师才去写的。数学教师以及其他各科任课教师都有教科研的责任,都离不开写教研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使其终身受益的习惯、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方法和能力。在多次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在讨论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撞击迸发出美丽的思维火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性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明显增强。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体行为,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他们张杨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在集体中得到赏识、获得成就。他们时时提醒自己要不懈努力,要不断拿出新成果与同学交流。看着学生写出一篇颇有见地的小文章,看到学生一天天生活在快乐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更坚定了我加强教研、优化课堂结构、更新育人理念的决心。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我欣慰我能成为一名新课理念的践行者,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收获。本论文网专业从事初中数学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教育论文网浅谈初巾数字课掌教字问题前设计与处理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解题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本文谈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处理策略一、问题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问题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 数轴” 的概念,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 怎样报告一条东西向笔直的铁路上出现险情的地点”的学习问题, 建立“ 如何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的教学模型学生依据生活经验, 通过讨论, 结合画图, 便自然地抽象出“ 数轴”的概念, 理解“ 方向、原点、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缺一不可”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教学,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联想,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 以问促问, 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例如在讲例题“ 已知口, 和外切于点, 是和仇的公切线, 、为切点, 求证, 对这一问题,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问题若把题设条件改为两圆外离, 连结乌口, 分别交口和仇于点、, 其余条件不变, 则是否成立问题若把题设条件改为两圆相交, 连结口仇, 分别交和。仇于点、, 其余条件不变, 则一是否成立间题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若将口仇向两端延长,分别交两圆于、, 则上刀刀成立吗问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 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三、问题的设计要分层制定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敏捷性、严密性、逻辑性不尽相同, 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也不同, 高初中教学具有双重的任务,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的下限是达到会考合格的要求为此, 对学生制定目标, 应体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的最近区域目标, 使他们能达到这一目标而获得成功, 由此再努力再走向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四、问题的设计要合理设制过渡问题促使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的通道解决问题的起点是从教师的引导开始, 教师应在宏观上加以把握, 定好基调, 把学生领进门, 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 在一次习题课上讨论一道这样的题如图, 周长为的凸五边形, 被对角线刀分为等腰三角形及矩形, 且二召刀, 设长为,长为, 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通过探讨函数的关系式很容易得出, 但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可提出如下过渡问题和在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图形中又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出之后, 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男, 将由函数关系转变成劣仇似乎问题已解决, 但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在图中,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有劣, 同理, 一, 从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五、对于较难的问题, 提倡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的方法去解决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也是解决较难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分小组合作, 各人提出不同方法, 然后通过讨论寻找一条比较适合的解题方法瞄准目标, 设计思路, 然后分头解决, 最后交流、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途径与思路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人人参与其中, 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既能让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本论文来源于教育论文网!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实”笔者最近观摩了几节初中数学课,总的感觉多少存在着“不实”的成分。部分课堂进程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看似紧凑、活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无大效果,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过多占用学生自由支配的思考时间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认识上一些教师存在着不足,撇开教学对象而不顾,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多变,只讲形式,不求内容,致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请看一例:在七年级“图形的旋转”课上,教师为了讲清“图形旋转”这一概念,先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演示,紧接着又用自制的纸板模型在黑板上演示,纸板刚刚取下又用实物演示,实物刚刚拿走,又让学生拿出自带的学具演示?教学手段可谓是新奇多变,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教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学者应接不暇,到最后小结时学生竟连图形旋转中的“旋转角”、“对应点”等基本要素都说不清,能作出简单旋转图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内化、反思的时间,学生应有的时间被白白浪费在教学手段的频繁翻新和转换上。课标要求教学手段多样化,何为多? 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手段只有一个也是足够的。手段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变,否则,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不仅白白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使教学任务落空,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会使学生养成只求外表、追求形式、做事马虎等不良作风。二、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小组讨论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近年来被教师广泛应用到课堂上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笔者观摩的这几节课上都有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但是,一些课堂小组的讨论看似有模有样,但学生的合作实际并没有多大成效。请看:在七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刚把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就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笔者就近观察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多数小组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只是旁听者,也不做任何补充发言,还有个别同学把此时当作玩耍的好机会。在发言的同学里面,也是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互不相让,谁都听不清(或者不愿听)对方在说什么,而是争先恐后的表述各自的见解,更谈不上最后达成小组共识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前提。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之间存在一种辨证关系,一方面小组讨论应以独立思考为前提,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讨论是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本例中,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成果,拿什么去讨论、去交流? 因此多数同学被沦为听众,只能听少数学习水平高的同学的发言,这与课堂上听老师讲又有什么区别呢?二是缺乏小组讨论的欲望。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辨证关系的另一方面是小组讨论为独立思考的必然,当独立思考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时, 此时与他人合作讨论的愿望才能产生老师不能决定什么地方需要小组讨论,什么地方不需要讨论,而是由学生根据思考的需要来决定。三是缺乏合作共享的意识,当学生需要讨论时,小组成员应做到两点: 一是奉献,愿意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分享。二是吸纳,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吸收别人的不同见解,讨论时会提问、会反驳、会辩论,尊重他人,组员之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本例中,学生的讨论只有表述缺乏分享,别人的见解不被接纳吸收,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总之,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从学生的学习意愿出发,要落到实处,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反驳、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三、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今的数学课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思想的重大进步。但是,课堂上一些教师只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所谓“自主学习”,“自主”有了,“学习”目标却远没达到,学生在知识重点的学习上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在七年级“由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先是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由学生小结。效果怎么样呢? 学生在做资料练习时,六道练习题全班61名学生只有15人做全对,多数学生只做出两到三题,还有部分学生一题都没做对,显然,结果是不够理想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练习题太难吗? 不是,六题练习有三题与例题类似,另外三题稍微难些,但包含的等量关系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是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对路吗? 也不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多年来被教师应用到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 课后我们收缴了部分学生的资料练习,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设出未知数后,一是不会用代数式表达其它相关的量。二是不会(或者不知道)分析相等关系。这二者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接着我们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回顾,发现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有了,但对重点、难点的探讨深度不够,在关键的地方缺少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以至于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相等关系”的分析方法,不会用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笔者认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教师的指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离开教师指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这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所限。