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2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6401295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调查报告及科普类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查报告和科普类文章阅读是新课标大纲的新增内容,近几年在高考中虽鲜有出现,但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视。一、调查报告(一)定义和分类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二)文体特点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就调查的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的部分,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1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贯,结构条理。2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3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在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结尾可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最基本的特点。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面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代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方法具体描绘和刻画形象,而是让读者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四)调查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察访。 二、科普类文章(一)定义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是其基本特点。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二)分类科普文章可分为科学说明文、科学小品两类。高考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与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性更浓,具有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是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 (三)科普类文章的特点1知识性。以普及科学知识,介绍某一科学知识为目的,旨在将科学界最新的信息传授给读者。2文学性。科普知识文章要用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科技知识,这就要求它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增强趣味性,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其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增强情趣性。3思想性。科普文章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理解文意阅读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要在总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主旨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文章的语句作进一步的解读。【典例1】(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世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D项,信息内容涉及两点:昆虫采花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没有,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筛选整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实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在科普类文章中,要求考生从概念出发,提取相关信息或关键语句,并对其进行阐释;或要求从主旨、写作意图出发,寻找相关词语或句子;或对文中寓意含蓄的或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进行转换,使其具体化、明朗化。【典例2】(2009天津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1】)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论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分别来自第二、三、四段,每一段都是提出达尔文的一个观点,然后再用新的观点和事实加以质疑。所以筛选出达尔文的观点还是很容易的。【参考答案】(1)自然界没有飞跃。(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时应注意:1通读全文,把握文本所提供的内容。2组合重点段落。相关信息相对集中时,就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即可。信息相对分散时,就要分散摘录信息,将分散在各段落中的有关信息加以组合整理。3组织语言时分条或分层叙述。鉴赏评价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及价值进行鉴赏评价时,要客观、周全、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主观臆断。对文中语言特色进行鉴赏评价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及说明顺序来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是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敬业度”即员工在情感和知识方面对企业的一种承诺和投入,影响这种承诺和投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工作的挑战性、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公司福利待遇的好坏、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认可程度、个人职业化程度。某网站近期针对影响员工敬业度的这六个主要因素展开了一次专项在线调查。结果如下:1“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少”和“直接上级管理水平低”是祸首调查结果显示,“员工职业发展机会”和“直接上级管理水平”成为影响员工敬业程度的关键词,在参加调查投票的1 382人中,有半数以上人的选择集中在了这两个因素上。在调查结果的评论中,网友水莲居的留言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职业发展机会应该是最重要的,年轻人毕竟都会图个未来!”;网友TL更强调了“职业发展机会”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职业发展机会,个人与企业才会双赢。否则,不是员工主动走,就是员工不得不走。”在参与调查的人中,有很多人是直接从事HR工作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说:“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中,直接领导的胸怀、管理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个人和团队的成长,影响敬业程度。”专家分析:职业发展机会是员工长期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直接上级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员工工作的人文环境,甚至决定了员工的生活质量,这两个因素是最能概括员工需求的。2“公司的认可度”比“福利待遇”更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福利待遇并非是影响员工敬业度乃至决定跳槽的最主要原因,与之相比,公司对员工的认可程度更能激发企业对于员工的向心吸引。18.16%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如果公司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态度、成绩等能正确评估并给予充分的认可,则会大大调动起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待遇福利,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因素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员工的敬业程度,但却并非是决定性因素。一位叫“我本善良”的网友留言评论说:“如果员工在公司的工作无法得到认可,那么他将无法对他的工作再感兴趣了,如此怎么谈得上敬业呢?”3敬业是“个人职业化程度”的基本要求在中人网的调查及评论中,关于“个人的职业化程度”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六个因素中,其他因素都是从业者对企业客观环境的要求,唯有这个因素是员工对自身主体的要求。网友hedgehog认为个人的职业化程度是其他因素产生影响的前提,他说:“敬业的工作态度是个人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条件,是员工以后各种选择(包括职业的选择、对已供职企业的客观认知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的根本性因素!”专家分析:公司的认可程度、公司的待遇福利和工作挑战性都是通过职业发展机会的出现而得到满足,这些问题又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也就是说上级的管理水平又决定着前面这些因素。员工敬业度是公司管理需要认真考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员工敬业度高的企业,员工与公司恪守的价值观也是高度趋同的。基于对公司为实现其价值观所设定的目标、流程、架构和管理的认同,员工必然愿意主动自发地维系这一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引导和诱发员工释放出工作热情。(有删节)这篇调查报告每一部分都是先用数据,然后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最后再引专家的评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文本的某种写作特色的能力。【参考答案】先用数据统计,是列数字,能反映总体情况;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是举例子和引用,能反映具体的情况,这样点面结合,能客观具体地反映情况,使结论更具说服力;引用专家的评论,既能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结论,又能指导他人解决问题。 对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一、阅读调查报告要注意: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2)阅读全文,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对事件的细节把握。(3)重点精读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以及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述观点。(2)运用材料的对比来突出观点。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论证。有时虽未明确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探寻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3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分析,进而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二、阅读科普类文本要注意:1全面感知,分段理解科普文章看似深奥,其实通过作者通俗的解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要掌握一篇科普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第一,整体感知。先把文章通读一遍,大体了解文中讲了哪些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第二,解读标题。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可以透过标题去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重读重点段。一篇文章有若干段落,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强化阅读。第四,提炼归纳。即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找出关键性语句,或能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语句,并梳理概括主要内容。2找出顺序,理清思路科普文章十分讲究说明的顺序,一般顺序有这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顺序、程序顺序和逻辑顺序等。那么怎样才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呢?寻找路标语言标记。如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以及事物内部关系的词语等,当然也可以从分析结构和梳理思路入手,这样就能理清内容层次和条理。3品味语言,深入思考科普文章的语言特征是准确、简明、生动。在说明事物时,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均要求准确严密。那么我们如何去细致品味语言呢?必要的阅读过程是认真揣摩词语。我们在阅读时要推敲那些表数字或表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即使是一些看似模糊的词语也不能放过,如“大约”“估计”“可能”等。另外,通过说明方法的分析品味语言,发现语言的特点。科普文章的语言大多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