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道德考试复习资料(全套无忧)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7033733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道德考试复习资料(全套无忧)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道德考试复习资料(全套无忧)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道德考试复习资料(全套无忧)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欧洲中世纪大学:文法医神四科;七艺。高等教育分层专修科、本科、研究生班。实施机构:大学、学院、专科学校。潘懋元: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运用国家政权力量颁布法令、任免领导人。从组织上为控制高等教育提供保证,用经济力量来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运用思想意识的力量来影响控制高等教育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的不平等。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国家一般通过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定教育目的来贯彻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科学素养。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任何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必须依靠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来推动。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的保证。人力物力财力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只是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神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级人才源于高等教育的培养,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通过改变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来提高生活质量。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目前高校中各种学科和专业的形成,学科和专业的调整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变化等都反映着科学技术变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学科分离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高校的物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和技术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科技成果改变着教学手段,是教学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6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高等教育对已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加工,并为新一代的人所掌握和继承,使之得以世代相传,不断丰富,由此为新的科学发明和骑术创新奠定基础。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高校是学术性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成果应用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对发展科技贡献巨大,因此高等教育对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和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与大众传媒有属于文化系统,同时其中相当部分又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学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德国崇尚学术自由,英培养学生教养,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过滤、加工、重组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发挥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在各种文化的撞击中启发创造出更新的文化。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高校通过管发达学术研究来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这些新知识成果以教学出版的形式向社会传播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文化。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功能,以推动文华的更新。9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重要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高教影响文化1选择、2传递、3保存文化;4创新和发展文化。高教3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3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高校西方追溯至古希腊“学园”,中国:西周。书院:始于唐,宋为主要高教形式。洪堡柏林大学: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康乃尔、威斯康星大学: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为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研,发展和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服务途径: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2专家服务。社会服务: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设备开放服务。教育方针基本构成: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实施途径。以培养目标为基本要素。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9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周,高教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孔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汉代建立太学。宋朝昌盛书院。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高等学校在西方最早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雅典的高等教育最早是由智者的讲学开始的。我国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的是12、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有文法神医四科。主要是配药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没有科学研究。2)19世纪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德国大学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模式,科学研究逐步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1862年的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康奈尔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政治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途径有: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2专家服务。莫里尔法案与赠地学院:1)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使美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打破了美国高校封闭的体制,大学也向工农子女、中产阶级子女打开大门2)在学术性科目之外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及农业工艺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3)开创了联邦政府自主高等学校的先例,同时使州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制度化。大学开始与社会全面合作,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第二章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风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一般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我国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西方教育方针: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4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新人形象,同时也包含着对教育作用的理解。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但其主观性质觉都市随心所欲的结果,它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5美国的民主教育目的:1)自我实现2)人际关系3)经济效率4)公民责任。6高等教育目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具有调控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对改革规划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具有激励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和需要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7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18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1)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爱党爱社会为社会为人民服务。2)通过马列毛的学习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8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组成部分:1)德育。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是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智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3)体育。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技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必要措施。体育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只是,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4)美育。高校通过有关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术活动及利用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9全面发展教育的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10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人大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体力和智力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人类理想社会中,一切社会成员都应得到彻底的解放,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实现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3)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4)从人的发展条件角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章1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特别关心的。2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性质。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教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其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两者在西方都源于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近代纽曼“人文教育”,永恒主义赫钦斯“自由教育”。中:老子强调个人修养的完善,蔡元培,梁启超两者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的新教育。社会本位:柏拉图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近代职业准备教育论。中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强调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没有区别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校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长远利益,容易导致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人本位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但没揭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简化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但是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教育面对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和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个人特征应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爱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以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4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20世纪以来,世界高教出现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高教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其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5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的选择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的需要。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现代高级专门人才应该首先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3)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6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英才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式而获得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也包括一部分国家管理者,国家政府虽然也提供一部分经费但高校的主要支撑着是老百姓。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非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7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包括: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平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手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平等问题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阶段相关联的。30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平等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指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1)要适当集中保证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进行。