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版二轮复习考前特训:—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21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322273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版二轮复习考前特训:—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21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全国版二轮复习考前特训:—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21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全国版二轮复习考前特训:—社会热点押题训练 训练21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练21生态文明美丽中国1.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C.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可知是少数民族的牧业向南推进,故B项错误;牧业南移没有体现经济互补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随着牧业南移,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故D项正确。2.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加之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故D项正确。3.1853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现象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环境状况,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是工业文明下的生产经营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给英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所以亟需加强法制来保护环境,故C项正确;科技发明与环境并不是对抗和冲突,而是需要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4.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1958年的“剿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爬在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这场围剿麻雀的运动()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剿雀”战与城市化的进程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的“剿雀”战是党内“左”倾错误的表现,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剿雀”战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剿雀”战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无关,故D项错误。5.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答案C解析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不合题意,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资源保护,而是扩大就业,恢复经济,故A项错误;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家招募众多的人就业,包含社会救济的内容,但同时题干中材料明确提到“资源保护队”,所以C项正确,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材料中所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提倡玉米种植,不符合苏联的国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导致严重的粮食短缺,故B项正确。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答案(1)不同:早期以防治污染为主,现代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早期采用单行法规形式,现代各国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基本法,甚至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层面;早期主要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现代各国加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早期仅限于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现代各国普遍都通过立法保护环境。原因:早期:工业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引发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引起群众的不满,危及社会的稳定;社会文明的进步。现代: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影响;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特点:环境资源立法整体比较滞后;环境资源立法规格高(环境保护被列入宪法),发展快;以行政法规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