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分析

上传人:wdg****89 文档编号:77244654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网瘾现象的成因基于网络群体理论的分析 用这个理论视角是因为深受人大沙莲香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分析和朱力教授社会问题报告两书的影响,朱力教授认为对一个现象进展分析必须放到每个个体所在的群体中去,而沙莲香教授则尝试提出网络群体概念,于是我很自然的把这两个观点结合起来,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现存的文献中关于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不外乎从家庭、学校以及学生心理分析,而偶尔有从网络本身进展分析的,据我搜集也只有互动理论。当然在行文过程中,困难是少不了的,也许是对网络群体理论本身理解不够,也许是还没有完全习惯从特定理论视角对*一现象进展分析过去的论文都是穷尽自己所知对*一现象进展归因。这一次,算是对自己进展一个交代。虽然教师也给提出了珍贵的意见,我只能修改到此,真诚希望教师抽空的时候可以再给我进展指点。政行学院05级 唐克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开展,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在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中,都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分析倾向,对于外在的环境分析十分重视,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或者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各个要素单独分割进展思考,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基于此考虑,本文以网络群体作为分析工具,把网络这个直接作用的客体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产生进展解释和分析。【关键词】:大学生 网瘾 网络群体随着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在中国的普及,网络成瘾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已经被社会所关注。关于沉迷网络而造成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的报道时常付诸报端。根据NIC第二十一次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到达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与人口总体相比拟,网民属于其中学历较高的人群,大专及以上网民比例占36.2%如图一所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如果按网民职业来进展划分,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如图二所示。 同上1网民学历构造2网民职业构造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脚步,许多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的开展和普及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网络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我国大学生因网络成瘾而难以自拔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无视的社会心理顽疾。一、文献回忆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从各异的视角进展了分析。对这些分析进展系统的回忆和整合,借鉴其分析的亮点,然后结合本文所运用的理论,可以让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网瘾现象时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深度。总的来说有下述几种观点:1.网络成瘾的失补偿假说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成瘾的根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大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候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立性补偿,则完成补偿、恢复常态开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开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成瘾问题。 共青团市委员会、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著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研究和调查,:地质2006年版第17-18页。2.文化角度陶宏开教授通过长期在美国和国内生活经历的比拟,得出的结论是:在国内,传统文化断代,*信仰缺失,法制不健全,大学生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寄托情感,极易导致网瘾现象发生。 同上,第135-136页。3.家庭因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家庭构造、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沟通,家庭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对孩子,尤其是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以应是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与身体或生活,而不管其他其他方面,尤其是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交流,也不注重孩子的社会交往,上了大学离开父母的管制后,孩子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暴自弃以至于迷失在网络中难以自拔。 李恩君:大学生网瘾现象以及应对措施,*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4.学校教育说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很多教师侧重于以学生成绩为中心建构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生活负担严重,学习、考试几乎成为大学生生活内容的全部。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则他在学校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就很少,相反的,沉重的学业负担、不良的学业成绩很容易找来来时的批评、父母的责骂、学友的嘲笑,这种失败感促使大学生转而寻求各种缓解学习压力、证明自己的途径,而网络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内心需要。 陈楚虹:校园网虫症候群大学生网瘾的实现渠道及成就认同,社会科学总论2001年第10期。5.大学生心理特点这种分析认为大学生期是人一生中变化开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其心理开展依赖生理上的开展,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认知、情绪以及人及交往等心理方面都处于转型时候,容易走向极端。在现存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学习压力普遍很大,家长对于他们的期望过于单一,课余生活显得相当乏味,因此学习成绩的好坏常常成为大学生成就感的唯一来源,他们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的时机非常有限,自我认同得不到满足,因此孩子自然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自我的价值感,而网络游戏恰恰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提供了方便;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心理开展不平衡期,容易产生不良的应对策略或模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网络的多样性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对于网络这种解决问题方式的反复使用使得大学生不能自拔;人际交往上,大学生渴望理解与尊重,渴望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当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与现实中体狐疑倒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形成强大反差时候,则很容易使他们沉迷网络成瘾。 