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4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42 罗斯福新政 考点4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4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考点45 “斯大林模式” 考点46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2、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3、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4、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这客观上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C.斯大林模式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5、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召集纽约30个主要银行家和保险公司总经理举行秘密会议,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据此可知,胡佛( )A.意识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重B.强调国家干预以迅速克服危机C.采取措施以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D.主张调整银行业打击投机活动6、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7、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8、罗斯福新政期间,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许多国有林区和公园。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内容( )A.实施直接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C.保护劳工权利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9、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A. 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B. 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C. 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D. 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10、1929年下半年起,苏联政府改组垄断性的行业托拉斯,把托拉斯下面的企业直接作为“工业管理的基本环节”,而改组后的企业则在国家“批准的限额内最严格遵守生产财务计划情况下享有独立”的权利。这说明当时苏联政府( )A.实行反垄断的自由竞争经济政策B.恢复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加大了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度11、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12、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13、下表是某时期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表。1950年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40%53%3%35%63%日本26%32%42%6%47%47%联邦德国10%50%40%3%49%47%(资源来原:陈漓高等编著世界经济概论第四版)表中的数据反映了( )A.三国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B.工业发展滞后C.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D.三国农业生产出现衰退14、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15、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部门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C.建成了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16、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17、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拟订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据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它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苏俄(联)当时(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形成B.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D.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18、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19、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D.推动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20、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B 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C 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D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21、1931年4月10日,东方杂志有篇文章写道:“苏俄(联)经济状况尚有一特像,即举世方苦市场充斥,货物滞销,而彼则无销售问题。”材料所述的“特像”( )A.是苏俄(联)极度落后的结果B.体现了西方经济的冲击C.反映了计划经济的优越D.说明对苏俄(联)缺乏了解22、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问法国。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和合作”并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直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反对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2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集体农庄中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24、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经济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赵趄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受到严重剥削,生产积极性下降,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也很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治困苦中。列宁后来总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了1921年春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1920年至1921年初,发生了50多起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大规模农民暴动,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考点41、4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并比较胡佛、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考点4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考点41、42、44(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对我们的启示。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材料二 1978年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1984年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53万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考点4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考点43(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各自的历史背景。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 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 “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考点4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的电影艺术。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中无法判断已经实行新政且取得成绩,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动荡,民众淡定应对表述不准确,故B项错误;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 项正确;现代主义艺术特点是反传统和个性化,而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挽救经济,已不再是自由放任,故A项错误;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收购农产品、兴办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有限的,没有对工业采取直接的措施,政府支出数额有限,故B项正确;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府有限的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故D项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冈、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以英镑为主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A项正确;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说法绝对,故B 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属于世界强国,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根据“19291930年”“1931年”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项正确。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表明胡佛对经济采取干预措施,结合所学,1931年10月正是经济危机时期,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重”,排除A;材料反映胡佛对经济采取干预措施,但胡佛仍坚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中“强调国家干预”表述不恰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打击投机活动”,排除D。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美国通过贸易协定法案,对给予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税率,实际上是美国谋求国际 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反映,故A项正确;只是给予部分国家 降低税率的待遇,而不是所有国家,且不是没有税率,所以不是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1934年时尚未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故也没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且降低税率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后来的同盟国家,也有可能包括法西斯国家,故C项错误;虽然有干预国际贸易,但并不仅仅是为了转嫁危机,故D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许多国有林区和公园,这些都是常见的工程,所以,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的内容。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引起的反对现象,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新政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引起的反对现象,说明了一些人对新政的认识上出现误解,新政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的方法对经济进行调节,不是完全放弃市场调节作用。故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由竞争经济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市场与货币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生产的计划性,故B项错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才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以前国家之下有托拉斯,在托拉斯之下才是企业,而题干则强调的是政府撇开托拉斯直接去管理企业,这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正确。 1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表明“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1971年”相符,故B项正确;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非加强,故C项错误;“新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在90年代,与材料中“1971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中“蓝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变化说明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变化,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故A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工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材料中工人阶级分工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社会流动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据表格数据可知,三国服务业的比重增加,说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其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故A项错误;美国和联邦德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在下降,但工业发展并不滞后,故B项错误;三国农业产值比重降低并不代表农业生产的衰退,故D项错误。 1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北部原本落后农村迅速发展,实现了机械化,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二是内部合作(欧共体)的推动,三是抓住和平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故答案为B项。马歇尔计划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发挥作用了,故A项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西欧北部农村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C、D项排除。 1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政府职能的转变。据“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某些经验,并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日本政府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1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是在1921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苏俄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是在1921年,故D项错误。 1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供的计划数据越来越重要,1926年甚至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与当时正在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故D项正确。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A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家的意识形态,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20世纪20年代国际局势相对稳定,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动,又限制了市场作用,反映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故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经济政策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出国家干预商业活动,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史实证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基本国情,促进了经济的回复发展,D错误。 1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显示,苏联的生产开始指标化。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33年,结合所学知识,这个时期苏联正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一切经济活动都为国家工业化服务,所以农业生产的指标化是为了保障工业化战略的推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期不是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单单从农业生产指标化无法看出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D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片面为工业化服务导致了农业的落后。 2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材料中,农业的增加值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但看不出农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B.材料体现的是整体实际效果没有达到计划预期效果,体现不出工业优先战略的弊端。D.从材料可以看出,计划指标明显高于实际情况,说明计划有一定的超前左倾的特点。C.当时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经济应该没有制约作用,而且计划经济体制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故选:D。 2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举世方苦市场充斥,货物滞销,而彼则无销售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则无此现象,原因在于,一方面,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2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材料只体现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尚未瓦解,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强调的是法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往来(苏联、东欧和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是指西欧的联合,故B项错误;当时法国实力不足以抗衡美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法国的举措,是突破两极格局的表现,是摆脱美国控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 2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提高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注重发展重工业,这没有突破传统的斯大林体制,说明他没有认识到苏联问题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在戈尔巴乔夫之前,还有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B项错误;中国“大跃进”运动是失败的,排除D项。 25答案及解析:答案:(1)表现:受危机打击最重;金融系统崩溃;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人口剧增;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信心动摇。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危机加重。罗斯福:实施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2)影响:积极:使苏俄在特定历史时期,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 巩固了政权。消极: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战争结束后继续将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对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经济。(3)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合理运用;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从实际出发;要激发生产者积极性。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可从材料一中“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最重, 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可得出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最严重;依据所学知识,大危机从股市暴跌到银行倒闭,可得出金融系统崩溃;由材料一“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6.3%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可以得出工农业生产下降与失业人口剧增;由材料一“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可以得出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信心动摇。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2)第一小问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所学主要从实行新经济政策角度回答。(3)启示可从两个国家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危机得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要合理运用;这两种措施都是对过去政策的一种大胆修正,可以得出需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26答案及解析: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经济增长;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英国摆脱了经济滞胀;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失业率;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2)相似: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减少政府干预,注重市场作用;在所有制方面,推动私营经济发展。背景:英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福利支出庞大,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打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影响”,根据材料一“大量削减福利开支”得出缩减了政府开支,减轻了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一“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一2.2%回升至1988年的5.9%”得出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根据材料一“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得出降低了英国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根据材料一“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得出英国社会失业率降低;根据材料一“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得出英国社会矛盾一度激化。(2)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二的相关信息,从所有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历史背景”,英国方面,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状况及社会福利的弊端等组织答案;中国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等方面考虑。 27答案及解析: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主要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将农民全面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根据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将农民全面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2)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根据材料二“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是很重要的”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