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训练: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322871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训练: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训练: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训练: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届高三泰州模拟)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析:选C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故C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选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淡化,故D项正确。4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6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A项“日臻完善”说法绝对;C项十分发达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未涉及分工问题,故D项错误。7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解析:选B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可见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管子乘马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表明土地已经成为私有,因而材料信息并非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9吕氏春秋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解析:选B本业是指农业,末业是指商业,B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B项正确。10(2018届高三常州调研)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恰恰表明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故B项符合题意。12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欲其事之成”大意为想要贤能的人为百姓服务,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故B项正确。13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统一国家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1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15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选C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全面解释各流派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材料三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子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不同。(7分)解析:本题选取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要求归纳、概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在回答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时,应指出荀子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2)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3)主张: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不同: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把“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