朱美燕,朱凌云: 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解释中,学者们都非常注重从网瘾者所处的环境进展分析,比方家庭、学校,或者是放到更宏观的环境背景文化,即明显的带有行为主义倾向的观点对网瘾现象进展解释和分析。而从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进展分析的则是非常的少,至于从网络本身对大学生网瘾现象进展解释的研究则更少。笔者认为,作为网瘾者直接作用的客体网络才是导致网瘾的最直接动因。因此本文试图以网络群体为分析工具,从网络本身对网瘾现象进展解读,当然在行文过程中,也会间接的用到上述研究中有益的观点,把网络群体与大学生群体结合起来进展分析。二、相关概念界定1.大学生大学生是在国家统一组织规划的条件下,经过高考的严格选拔,由一些年龄相近、生理心理开展相似、受教育程度一样、知识构造均衡的青年组成的群体。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年龄构造大致都在18岁30岁之间。 杨宝泉、岳学军、田丽燕:大学生群体特点及对个体影响问题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杨亚萍、慈明亮:大学生群体心理试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第10期。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大学生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2.网络成瘾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病态因特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因特网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或因特网依赖Internet Dependengcy都是对过渡使用因特网的描述,至今依然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我国*地区学者周倩1999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网瘾的定义,将因特网成瘾障碍IAD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力与耐受性以及可知、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 引自*市青年联合会、*青年协会、新加波人民协会青年运动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干预,*: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版第57页。 按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病症,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忧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方案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方案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方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清华大学2006年版第82页。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china./chinese/diaocha/1039372.htm,最后访问时间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窗体顶端窗体底端3.网络群体群体首先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展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他们在行为上相互之约;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具有归属感和群体意识;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硬性,相互作用。沙莲香教授把网络群体界定为:那些经常与网上的他人进展互动,比方娱乐类网民和聊天交友类网民,他们之间经常是长期交往,共同参与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网上活动,还有共同在一起下棋、联网打游戏的上网者、共同在一个BBS或者论坛上讨论问题的人,这些人构成了网络群体。 沙莲香等著:中国社会心理分析,*:*2004年版第283-284页。网络群体把网上的交流当作两个目的来进展:一是把网上交流当作工具,为*种目的而与网上的符号进展沟通,与网上的符号来沟通;二是把网上沟通本身当作目的,就是说,网上沟通中给人带来愉快和充实。网络群体及其特征:沙莲香认为网上社会群体从*种意义上更像是人类初民社会的群体形态 沙莲香等著:中国社会心理分析,*:*2004年版第283页。网络社会群体与经典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理论界定之间存在异同。一样的是都有一定数量人的互动、有一定的角色分工,也有一定的规*;其主要差异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场域不同;社会角色不如现实社会群体明确;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不强。综合起来,沙莲香认为网络群体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亲和性;交往空间大;成员自由度大。 具体参见沙莲香等著:中国社会心理分析,*:*2004年版第284-287页。网络群体概念何以可能网瘾现象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网瘾现象的生成一般都在群体内发生,单个的上网者很难成瘾,只有参加了网上群体,成为网络群体里面的一员的时候,网瘾现象才会产生。这些网民经常散落的单独行动,他们上网后,自己随意逛游,然后感觉或者获益完成之后,就下线。不怎么与网上的人有经常互动,不参加网络群体很难以成瘾。 戚攻、邓新民:网络社会学,*人民2001年版第196-199页。在初步对各个概念进展界定辨析的根底上,笔者对大学生网瘾现象进展自己的分析。三、网瘾的网络群体理论分析群体的存在对于个体又重要的意义。个体的社会化、个体自我的形成,都是在这个群体的影响下进展的。个体人格也是在群体制约下获得的。按照群体性观点:我们对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做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问题,在观察问题时需要超越个人,需要研究群体的构造、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朱力等著:社会问题报告,:社会会科学文献2002年版第9596页。1.网络群体带来的慰藉作用新近校的大学生或遇到挫折,如对新环境不适应、成绩下降、与同学朋友关系紧*、家庭变故、因高校扩招带来的个人就业压力,或前途表现的迷茫和彷徨等,而又缺乏应对困境的方式和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不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或采用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展调节,而借助上网摆脱烦恼,从而沉迷于网络。在网上,一个人可以与很多人进展交流,尤其是平时性格比拟内向、缺少关爱的大学生, 深感孤独和无聊, 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充分满足其交友的需要。如果遇到困难, 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 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很多大学生在社会现实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到网上来倾诉,这种倾诉可以淋漓尽致,而且在群体其他成员会带着关爱心情来承受其倾诉,给予适当的劝导和共享情感体验,倾诉者心理感受倒了极大的慰藉和稳定。很多的BBS论坛都有相对固定的一批网民群体,大家相互交流,形成一个虚拟的集体网络群体之一BBS是最为常见的网络群体,那些迫切需要友情滋润和心灵慰藉的大学生可以在此感受到群体带来的集体关心,获取归属感和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黄色的BBS,许多大学生对此也津津乐道。我国对大学生的性教育没有全面展开,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家长和教师的严厉监视之下,性话题是一个禁区,许多大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和冲动,而这些冲动和好奇通过正常渠道是无法满足的,在此心态去世下,许多大学生通过在线注册等方式成为*黄色BBS群体里面的一员,寻求心理满足,也是很容易导致网瘾发生。