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

上传人:z**** 文档编号:79592126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 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 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 加鲜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 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 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 烈。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 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 头城周围景物一一山、 潮水、月一一入手, 写出了石头城这 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 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 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 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 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 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 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 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 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 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 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 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 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 突出了雪之大。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 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 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 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 “黄”、“翠”、“白”、“青”四种 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 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再如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 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从声音上写出了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 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 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 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 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 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 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 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 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 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 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 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 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 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 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 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 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 浓的思乡情。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 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 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六、时空角度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 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 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 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 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 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 句鉴赏的一个角度。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俯视, 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 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 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 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 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七、主客观角度从描写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如:雨过 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 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 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 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 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