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由来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7219008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至节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冬至节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冬至节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至节的由来【篇一:冬至的故事】给孩子讲讲关于冬至的故事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不仅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祭天祭祖外,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南阳冬至 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 “医圣 ” 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苏州人过冬至 吃馄饨忆西施苏州至今有 “冬至大如年 ”的遗俗, “圆夜饭 ”不仅丰盛,每道菜名更是有寓意。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 “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 ?”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 “混沌。 ”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宁夏 冬至吃 “头脑 ”银川百姓的冬至也叫鬼节,冬至这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这天的羊肉粉汤有个古怪的名字 “头脑 ”。一般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福建 冬至 “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冬至霜,月娘光 ; 柏叶红,丸子捧。”福建冬至有以熟 “甜丸子 ”祭祖的民俗。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 ”,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 “丸子汤 ”。主妇把 “丸子 ”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 ”。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说说冬至的故事冬至,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此后直至来年的夏至,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九十秒以上。农谚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过了冬至,长一针剌”。唐杂录记载:“唐宫中以女工揆日影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比日常增一线之工。 ”也就是说,因了白昼加长一线,女工们承担的活计也要相应增加一线。冬至,北半球隆冬之开始。我国的农历规定,自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三九最冷。之后逐渐转暖。冬九九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九九歌各地大同小异,陕西九九歌前半截为: “一九二九,闭门抄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冬至,中国民间一个隆重的节日。古人曾与春节同等看待。至今仍有“过小年 ”的说法。陆游在老子庵笔记中说: “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夕 ”。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皇帝在这一天要率领文武大臣出郊祭祖,士大夫相互间要 “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 ”,老百姓“积累假借,至此更易新衣,飱祭先祖 ”。陕西民间,多有在冬至日吃饺子或馄饨的习俗。人们说: “冬至日吃饺子,不冻耳朵 ”。想来是对人对自己的一种关怀,表示当这寒冬来临之时,要注意加衣加食,避免饥寒侵袭。因人及鬼,便有为鬼送寒衣、送饺子馄饨的习俗。总之,是一种送温暖的活动,不仅仅给人送,还给鬼送,大慈大悲。陕西省合阳县逢年过节常常要吃馄饨,特别是冬至日,全县家家户户包馄饨,吃馄饨。是一种連汤馄饨,即将馄饨与制作好的臊子合在一起,一碗碗盛给大家吃。先敬祖先四碗。还要拿到门首、巷头、坡下、十字路口,说是给游鬼吃。这馄饨,活着的人自己吃,也不忘记给老祖宗们吃,还要给不知名的游鬼即野鬼吃,阳间阴间,大家共吃,寒冬来临,大家温暖。合阳人对冬至日吃馄饨极为重视,说是这天吃了馄饨,一冬天不受冻。如有人在县内工作,家里就要给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吃。类似风俗,在邻近的澄城县也有。一段时间以来,合阳人被戏称为“合阳鬼 ”,有一个故事说明它的由来:先前合阳人穷,许多都到澄城县的煤矿拉炭倒卖,赚点小钱。連冬至这样的大日子也不能回家休息。澄城人也兴在冬至日晚上给游鬼送点吃食,但不是馄饨,是饺子。那时,澄城人也穷,冬至日也有许多男人不能回家,给游鬼送馄饨的任务就由妇女来完成。妇女们大多胆小,不敢出门送馄饨,就从门坎下边往外一递,任你游鬼自己来吃。此时,有合阳的男子正好路过,天黑风急,又冷又饥,忽然看见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如何不吃 !吃罢一碗,向前走去,又见一家门前也有一碗馄饨,当然再吃,就这样,連着吃了半条巷子。最后被人发现,门里的妇女惊呼: “哪一路的鬼? ”门外的男子回答: “合阳鬼 ! ”有句成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可这天不同,这天是:人间冬至,泽及游鬼。冬至是寒冬来临的日子,天气在一天天变冷,却有这许多人情温暖的故事,可谓因人及鬼,由冷到暖。华德福冬至故事 九精灵找暖宝贝郑州华德福园(要不就是别的华德福园)编的冬至故事。很喜欢这个故事,既有华德福故事的温馨、柔和,又和中国传统节日对应。9 年的时候,一群妈妈自编自演过,很有意思。不过,那个时候璇璇还小,估计没啥印象了。最近作为睡前故事讲过几次,璇璇还是比较喜欢的。嗯,或者下次我自己试试。其实啊,这种有场景的故事更有趣。9 年的时候,跟着一群喜欢华德福的妈妈参加了一些活动,那个时候满心期望的是武汉有华德福或者巴学园似的幼儿园,到10 年终于有了华德福的园,我们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去了,期间也纠结过很久很久,到今年,华德福似乎离我们很远了。不过,最近,我又开始慢慢的在生活中融入一些华德福的东西。世间的事本没有极端,非此即彼。既然我觉得华德福好,即使我们上不了华德福的园,做不到最好,但是,生活中增加一些华德福的元素,做到比较好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是好的!九精灵找暖宝贝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大森林里,住着九个小精灵,他们一起生活,开心的渡过了许多的白天和黑夜,他们和太阳公公和月亮姐姐都是好朋友,森林中的许多树,花,鸟,石头,昆虫也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在大森林里,他们有机会看到很多的种子慢慢从大地妈妈的怀抱中露出头来,慢慢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子,也有机会看到石头无论风吹雨打都不怕的保持着自己的样子,他们还有机会看到一些毛毛虫怎样奇迹般的变成蝴蝶,当然,让他们还非常喜欢的是看月亮姐姐如何在天空中玩变形的魔法。可是,最让他们觉得安心的是-太阳公公总是那么的明亮和温暖。就这样,春天,夏天,秋天慢慢的过去了。有一天,一个小精灵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发现,太阳公公还是挂在天空上,可是,天气却变的冷了起来,小青蛙不见了踪迹,小熊也藏了起来,树叶纷纷飘落,而且。