2)对谁接受高等教育要有选择,减少浪费保证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成绩。3)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平等与效率是统一的。1)效率不仅仅是指质量,它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最终产出尽量多的产品,这与平等的精神是一致的。2)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整个社会党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所以效率与公平是对立又统一的。平等与效率可以兼顾,而且应当兼顾。但是兼顾也并不是没有轻重先后,在现实中绝对平衡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是必须做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8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就是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1)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作法:1)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2)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成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资源优化配置。3)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帮助,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平等。9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教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教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日本:私立大学起了作用,被称为既省力又经济的政策。10我国高教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防止大起大落。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员、空间、设备,通过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3)探索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除数量上的增加,还应促进高教的多样化。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孔子、柏拉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瑞典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历史上两种最基本的高教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专才教育。中国古代高教为通才教育。近代西学兴起,才开始近代意义上的高教。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教育内容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中世纪,产生了中世纪大学,仍以“七艺”为教育内容进行通识教育,实行法、神、医学的分科教学培养律师牧师医生。马丁特罗提出高教发展的两个阶段:英才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这并非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英才高教阶段体现了传统高教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教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教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经费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我国高教目前从总体上看属于英才教育阶段。高教的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高教政策中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两者是统一的,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反映了人们要求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愿望。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高教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分为两类:单一型(高效率低平等、高平等低效率,是片面认识支配的观点),兼顾型(追求高教平等与效率双目标,为辨证的观点,并非无轻重先后的绝对同等对待,必须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或“平等优先兼顾效率”)。11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高教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具体措施为:1)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2)要实现高教适当分层分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资源优化配置。3)国家应采取如政策倾斜,建立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制度等具体措施帮助处于竞争不利地位的学生,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教的平等。第四章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2世界各国高教系统办学体制可概括为四种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3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4各国普通高校层次特征:分三个层次,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校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大学校是法国的精英教育机构。5我国高教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即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6我国成人高校系统从形式上分为: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校的夜大学4)其他。7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19世纪初,洪堡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基本确立。各国的学位层次都包括三部分:学士、硕士和博士。博士后不属于学位。我国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学位分级细则。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建立于1980年,其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它由9到25人组成,任期2到3年。我国的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我国学位制度的问题:1)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比重过小。2)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明显不足3)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得以发挥。8就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教育部提出了24字方针“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指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9实行统一的考试制度,根本目的是保证不同的高校学生入学水准的相对统一性,实行择优录取。其前提条件是现有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全部申请入学者的需要,通过统一考试则起到一个有效而合理的筛选作用。亚洲实行统一考试录取新生的作法被普遍采用。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也如此。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围绕统考所存问题进行了改革,包括: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报送生制度、委培生制度和自费生制度。1997年全面实行收费并轨制度,即国家本着成本分担原则,由高教的受益者承担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自主择业。高教属于非义务教育。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里准备。10职务是与教师的工作任务、指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11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系统原则,在考虑一个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时,应把这个岗位放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全局中,从总体上分析它在系统中的作用。整体效应原则,每一岗位的设置,都要以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目标为中心,且要保证所有岗位彼此间能有效合作,以保证实现工作目标和任务。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岗位数量应限制在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最低数。动态性原则,岗位的设置还要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如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及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予以综合考虑,以保证教师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合同。聘任期限为2年。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一定程度地打破了高校教师铁饭碗的局面,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我国教师的合理流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对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2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有: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13世界高等学校系统的围观特征:1)由于大多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入学条件限制一般比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2)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4)在各个层次中,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修业年限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一般为2-3年,大学和独立学院3-4年,研究生教育层次差异比较明显。5)各国在各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也注意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以满足不同能力程度和有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入学要求。第五章1高教管理体制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教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前两者被称为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教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的管理体制。2高教宏观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指高教由国家举办,高教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行政命令、拨款和监督手段直接调节高教活动的管理体制。政府和高校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关系,高校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2)权力分散型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指高教的决策权力主要在地方政府,并由其来独立行使高教决策、立法、财政拨款等职能的管理体制。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社会的广泛参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政府与高教部门共同承担高教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教管理权力,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一般中央政府发挥指导和协调职能,并与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行使一定的决策权力。1995年7月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高教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4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高教管理权力的下放,形成一个两级管理、分级负责、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教宏观管理体制。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教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政府高教决策活动民主化。同时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3)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实现高教办学主体的多元化。4)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办学体制是关于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拥有的权力、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管理制度体系。5世界高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即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7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系统:1)我国高校校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以校长为核心,由校长根据高校决策机构确定的政策和方向,制定具体的落实计划。2)我国高校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学院置于大学之下,是大学的管理中心,院长一般由校长为人并对校长负责3)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由系主任负责,一般由院长或校长任命。8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代表的权力限度和范围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9我国高校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并服从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和协调。高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行政管理。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在高校举办者、办学者两者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及高校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基本关系范畴,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10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重点: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1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等问题和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利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转变校机关职能。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第六章1高教结构指高教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分宏观结构和围观结构两大部分。2宏观结构包括:1层次结构2形式结构3能级结构4地域结构5管理体制结构等。3微观结构包括:1学科专业结构2课程结构3教材结构4队伍结构等4高教结构和功能的关系:1)两者从内部联系、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教系统的特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功能的结构。