2.网络群体可以满足社交的需要在互联网的空间中, 人与人的交往多用纯文本进展交流, 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和限制,每一个人的地位平等, 不存在等级上下、身份的贵贱、财富多寡的区别和隔膜,人与人之间容易得到尊重和认可。中国父母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贯性和阶段性两个特征,即从孩子出生时就对他的未来有了明确的、长远的目标,希望婴儿时长得好、幼儿时听话、儿童时代守纪律、少年时期只要成绩好、青年时期出色能赚钱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家庭无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需求,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实中,孩子不愿意与人交流,逐渐形成喜欢独处、孤独、敏感、忧郁、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不服从社会规*等个性因素。上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生无法很好的与人进展交流,正常的社交生活无法展开。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则正好适应了他们内心的需要,网络群体为他们实现社交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个性倾向于不擅长交往者借助于网络这个无限的空间,成为网上群体的一员,实现感情交流的需要。他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论坛上与人自由互动,久而久之网络这种虚拟的生活逐渐的就变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网瘾不可防止的发生了。聊天室是网络上人气最旺的网络群体,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网上沟通方面,最多网民会检查电子及传送附件,各占86%,其次为即时通讯软件及网上聊天/论坛,分别占66%及61%,使用聊天室进展聊天大大学生占到大概总数的6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网上沟通检查电子86%传送附件86%使用即时通讯软件66%网上聊天/论坛61%网络22%3.网络群体提供自我展示并认证观点的平台如上述的关于大学生群体特点描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意识,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或者认同,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周围的人。这种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受传统文化或者外界条件的限制呈现出一种压抑的状态,在现实世界里, 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努力过程,而在网络上,大家志同道合的结成一个群体,人们可以在瞬间做到自我实现。在一些文学论坛,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文学修养、聪明才智通过原创贴发挥到极致。例如榕树论坛下的文学频道BBS、银河网的原创空间、QQ空间等,很多大学生把这些论坛当作表现自己的绝佳阵地,诗歌、散文、随笔应有尽有,作为群体的成员,大家在此进展思想交流,流连忘返。大学生还可以通过BBS完成关注管理社会行为,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在BBS上指点江山,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这一网络群体成为其抒发抱负的最正确场所,让他体验到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成就感。上网的乐趣不断重复, 甚至升级, 对许多大学生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由此不可自拔形成网瘾。大学生除了求知欲望强烈,还非常追求时尚。如认为通宵上网、玩网络游戏是大学里必备的娱乐方式,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听到同学、朋友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插不上嘴则感到为难。当他们还没有培养起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或没有能力从事其他的文娱活动时,网络游戏这一流行火爆的群体无疑是他们首要的时尚目标。在网络游戏中,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把握角色的命运, 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在各种QQ游戏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最前沿、时尚的装饰,给你前卫的体验。许多大学生为了玩网络游戏而逃课或者通宵,久而久之就离不开网络游戏了。4.网络群体有助于实现个体目标网上群体成员之间所表现的互助与离他都是要强于现实社会的。 戚攻、邓新民:网络社会学,*人民2001年版第254256页。首先,个体从群体获得消息。网络群体成员经常经常在群上发布信息,这些信息是公开的,也有所谓的小道信息或各地新闻事件,个体从中与社会开展同步,理解上会上的情况。许多大学生很热衷沉浸于各种论坛发布信息或者回复信息,每天不浏览各个网络群上发布的信息或者自己不再*一网络群上发布信息就觉得整天都萎靡不振。其次是求助。个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需要他人帮助的事情,于是就上网求助于网上群体其他成员获得帮助解决难题,于是就求助网络群体其他成员获得帮助解决难题。比方很多大学生期末或者其中作业大多是课程论文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搜集不到资料,到论坛上发个求救信号,群体内的许多人便为你提供帮助,甚至直接帮你一步到位的解决问题,把自己的作业当作成果免费援救你。许多大学生在平时都很沉迷的流连各个网络群体,去寻求帮助。五、结语网络凭借其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等优势,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乃至择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而网络上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交往方式的虚拟性和人机对话而非人际交往的特点,对于处于个体社会化关键时期,相对缺乏社会生活的现实经历、人际交往的实际能力、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尤其是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开展,使大学生失去了昔日众星捧月似的宠儿地位,而同样面对着来自学业、就业、生活、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使他们需要通过宣泄来及时减轻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情绪,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一方面,网络使大学生充分展现出了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由于在网络世界里要比在现实生活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容易形成期盼的顶峰体验,因而令一些大学生心向往之、不能自拔。参考文献:1朱力等著:社会问题报告,:社会会科学文献2002年版2戚攻、邓新民:网络社会学,*人民2001年版3*市青年联合会、*青年协会、新加波人民协会青年运动主编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干预,:华东理工大学4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人民1997年版。5沙莲香等著:中国社会心理分析,:*2004年版6赵水忠著:数字化侵害-中国大学生网络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版7周伟文、侯建华等著:网络改变了什么,:*人民2005年版8杨亚萍、慈明亮:大学生群体心理试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第10期。9李恩君:大学生网瘾现象以及应对措施,*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0陈楚虹:校园网虫症候群大学生网瘾的实现渠道及成就认同,社会科学总论2001年第10期。11朱美燕,朱凌云:透视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13杨宝泉、岳学军、田丽燕:大学生群体特点及对个体影响问题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