似乎太阳公公每天都起越来越晚而睡的却越来越早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精灵们相互问着,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谁也不知道。最后,他们中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小精灵说,让我们去问一问森林里的智慧爷爷吧,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于是,精灵们就一起来到了智慧爷爷哪里,问,为什么天气越来越冷,树叶为什么都落了,小青蛙和小熊为什么都不见了,太阳公公那么爱睡觉了?智慧爷爷说: “孩子们你们的观察都很好,你们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 - ”小精灵都安静下来,仔细听,有的,连气都不敢大声喘,智慧爷爷说: “也许你们不知道,太阳有两个宝贝,一个叫光精灵,一个叫暖宝贝,这两个宝贝是太阳最重要的宝贝,有了他们,太阳才会把最合适的光和温暖送给我们,可是,每年冬天,太阳都会把他的暖宝贝给弄丢,现在看来,太阳又把他的暖宝贝弄丢了。”“如果没有暖宝贝,是不是我们就要一直这么冷?到哪里去找暖宝贝呢? ”小精灵们问了起来。“哦,这需要勇敢的人,愿意去找 ” “怎么样去找呢?暖长什么样子? ”小精灵问“我听说,如果能在森林外面的世界里找到 “不出手 ”的人,那么,就有希望找到暖,可这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离开你们熟悉的森林,到你们从未去过的地方去找,才可以。”“我愿意去帮太阳找到他的暖宝贝,我愿意去找不出手的人 ”一个叫一九的小精灵说。 站在旁边的二九也连忙说, “我陪着你,我跟你一起去找暖 ”。于是,一九和二九,他们就出发了。他们越过森林,越过高山,穿过河流与湖泊,可是,他们看到的都是把手露在袖子外面的人,看不到不出手的人,怎么样,才能找到不出手的人呢?一九和二九仔细看看人们的手,有的已经冻的又红有肿了,他们于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找到了风精灵,请风精灵帮他们,风精灵就开始吹了起来,风精灵一吹风,人们就把衣服裹的紧了些,再吹,就裹的再紧些,可是,手却始终露在外面,大家不停的搓着手,终于,有一个聪明的人,试着把手放在了袖子里,一下子觉得温暖多了,就大声的说 “大家把手放在袖子里吧,不要伸出来,这样暖和! ”一九和二九一下子就明白了,他们非常开心【篇二:冬至节教案】执教年级 教学目标1. 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 “冬至大如年”的含义。2. 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3. 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教学重点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教学准备1. 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2. 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教学过程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1. 背诵节气歌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 ”,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3.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二、说冬至由来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进九 ”,中国民间有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 月 22 日或者 23 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 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 ,所以被称为“活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 “冬至大如年 ”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 ”又称为 “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三、说冬至传说、习俗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 ”吧!1. 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传说二:冬至吃狗肉。 (见补充材料)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2. 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1) 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 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 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3) 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 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4) 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 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5) 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 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 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1)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2) 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 “冬至团 ”。亦称 “冬至丸 ”。流行于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 12 月 2 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 “冬至团 ”,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苏州人过冬至 吃馄饨忆西施(3) 宁夏:冬至吃 “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四、庆冬至1. 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2. 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五、畅冬至1. 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2. 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六、作业1. 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2. 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补充材料民间传说一、过去老北京有 “冬至馄饨夏至面 ”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 ”与“屯”之音,呼作 “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四、冬至为何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 “医圣 ” 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 “”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 “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 “娇耳 ”,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 “祛寒汤 ”,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 “娇耳 ”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 “饺子 ”或 “扁食 ”。