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8406375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赵培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十月革命”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但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怎么来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实践中没有世界可供参考的现实依据。因此,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俄的领导人,苏联的领导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这样一部分内容,首先是从苏联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的。列宁逝世以后是1924年的1月,列宁逝世之前,在他晚年期间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自己的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思想观念。那么,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具体地或比较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他建设思想核心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而且我们前一堂课也说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确实对整个苏俄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好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迅速地化解了社会的矛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适应了人民的物质利益的需求。不幸的是新经济政策在列宁逝世以后不久,就被他的后继者所终止了。新经济政策为什么会终止?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长期的诸多争论,如何来看待新经济政策终止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新经济政策的终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理论认识方面的原因,正是由于党的高层领导人对于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存在着不同,于是才导致了这样一个政策最终地终止,这是在理论层方面的。第二个方面,现实的发展层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首先 我们来看理论认识层面,新经济政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在列宁逝世以后,不同的党的高层领导人的认识是不同的,这样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在危机时刻,在社会矛盾十分而产生的一种妥协退让之策,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确是一种倒退,但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这是一种战略的退却,是一种在特殊时期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战略,以这样的手段和战略来赢得发展的喘息之机,因此,当我们喘息过来了,当我们已经解决了社会矛盾的时候,这个政策当然是要终止的。相反,另外一种认识恰恰是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为什么?因为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或更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样一种形式,才能充分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了建立起必要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也好,它们作为一种手段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正是因为它们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此必须长期地坚持下去。持前一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斯大林,而认为长期必须坚持新经济政策的是布哈林,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到底谁更合理?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层面来去理解。首先,从理论的层面来说的话,新经济政策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它执行起来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因此列宁在推行这个政策的时候,他确实产生过犹豫,他担心,他害怕资本主义这样的一种发展会把俄国的发展引向一个未知的境地,列宁不是没有担心过。但列宁的这样一种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曾经把社会主义跟国家资本主义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他比较的对象是德国的容克阶级,他认为德国当时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国家资本主义或容克阶级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但他们的生产和发展是高度社会化的,是高度文明的,他们离社会主义只差一条,就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相反,把苏俄和德国的发展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是缺乏无产阶级的领导,而苏俄有的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没有的却是发达的文明。为了实现真正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就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发达的文明。所以列宁把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社会文明国家发展的两个必要的条件,进行了充分地比较。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列宁在晚年期间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前他所认为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是公有制,是计划经济,是国家统管一切。那么,他认为仅有这些还不够,仅有这些不代表着真正的社会主义,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还必须有现实的文明依托作为内涵,作为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整个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然的高度。但斯大林没有这样的认识,他没有达到这样认识的高度,所以我们从理论上来看,不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进步也好,它是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一种手段也好,还是它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好,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一个根本认识,也是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根本转变,然而斯大林恰恰没有这样的认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公有制计划经济这样的一个层面。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矛盾缓解以后,当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之后,斯大林个人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终止是必然的了。从实践的层面来说,新经济政策的终止也有其必然原因。由于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起来,由于自由贸易的发展起来,这样的一种关系所导致的官员体制内的腐败,导致社会价格的畸形,导致了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产品交换的不畅,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又面临了新的困境与措施。面临困境和措施,苏联的领导人并没有去通过完善制度本身去解决问题,而是转而取消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苏联的这样一种集体经济,集体农业的方式,来改变这样一种经济策略和发展方式。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在斯大林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之后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斯大林的这样一种执政的思路也很快就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之中得到了体现。既然斯大林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是建立起一种高度集中的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来一种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那么,接下来的任务恰恰就是要终止共产主义政策,而回归到他的这样一种发展路径和方向。