2)但两者虽联系紧密,却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5影响高教结构的因素分析:经济因素,是高教结构形成、发展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文化、传统因素,它对高教结构的影响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故其影响和意义深远。科学、技术因素,它对高教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教育因素,它对高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也体现在因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引起的高教需求扩大要求对高教进行整体结构性调整上。6高教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教的构成状态。我国高教授予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管理、理、工、农、医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教构成状态。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校大致分三个能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地区结构指高教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它的两种模式为: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7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多样化模式8提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理由:1)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2)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设备、图书馆、教师教室3)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4)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5)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教机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6)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充足的,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就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7)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9教育结构多样化模式典型特征:1)它重视的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3)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英才教育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以保证其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4)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区别。10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之别。高教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造成各地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校应适应地方要求办出地方特色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允许少数有进一步升学要求和能力的学生转入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11影响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因历史原因,我国高教已形成少数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单科性院校并存的格局,各类高校也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学术风格,在考虑综合化发展时,结构调整应慎重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体制因素,受条块分割体制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分布格局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情况。深化高教体制改革时今后高教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已有的高教基础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故在调整高教宏观结构时,应从各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12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总体上说,高教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高教结构的调整只能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高教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对宏观结构的各方面做出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教为地方服务的功能。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第七章1高校教师的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经掌握的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形式为社会服务。2高校教师的作用:1)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3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2)创造性。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的创新特征。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特性和群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见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4办好高校的关键: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5教师培养关注三个环节: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6学术带头人的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7高校教师的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职务结构,指教师队伍内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大学,职务结构常为“卵型”结构;以教学为主的专科学校,最好为“金字塔型”。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状况。应大量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从教,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归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况。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宽专业、双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8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为合理优化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完善教师聘任制。获得双赢的结果,增强学校间对人才的竞争意识,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风气。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高校间合理流动,形成教师的合理布局。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大学时期大学生身体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9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包括:1)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1观察力。观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相当水平观察范围也有所扩大。2注意力。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主义的分配和转移3记忆力整个记忆已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4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2)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3)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5)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方面。1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11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新生阶段,从入学到读完一年级是新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并逐步适应大学生生活的时期。二、三年级阶段,从二年级初三年级末,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进入大学生活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特点: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层次差别日益明显;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高年级阶段,即从进入四年级开始到大学生毕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期,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特点: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工作、生活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关注毕业分配。1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两者建立了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等。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它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13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1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第八章1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2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宽知识面的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是当前专业改造的主要方向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3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造成有限资源的分散使用,影响重点专业、短线专业的建设,降低了规模效益。4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对高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高校的专业设置的新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兴专业,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改变专业培养方式,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两倾向。5 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具有现代意识4)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6合理、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则的原则: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教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相一致。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应能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体现质量标准的相对同一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统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国际公认的要求接近。第九章1教学就其静态结构而言,是由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2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3大学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它除了具有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特殊属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总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的,缺少哪一方面都无法构成系统的教学过程。这些方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基本任务。4高校教学的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它的两方面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的过程。5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度性特征1)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1)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2)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3)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即由人类已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决定。6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7教学原则指导教学过程的意义: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具有客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它就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教学原则表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发展,教学实践也不断变化,又会产生新的教学原则。故教学原则是教育规律和教学目的统一,又是现实和历史的统一。8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学原则的指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3)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9大学教学原则体系:是覆盖教学过程的总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要求教师做到: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应做到:1)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全部认识能力2)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组织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4)改变考试方法,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做到:前者是提高教学过程效率的保证,后者是学习成功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做到: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性和进取心。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做到:1)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2)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4)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5)帮助学识上展示有困难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教师应当做到: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试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