反之,没有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指导就会变为老师单边的灌输,学生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把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引向深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扎实、牢固。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问,对于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该讲的还是要讲,该强调的还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不要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上述案例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在课堂中发现类似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实质是教师没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实质,新的课程理念的实质是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如果只凭着对新课程理论的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不作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生拉硬套新课程理念,只讲形式,徒有虚表,就很难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也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发展。本论文网专业从事教育论文发表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物理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问题串”教学是指课堂中依据学生心理特点确定学习层次,将一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构成“问题”系列,将教学内容设计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设计“问题串”的原则1. 目的明确,难易适中首先,问题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起什么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并准确地加以表述其次,严格控制问题的数量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度适中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跳一跳,摘得到” 少提质量粗糙、简单重复、无关紧要的问题 如导入新课时设问,要力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接触新知识后要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本堂课的重点;例题讲解后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探究的心扉,点燃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使他们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2. 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问题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学生心中有数,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浪花,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较难的问题要向基础好的学生发问,待学生回答后,再作必要的讲解,以便让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所收获;较易的问题向基础差的学生发问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位学生用心回答问题3. 鼓励探索,科学讲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标志着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教师检查自身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而且提问不仅可以是教师提,也包括学生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无疑处找疑,在有疑处解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让学生议论,或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指导思路,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听完学生回答后要进行小结,学生受知识水平所限,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归纳总结,对正确的加以肯定,不完整的给予补充,错误的给予纠正,使学生最后能掌握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首先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关注解答结果的正确,更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能否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及与同伴进行交流等二、设计“问题串”的方法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教学为例.1. 创设情境,激活兴趣问题1:请帮助小李想办法: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如图1 所示的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的中点D 处挂了一个重锤 小李将BC 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通过A 点如果重锤过A点,那么这根木条就是水平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其他性质吗?想一想,你能告诉我们吗?在我们还没有确切答案以前,让我们先分组做个实验吧问题1 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应用性的实际问题,设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拉开了序幕2. 师生互动,以旧引新问题2: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剪下刚才画好的等腰三角形ABC,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然后展平,那么1与2 相等吗?教师同时演示由于角的两边互相重合,12 发现折痕AD 为等腰三角形ABC 的顶角平分线.问题3:观察ABC 被折痕AD 分成的两个部分能否完全重合?因为等腰三角形ABC 是以顶角平分线AD 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点B 的对称点是点C,点A 的对称点是点A,点D 的对称点是点D,所以ABD 作关于直线AD 的轴对称变换所得到的像是ACD因此,ABD 与ACD 重合问题2、3 以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为切入点,使得知识衔接较为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埋下伏笔3. 动手实践,归纳结论问题4:你还能找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吗?因为ABD 与ACD 重合,根据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得出ABDACD,故BDCD,BC,ADBADC问题5:你能否用文字叙述等腰三角形中有关底角的性质呢?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问题6:抢答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两个角为_(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另两个角为_(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则另两个角为_(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应该为_问题7:现在再观察折痕AD,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因为ADBADC,ADB+ADC180,所以ADBC,即折痕AD 为底边上的高 因为12,折痕AD 为顶角的平分线因为BDCD,折痕AD 为底边上的中线问题8:你能否用文字叙述等腰三角形中有关折痕AD 的性质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问题9:如图2,在ABC 中,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如果ABAC,12,那么如果ABAC,ADBC,那么如果ABAC,BDDC,那么问题49 围绕探求折痕AD 的多重“身份”层层展开讨论,用运动变换的方法一起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问题的梯度拾级而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 指导应用,延伸拓展例1 如图3,在ABC 中,AB=AC,D 是BC边上的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添加一个条件,使DE= DF,并说明理由问题10:若不能添辅助线,你会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添加BD=CD,或BE=CF 均能证明BDECDF(ASA)问题11:若能添辅助线,你会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连结AD,添加BD=C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AD 平分BAC,由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得到DE=DF此例是为使学生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而增设,亦可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的角度证得,从而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例2 如图4,已知线段a,h,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 边上的高为h问题12:底边BC 已知,底边上的高长为h,你知道怎样确定顶点A 的位置吗?该例有效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使新知得以内化5.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问题1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与我们分享?问题14: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三、“问题串”教学的实践体会1. 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最近发展区” 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其次,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要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 一定要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来进行提问内容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提问的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问题不能太笼统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注意按照教材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紧扣,使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层次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的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2. 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1)营造敢问的氛围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我们不少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限制过多、过细因而造成了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反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制的现象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讨论中,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学生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鼓励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气氛,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思,也不敢多想,有了问题也不敢多问,有了想法也不敢多说,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2)创设想问的情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智力的情境中事实上,当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时,则说明这种问题情境已经生成,已起到了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中,在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矛盾中发现问题 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3)教给会问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材中出现的“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这不仅教给学生会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问题获解后的探究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对数学活动的反思,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教学才能实现不同数学现实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加强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研究和动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