(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此外,在发展的战略的方式方面,斯大林的认识也有自己的特点,他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优先注重工业发展,而且要把农业的发展从这样一种合作社转为集体化经济,正是通过这样一种集体化的经济把农业生产集中化起来,把农业的产品集中收为国家,然后用农业反哺工业化的进程,然后用巨大的工业的发展来迅速地实现整个社会从旧的社会面貌向新的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斯大林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样一种思路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随着公有制,单一的所有制形式的确立,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集体化的趋势,使得社会主义的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最大的成就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俄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然而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德国没有得到便宜,而最终也导致了它在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中的彻底失败和溃败,这种溃败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斯大林的一种发展的模式所带来的一种优势。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这样一种模式,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之下,在世界上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萧条的情况下,怎么样去应对整个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也是难以设想的。客观而言,苏联的这样一种模式也是存在着自己的一种合理性优势。二、苏联模式及其局限(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我们常说的“苏联模式”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苏联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首先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说起。其中包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是一切的生产资料都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个人不具备所有制的能力。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面严格地按照按劳分配制度的原则来统一实施。那么,与这样的一种经济制度相一致的是“苏联模式”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强调了两点,第一点是苏共的领导,共产党是领导阶级;第二点,政权的执政基础依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这个政权的基本执政基础。第三个方面,意识形态。在指导思想上面依然坚持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苏联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样的一种苏联的模式自身所存在的弊端、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了。(二)苏联模式的局限性这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所有制,从所有制的层面来看,“苏联模式”所采取的是单一的所有制,以公有制这唯一的一种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的基础,那么,这样的一种所有制由于它不顾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对抗美国的一个重要一极,它本身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和高度,但这样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要求这样一种公有制或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没有得到满足,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相反它一味地盲目地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且是绝对的公有制,因此导致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的成分的多样化受到严重的限制,这样的一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本来开始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它又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这是在所有制层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局限性。第二个局限性表现在经济体制上,由于在经济体制上严格地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因此,这样的一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它自上而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生是有自身前提的,马克思对计划经济产生的前提有过自己的非常充分的论述,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有计划经济?马克思指出:计划经济的一个前提是当我们的个体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一部分的时候,并且可以计算,这个时候计划经济才是可能的,其意为,与之相对应的是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中,个人劳动本身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但个人的劳动并不是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而需要一个过程才行。需要什么过程?假设我是一个生产水杯的工人,那么我今天生产的杯子只有被卖出去以后,只有消费者购买了我今天生产的杯子以后,那我的劳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才真正地转化为社会劳动,才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被社会所认可、所接受,因此在商品经济之中,个人的劳动要通过交换和消费这样一种特殊的两个环节才能把自己的个体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是在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状况。而在计划经济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劳动不再通过这样一种迂回的方式,不再通过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这两个环节,而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的时候,这样一来我们的产品和劳动才真正地直接作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劳动可以计算的时候是计划经济可以实施的时候。显然这里边依然有着深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源,因为个体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恰恰是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极高的程度下才能够实现的。但显然当时的经济环境、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到这个程度。当时的人民需求愿望对于经济体制的发展当然是多种经济可以共同发展,但这样的一种意志和意愿在计划经济的严令指令下被终结了。由于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导致了经济的规律被忽视,导致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这样一种决定性作用没有发挥,这样一来,市场也好、资源也好,它们都是通过国家的指令进行配置的,严重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效率。而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始终没有发挥出来,而企业又面临着管理制度的僵化,缺乏自主的经营权和生产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极大的损害,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从经济体制上来看。“苏联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弊端在于其发展战略。客观而言,苏联的发展战略强调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发展战略在一定时期之内当然是有其积极性和作用的,但长期的片面地强调以工业发展为主,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畸形。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必然受到限制,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恰恰是大量地依靠农业来反哺工业、反哺重工业,当农业的发展没有及时跟上的时候,那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畸形。农业发展不上去,轻工业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生产出来的一大堆重工业的产品也不能直接地构成人民消费的必需品,所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人民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样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表现在长期存在的实用消费品的生产匮乏不足,严重地制约了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个方面,在政治上,它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列宁曾经说得很清楚,当你的政权已经夺取了,当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的时候,你的工作重心当然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转移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上,但“苏联模式”之下,由于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片面的强调,扩大了党内斗争的情况,造成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一些很优秀的共产党员都被阶级斗争这样的旗号所打倒。