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 “医圣 ”张仲景 “祛寒娇耳汤 ”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的民谣。九九消寒图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 “九”日,相约九人饮酒( “酒 ”与 “九 ”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 “花九件 ”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 “雅图 ”,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 “冬令进补 ”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俗语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 “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的季节,应讲究 “养藏之道 ”。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进补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至节祭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 “根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衣冠上国的风采联缀着礼仪之邦的气象,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传统的岁时节日中,都有各自的应景衣饰和礼仪活动,也许正因如此,隆重如新年,反倒不需要格外强调了。但有一点,新年强调新衣。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 ”与 “隆师 ”。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履长 ”袜履表中便有 “亚岁迎样,履长纳庆 ”的句子。 房产论坛 ,装修论坛 , 业主论坛 r% u4 x在古代,冬至这一天还要举行 “隆师 ”活动。隆有 “尊崇 ”的意思, “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 “隆师 ”。新浪乐居论坛2 ?- q y- i,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 ”活动了,这种习俗也已经销声匿迹了。【篇三:冬至节】冬至节冬至节在潮汕人中被认为是过小年。主要内容有祭祖谢神,吃冬至丸,感谢祖宗和神明保佑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冬至,农村人称冬节,是潮汕民间一个较大的传统节日。许多农民在做好糯米、粘米的就位后,纷纷上圩镇购买鱼虾及糖类食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有的精心下锅蒸成菜头果,有的用糯米制的冬节丸,有甜丸、豆沙丸和点缀有色彩的红丸。这些用来祭拜祖先,表示对先祖的敬意。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九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相传有 2 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 “泼水节 ”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 “四害之一”。然而,这个 “到处贴甜丸 ”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 “吃甜九 ”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 “过春纸 ”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 “过春纸 ”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 “过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 “过冬纸 ”,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我们潮汕还有 “吃了冬节圆多一岁 ”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 “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 又多一岁 ”。每年正月初六后,各村各社便轮番闹起 “灯节 ”,有时数个村同日举行。 “过灯节 ”当天,各村社都出动锣鼓班、标旗队以及化妆文艺队伍,踩街游行,把村头巷尾变成文化广场,尽情展示 “乡下文化 ”的风采和魅力;每天夜里,这里的男女老少便提着红灯笼、各式花灯,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聚集祠堂前,随着震得山响的地炮声后,鞭炮声、欢笑声、锣鼓声、弦乐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充溢了大街小巷,擎灯巡行便开始了。夜幕下,孩子们打着灯笼,握着荧光棒,提着音乐花灯,搭伙成群随着队伍走街串巷,尽情嬉戏,乐不可支;男女青年与情人手牵手走在队伍中间,有说有笑,把 “灯节 ”变成 “情人节 ”。数百米长的 “游灯 ”队伍宛如一条鳞光闪耀的炫目长龙,从村里游向村外,走过了巷道、走过了家门、走过了田野,十分壮观。特别是当队伍途经池塘旁、沟渠边,如明珠迸射的灯火倒映在清亮亮的水面上,宛若一条鳞光闪动的游龙扬波逐浪,煞是好看。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 ”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 “吃甜丸 ”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古往今来,潮汕人家在元宵之夜,阖家团圆,华灯璀璨,举宴把盏吃“合家欢 ”,老少 “围炉 ”道吉祥话。在盛馔佳肴的筵席上,沙蚶、大蒜、鱼丸是必不可缺的潮汕特色传统美食,加工烹饪风味尤为可口,惹人馋涎,极富生活情趣,更加禆益健康。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的由来,农历五月别称为午,另一方面每月的初五、十五、廿五,而初五是五月开端的五,又因为五与午谐音,故称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潮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又因为艾能辟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这一天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说比往日更好。另者上山采青草于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本地有名俗谚叫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盛夏,气温自然高了,也热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身体会更加强壮。食粽球是这天的主要食物。潮汕的粽球主料采用的糯米,必须颗粒饱满、大小均的匀,制作时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 6 小时,捞起后放在竹筛晾干,次日下锅用猪油炒后,加适量上等鱼露,再炒至米粒晶莹透亮,油香润滑,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用盆盛装待包上竹叶就是上好的粽子了。汕头老妈宫粽球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是潮汕和海外潮人喜欢的著名小吃。特别是海外潮人回故乡探亲,总是要抽空前往品尝,这样的美味常令他们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