除此之外,党政不分,党的统一领导变成了党委包揽一切,党内民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党的权力竟而集中到少数乃至个人手中,形成了个人权力制度的高度集中,以及领导权力的终身制,这样一来对整个社会的政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在广大群众缺乏充分民主权利、监督机制不健全,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盛行的情况下,造成了广泛的官僚主义思想和特权思想。在文化上,这样的一种文化生活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学术问题的混淆和政治问题的边界模糊等问题,把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和学说宣布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这样在文化建设上造成了巨大的混乱,这也是“苏联模式”所造成的弊端。“苏联模式”的历史有其合理的必然性,但从更多的,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它的弊端和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三、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尝试也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性和弊端,所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苏联和东欧的一系列国家都开始进行尝试着改革。二战以后,许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着苏联建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然而,这样的一种苏联的模式、苏联的发展方式和道路,他们一一照搬,照搬之后,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苏联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在东欧的诸多问题里边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经济上的发展受制约,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物质产品的供给,政治上的不民主,个人崇拜,文化意识上的混乱等,都出现在了这些国家的体制之中。那么,客观而言,“苏联模式”的推广确实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苏联的模式,那很多的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样的一种模式在僵化而且趋于绝对化的时候,这些东欧国家不断地去照搬套用生产发展的方式的时候,就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非常深刻的隐患。因此,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现实的问题,基于现实的冲突,导致了整个20世纪中后期,包括苏联在内的一系列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在体制上、在经济政治体制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那么,这样的一些改革在1956年苏共第20大以后开始,然而这个开始的改革又是以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模式,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想而产生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又进一步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苏联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这些探索归纳起来包括政治和经济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并且批判了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制度,改革了干部的体制,改革了人事的用人制度,这是在政治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经济上,与之相适应的是要剔除或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特别是那样一种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经济,重新发挥起这样一种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重视经济杠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这样一种平衡与推进作用。第三,它强调要对经济加强核算,这样一种计算是要加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核算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经济进行刺激和鼓励(发展)。苏联在进行改革调整的同时,东欧各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它们改革的主线有两条,它们改革的主线和苏联本身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它们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方面是苏联模式本身所既有的问题;另一方面恰恰是要从这样的一种模式之中跳出来,所以东欧国家的改革有两条主线贯穿于其中:第一条,要努力冲破“苏联模式”,要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二,摆脱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控制,争取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权和自觉权,所以它们改革的主线贯穿于两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斯拉夫和以铁托为首的南共提出建立自治社会主义的目标,进行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尝试。还有波兰1956年6月发生的波兹南事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匈牙利,和匈牙利社会主义工党内的改革,它积极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调整,反对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干涉等这样一些改革的措施,都反映出了东欧这些国家在不断推进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它要努力地冲破“苏联模式”,探索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你要想冲破“苏联模式”,本身就要从政治上摆脱苏联的控制,要摆脱苏联这样的一种大国主义,集权主义的影响,而争取自身国家的民主,以自主自觉权,这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所带来的主线。苏联的改革,还有东欧的改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没有受到正确的思想的指引的,它们只是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去发现了问题,但它们没有根据问题本身,没有找到问题本身所产生的现实的根源,形成一套有效的改革的整体思维和思路,因此它们的改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这样的一种改革由于它本身所固有的盲目性,因而为后来苏东剧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四、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那么,苏东剧变给我们带来的是沉痛的历史教训。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性事件。一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90多年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轰然解体,解体的速度之快,连它直接的对立阵营美国都没有想到的,它们曾经预测苏联的戈尔巴乔夫至少还要面对5届美国总统,然而这一预言没有实现,很快苏联就解体了。(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其指导下的“改革”从时间上来看,东欧剧变发生在苏联解体之前,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苏联这个地方。虽然东欧剧变是先发生的,但问题的总病症还是要归结为苏联的一种改革思维。这个改革的思维主要是由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以及在新思维的影响之下或在新思维的所谓的指导之下形成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改革”思路。这个改革是要打引号的,它不是真正的改革,这个“改革”是改向,是改旗易帜。这样的一种改旗易帜首先表现的方向是,它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而且是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如果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就等于放弃了我们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权。所以,意识形态这一点的放弃是重要的一点。而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之后,它转而实现的是走向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这样的一种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而言,它是一种倒退,它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因此,它根本地从整个思想上动摇了共产党执政的精神基础,这是它在改革过程中的第一点。第二点,它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奉行政治的多元化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公然宣扬的,党的地位不能依靠宪法强行合法化,声称苏共不能享有垄断权,所以他通过修改宪法,取消宪法的第六条“关于苏共是社会领导力量和政治体制核心的规定”,承认社会团体的多元化。这样一来,导致了整个社会诸多的反对党,成为了政治组织活动的公开化和合法化的一种理由和口舌,为反对社会主义的组织和政党发展的活动提供了一种方便之门,因而这样的一种活动也恰恰地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苏联共产党,所以它们采取了各种方式、各种手段与共产党对抗,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混乱和政治危机,这都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在修改宪法的过程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而奉行了多党制所造成的。第三个方面,放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以后,整个西方国家就加强了对苏联和东欧的和平演变和思想渗透,利用各种传媒和思想输出手段达到了宣扬和宣传西方所谓的价值观,以此来作为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同时辅以经济上的利诱,这两者相结合,再加上政治上的分化,就导致了苏共领导人不断地妥协,最后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谋求和平,为放弃这样的一种新闻媒体的领导为条件以谋图西方的称赞。为了让人家称赞你,我甚至是放弃了我们基本的新闻原则,毫无原则地向西方的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这样一种新思维对思想观念上,对整个文化领域的和平演变势力的放任,是造成最后改革走向剧变的一种重要的原因。以上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他所推行的改革,直接导致的这样一场苏东剧变,但这些直接的原因在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历史和实践根源。(二)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那么,总结起来,这些历史的教训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长期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它是不断发展地开放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恰恰是通过其不断地发展而体现出来的。离开了理论本身的发展,离开了这样的一种理论的开放性,那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变成封闭的教条,变成错误的思想。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在建设时期,犯过这样的错误,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的思想僵化,只要我们信奉的是教条,肯定会在实践导致错误。而苏联也好,东欧国家也好,它们一向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奉为神明,机械地对待和固守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从而不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能探索出这条适合本国发展和本国国情的理论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它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的理解,制约了思想,导致思想失去了活力,思想没有了活力,改革就缺乏动力,就没有这样的一种新的改革的措施和举措的产生,因此,导致了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革,这是第一点,在指导思想上,在理论创新上,没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因。第二条,与僵化对待马克思主义一致,它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僵化的,在这一点上,其实列宁作了很好的回答,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在列宁看来,不仅是所有制,不仅是计划经济,相反是要与之相适应的一个完全的有着政治经济文明的强大的发展的文明基础为现实内涵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高级的文明制度,脱离了文明的内涵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然而苏东国家所长期坚持的社会主义恰恰是把社会主义认为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即“苏联模式”。所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僵化对待社会主义的方式,所以它们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改革路径,因此它们对“苏联模式”有了这样一种改革和摆脱的愿望,但他们找不到一条更好的出路,因此只能对“苏联模式”进行长期的固守,而且把它视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看法的一种僵化,所导致的对社会发展的裹足不前。第三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问题上,它们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东国家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这样一来必然地导致了人民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受到极大的制约,更加不重视的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通过这样的一种单一的发展战略,严重地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背离了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根本目标。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混境下,在长期缺乏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消费品的时候,当西方的价值观念,西方的和平演变的势力的经济援助出现的时候,那它们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必然产生反感、不满和不信任,这是第三点。第四点,长期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由于苏东国家一些领导人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对立起来。好像有了党的领导就不能有法治,有了民主法治就不能有党的领导一样,那么它们把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严重地匮乏了,在这个社会政治体制里边没有党的民主,更难谈社会民主,因此由于社会民主没有了,民主本身缺乏了,那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缺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也归纳得非常清楚,就表现为人民民主。没有了民主,怎么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呢?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和民主法治是不对立、不矛盾它们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所以戈尔巴乔夫等苏东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改革中发展民主,但在发展民主的时候又照搬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把党的领导彻底否定了,否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之后就导致了亡党亡国的灾难,所以它们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无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好像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民主法治,要搞民主法治就要彻底地否定党的领导,这样的两个极端是导致最后苏联亡党亡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最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它们是多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冲突、民族利益、民族矛盾,由于没有处理好,没有协调好,一直都是奉行着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这样一来导致了俄罗斯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的紧张,也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长期由于苏共放松对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面,一些党的领导人退化、变质,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没有了在精神支柱和思想观念上的凝聚力,民主集中制遭到了严重破坏,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作风十分地盛行。那么,这样一来,由于党的这样一种建设的长期的缺乏,因此它不再能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因此它也就脱离了群众和执政基础。所以苏共的剧变和解体是党被解散了,是国家解体了,但这都没有引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反抗,可见当时苏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到了何种的程度。以上是我们对苏联东欧剧变的一些具体的原因和根本的原因的分析和讲授,讲授这些过程,讲授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是要以历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定要在我们今天引起中国共产党人的注意,要永远把苏东剧变作为一种历史的借鉴,我们今天的改革,我们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恰恰一定是要克服和避免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引领着我们超前不断地发展,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